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中成药复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属心血瘀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38例使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对照组35例使用硝酸异山梨醇酯片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症状,前后我痛分级,心电图,血流动力学等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对心绞痛分级,改善缺血心电图以及改善血液流变性等,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性差异(P<0.05,P<0.001),无不良反应,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有较显疗效。 相似文献
2.
李国华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5):721-722
目的:观察加味丹参饮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丹参饮口服,14天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加味丹参饮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确定。 相似文献
3.
4.
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稳定性心绞痛 (UA)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不稳定心肌缺血综合征 ,甚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我们 1 994~ 1 998年采用低能量氦 氖激光血管内照射 (ILIB)治疗该病 ,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63例均符合WHO冠心病UA诊断标准 ;心绞痛分级按 1 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协会提出的标准[1] 。均为住院病人 ,随机分为两组 :ILIB组 3 2例 ,男 2 8例 ,女 4例 ;年龄 61~ 80岁 ,平均 69± 2 4岁 ;UA病程 4d~ 3个月 ,平均 2 1个月 ;心绞痛分级 :Ⅲ级 2 5例 ,Ⅳ级 7例。对照组 3 1…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68例不稳定心绞痛,在内科药物治疗24~48h基础上行介入治疗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全部病例入院后常规予抗血小板(阿司匹林、噻氯匹定或氯吡格雷)及抗凝药物治疗(普通肝素静脉滴注或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24~48h,介入性检查当天噻氯匹定或氯吡格雷酌情增加剂量。介入性治疗后,继续使用肝素5~7d(部分患者术后全身肝素化1~2d),口服阿司匹林、噻氯匹定或氯吡格雷1~2月,并酌情使用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及他丁类降脂药,出院后继续随诊。结果 共计96支病变血管,其中76支病变血管即刻进入介入性处理,余病变血管择期处理。共置入支架85枚,3例置入支架后出现血管夹层,再次置入支架后夹层消失。无血管急性闭塞和亚急性血栓形成,近期无急性心肌梗死及死亡病例。置入支架以AVE(medrtonic)、BX(cordis)支架为主。除2例出现穿刺部位小血肿外,本组病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介入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缩短住院时间,方法有效、安全。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是术前有效地抗血栓治疗和术中对病变的良好判断及手术中器材的选择。治疗中球囊、支架直径和长度的选择及扩张的压力和时间,对预防血管急性闭塞、夹层至关重要;术中尽量减少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造成的血管内膜撕裂、夹层,球囊扩张后出现血管夹层必须使用支架来保证前向血流;对于明显的血栓性病变,术中使用球囊长时间扩张后,置入支架。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对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的疗效 ,探讨急诊PCI对高危ACS的策略。方法 入选 2 0 0 1年 12月 7日至 2 0 0 4年 8月 2 2日来院的高危ACS(ST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和非ST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共 15 0例。发病时间在 2 4h内 ,从发病到来院时间 <6h ,6~ 12h和 12~ 2 4小时的比例分别为 6 0 %、2 5 %和 15 %。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 (CAG)和急诊PCI,并随访观察。结果 15 0例入选患者均行急诊冠脉造影 ,14 3例行急诊PCI,其中直接植入支架 6 0例 ,PTCA后植入支架 80例 ,仅行PTCA 3例。 4例延迟植入支架 ,3例早期病变。梗死相关血管 (IRA)前向血流达到TIMIⅢ级为 99.3%。单支病变 双支病变、3支病变和早期病变分别占 2 8% 4 6 % 2 4 %和 2 %。从来院到导管室时间平均 5 0min ,从进导管室到梗死血管开通时间平均 1h。术中发生慢血流2 1例 ,经冠脉内给药好转 ,无血流 1例 ,治疗无效 ,术后急性闭塞 2例 ,分别再次PCI和IABP治疗好转。IABP治疗 12例 ,1例无效。院内死亡 7例 ,其中术中无血流 1例 ,术中心源性休克 1例 ,术中室颤 1例 ,术后室颤 1例 ,术后顽固心衰 2例 ,术后心脏破裂 1例 ,病死率 4 .7%。 14 3例随访 ,随访时间为 30~ 993d ,出现心绞痛 3例 ,心力衰竭 3 相似文献
8.
粟小三 《中国航天工业医药》2012,(11):66-67
目的观察比较曲美他嗪联合稳心颗粒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6月收治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服用曲美他嗪及稳心颗粒8周,其他措施两组患者均完全相同,观察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发病次数及持续时间。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发病次数及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与稳心颗粒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较常规治疗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连续观察 2 5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经皮冠脉治疗术前及术后 1、2 4和 72h血液中丙二醛 (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变化。另设单纯行冠脉造影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2 0例和健康者 2 0名作对照 ,MDA和SOD分别用硫代巴比妥酸法和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其血清含量 ,并随访术后 3个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MDA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浓度明显高于健康者 ,介入治疗后 1h进一步升高 ,持续至 2 4h(P =0 .0 0 1) ,72h回复至术前水平 ;单纯行冠脉造影者 ,术前与术后无明显改变。SOD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浓度明显低于健康者 (P〈0 .0 5 ) ,介入治疗后进一步降低。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后MDA和SOD在 72h内有动态变化 ,可能是术后早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降纤酶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治疗组18例在给予常规治疗同时给予降纤酶静点5~6d,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硝酸酯类药,β-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改善情况、模拟血栓指数、凝血因子Ⅰ、血小板聚集率、血浆粘度较治疗前有显下降(P〈0.05),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降纤酶治疗UAP对缓解心绞痛,降低血液粘度,防治血栓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1.
符秀贤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2006,(11):91-92
本文应用银杏叶静点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观察其疗效,结果如下:临床资料观察组共51例,男26例,女25例.低危险组10例.中危险组15例,高危险组26例。对照组共45例.男25例,女20例.低危险组8例,中危险组13例,高危险组24例。2组年龄相仿。平均年龄76岁。对照组给予休息.抗血小板,抗凝,硝酸盐制剂,B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同时治疗合并的其他疾病并控制理想。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用5%葡萄糖250ml加银杏叶10ml静脉点滴.共15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对Q 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测量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6 8例、正常对照者 4 0例的QTd和QTcd。其中 4 5例患者接受了PTCA或支架置入治疗 ,2 3例患者接受药物治疗。结果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QTd或QTcd较正常对照者显著增加 (P <0 .0 1)。介入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治疗后QTd或QTcd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 <0 .0 1)。介入治疗组治疗后QTd或QTcd较药物治疗组明显缩短 (P <0 .0 5 )。随访 6个月 ,介入治疗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2例、心绞痛 3例、心肌梗死 2例、再次接受介入治疗 2例。药物治疗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5例、心绞痛 5例、心肌梗死 2例、接受介入治疗 5例、猝死 1例。结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QTd或QTcd降低程度明显大于药物治疗者 ,从而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有必要尽早进行冠状造影及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观察丁苯肽胶囊治疗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治疗组在采用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肽胶囊,共治疗30 d,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临床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丁苯肽胶囊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肯定,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4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男40例,女2例,平均年龄(58.3±4.6)岁。均于心绞痛发作前、发作中、发作终止及缓解后3天取肘静脉血,测定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肽Y(NPY)和P物质(SP)浓度。正常对照组20名,男12名,女8名,平均年龄(43.8±3.1)岁。42例患者,平时血浆ET较正常对照组为高(P<0.05),心绞痛发作时ET升高至(90.85±8.84)mmol/L(P<0.01);心绞痛发作时CGRP下降,终止后升高(P<0.01);NPY… 相似文献
16.
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AMI)之间的一组综合征,病情较重,极易发展为AMI和猝死。本文通过对常规治疗(包括钙离子拮抗剂、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效果不理想的56例女性UAP患者给予抵克立得口服,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抵克立得(化学名:盐酸噻氯匹定,杭州赛诺菲民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50mg/片)治疗组56例,年龄50~68岁,平均年龄553岁,初发劳力型心绞痛6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22例,静息型心绞痛6例,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17.
1990-2006年我院行急诊血管内介入救治各类大出血病人60例,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60例中男48例,女12例,男女之比为4:1.年龄46~72岁,平均59岁.临床表现:消化道出血10例(呕血、便血8例,术后胃管大量血性引流物2例,出血量800~1 800 ml),咯血40例(200~600 ml),阴道流血6例(1 000~1 600 ml),腹痛4例(腹腔出血1 000~2 000 ml).查体:血压低46例,血压正常、脉搏快8例,41例伴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辅助检查:血色素下降60例,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54例,胸部X片有结核病灶10例,B超示肝破裂,腹腔积液4例,CT报告肝占位2例,支气管扩张19例,肺癌5例.术前诊断:原因不明消化道出血8例`,手术后上消化道出血2例,肺结核咯血10例,支气管扩张咯血19例,肺癌咯血5例,可疑肺癌咯血5例,1例咯血原因不详,肝癌破裂腹腔内出血4例,产后子宫出血4例,子宫肿瘤出血2例.全部病例在介入治疗前,均经过1~74 h 的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肺运动试验(CPET)在不稳定性心绞痛与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中的应用特点。方法选取自2015年4月至2016年11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治疗且术后进行CPET的200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组(n=1443)与心肌梗死组(n=564)。应用瑞士Schiller CS-200CPET系统测试患者在静息状态和运动负荷状态下全导联心电图及血压情况,并且监测肺通气指标、二氧化碳排出量、摄氧量等代谢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CPET方案及结果。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年龄、女性及高血压比例均高于心肌梗死组,高血脂、吸烟及陈旧性心梗比例低于心肌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性心绞痛组Borg评分、功率、静息收缩压、峰值收缩压、达预计值%均高于心肌梗死组,运动试验阳性率低于心肌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无氧阈(AT)摄氧量、AT公斤摄氧量、呼吸储备、最大通气量(MVV)低于心肌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因为患有高血压较多,AT摄氧量、AT公斤摄氧量、呼吸储备、MVV较低,表现为心肺功能进一步降低,需要在心脏康复过程中给予较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心脏肌钙蛋白T(cTnT)在不稳定性心绞痛 (UA)患者血清中变化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方法测定 2 3例UA ,2 0例稳定性心绞痛 (SA)患者及 2 2例健康人血清cTnT水平及肌酸激酶 (CK) ,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的变化。结果 UA组 8例cTnT升高者 4例 1周内发生急性心肌梗塞 (AMI) ,2例因室性心律失常猝死。相应患者的CK ,CK MB与SA组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 cTnT升高可能存在心肌微梗塞或严重心肌缺血性损伤易发生猝死。cTnT反应UA患者心肌细胞缺血性损伤比CK ,CK MB更敏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06年3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AMI合并CS行PCI治疗的99例患者资料,统计患者临床高危因素、冠脉造影及介入特点,观察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术后住院期间16例(16.2%)死亡。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1年、3年,死亡率分别为17.2%、22.2%、22.2%、27.3%;急性心梗发生率分别为0、1.0%、1.0%、3.0%;靶血管重建发生率分别为1.0%、3.0%、6.1%、11.1%;MACE发生率分别为18.2%、26.3%、29.3%、39.4%。结论急诊PCI治疗对AMI合并CS患者有显著疗效,其主要优势为再通快、TIMI血流3级率高,近期及远期病死率降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