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左腋下直小切口胸膜外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应用价值。方法1998年1月~2005年10月对52例1~15岁PDA患儿行左腋下直小切口胸膜外手术治疗。手术采用左侧腋中线切口,切开第3、4肋间肌肉,向前推开胸膜及肺,游离动脉导管,双道结扎线结扎,结扎线间贯穿缝合1针,术后不放置胸腔引流管。结果1例结扎动脉导管后因升压过快过高导致心跳骤停,扩大切口切开胸膜和心包行心脏按摩成功,余患儿均手术顺利。术后超声未见残余分流,随访1~5年无死亡。结论该术式具有损伤小、不破坏胸廓连续性、瘢痕隐蔽、安全性高、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但较粗大动脉导管需切断缝合者慎用。  相似文献   

2.
腋下小切口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外科治疗的切口方法。方法:采用腋下小(直)切口胸腔内、胸膜外二种手术切口小儿PDA术。结果:55例患者,49例胸腔内,6例胸膜外结扎导管,不安放胸腔闭式引流管,3例术后左胸少量积液,经胸穿积液消失,术后心脏杂音均完全消失。结论:腋下切口PDA术,具有损伤小,出血小,剖,关胸时间短,切口美观,胸膜外动脉导管结扎,无胸膜腔损伤之患。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左腋下斜行小切口经肋床进胸行动脉导管结扎术的经验。方法对76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采用左腋下斜行小切口经肋床进胸行PDA结扎术,关胸时排尽余气,术后均未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结果76例患儿术后杂音均消失,无手术死亡。全组患儿均未输血,术后无1例发生皮下气肿,2例发生左侧气胸,经胸腔穿刺排气后痊愈。随访3个月-4年,无导管再通及假性动脉瘤形成。结论左腋下经肋床斜行小切口免置胸腔引流治疗小儿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食管闭锁两种手术途径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经胸腔和经胸膜外两种手术途径治疗先天性食管闭锁的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4月在本院手术治疗的34例先天性食管闭锁(Ⅲ型)患儿临床资料,男27例,女7例,均行食管气管瘘结扎、食管端端吻合术.其中经胸腔手术(为经胸腔手术组)19例,经胸膜外手术(为经腹膜外手术组)15例.两组术前均有肺炎,心脏彩超检查提示21例有房面分流(考虑为房间膈缺损或卵圆孔未闭)和(或)动脉导管未闭,但均无肺动脉高压,心功能正常.结果 经胸腔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2.17±0131)h,呼吸机使用时间为(21.07±25.42)h;术后需呼吸机辅助通气15例,发生气胸11例、胸腔积液10例、吻合口瘘5例;治愈16例,治愈率84.2%.经胸膜外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13±0.45)h,呼吸机使用时间为(9.27±13.70)h;术后需呼吸机辅助通气6例,发生气胸3例、胸腔积液2例、吻合口瘘6例;治愈13例,治愈率86.7%.结论 经胸腔和经胸膜外两种手术途径治疗先天性食管闭锁治愈率相当,所需手术时间和呼吸机使用时间无显著差异;但术后经胸膜外手术组需呼吸机辅助通气的几率明显降低,且发生气胸、胸腔积液的几率亦明显低于经胸腔手术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关闭婴儿大管型动脉导管未闭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2007年5月-2008年2月就诊的10例4~9个月婴儿经主动脉造影确诊为大管型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内径为4.1~7.4 mm,长度7.9~11.9 mm,合并中~重度的肺动脉高压.选用6~12 mnl国产肌部或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术后主动脉造影、术后24 h及1~6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随访观察疗效.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后主动脉造影和超声心动图显示无残余分流.随访超声心动图无明显降主动脉缩窄,1例左肺动脉轻度狭窄.无其他不良并发症.结论 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可用于关闭婴儿粗大管型的动脉导管未闭,成功率高,近期疗效肯定,中远期疗效需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传统左后外侧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电视胸腔镜下动脉导管结扎术、改良腋下小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心胸外科收治的PDA患儿临床资料, 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B、C三组, A组采取传统经左后外侧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 B组采取电视胸腔镜下动脉导管结扎术, C组采取改良腋下小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本研究纳入PDA患儿119例, 其中A组41例(男16例, 女25例)、B组37例(男19例, 女18例)、C组41例(男17例, 女24例)。比较三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胸腔闭式引流量、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滞留时间、胸腔闭式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B、C三组患儿手术时间[(112.20±26.41)min、(104.51±18.59)min、(114.39±33.28)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后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 B组术后胸...  相似文献   

7.
Denis Browne切口即腋下直切口,具有创伤小,切口隐蔽、美观的特点,且能获得良好的术野显露。我院2000年3月~2005年12月,选择性应用腋下直切口进行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手术76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Hybrid手术镶嵌治疗儿童法洛四联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ybrid手术镶嵌治疗儿童法洛四联症(TOF)的效果。方法术前介入治疗:3例有巨大体肺侧支(APCAs)的重症TOF在根治术前予以侧支血管堵塞术,其中2例采用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堵闭体肺侧支血管,1例采用可控弹簧圈栓塞体肺侧支血管。术后镶嵌治疗:6例TOF根治术后残余分流,包括4例残余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1例残余左室右房通道VSD,1例残余房间隔缺损(ASD)。对于VSD,首先建立动-静脉轨道,选择较缺损直径大2mm的VSD封堵器,在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将封堵器放置正确位置后释放封堵器;对于ASD,经股静脉置入鞘管至左心房,在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将大小合适的ASD封堵器放置到位后释放封堵器。结果3例有巨大APCAs的重症TOF在根治术前予以侧支血管堵塞术后随即行外科手术,术后肺血明显减少,灌注肺症状消失,术程顺利,皆获得满意效果。随访1,5~2.0a患儿发育正常。6例TOF根治术后残余分流者经导管封堵术封堵成功,心脏杂音消失。随访1~3a无残余分流及心脏瓣膜异常,未出现心律失常,患儿生长发育良好。结论Hybrid手术治疗伴巨大APCAs及术后存在残余分流的TOF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120例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107例诊断明确,施行动脉导管结扎术;9例室缺肺高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先结扎动脉导管,3~6月再作室缺纠治术,另3例室缺肺高压和1例房缺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在心内直视术中处理好动脉导管,避免发生并发症。本组治疗经验是动脉导管未闭诊断确立后拟早期手术,如病情需要可急诊手术;室缺和房缺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可作一期纠治术,以减轻病儿二次手术的痛苦。  相似文献   

10.
1986年9月~11月,本院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NICU)为3例患重症动脉导管未闭(PDA)伴肺炎,呼衰、心衰的婴儿(年龄55天~4月,体重3.5~8kg)施行了动脉导管结扎术。3例患儿的麻醉、手术过程均顺利,术后创口一期甲级愈合,无感染。2例痊愈出院,1例于术后应用呼吸器支持14天后因不能排除心内复杂畸形由家长放弃治疗。  相似文献   

11.
婴儿巨大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婴儿巨大型室间隔缺损VSD)的外科治疗。方法 对86例1岁以下VSD患儿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补片修补VSD。其中并动脉导管未闭(PDA)5例,在深低温低流量下缝合动脉导管;并房间隔缺损(ASD)9例;三尖瓣中度及以上关闭不全12例,均同期予以矫治。结果 84例患儿痊愈出院,手术死亡2例。并发症为肺不张、脱离呼吸机困难、气胸。结论 巨大VSD婴儿宜尽早手术治疗,术中心肌保护和术后管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早产儿伴有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处理在过去几年中成了热烈争论的问题。鉴于RDS的症状严重,病情多变,故不易估计PDA在自然病程中的影响。这样,治疗方法也就难于掌握。一般认为:对无症状的小量左向右分流的婴儿不需处理,这种PDA几乎肯定会自然关闭而不需要以后作外科结扎术。众所公认,少数RDS患儿的病程中有大量左向右导管分流的明显体征:脉搏强而有力、心脏扩大、肺充血,超声心动图显示左房扩大,并且需要长期的呼吸支持疗法。有些病例在获得初步改善后又须再用人工换气的措施。这些病例中,很多经过药物处理后充血性心力衰竭获得改善,但另一些病例需要手术关闭未闭的动脉导管。有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后出现并发症而进行外科手术的适应证和手术时机.方法 1997年6月至2007年6月我院有28例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在介入治疗后出现并发症而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其中男12例,女16例,年龄为8个月~14岁,平均为(8.9±3.4)岁,体重为9~43kg,平均为(22.7±2.1)kg;房间隔缺损12例,室间隔缺损8例,动脉导管未闭8例.介入治疗并发症包括有:堵闭器脱落12例,单纯残余分流10例(其中残余分流合并溶血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堵闭器脱落合并心包填塞1例,堵闭器被三尖瓣腱索缠绕1例.有23例在介入手术后当天进行急诊外科手术,5例于术后48h内手术.外科手术中,堵闭器取出术20例,房间隔缺损修补1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8例,动脉导管未闭缝闭术8例.结果 无住院死亡病例,经外科治疗后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术后复查心脏彩超无残余分流,而术前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4例患儿中,有3例恢复为窦性心律,1例转为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 介入治疗术前必须有准确的诊断,并且选择合适的病例进行;出现并发症后应及时外科手术;对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例,经保守治疗无效后尽快选择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旨在总结婴儿法洛四联症(TOF)一期根治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2006年11月我院收治的16例法洛四联症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5.5~12个月,体重7~10kg。16例中合并房间隔缺损2例,动脉导管未闭1例,左上腔残存1例。术前均经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诊断。均在体外循环下行一期根治性手术,术毕行改良超滤。结果16例平均体外循环时间93.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5.5min,平均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42h,ICU停留时间4d,平均住院时间15d。15例治愈,1例死亡。15例随访4个月~4年,患儿紫绀消失,生长发育正常。结论婴儿法洛四联症一期根治性手术是可行的,手术方法、体外循环技术的改进以及术后高质量的监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正常足月儿生后24~48 h动脉导管已呈功能性关闭,而早产儿的动脉导管常不能关闭,或功能性关闭后又重新开放.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第3天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发生率约为40%[1].PDA的临床结果取决于左向右分流的程度,可加重呼吸窘迫、促发充血性心力衰竭、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肾脏低灌注及脑缺血、继发肠缺血.70%胎龄小于28周的早产儿需要药物或手术关闭动脉导管[2].手术结扎动脉导管有血压波动、感染、乳糜胸、喉神经麻痹,甚至死亡的危险.故在大多数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药物治疗PDA是首选.  相似文献   

16.
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新生儿常见疾病。在早产儿,尤其是低体重儿中其发病率更高。如未及时治疗,往往会导致新生儿颅内出血、呼吸窘迫综合征、慢性肺疾病等严重并发症。目前临床上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及对症治疗,该文对低体重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治疗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改进并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的非限制性室间隔缺损的治疗方案,探讨早期外科治疗的适应证及可行性。方法2000年1月~2005年4月,并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的单纯非限制性室间隔缺损患儿35例,早期手术20例,内科保守治疗15例。结果20例早期手术中术前需呼吸机辅助通气11例;术后残余分流者3例;再次气管插管3例;并发肺不张5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结性心律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15例内科保守治疗者术前需呼吸机辅助通气10例,死于呼吸衰竭8例,放弃治疗2例,等待手术3例,手术2例。结论早期手术治疗并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的非限制性室间隔缺损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Sharpe氏首先提出应用消炎痛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药理作用来关闭动脉导管。有两篇文章报告用消炎痛治疗伴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50例中49例获得成功。本组应用消炎痛治疗11例动脉导管未闭伴有严重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中仅2例的导管得以永久性关闭;另2例导管用药24后小时内暂时性关闭,在48~72小时后,左向右的分流又复发了;其余7例患儿的杂音持续存在,4例曾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very low birth weight,VLBW)早产儿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e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行床旁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结扎术的必要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行动脉导管未闭手术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地点分为NICU组(8例)和OR(operating room,普通手术室)组(6例),对两组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围产期情况、术后相关并发症、住院天数等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围产期情况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无切口感染发生,但NICU组术后低体温发生率明显低于O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NICU床旁PDA结扎术可降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PDA手术后低体温发生率,具备一定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小儿右腋下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13行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资料,探讨右腋下小切口先心病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我们自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实施右腋下小切口小儿心内直视手术102例,与同期胸骨正中切口手术主要诊断类似患儿102例比较,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术后24h引流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右腋下小切口优于胸骨正中切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右腋下小切口能安全有效地完成先心病心内直视手术,治疗效果好,术后恢复快,切口美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