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困难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方法将200例需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按常规穿刺,观察组采用负压技术穿刺,即将容量为2ml的吸球和三通接头接上留置针,使之穿刺时形成负压,再行穿刺。结果两组静脉穿刺回血率、一次成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8.32、27.56,均P<0.01);留置针保留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颈外静脉、大隐静脉穿刺回血率、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8.26、18.26、5.00、5.00,P<0.01或P<0.05);两组股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负压技术可提高留置针穿刺回血率和一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21岁。从高处跌落致L_1压缩性骨折伴截瘫,曾作椎板减压和钢板内固定术。术后三个月,小便能自解,且双下肢能行走,可挑五十多斤的担子。逐于1984年12月来院在硬膜外阻滞麻醉下行钢板取出术,术前查体见腰部椎体间隙不清。硬膜外阻滞时取L_1~L_2间隙进针,穿刺一次成功,阻力消失感和水柱气泡搏动明显,也无血液和液体回流现象。当注入5ml麻药试验剂量(1%利多卡因和0.2%地卡因混合液)后,即见有较多液体回流且压力较高,手试回流液有温暖感。马上拔出穿刺针,将病人从侧卧位改为仰卧位,这时病人已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特异性压力波形与传统针刺测试麻醉平面行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探讨特异性压力波形预测硬膜外麻醉效果的可行性. 方法 拟于硬膜外麻醉下行择期胆囊切除手术患者600例,ASA Ⅰ~Ⅲ级,年龄、体重、性别不限.根据特异性压力波形辅助方法,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0例):试验组(T9-10,T组)和对照组(T9-10,C组).所有患者均采用正中入路进针,常规盲探突破法(阻力消失)进入硬膜外腔,两组均予以气泡盐水无压缩证实进入硬膜外腔,置管成功后C组按常规注入试验量5ml局麻药,T组连接压力监测装置,观察记录压力图像判断麻醉效果,直接予以初量10 ml~12 ml局麻药(不注试验量).C组采用针刺法确定麻醉效果及平面.记录两组穿刺结束至手术开始时间、阻滞效果、各类副作用.T组记录观察分次注药后压力波形变化. 结果 两组穿刺结束至手术开始时间比较,T组明显缩短(P<0.05).T组压力持续12 mm Hg~25 mm Hg(1 mm Hg=0.133 kPa),且为正弦波形,麻醉效果满意;压力值≥30 mm Hg,且波形为直线,麻醉效果差.压力波形特异性与麻醉效果存在相关关系. 结论 在保留传统硬膜外腔穿刺优点的同时,特异性压力波形可预知硬膜外麻醉效果,在注入试验量前可明确硬膜外麻醉成功与否,提高了硬膜外麻醉精确性.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连续硬膜外麻醉用于腰段椎管切开术时,由于腰段椎管的形态特点及病理变化,阻滞不完善率较高。为此我们设计用两点单次硬膜外阻滞法将麻醉剂从病变两端的硬膜外腔对向一次注入,收到良好的麻醉效果。资料及方法采用两点穿刺单次硬膜外麻醉行腰段椎管切开术62例,...  相似文献   

5.
104岁老人股骨头置换麻醉处理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104岁,因左腿摔伤后10d住院,诊断为左股骨颈骨折,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股骨头置换术。查体:患者意识尚清楚,听力中度下降,中度贫血貌,呼吸25次/分,血压160/100mmHg,脉搏90次/分,体重50kg。术前实验室检查:RBC2.26×1012/L,Hb87g/L,Hct26%,血型为O型,Rh(-)。心电图示T波改变;既往有冠心病史40年,心绞痛发作不规律,治疗用药史不详。其他器官功能尚可。考虑患者高龄,未给予术前用药。入室后心电图示ST段轻度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90%,血压180/110mmHg,麻醉采用L2~3间隙穿刺,麻醉过程中进入硬膜外间隙后手感明显,但负压不明显,且感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压力囊泡指示器指导硬膜外穿刺的效果.方法 试验Ⅰ:拟行硬膜外穿刺的患者32例,常规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穿刺针针尾连接压力传感器,测定硬膜外间隙压力.试验Ⅱ:拟行硬膜外穿刺的患者70例,应用压力囊泡指示器指导硬膜外穿刺.囊泡瘪掉后暂停穿刺,依据传统临床指征判断穿刺针是否到达硬膜外腔.记录压力囊泡指示器指导硬膜外穿刺成功情况.结果 硬膜外间隙压力为(10±4)cm H2O;完成压力囊泡指示器指导硬膜外穿刺患者70例,均符合操作要求,并经临床证实穿刺成功,成功率100%.结论 压力囊泡指示器可辅助硬膜外穿刺,准确判断穿刺针尖到达硬膜外间隙,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地塞米松治疗剖宫产术病人脊椎-硬膜外联合麻醉穿刺时神经根损伤的效果.方法 择期脊椎-硬膜外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在穿刺过程中发生神经根损伤的病人93例,年龄21~ 36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n=31).发生神经根损伤后即刻、术毕及术后5min时硬膜外注射地塞米松,D1组剂量为1、2、2 mg,D2组剂量为2、4、4 mg,C组分别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2、4、4ml.于术后14 d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与C组比较,D1组和D2组治疗效果较好(P<0.01),D1组和D2组间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硬膜外注射地塞米松5 mg治疗脊椎-硬膜外联合麻醉穿刺时神经根损伤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腰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子宫切术中的效果,并与硬膜外麻醉作比较。方法用腰、硬膜外联合麻醉作子宫切除100例(称CSEA组)。硬膜外麻醉作子宫切除100例(称EA组),两组作效果比较研究。CSEA组的麻醉方法是:患者左侧卧位,选择L2~3或L3~4间隙,用16号硬膜外穿刺针,待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用G25腰椎穿刺针,通过硬膜外穿刺针达蛛网膜下腔,见脑脊液流出后注入1∶1∶1混合液2.5ml,向硬膜外头端置管3~4cm,患者平卧,若10min后麻醉平面低于T8,再向硬膜外导管追加2%利多卡因3~5ml。在100例施行硬膜外麻醉的病例中,经L1~2或L2~3穿刺,头端置管,用2%利多卡因10ml+0.75%布比卡因10ml,混合后,分次注入。结果两组比较;CSEA组用药量显著减少(P<0.05),麻醉起效时间和麻醉作用完全时间显著缩短(P<0.05)表1。麻醉效果比较;CSEA组麻醉效果比EA组好,但术中低血压亦高于EA组。结论CSEA组的优点是:起效快、作用完善、肌松好、无内脏牵拉痛、用药少、可任意延长手术时间和术后镇痛,可以推广应用。其缺点是术中可产生低血压、呕吐和术后头痛。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17岁。臀部疖肿、发热一周,腹痛并腰痛2天,初诊为急性阑尾炎入院,拟于硬膜外麻醉下行急症手术。穿刺选择T_(12)~L_1间隙,定点时局部有压痛。穿刺置管均顺利。当病人改仰卧位腿伸直时,自述腹痛加剧。尤以经硬膜外导管推药时诉腹部奇痛难忍。注入1.6%利多卡因(含肾上腺素1:20万)2ml即疼痛缓解,当即回抽出白色稠厚脓液2ml,诊断为硬膜外脓肿。即于穿刺点上下间隙再穿刺抽吸,T_(11-12)未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膀胱穿刺局部麻醉在膀胱侧壁肿瘤行经尿道电切时对闭孔神经反射的预防作用。方法 在硬膜外麻醉的基础上,根据是否行膀胱穿刺局部麻醉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3例,对照组19例。观察组先充盈膀胱约400 ml,在耻骨上缘2 cm处以18 G经皮肾穿刺针穿刺进入膀胱,在电切镜的监视下,将穿刺针向患侧倾斜,分别于上、下、左、右距肿瘤基底部边缘1 cm处刺入2 cm深,针尖达到膀胱肌层外,退出针芯,回抽无血后通过针鞘注射1%利多卡因约5 ml。最后于输尿管开口外上方2 cm处穿刺注射1%利多卡因10 ml,以阻滞闭孔神经。然后按常规方法进行肿瘤电切。对照组不进行局部麻醉,在切除侧壁肿瘤时采用减少膀胱内液体,减少电切环伸出距离,降低患侧下肢高度,电凝肿瘤周围膀胱壁再行电切等方法。结果 观察组2例在切除侧壁肿瘤时发生闭孔神经反射,对照组13例发生不同程度闭孔神经反射(P0.01);观察组/对照组:膀胱穿孔0/3例,留置尿管7 d者6/5例,二次电切0/2例,以上P值均0.05。结论 应用膀胱穿刺局部麻醉操作简单,效果可靠,可有效避免闭孔神经反射等并发症的发生,增加手术安全性,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镇痛方式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硬膜外麻醉穿刺时的作用。方法选择行人工股骨头置换的股骨颈骨折患者90例,男35例,女55例,年龄65~90岁,体重48~78kg,ASAⅡ或Ⅲ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股神经阻滞组(FNB组)、髂筋膜腔隙阻滞组(FIC组)和静脉注射芬太尼镇痛组(IV组),每组30例。硬膜外穿刺前30min,FNB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股神经阻滞,FIC组在超声引导下行髂筋膜腔隙阻滞,两组按患者体重给予相应容量的罗哌卡因(50kg,20ml;50~70kg,25ml;70kg,30ml);IV组于穿刺前3 min时静脉注射芬太尼0.5μg/kg。三组穿刺期间VAS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芬太尼0.25μg/kg,VAS评分4分后摆放体位。采取患侧在上、L1~2硬膜外穿刺,硬膜外导管置入完成后改平卧位。记录入室后(T0)、硬膜外麻醉前(T1,FNB组和FIC组阻滞30min后,IV组静脉注射首剂芬太尼3min后)、硬膜外穿刺前变换体位时(患侧在上,T2)、麻醉穿刺成功改为平卧位即刻(T3)和改为平卧位后3 min(T4)的VAS评分;记录硬膜外穿刺时间、穿刺期间芬太尼用量和心血管事件、低氧血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IV组比较,T1、T2时FNB组和FIC组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38±9)μg、(38±11)μg vs.(110±18)μg],硬膜外穿刺时间明显缩短[(9±4)min、(9±4)min vs.(17±5)min],心血管事件和低氧血症发生率明显降低(10%、7%vs.37%)(P0.05或0.01);FNB组和FIC组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股神经阻滞和髂筋膜腔隙阻滞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硬膜外麻醉穿刺期间有明显的芬太尼节俭效应,并能减少心血管事件和低氧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增效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术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8月至2021年12月本院行剖宫产术患者的病历资料, 记录麻醉操作方式、药物用量、起效时间、阻滞平面、作用效果、补救用药及操作相关并发症。增效硬膜外麻醉主要包括以下要点:①硬膜外穿刺针原位旋转测试负压确定针尖位置;②通过硬膜外穿刺针给药后置管。对有硬膜外操作资质的134名麻醉医师进行问卷调查, 收集该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问卷内容包括硬膜外操作中是否常规转针、转针方向、穿刺针给药剂量占总剂量的百分比。结果纳入10 054例硬膜外麻醉(10 016例)和硬膜外麻醉中转全麻(38例)患者, 硬膜外局麻药物使用量18(15, 20) ml;可查阅到阻滞平面有4 287例, 其中阻滞平面T6-8水平比率86.84%;从开始麻醉穿刺到手术切皮时间为25(20, 30) min。硬膜外麻醉效果不佳中转全麻16例(0.159%);10 016例硬膜外麻醉患者中, 术中辅助用药925例(9.235%);患者均未见全脊麻发生, 因穿刺原因或转针导致硬膜外穿孔25例(0.248%), 局麻药中毒4例(0.039%), 术后神经损...  相似文献   

13.
近3年中,在1620例硬膜外麻醉中,穿刺(19例)及置管(35例)时遇到出血5ml以上,其中男21例,女33例,年龄18~70岁。穿刺间隙T_2~L_5,直入法穿刺10例,侧入法44例。对出血的处理方法是,先以生理盐水10ml冲洗2~3次,然后注入安络血20mg(以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并用针芯或注射针阻止药液自针尾或导管流出,3~5min后再以生理盐水10~40ml冲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俯卧位腰部硬膜外麻醉260例,年龄16~95岁,体重49.5~136.4kg,均穿刺成功。其中22例在同一棘突间隙经二次试穿方进入硬膜外腔。本组无一例刺破硬脊膜。操作时病人俯卧于手  相似文献   

15.
临床上常以硬膜外麻醉用于腰段椎间盘手术,为此我们利用布比卡因的长效作用,在60例行腰椎间盘摘除术患者中,在侧卧下于椎间盘突出间隙上1~2个棘突间棘行硬膜外穿刺,向头端置管3cm,手术体位(俯卧位)下注入0.5%布比卡因溶液(体格强壮者用0.75%)加1∶20万肾上腺素.总药量分3次注入,即试验量3ml、观察量4ml、根据麻醉平面情况加入追加量,在消毒手术皮肤前、注入总药量13.9±1.9ml,即拔除导管.术中精神紧张者41例静脉予哌替啶25mg、异丙嗪12.5mg,常规鼻咽吸氧.  相似文献   

16.
患者 ,男性 ,6 2岁 ,诊断 :1 L3~ 4椎间盘突出 ;2 腰椎管狭窄 ;3 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 ;4 冠心病。入室神清 ,BP :15 3/75mmHg(1kPa =7 5mmHg) ,HR :5 2次 /min ,RR :18次 /min ;左侧卧 ,选T10~ 11间隙以慢进针手法行硬膜外穿刺 ,采取注气法确定硬膜外腔负压。穿刺较困难 ,但穿刺过程中无神经根刺激症状 ,亦未见脑脊液流出 ,穿刺成功后负压明显 ,置管顺利 ,其间血压曾高达195 /95mmHg。硬膜外腔 3次分别注入2 %利多卡因 4ml、5ml、及 5ml,麻醉平面达T6~S10 ,取侧卧位 ,手术开始后硬膜外腔注入丁丙…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盲探穿刺的基础上,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压力波形监测方法用于硬膜外麻醉。相比较于临床普遍采用的阻力消失法以及超声引导、计算机断层扫描、介入造影等新兴的辅助硬膜外麻醉的穿刺方法,大量研究表明压力波形监测方法可作为硬膜外麻醉穿刺成功的客观指征,可全程实时监测硬膜外麻醉过程,安全可靠,简便实用。文章回顾压力波形监测方法在硬...  相似文献   

18.
妊娠对硬膜外麻醉腰骶段阻滞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妊娠对硬膜外麻醉中腰骶段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 择期剖宫产或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50例分为妊娠组和非妊娠组,每组25例.选择L<,1~2>间隙硬膜外穿刺置管,分别给予试验剂量2%利多卡因5 ml和负荷剂量1%罗哌卡因8 ml,观察阻滞平面,采用重复电刺激测试右侧L2、S1和S3皮肤区域的疼痛阈值变化,记录Bromage评分.结果 妊娠组头侧扩散平面高于非妊娠组,非妊娠组患者尾侧扩散平面低于妊娠组(P<0.05).两组的运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L2区疼痛阈值均高于S1、S3区,疼痛阈值随时间延长而增高.结论 妊娠能够增加硬膜外麻醉的头侧扩散,但并不能增加腰骶段麻醉的阻滞效果.硬膜外麻醉中妊娠与非妊娠患者骶段阻滞起效均较迟缓.  相似文献   

19.
“L”形毛细管法在硬膜外穿刺中的应用史建民,陆居谦本文报道了“L”形毛细管法在硬膜外穿刺中的应用,并进行了100例临床观察。所谓“L”形毛细管法即在负压试验的毛细管法的基础上,变直形毛细管为“L”形毛细管。当穿刺针进入黄韧带时,接“L”形毛细管并注满...  相似文献   

20.
硬膜外麻醉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心率功率谱分析技术(Powerspectralheartrateanalysis,PSHRA)监测低位硬膜外阻滞麻醉时心率变异性(Heartratevariability,HRV)改变,以判断植物神经功能状态与硬膜外阻滞麻醉的成败。资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 61例ASA(~)级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病人,年龄(18~56)岁,男22例,女39例。病人术前无心律失常,心电图大致正常。二、麻醉监测与方法 未给麻醉前用药。病人入手术室后在L1~2或L2~3行硬膜外穿刺,试验量为2%利多卡因5ml,观察5分无全脊麻症状后注入利地合剂(1%利多卡因-0.25%地卡因)(10~15)ml。硬膜外注药前开放静脉,静注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