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电极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组织学证实的12例肝癌患者的16个病灶,在超声引导下利用单电极射频消融技术进行治疗;直径3cm以下的病灶采用“一针穿刺、一点消融”的空间布针方案、直径3cm以上的病灶采用“多针穿刺、多点消融”的空间布针方案,最大限度损毁病灶。结果:射频治疗后,所有病灶超声均显示为不均匀的回声增强,病灶可见高回声呈“椭圆形”样分布,追踪观察3个月,超声显示病灶体积缩小13个,无明显变化2个,1个无缩小。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改善。结论: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效果确切、适应范围广、创伤小、痛苦少。患者的临床表现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经验和体会。方法 (1)病例选择:超声检查疑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灶最大直径小于10 mm),且患者希望首选非手术治疗者。共选取9例患者,11个病灶。(2)方法:治疗前先行病灶的组织学穿刺活检,之后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甲状腺病灶的射频消融治疗,射频消融治疗后应用超声造影进行定期随访。结果(1)所有病例治疗后恢复顺利,未出现并发症;(2)11个病灶的病理诊断中,7个为甲状腺乳头状癌,4个未见确切癌组织;(3)所有病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超声造影显示消融区域范围缩小,甲状腺及引流区域淋巴结未见甲状腺癌复发和其他异常的影像学表现。结论 (1)射频消融可作为治疗无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2)由于射频消融微创、安全、有效,对于影像学高度怀疑甲状腺病灶恶性可能,即使无病理学诊断支持,仍是射频消融治疗的适应证之一;(3)本组病例射频消融治疗后是否存在癌组织残留及淋巴结微转移等问题,有待更长时间的随访资料。  相似文献   

3.
叶桂宏  杨红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9):1090-1093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肝癌射频消融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射频消融治疗的肝癌(均经病理证实)患者65例,比较术前常规彩超、增强CT扫描和超声造影对肝癌病灶的检出率,对比常规彩超引导的60个病灶和超声造影引导的75个病灶射频消融后的疗效。结果 65例肝癌患者中发现135个病灶,其中转移灶92个,原发灶43个。常规彩超检出病灶100个,检出率为74.1%;增强CT扫描检出病灶130个,检出率为96.3%;超声造影检出病灶128个,检出率为94.8%;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肝癌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14,P=0.007);其中增强CT扫描和超声造影肝癌病灶检出率高于常规彩超 (χ2=26.413和22.105,P=0.007和0.008);增强CT扫描与超声造影肝癌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9,P=0.824)。常规彩超引导下60个肝癌病灶完全消融42个,完全消融率为70.0%;超声造影引导下75个肝癌病灶完全消融63个,完全消融率为84.0%,2种影像学检查方法下完全消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38,P=0.041)。以术后1个月增强CT扫描检查作为标准,112个病灶完全消融,术后超声造影显示完全消融84个,正确率为75.0%。结论 超声造影在肝癌射频消融前可以明显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射频消融后可以提高对疗效的判定率,在肝癌射频消融前后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电极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组织学证实的34例肝癌患者的54个病灶,在超声引导下利用多电极射频消融技术进行治疗;直径3cm以下的病灶采用“一针穿刺、一点消融”的空间布针方案、直径3cm以上的病灶采用“多针穿刺、多点消融”的空间布针方案,最大限度损毁病灶。结果 射频治疗后,所有病灶超声均显示为不均匀的回声增强。其中直径≤3cm的38个病灶,追踪观察3个月,超声显示病灶体积缩小31个,无明显变化7个,29个病灶可见高回声呈“鸡爪”样分布,与射频电极针的空间布针形状一致。直径〉3cm的16个病灶中,11个病灶体积缩小,3个无缩小,2个病灶周围出现新的病灶。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改善。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效果确切、适应范围广、创伤小、痛苦少,患者的临床表现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肝Ⅶ、Ⅷ段大血管瘤的疗效、安全性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2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收治的43例肝Ⅶ、Ⅷ段大血管瘤(直径≥5.0c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射频消融组(12例,采用超声引导下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腹腔镜组(1...  相似文献   

6.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和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普通外科行射频消融治疗的32例肝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6例采用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治疗,6例采用B超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腹腔镜探查手术。共处理41个病灶,病灶直径2.0~12.0cm;射频消融时间18~72min,术中出血5~150ml。患者均痊愈出院。18例出现并发症(56%),主要为发热、血红蛋白尿等。随访12~60个月,3例有少许病灶残留。提示,肝血管瘤进行射频消融安全、有效,对于合适的患者是可供选择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远慧 《浙江医学》2006,28(10):803-805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射频消融对肝脏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使用价值。方法 30例患者共49个病灶接受了治疗。治疗后观察肿瘤消融情况,比较治疗前后瘤体内血供情况、肿瘤大小和甲胎蛋白(AFP)值的变化以及并发症。结果 49个病灶全部消融成功。在3~14个月的随访中,共有9例患者复发,均再次进行了射频消融治疗。2例死于肝功能衰竭。结论 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经皮热消融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与CT超声引导下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比较。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3年3月我院微创介入治疗科收治的46例(72个病灶)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研究组行CT超声引导下肿瘤射频消融治疗,观察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消融情况[消融点数、消融时间]、临床疗效影像学评价、3年随访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均较对照组显著短(P0.05),两组住院费用相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病灶均较好地清除;研究组3年复发率较对照组显著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54,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与CT超声引导下肿瘤射频消融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均显著,射频消融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消融时间、3年复发率方面均具有更显著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肝血管瘤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37例(48个病灶)肝血管瘤患者资料,按照患者血管瘤的直径,分成3组,第1组22个病灶血管瘤直径小于5cm,第2组24个病灶血管瘤直径在5~10cm,第3组2个病灶血管瘤直径在10cm以上,3组患者均应用射频消融治疗,初步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第1组22个病灶完全缓解;第2组24个病灶有14个完全缓解,有9个部分缓解,有1个好转;第3组2个病灶有1个好转,1个部分缓解。分析3组患者总有效率达93.75%。结论肝血管瘤患者应用射频治疗,当血管瘤直径小于10cm时,临床治疗效果理想,但是,当肝血管瘤直径大于10cm时则治疗效果不理想,可见,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要掌握血管瘤直径,可以保证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联合超声引导射频消融和门静脉化疗治疗大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不能手术治疗的大肠癌肝转移患者24例(50个病灶)行超声引导射频消融和门静脉化疗。结果治疗后1个月复查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或CT增强扫描,显示46个病灶完全灭活,有效率达92%,2例患者肝内其他部位再发,行第2~4次治疗,全部病例经3~24个月随访,存活20例。并发症包括治疗区胀热感、疼痛和轻度发热。结论联合超声引导射频消融和门静脉化疗治疗大肠癌肝转移具有创伤小、疗效好、并发症少、可反复治疗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射频对甲状腺癌细胞钠/碘转运体表达的影响.方法 对29例钠/碘转运体低表达或不表达的甲状腺癌,采用射频联合131I治疗,射频前后分别行全身核素显像及血清Ig测定.结果 全身显像摄碘阳性分别为射频前4例(4/29),射频2周19例(19/29)、4周12例(12/29).射频4周时血清Ig水平升高5例、降低17例、无变化7例.治疗总有效25例(25/29),治愈15例(15/29).结论 射频诱导钠/碘转运体失表达的甲状腺癌细胞出现了碘摄取,提高了131I治疗失分化甲状腺癌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慢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口服氯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对心房颤动复发及心房结构的影响。方法拟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慢性心房颤动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射频消融组50例和射频消融+药物组(氯沙坦联合胺碘酮)50例。术后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确定心律失常发作情况,超声心动图复查心脏结构和功能。结果电学隔离后15例患者转为窦性心律(射频消融组8例,射频消融+药物组7例),每组各有4例患者转为三尖瓣峡部相关心房扑动,消融三尖瓣峡部后转为窦性心律。其他患者通过进一步消融及电复律转为窦性心律。与射频消融组比较,射频消融加药物组术后1 a左心房前后径减小,而心功能无明显变化。随访过程中射频消融组心房颤动复发率为60.0%,射频消融加药物组心房颤动复发率为32.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口服氯沙坦联合胺碘酮可有效维持窦性心律,使左心房前后径减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对28例39个肝癌病灶进行冷循环射频治疗,监测治疗全过程并观察临床效果.结果31个病灶完全坏死,8个病灶部分坏死,患者症状改善,术后复查肿瘤缩小,血供不同程度减少甚至消失,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冷循环射频治疗肝癌疗效确切无严重并发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Liu YB  Liang CH  Wang QS  Xie SF  Yu YX  Zhang ZL  Liu ZY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1):2922-2926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3.0T MR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特征,评价3.0T MRI及ADC值在肝细胞癌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监测肿瘤变化的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广东省人民医院28例肝细胞癌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先行TACE治疗,TACE治疗后对局部肿瘤复发或残留者行射频消融治疗,射频消融后1~4个月行MRI常规及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b值选择600 s/mm2.分析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病灶不同区域ADC值特征.评价增强扫描序列、DWI评价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病灶的差别.结果 28例肝细胞癌经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病灶中,局部肿瘤残留或复发14例.b值为600 s/mm2时含碘油坏死组织、不含碘油坏死组织、活性肿瘤组织、正常肝组织ADC值分别为(1.905±0.487)、(0.726±0.116)、(1.449±0.054)、(1. 777±0.094)×10-mm2/s.含碘油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15),含碘油坏死组织、不含碘油坏死组织、活性肿瘤组织间ADC值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活性肿瘤组织病灶位于TACE、消融灶周边,呈结节状突向TACE、消融灶内.不含碘油坏死组织位于含碘油坏死组织周围,增强扫描各期均无强化.增强扫描序列、DWI判断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 后活性残留或复发肿瘤敏感性、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0T MR弥散加权成像ADC值可用于鉴别肝细胞癌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坏死组织与复发或残留肿瘤组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在肝癌射频消融治疗效果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76例肝癌患者共118个肿瘤病灶行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消融术后1个月使用声学定量分析软件对残余消融灶行动态分析,并与同期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进行比较,以病理为金标准,对肿瘤残余消融病灶良恶性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 肝脏射频消融治疗后超声造影疗效的准确性为82.2%,增强MRI为83.9%;超声造影与增强MRI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检查结果一致性较高;消融术后良性残留消融灶与恶性残留灶血流灌注特点不同,时间强度曲线示峰值强度(IMAX)良性残留消融灶小于恶性残留灶(P<0.01),峰值强度上升时间(RT)及达峰时间(TTP)良性残留消融灶长于恶性残留灶(P<0.01);超声造影与增强MRI判断残余病灶良恶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结合时间强度曲线可以动态、直观、定量地反映灭活灶及良恶性残留灶与周围肝实质血流灌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在超声辅助下子宫内膜射频消融治疗月经过多临床效果和技术的安全性。方法选择由于子宫良性病变引起的月经过多,并自愿接受子宫内膜射频消融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治疗50例同类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率、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均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两组相似(P〉0.05)。结论超声辅助下子宫内膜射频消融是治疗月经过多简单、快速、安全、经济、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射频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方法及优越性。方法:在鼻内镜下用射频治疗顽固性鼻出血患者120例。结果:120例病例中116例均一次性治愈,未再发生鼻出血。2例经再次射频治疗后出血停止,2例经射频治疗无效,改用其他方法治疗后未再出血。随访1-2年,无一例鼻中隔穿孔、鼻腔粘连及复发。结论:鼻内镜下射频治疗顽固性鼻出血,具有视野清晰、定位准确、止血可靠、患者痛苦少等优点,是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细针穿刺细胞学活检确诊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19例,二维超声示单发病灶,最大切面2.4mm×3.0mm~8.0mm×8.9mm,均无淋巴结转移。超声引导下取18G射频针行定点消融,扩大消融范围,消融功率35~45W,单一消融点消融时间30~45s。详细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定期超声复查消融灶大小、有无复发病灶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19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灶均完全消融灭活,消融过程顺利。术中不适、术后局部隐痛等消融并发症发生率47.4%(9/19)。所有病灶均于术后18个月内完全消失,消融灶吸收呈“线”状回声。消融灶术后1、3、6、12个月平均缩小率分别为11.2%、45.6%、63.1%、82.3%。随访期间未见复发病灶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征象。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射频消融近期疗效显著,创伤小,安全性高,且不影响美观,值得临床上应用并进一步观察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