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肝移植术后病人的最佳营养支持方法。对 3例肝移植术后病人的营养支持方法进行分析 ,术后第 2~ 3天开始给予全肠外营养 (TPN) ,辅以人血白蛋白及血浆 ;后在 TPN基础上加肠内营养 (EN) ,并逐渐过渡到全肠内营养 (TEN)、完全经口饮食。结果 :术后病人恢复良好。结论 :肝移植术后病人营养支持以 TPN→ PN+EN→ TEN,逐渐过渡 ,胃肠功能一旦恢复 ,早期 EN,有利于促进肝移植术后病人尽恢复。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在肝移植术后病人治疗中的应用@蔡瑛$昆明医学院附属二院 @黄青青$昆明医学院附属二院 @万林骏$昆明医学院附属二院…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肠外瘘合并胆或胰外瘘时的营养支持方法及其作用。 方法 :2 3例肠外瘘合并胆或胰外瘘病人行TPN→PN +EN→TEN→EN +口服饮食序贯营养支持。收集各阶段的营养物质供给量、天数、所占比例及各营养支持阶段末期的肝酶谱 ;统计肠内营养给予途径、全组病例的预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比较TPN支持前、TEN支持后 1 5天病人的体重、上臂中点周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浓度。 结果 :2 3例病人住院总天数为 1 498天 ,使用TPN 90 1天 (60 1 % ) ,供给非蛋白质热量 (1 35 .9± 2 3 .4)kJ/(kg·d) ,氮 (0 .2 1± 0 .0 6) g/(kg·d) ;使用PN +EN 445天 (2 9.7% ) ,供给非蛋白质热量 (1 2 3 .4± 1 4 .2 )kJ/(kg·d) ,氮 (0 .1 8± 0 .0 3) g/(kg·d) ;使用TEN 1 52天 (1 0 .2 % ) ,供给非蛋白质热量 (1 1 6 .3± 1 9.6)kJ/(kg·d) ,氮 (0 .1 7± 0 .0 4 ) g/(kg·d) ,肠内营养途径依次是鼻肠管1 3例 ,空肠造口管 5例 ,堵瘘 3例 ,鼻胃管 2例。全组死亡 4例 ,治愈 1 9例 ;中心静脉导管感染 2例 ,肝酶谱改变 6例 ,腹胀、腹泻 3例 ;TEN支持后阶段营养指标明显改善。 结论 :TPN→PN +EN→TEN→EN +口服饮食的序贯营养支持模式是肠外瘘合并胆或胰外瘘病人的合理、有效营养支持方法 ,其中PN是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营养支持在肝移植病人术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病人营养支持的作用和方法选择。方法:3例肝移植术后第2天开始给予全肠外营养(TPN),后在PN基础上加肠内营养(EN),并逐渐过渡到全肠内营养(TEN),最挂一漏万转为完全经口饮食。结果:术后病人肝功能恢复,黄疸减轻,血浆蛋白提高,氮平稀改善,康复良好。结论:肝移植术后病人需要营养支持,并从TPN→PN EN→TEN逐渐过渡;胃肠功能一旦恢复,早期EN有利于促进肝移植术后病人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4.
胰腺手术后营养支持方式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胰腺疾病手术后营养支持的疗效以及肠外、肠内阶段性营养支持与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的优缺点。 方法 :将 2 2例胰腺疾患病人按病种随机分为肠外、肠内阶段性营养支持 (PN+EN)和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TPN)两组 ,每组 11例 ,均给予等热量、氮量的营养支持 ,检验两组病人术后 1、5、10、2 0天的代谢变化。 结果 :两组在术后各期体重均略降低 ,但差异不明显 ,血淀粉酶显著下降 ,肝、肾功能好转 ,血糖趋于正常 ,两组无显著差异 ,血清蛋白 Alb、TFN、PAB水平均明显提高 (P<0 .0 1) ,除术后 10天 PAB外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而 PN+EN组术后并发症少 ,肠功能恢复早 ,营养费用少于 TPN组。 结论 :胰腺手术后肠外、肠内阶段性营养支持与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一样安全有效 ,并有利于肠功能恢复 ,减少感染 ,降低营养费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缺血性卒中危重病人急性期采取不同营养支持方案的对照研究,探讨卒中危重病人急性期合理的营养支持策略。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50例急性卒中病人按照随机单盲原则分为入院发病24 h内给与单纯肠内营养组及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组。比较两组间肺部感染、胃潴留、上消化道出血、低血糖及高血糖的发生率。以20 d转出ICU为终点事件,Kaplan-Meier法比较分析两组之间差异。结果 :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PN+EN)组和肠内营养(EN)组在高血糖和低血糖发生率上无差异(P0.05),EN组胃潴留及上消化道出血、腹泻及肺炎发生率明显高于PN+EN组(P0.01)。结论 :危重卒中病人急性期采取肠外联合肠内序贯营养可降低肺部感染、胃潴留及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可能缩短ICU住院时程。  相似文献   

6.
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冰  娄礼广 《肠外与肠内营养》2007,14(4):219-222,225
目的: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围手术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支持的效果. 方法:6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后病人随机分为全肠内营养(TEN)组和完全胃肠外营养(TPN)两组,每组各30例.手术前3 d开始给予营养支持,TEN组口服百普素,术后24 h内开始经空肠造口管输注;TPN组术前3 d开始经腔静脉置管行PN支持,术后24 h恢复TPN支持,两组营养支持时间均为14 d. 结果:两组病人均完成营养支持计划,未发生吻合口瘘和腹腔感染.两组病人术后的体质量、体质指数、上臂周径均较术前略低,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人血清蛋白水平在手术后均有明显下降,TPN组下降更明显,组间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TPN组术后谷酰转肽酶和乳酸脱氢酶高于TEN组.术后监测氮平衡1周,两组均表现为负氮平衡.TEN、TPN组肠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2.5±0.5) d和(3.0±0.5) d(P<0.05).术后排便时间分别为(4.0±1.0) d和(6.0±1.0) d(P<0.01).两组病人住院天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TEN组伤口愈合情况优于TPN组(P<0.05),平均住院费用/药物费用TEN、TPN组分别为11 206/4 502元、15 430/7 500元(P<0.05). 结论: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术前3 d及术后早期行EN,可改善营养状况,降低蛋白质分解,促进肠功能恢复,符合生理需求.  相似文献   

7.
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990年1月至2005年4月在我院接受分期营养治疗的SAP患者253例,其中154例接受全肠外营养(TPN),组成TPN组;99例同时接受肠外营养(PN)和肠内营养(EN),组成PN+EN组。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和死亡率的差异。结果与TPN组相比,PN+EN组患者的胰腺感染率(10.1%vs.14.9%,P>0.05),其他部位感染率(20.2%vs.36.4%,P<0.05),并发症发生率(40.4%vs.53.9%,P<0.05)和死亡率(17.2%vs.19.5%,P>0.05)降低,住院时间缩短[(31.61±22.85)天vs.(38.17±25.50)天,P<0.05]。结论PN和EN联合应用是SAP首选的合理营养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营养支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47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组(PN+EN组,n=24)和完全肠外营养(TPN组,n=23)。两组病人接受同样的基础治疗,所有病人均于营养支持前及营养支持后d3、d7、d10检测血浆内毒素(LPS)浓度,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EN+PN组治疗后血浆内毒素水平较治疗前逐渐降低,而TPN组较治疗前逐渐增高。治疗d7和d10EN+PN组显著低于TPN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N+EN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TPN组,且腹胀和腹泻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显著降低SAP患者血浆LPS浓度,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老年机械通气病人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的比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观察老年机械通气病人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将60例老年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分为全肠内营养(TEN)组和全肠外营养(TPN)组,每组30例,在摄入同等热量和氮量的条件下进行比较.结果:TEN组血清清蛋白、血红蛋白、氮平衡方面明显优于TPN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和临床费用低于TPN组(P<0.05).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机械通气病人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能更好的提供营养,缩短机械通气时间,而且费用低.  相似文献   

10.
不同营养方式对肝移植术后感染率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目的 :对比不同营养方式下肝移植术后细菌、真菌感染率 ,与感染直接相关的病死率和感染部位分布等情况 ,寻找肝移植术后降低感染率方面更恰当的营养方式。 方法 :对 132例术前营养评估为中、重度营养不良的原位肝移植病人按时间段分为两组 ,第 1组 6 3例 ,术后实行全胃肠外营养 (TPN) 1周 ;第 2组 6 9例 ,术后第 2天起采取部分肠内营养 (EN)加肠外营养 (PN) ,再逐步向完全EN(TEN)过渡 ,比较两组病人细菌和真菌感染率、与感染直接相关的病死率和感染部位分布比例。 结果 :EN加PN组较TPN组病人肝移植术后真菌、细菌、肠道真菌和原发性血行细菌感染率均明显下降 (P <0 .0 5 ) ;EN加PN组与感染直接相关的病死率较TPN组有下降 ,但两组无显著差异(P >0 .0 5 )。 结论 :对于术前合并中、重度营养不良的病人 ,肝移植术后早期应用EN加PN ,再逐步向TEN过渡的方法在预防感染方面明显优于TPN。  相似文献   

11.
营养障碍与脑卒中的不良结局与病死率显著相关;而脑卒中又加重病人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龄和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脑卒中后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相结合的序贯营养支持能减少或避免其并发症。脑卒中(特别是重症)病人应该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急性结肠穿孔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EN)和全肠外营养(TPN)支持治疗对机体恢复和营养状态的效果,探讨急性结肠穿孔术后合适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60例急诊手术的急性结肠穿孔病人,根据所给予的营养支持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所有病人分为EN+PN组和TPN组。对比两组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EN+PN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TPN组,且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穿孔术后EEN支持可改善病人的营养状态,加速病人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底贲门癌病人术后早期应用全肠外营养(TPN)和肠内营养(EN)对营养等状况恢复的比较分析.方法:将73例胃底贲门癌病人随机分为EN组(37例)和PN组(36例).于术后48 h内开始给予等氮、等热量营养支持,观察两组病人手术前、后的营养和免疫指标、术后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术后营养支持的营养及免疫指标明显改善(P<0.05),EN组前清蛋白和免疫指标较PN组明显提高(P<0.05);EN组较PN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更早,同时并发症的发生率亦明显减低.结论:胃底贲门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既能促进胃肠道功能尽早恢复,又可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4.
肠内+肠外混合营养支持在危重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肠内 肠外混合营养(EN PN)在危重病中的支持效果,将ICU中6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EN PN组(30例)和PN组(30例),在营养支持前1 d及营养支持第10天测量三头肌皮皱厚度、上臂肌围、血清白蛋白及血红蛋白。结果表明EN PN组在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增高方面优于PN组(P均<0.05)。认为对于危重病患者,EN PN在防止肠道细菌易位和多脏器功能不全中起一定的作用,有更好的营养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在老年危重患者救治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老年危重患者98例,根据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分为肠外营养(PN)组30例,肠内营养(EN)组32例,PN+EN组36例。摄入同等总热量和同等氮量,营养支持治疗时间14 d。治疗0 d和连续营养支持治疗14 d后,检测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淋巴细胞总数(TLC)、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值并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3组患者Hb均较治疗前增高。EN+PN组患者Alb、PA较PN组及EN组治疗后增高。营养支持治疗后,3组患者TLC明显增高。EN组IgA、IgM,EN+PN组IgA、IgG、IgM均较PN组增高。PN+EN组并发症低于PN组及EN组。结论老年危重患者救治中应根据老年人特点及疾病不同情况合理选择营养支持方式,PN+EN联合应用更有利于改善老年危重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肠内营养 (EN)、肠外营养 (PN)支持对维持或改善手术创伤后病人营养状态及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腹部手术后需行营养支持的 6 0例成年病人随机进入EN组及PN组。两组营养支持均等热量、等氮量。分别于营养支持前、中、后检测营养状态指标及肠道粘膜通透性。营养支持期间每天测定氮平衡 ,并计算累计氮平衡。 结果 :①EN组体重、白蛋白、转铁蛋白高于PN组 ,但无显著差异。EN组前白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在术后第 7、12天显著高于PN组 ;②EN组累计氮平衡为正氮平衡 ,而PN组为负氮平衡 ,二者之间差异非常显著 ;③研究期间EN组肠道通透性显著低于PN组。 结论 :与PN支持相比 ,EN可有效地改善术后病人的营养状态 ,促进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给予全肠外营养(TPN)及肠内营养(EN)、肠外营养(PN)混合支持对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将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TPN组及EN+PN组,并对比营养支持前后两组CD3、CD4、CD8、CD4/CD8、CD3/CD25、IgA、IgG、IgM、血清白蛋白的变化。结果给予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两种营养支持均可提高其CD3、CD4、CD8及CD3+/CD25+比值(P〈0.05,P〈0.01);两种营养支持方式均可显著升高IgA、IgG、IgM、(P〈0.05)及血清白蛋白浓度(P〈0.01)。与TPN组比较,EN+PN组CD3、CD4、CD8、CD4/CD8比值、IgA、IgG、IgM浓度及血清白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早期TPN及EN+PN支持均可促进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及提高,EN+PN的作用优于TPN,对于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应早期给予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早期肠内营养(EEN)和全肠外营养(TPN)支持在腹腔联合器官切除术后的效果和临床意义.方法:将腹腔联合器官切除的28例病人随机分为PN +EN组和TPN组,对两组病人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病人术后血清清蛋白、前清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N+EN组病人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TPN组.PN+ EN组治疗费用明显低于TPN组.结论:腹腔联合器官切除术后行EEN安全可靠,可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同时降低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9.
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术后行早期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及合理性。方法:随机分为实验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实验组行早期肠内营养(EN)辅以肠外营养(PN)支持。对照组行全肠外营养(TPN)支持,观察血糖、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实验组能获得较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合成物,1周时的血糖控制程度、血浆白蛋白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而实验组1周后死亡率为29%明显低于对照组(65%)(P<0.05)。结论:颅脑损伤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支持符合病人的病理、生理要求,能使该类病人营养状况和生存率提高。  相似文献   

20.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营养支持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人的l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38例收住于SICU的SAP病人营养支持实施情况、EN相关性并发症及感染进行观察.17例病人在PN过程中加入EN(EN PN组),21例单纯应用PN(PN组),定期检测血清蛋白质,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营养支持中PN应用总时间为(25.58±3.84)天,17例病人于发病后(17.00±3.35)天开始应用EN,(17.58±5.42)天达到最大喂养量;5例病人应用EN后肠功能明显恢复.EN 2周后感染性并发症明显降低;两组血清蛋白质轻度升高,PN7天、EN 14天血清前清蛋白升高(P<0.05).结论:SAP早期应以PN为主,肠功能允许时,PN EN是较好的营养支持方式,肠道喂养有助于降低SAP病人的全身性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