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候特点】 每年的9月23日前后是“秋分”节气。“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节点开始划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二是此时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  相似文献   

2.
秋季养生     
秋季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是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季节。初秋,由于盛夏暑气未消,秋阳肆虐,气温仍然较高,加上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故有“秋老虎”的说法。但在秋分、寒露、霜降的45天里,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身体一旦不适,就易伤风感冒,旧病也易复发。所以有“多事之秋”的说法。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环境变化,从“夏长”到“秋收”是自然界阴阳的变化,根据“天人合一”的道理,人体内阴阳也随之由“长”到“收”发生改变,秋季应注意保养内守之阴气。因此养生保健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3.
张正修 《长寿》2012,(9):32
我国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为"半"之意。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随着气温逐渐下降,天气转凉,秋燥将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籍《春秋繁露檅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为"半"之意。"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二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随着气温逐渐下降,天气转凉,秋燥将越来越明显。广东省中医院肝病专科主任池晓玲教授指出,秋分养生可适当多食辛味、酸味、甘润或  相似文献   

5.
秋收之季宜养“收” 秋季包含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秋风送爽.又是人们感觉最舒适的一个季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  相似文献   

6.
9月22日,是今年二十四节气里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分”。秋分是秋天过半的意思,按农历,秋分刚好是秋季90天的中分点,正如春分一样昼夜相等。从这一天起,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秋高气爽,气候干燥。白天、夜晚温差会进一步拉大。  相似文献   

7.
柳鹏 《健康世界》2011,(9):72-73
秋季在我国是指从立秋开始,到立冬结束的这段时间,包括了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相当于农历的7、8、9月。秋季的气候特点是由热转寒、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是“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因此,保养体内的阴气成为首要任务,而养阴的关键在于防燥。  相似文献   

8.
“秋分”是每年9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80度(秋分点)时开始的。秋分是气候上一个重要的时刻,古时称“日夜分”,又叫做“宵中”。此日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时间几乎等长。秋分位于立秋和立冬两个节气的当中,故亦有平分秋色的意思。天文学规定,秋分是北半球秋天的开始,从这一日开始太阳直射热量日趋减少,气温开始越来越低了。所以说秋分是一个重要的时节,是气候的转折点,而南方也是如此,秋分前是争秋夺暑的“秋老虎”肆虐时,秋分过后便渐感秋凉了,一般“中秋节”在秋分前或后,所以广东民间有云:“中秋过后夜夜凉”。虽是夜夜凉,但亦是秋燥的到来。此时期养生的汤水宜润燥,特推荐——  相似文献   

9.
《生活与健康》2010,(9):55-55
公历9月23日左右为秋分。此时太阳处于黄经180度,阳光又直射在赤道上,即黄道与赤道的相交点上。南北两半球昼夜平分,又意味着秋季过了一半.故曰秋分。秋分后气候明显转凉,许多候鸟如大雁和燕子等开始成群结队地从寒冷的北方飞往温暖的南方过冬。秋分以后,北方降雨量大为减少,南方降雨曼虽比夏天减少,但仍有不少秋雨秋风的日子。  相似文献   

10.
现在,正是天高气爽的秋季,在这个气候干燥的季节,秋风阵阵,带给人们的是肃杀意境,一片“燥”情。燥是秋季的主气,燥盛则干。秋燥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引起的一种外感热病,多发于秋分前后。  相似文献   

11.
白露·秋分     
<正>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谢逸《点绛唇》古人,往往以带有美学意象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就像到了这个季节,露水凝聚而色白,成为最具代表性的物候特征,故以为节气之名。且古人又以白色配属西方和秋季,这么一看,更是名字与时节相得益彰。《诗经》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吟唱的正是此时的爱情与思量。至于秋分者,阴阳相半也,除昼夜均而寒暑平外也有平分秋季之意,此时风  相似文献   

12.
秋分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进入"秋分"节气。"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  相似文献   

13.
秋季的来临令人神清气爽。但从节气上来看,秋季早晚温差变化大,营养专家、北京医院营养科王璐主任指出:“白露”过后,气候寒热多变,许多旧病也易复发,被称为“多事之秋”。这样的季节,往往对人体的“杀伤力”很大,所以到了秋季需要顺应节气来养生,尤其要注意膳食营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石新 《长寿》2010,(8):7-13
秋季,是我国公历的8月上旬至11月上旬三个月,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秋天是一个黄金季节,此季,暑夏的高温已降低,人们烦躁的情绪也随之平静,各种粮食果蔬渐已成熟,且秋风带来宜人的景色,秋高气爽,月明风清,丹桂飘香,霜露雁行。在这个季节里,白天渐短,黑夜渐长,气温逐渐降低,“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这种变化又有昼夜温差大、冷暖变化不规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张国玺 《药物与人》2005,(10):39-39
—看到“阴阳学说”这个词,很多人马上联想到那些测字算卦、装神弄鬼的“阴阳先生”,认为“阴阳学说”就是那些封建迷信的糟粕。其实,“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先哲们用以认识自然和理解自然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6.
张国玺 《药物与人》2005,(11):40-40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五行学说同阴阳学说一样,也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这里的“五”,是指金木水火土等五种日常生活中必需的基本物质:所谓“行”,被引用为“运动和变化”:“五行”.即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相似文献   

17.
许良 《自我保健》2008,(11):40-40
秋季是由阳盛转变为阴盛的关键时期,人体阴阳的代谢也开始阳消阴长过渡。所以说,秋季养生以收养为主。  相似文献   

18.
“秋气燥,宜食麻(芝麻),以润其燥……”——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 我国传统保健膳食依据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十分重视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秋季气候干燥,人易出现口干,鼻燥,出鼻血等症状,宜用芝麻,核桃等滋润的食物,与清热解毒的中药配伍制作药膳,将体内的燥热加以平和,对身体健康很有益。  相似文献   

19.
养收之道     
萧云 《药物与人》2002,15(10):39-39
当园中的树木再次换上金色的衣装时,不禁想起古人的一句话:“天凉好个秋”。秋季在中国的阴历上始于立秋,止于立冬,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时间大约是三个月。  相似文献   

20.
《长寿》2009,(9):13-13
中医认为.生命肌体内的“气”是保障肌体健康最基本的元素之一。中医中的“气”,就是生命肌体内存在的“能量”。当人体“能量”相对富足则散发.表现为“阳”之状态:“能量”相对亏欠则聚敛,表现为“阴”之状态。中医理论讲究阴阳平衡,人体就“气调血顺”,百病自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