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胃炎 52例 ,总有效率为 78.8%。认为慢性胃炎病程冗长 ,“久病必虚”、“久病入络” ,故多有气虚血瘀之证。而慢性萎缩性胃炎之气虚血瘀证更为显著 ,故益气活血药对萎缩性胃炎的疗效优于浅表性胃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方法] 临床采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四诊信息、胃镜及病理检查报告并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历数据库;采用因子分析、对应分析、类神经网络建模的多元统计方法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分布情况、证候要素间关联性以及重要病理改变与证候要素间相关性。[结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包括气虚、湿、热、血瘀、气滞、阴虚、阳虚;两两证候要素中,气虚与气滞、气虚与阳虚、湿与热、血瘀与气滞、血瘀与阳虚、气滞与阳虚的关联性较高;湿、血瘀、气虚对重要病理改变异型增生的影响较大。[结论]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研究可为进一步加深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阐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慢性胃炎胃镜象与中医证型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观察101例慢性胃炎胃镜象与中医"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的关系",显示两证均可见于各型胃炎,而两者对比脾胃湿热证中浅表性胃炎所占为多(P<0.01);脾胃气虚证则萎缩性胃炎为多(P<0.05)。表明脾胃湿热证与浅表性胃炎关系很密切,而脾胃气虚证与萎缩性胃炎关系较密切,且前者似与炎症反应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临床上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很多有气虚血瘀热郁证的症状。慢性萎缩性胃炎各个病理阶段与气虚血瘀热郁证的相关性如何,尚未见报道。我们分析气虚血瘀热郁证与胃黏膜各阶段病理改变的相关性,寻找萎缩性胃炎气虚血瘀热郁证的实质,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慢性胃炎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PLGC)转化过程中的证候演变规律。方法收集2013年9月—2014年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方医院、第三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接受胃镜检查并通过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为慢性胃炎患者共592例。其中,CNAG338例、CAG134例、PLGC120例。应用Epi Data 3.1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及卡方检验。结果经主成分分析及因子分析,CNAG得到证候类型9个,前3位依次为脾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肝胃不和证;CAG得到证候类型10个,前3位依次为肝胃不和证、瘀阻胃络证、脾胃虚寒证;PLGC得到证候类型10个,前3位依次为胃阴不足证、胃阳亏虚证、瘀阻胃络证。根据因子构成提取证候要素,结合描述性统计结果,CNAG病位证素:胃肝脾,病性证素:气滞热气虚湿阳虚;CAG病位证素:胃肝脾,病性证素:气滞热阳虚湿瘀阴虚气虚;PLGC病位证素:胃脾肝,病性证素:热阳虚阴虚气滞瘀湿气虚,χ2检验结果显示3个阶段病位证素及病性证素分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胃炎在由非萎缩性胃炎向萎缩、肠化及不典型增生转化过程中存在由实至虚、渐见阴虚、血瘀的证候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6.
益气活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气虚血瘀证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下简称CAG)是消化系统一种常见病,临床治疗甚为棘手.我们采用益气活血方对该病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1.1 经内镜的病理学检查确诊为CAG,符合中医气虚血瘀证辨证标准者,共36例.其中住院病人8例.门诊病人28例;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32~65岁.平均43.6岁;病程8~15年,平均13.6年.1.2 辨证标准 参照1986年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专业委员会拟定的“中医虚证”参考标准,和1988年10月血瘀证研究国际会议拟定的“血瘀证”参考标准,结合本病的中医证候特点,制定了如下辨证标准:  相似文献   

7.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气属阳,血属阴,一阴一阳,互相维系,互根互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守,气重于血。病理状态下,气虚则推动血行无力,气滞则血行不畅而形成瘀血即临床上出现的气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临床上采用的治则治法是益气活血。赵步长教授所研制的脑心通胶囊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功效,体现了益气活血的立方之法。文章旨在通过讨论气与血的关系、气虚血瘀证和益气活血法来探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现代中药剂型脑心通胶囊的立方之法。  相似文献   

8.
<正> 冠心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属于“本虚标实”的认识已趋于一致,不少单位认为基本病机是气虚为本、血瘀(以及痰浊)为标的气虚血瘀(痰阻)证。临床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获得了良好的疗效,所用益气活血方有“抗心梗合剂”、“健心灵”等。“健心灵”系按照益气活血通阳治则制定,并制成注射液。本实验以家兔静脉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属中医的“癥积”、“痞块”范畴,因气虚血瘀为其病机,故提出了益气活血法为治疗本病的首则。  相似文献   

10.
益气活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气虚血瘀证36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用益气活血方治疗3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气虚血瘀证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后症状改变有显著差异,P<0.01;体征改变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胃镜复查总有效率71.2%,不同程度的胃粘膜萎缩之间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病理复查总有效率为67.3%,其中对胃粘膜炎性病变的疗效与其它病理改变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本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较可靠的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益气活血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效果。方法:运用RevMan5.3软件对符合条件的2009年-2017年国内外发表的有关益气活血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临床试验的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试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方药治疗后,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治疗总有效率比数比(OR)合并值达4.21,95%可信区间[3.06,5.78],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化均数差(SMD)合并值-3.20,95%可信区间[-3.52,-2.89]。结论:益气活血法不仅可以提高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还可以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12.
从病因病机、中医证型分析、治疗等论述慢性萎缩性胃炎。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为外邪犯胃、内伤饮食、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痰瘀内阻。把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概括为脾胃气虚是本病之根本,气滞血瘀胃热乃病理关键,把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五型,深入浅出的探讨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13.
慢性鼻炎中医证的病理生理学表达与益气活血通窍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黏膜输送功能降低、腺体分泌功能亢进、鼻黏膜免疫功能低下是慢性鼻炎气虚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血液流变学改变是慢性鼻炎血瘀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丝裂原素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和一氧化氮合酶(NOS)介导了慢性鼻炎患者鼻黏膜的炎症,对慢性鼻炎气虚型向血瘀型转化具有促进作用。气虚和血瘀是导致慢性鼻炎的中医病因病机,故其治疗方面也应针对气虚和血瘀这两种病理状态而制定,因此,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益气活血通窍方治疗慢性鼻炎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贾英杰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在恶性肿瘤血瘀证的治疗上注重把握恶性肿瘤“虚、毒、瘀”三者互结的特点,将辨病与辨证结合,根据肿瘤患者“气虚血瘀”“毒瘀互结”的特性,灵活把握动态辨证论治的节点,以立体诊疗的思维模式,将益气活血、解毒祛瘀与健脾和胃融会贯通,验之临床,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杨百京  熊琪  盛萍  黎永军 《农垦医学》2011,33(5):422-425
目的:探讨胃癌癌前状态各疾病与中医证型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1月~2011年7月在本科住院,符合纳入标准者546份病例.其中研究组胃癌的癌前状态,即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残胃炎和肠型化生、上皮内瘤变共456例,对照组浅表性胃炎、胃癌共90例.收集胃镜病理改变、Hp感染及中医四诊等资料,探讨胃癌癌前状态各疾病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结果:发现在各组疾病中,脾胃气虚与肝胃气滞两者构成比相加,除胃癌组外,均大于56%;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胃癌,肝胃气滞的相关性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而胃络瘀血增加.不同性别的546例胃病脾胃气虚、脾胃湿热、脾胃虚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胃气滞、胃络瘀血与胃阴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癌前状态各疾病以及浅表性胃炎、胃癌均于脾胃气虚、肝胃气滞关系最密切;在慢性胃炎至胃癌的病理演变过程中,由气滞到血瘀是中医证型演变的基本特点;性别与部分中医证型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本病证候规范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近20年来以中医药为主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文献进行整理,并运用SPSS18.0软件对该病的证候分布规律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归纳。结果 131篇文献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以脾胃气虚所占比例最大,其次分别为胃阴亏虛、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虛寒、瘀阻胃络、肝郁脾虛、气阴两虛;主要病性、病因类证候要素为气虛、血瘀、气滞、内热、阴虚;病位类证候要素为胃、脾、肝。结论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为本病的证候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分析益气活血汤治疗气虚血瘀证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68例气虚血瘀证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联合益气活血汤治疗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常规西药治疗)与实验组(34例:西药联合益气活血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预后。结果实验组患者单位时间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41.18%、52.94%、94.1 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气虚血瘀证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益气活血汤治疗可显著提升患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益气活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液流变学及血瘀证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益气活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液流变学及血瘀证的影响白敬华王惠兰兰医一院关键词益气活血血瘀证血液流变学肺动脉高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下称COPD)存在着共同的病理基础,即气虚血瘀。在中医血瘀证的研究中,血液流变学的某些指标已被许多学者作为诊断血瘀证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慢性胃炎属祖国医学“胃脘痛”、“痞满”等范畴,许多学者证实HP与“胃脘痛”、“痞满”等之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虚湿阻证等高度相关。中药调肝和胃、清热解毒、清热利湿、益气活血、健脾温胃、扶正祛邪等法治疗HP相关性胃炎有较好疗效,许多单方报道也有较好疗效。黄连、大黄、五倍子、三七、厚朴、党参等中药通过体外抑菌试验,证实对体外HP有明显抑制作用。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医药治疗HP相关性胃炎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益气活血类方剂配伍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特征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气虚血瘀证提供遭药组方依据,总结了益气活血类方剂的配伍规律,提出了以益气活血类方剂的配伍规律,提出了以益气活血法为主要治则,分别配行经气药,滋阻养血药,利水化痰药,浊阳散寒药达到气顺血调、标本同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