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肾小球基底膜(GBM)肾炎兔血液流变学的特点,观察东菱迪芙(DF521)对抗GBM肾炎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实验分3组:东菱迪芙治疗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A组注射肾毒血清后6h内开始给药,B组注射肾毒血清后给等量的生理盐水。C组仅给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一般情况,2周后采血测定全血黏度(ηb)、血浆黏度(ηp)、红细胞比容(HCT)、血沉(ESR)、红细胞聚集指数(EAI)、红细胞刚性指数(TK)、纤维蛋白原(Fig)含量。结果:B组较C组血流变学指标均显著增高(P〈0.01);A组与B组比较,ηb、ηP、ESR、EAI、TK、Fig均明显降低(P〈20.05)。结论:抗GBM肾炎兔存在血液流变学异常,东菱迪芙可能主要通过降低Fig,改善肾脏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术前辅助化疗对宫颈癌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宫颈癌患者60例,分别采取患者化疗前(A组)、第一次化疗后(B组)、第二化疗后(C组)的血液进行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聚集指数、刚性指数、变性指数)测定。分析化疗对宫颈癌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术前辅助化疗对宫颈癌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术前辅助化疗后存在以红细胞变形力下降为特征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对宫颈癌患者的指导治疗、预后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庆杰  刘娜 《重庆医学》2016,(10):1389-1391
目的:研究不同麻醉方法对云南地区高血红蛋白血症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行下腹部手术、术前检查男性血红蛋白大于160 g/L ,女性血红蛋白大于150 g/L的患者40例,分为硬膜外阻滞麻醉组(Ⅰ组)和全身麻醉组(Ⅱ组),每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与麻醉前相比,两组患者麻醉后60 min时,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T K )均有下降( P<0.05、P<0.01));与Ⅱ组比较,Ⅰ组血流变学指标下降更明显(P<0.05),且有血浆黏度下降(P<0.01)。结论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可以使高血红蛋白血症患者的血液黏滞性降低,较全身麻醉更利于手术的进行和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与全麻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40例ASAⅠ和Ⅱ级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全庥复合硬膜外阻滞;B组为全麻。记录两组全麻维持药量,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完全清醒的时间,拔管时间及清醒质量。结果:A组全麻维持药量小于B组(P〈0.01);A组MAP、HR慢于B组(P〈0.05);A组术毕完全清醒时间,拔管时间短于B组(P〈0.01);A组清醒质量明显优于B组(P〈0.01)。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有利于抑制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应激反应,使全麻药量减少,苏醒和拔管的时间缩短,有利于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气管内全麻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手术病人气腹应激的影响。方法对44例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应用单纯气管内全麻(A组),并与同期44例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患者(B组)进行比较。观察其对子宫切除术患者循环和皮质醇与醛固酮水平的影响。结果两组年龄、体重、ASA分级、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DBP)、心率(HR)在气腹后明显高于人室麻醉后-术前稳定时水平(P〈0.05),尤其DBP、HR均高于B组同一时段的水平(P〈0.05)。而B组术中SBP、DBP 、HR均稳定于人室麻醉后-术前稳定时水平。A组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气腹后皮质醇、醛固酮水平较人室麻醉后.术前稳定时显著升高(P〈0.01),且显著高于B组(P〈0.05)。B组两者改变不显著(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可通过有效阻断交感神经的传导通路,降低气腹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气腹应激的影响,保持皮质醇与醛固酮水平和循环功能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硬膜外阻滞麻醉复合全身麻醉预防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64例全麻气管内插管病人于全麻诱导前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A组)和硬膜外阻滞麻醉复合全身麻醉组(B组),观察全麻诱导后及插管后1-10min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变化。结果:诱导后及插管后A组病人心率及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B组(P〈0.05);A组61.2%(21例)病例出现心动过速,B组为21.0%(7例),两者比较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麻醉复合全身麻醉预防气管插管所致心血管反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丹参注射液对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对糖尿病患者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65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丹参注射液40ml/d,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参数。[结果]对照组治疗后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检测指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两组比较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改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丹参注射液能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并比较全麻与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方法在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5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A组为全麻组,B组为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组。A组患者常规给予全麻诱导,气管内插管,术中用丙泊酚、芬太尼、阿曲库胺维持。B组患者先行硬膜外麻醉,起效后行全麻诱导,气管内插管,术中用丙泊酚泵入维持。比较两组全麻药用量、拔管时间及清醒时MAC、Steward苏醒评分及术后镇痛情况。结果A组全麻药用量明显多于B组(P〈0.01),A组拔管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1),B组术后清醒时MAC较A组降低,Steward苏醒评分高。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胃癌根治术,可以降低术中全麻药的用量,缩短拔管时间,增强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对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9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50ml/d,对照组48例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d,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参数。结果:对照组治疗后血液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检测指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两组比较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改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具有更好的改善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全身麻醉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与单纯全麻对高强聚焦超声(HIFU)治疗肝癌患者围术期β-EP的影响。方珐:将28例行HIFU治疗的肝癌患者随机分成A、B组,各14例。A组给予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麻醉,B组只给予全麻,麻醉诱导及维持用药两组基本相同。两组均于麻醉前(rm)、诱导后(T1)、HIFU治疗时(12)、治疗后2h(1r3)和治疗后24h(T4)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内啡肽(β-EP)、皮质醇(Cor)和血糖(Glu),同时持续监测无创血压(SBP、DBP)、心率(HR)、直肠温度(RT)、苏醒质量和术后24h的VAS评分。结果:TO 、T1,两组检测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T2,A组Cor和Glu水平较B组低(P〈0.05或〈0.01);13,B组β-EP较T2和A组高(P〈0.05),B组T4时点B-EP明显升高(P〈0.01)。TO—T4,SBP、DBP和HR,A组较B组明显平稳。B组发生心律失常3例,苏醒期烦躁6例(P〈0.01),A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B组RT最高值明显高于A组(P〈0.01)。A组VAS评分较B组低(P〈0.05)。结论:如同普通手术一样,HIFU治疗存在较强的以疼痛为主的应激反应,全身麻醉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可以抑制肝癌患者HIFU治疗围术期β-EP和其他激素的分泌;术后早期PECA止痛适合HIFU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硫化氢(H蠢)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缺血-再灌注+NaHS组(C组),每组8只。A组仅行剖腹及游离肠系膜上动脉(SMA),B、C组建立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C组在再灌注前10min静脉注射100umol/kgNaHS后按1mg·kg-1·h-1持续静脉注射直到再灌注2h,A、B组静脉注射相同体积0.9%的氯化钠溶液,作用时间和持续时间均同C组。处死大鼠后取血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及HS水平。结果与A组比较,B、C组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及H书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1);与B组比较,C组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及H2S水平均显著下降(均P〈0.01)。书与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血沉均呈显著负相关(r=-0.844、-0.813、-0.825、-0.748、-0842,均P〈0.01)。结论H2S能改善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硬膜外麻醉对术前辅助化疗癌症病人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的影响。方法:选择盆腔、下腹部癌症病人28例,其中观察组14例接受术前辅助化疗(全部为单次静脉化疗用药),对照组14例未行术前辅助化疗,两组病人均在硬膜外麻醉下手术,分别于麻醉前、手术开始后1h、手术结束时、术后1、3、7d采集外周静脉血4mL并分离血清,以检测血清cTnI水平、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结果:①观察组病人血清cTnI水平于手术结束时开始明显升高(P〈0.05),术后1d达峰值(P〈0.01),术后3、7d下降,但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显著(P〈0.01);②对照组病人血清cTnI水平于手术结束时轻度升高(P〉0.05),术后1d达峰值,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显著(P〈0.01),但峰值明显较观察组低(P〈0.01);③手术结束至术后1、3d,两组病人的血清CK、CKMB活性均较麻醉前明显增高(P〈0.05),但各个时点两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术前辅助化疗癌症病人在接受硬膜外麻醉和手术治疗时,发生心肌损伤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应注意心肌损伤的早期识别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心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用于全子宫切除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40例择期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采用CSEA,B组采用传统的硬膜外麻醉(EA),每组20例。术中监测血液动力学指标,同时观察麻醉起效时间、首次剂量及麻醉效果。结果:A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1),首次剂量A组明显低于B组(P〈0.01),腹肌松弛似数A组明显高于B组(P〈0.05),牵拉反应A组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CSEA应用于全子宫切除术可取得比EA更好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硬膜外复合全麻与单纯全身麻醉对老年人冠心病心律失常的影响。 方法对2002-01-01/2006-06-30在我院治疗的65yr以上,明显患有或曾经因冠心病而引起的心律失常的60例患者进行随机抽样,分别设置为A组(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B组(单纯全身麻醉)各30例,观察全麻诱导、术中和术后病人的心率、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ECG的变化特别是ST段的变化。 结果A组病人在术前诱导、术中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要比B组病人明显减少(P〈0.05)。 结论在老年冠心病引起的心律失常手术中,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优于单纯全麻。  相似文献   

15.
曹国辉 《中国热带医学》2009,9(9):1770-1771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上腹部手术应激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上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硬膜外阻滞组(A组)、单纯全麻组(B组)、硬膜外阻滞加全麻组(C组)。分别于不同时间点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肾上腺素(E)和去甲上腺素(NE)、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皮质醇、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细胞数量。结果:A组和B组的皮质醇在各个时间点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或P〈0.01),C组则无明显变化;3组E、NE各个时间点均显著高于麻醉前(P〈0.05或P〈0.01),但C组与A、B组比较,E、NE均低于A、B两组(p〈0.05或P〈0.01);术后3d时,C组E已恢复到麻醉前水平,而A、B组E、NE于术后3d均仍未恢复;三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及NK细胞数量均有所下降,术后1d迭最低水平,且以B组(全麻组)更为明显,三组术后3d免疫功能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3种麻醉方法均不能完全阻断手术创伤性刺激导致的应激反应,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用于行上腹部手术,应激反应小,有利于维护患者免疫功能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全身麻醉与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随机分为A、B2组各50例,其中A组应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B组应用全身麻醉。观察2组手术前、气腹前、气腹后30min、手术放气后患者的血气分析、血液动力学以及术后唤醒时间、躁动发生例数。结果2组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of02,PaO2)麻醉前与其他各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气腹前、气腹30min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二氧化碳分压(pressure of CO2 in artery,PaCO2)气腹前、气腹30min较麻醉前升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高、低切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在麻醉后30min、90min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只有麻醉后30min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90min后2组高、低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浆黏度在麻醉后30min下降,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纤维蛋白原在麻醉后30min时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B组在麻醉后90min时高于麻醉前,且与同时期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唤醒时间与术后躁动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对患者呼吸、血液循环影响比单纯应用全身麻醉小,且术后唤醒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减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硬膜外阻滞在心肌缺血患者胸部手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患者胸部手术时胸段硬膜外阻滞的应用效应,并与单用全麻者进行比较。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和硬膜外阻滞组(B),每组20例。A组单行静吸复合全麻;B组先行硬膜外穿刺用药,阻滞效果确切后加用静吸复合全麻。记录麻醉前(基础值,T0)、硬膜外阻滞完善后(T1)、诱导用药后(T2)、插管时(T3)、手术开始时(T4)、术中探查时(T5)、拔管时(T6)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心电图变化。结果A组术中MAP、RPP明显增加(P〈0.05或P〈0.01),S-T段下移幅度也显著增大(P〈0.05);而B组术中MAP较稳定,HR、RPP显著降低(P〈0.05),S-T段下移幅度变化不明显(P〉0.05);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静吸复合全麻加用硬膜外阻滞较单纯全麻更能维持循环功能稳定,且可降低心肌氧耗,改善供氧,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支气管内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与单纯支气管内麻醉在胸内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行胸内手术60例,随机分为两组,支气管内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组(A组)和单纯支气管内麻醉组(B组),每组30例。A组先行硬膜外穿刺,穿刺置管成功后给予试验量,平卧快速诱导插入双腔管,确定位置准确后固定导管,术中镇痛以硬膜外为主,辅以静吸麻醉药、肌松药和少量镇痛药。B组除不加用硬膜外阻滞、镇痛以芬太尼为主外,其余方法同A组。观察两组MAP、HR值;全麻药、肌松药、镇痛药用量;术毕至自主呼吸恢复、拔管、完全清醒时间和清醒质量。结果A组围术期MAP、HR较B组平稳;全麻药用量比B组减少(P〈0.05);肌松药、镇痛药用量比B组显著减少(P〈0.01);术毕至自主呼吸恢复、拔管、完全清醒时间均比B组明显缩短(P〈0.01);清醒质量也比B组明显提高。结论支气管内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明显优于单纯支气管内麻醉,尤其适用于目前尚未建立麻醉恢复室和ICU的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单纯全麻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高原地区高血压患者行LC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40例高血压患者行LC,随机分成单纯全麻组(A组,20例)和全麻复合硬膜外组(B组,20例),监测气管插管后及气腹后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比较术中用药量和术毕苏醒情况。结果①气管插管及气腹后A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明显上升,与B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②A组异丙酚与芬太尼的用量明显大于B组(P〈0.05)。③A组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与B组相比明显滞后,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高血压患者施行LC,能明显减轻术中的应激反应,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且全麻用药量显著减少,术毕苏醒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硬膜外复合全麻在开胸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开胸手术病人115例,ASAⅠ-Ⅲ级,随机分成硬膜外复合全麻组(A组)58例,单纯全麻组(B组)57例。A组选取L5-6或T6-7行硬膜外穿刺,置入硬膜外导管,全麻诱导咪唑安定0.1mg/kg,芬太尼4-6μg/kg,维库溴铵0.1mg/kg,插入气管导管行机械通气,术中维持采用硬膜外注入1%利多卡因+0.2%地卡因,根据麻醉深度调节安氟醚浓度。B组诱导同A组,维持采用安氟醚、芬太尼,两组均间断给予肌松剂。比较两组病人麻醉期间血压、心率的变化,麻醉药用量,术毕苏醒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拔管时血压、心率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人麻醉药用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人术后苏醒时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硬膜外复合全麻用于开胸手术安全有效,更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