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申保国 《新中医》2011,(12):32-33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4例辨证为气虚血瘀型的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4例,治疗组给予自拟益气化瘀方口服,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口服,治疗18天后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并于治疗前后应用经颅多普勒诊断仪检测椎一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00%,对照组为68.52%,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加快,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RVA、BA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加快,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LVA、RVA、BA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自拟益气化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眩晕疗效优于盐酸氟桂利嗪。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简称TCD)观察椎针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将1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椎针组(100例)和针刺组(50例),治疗10次为1个疗程,运用TCD观察两种疗法疗程前后椎动脉(VA)—基底动脉(VBA)收缩峰血流速度(Vp)、舒张末血流速度(Vd)及其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及VBA的Vp、Vd、Vm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但针刺组VBA中Vp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LVA中Vp、Vm,RVA中Vp、Vd、Vm及VBA中Vp、Vm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椎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针刺疗法.能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调督”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在常规推拿基础上用“调督”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用常规推拿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疗效、症状体征积分及TCD检测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症状体征积分比较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TCD检测在基底动脉(BA)、左侧椎动脉(LVA)和右侧椎动脉(RVA)的收缩峰值期血流速度(Vs)及右侧椎动脉(RVA)的平均血流速度(Vm)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调督”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优于常规推拿治疗。  相似文献   

4.
温针灸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经颅多普勒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以温针灸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经颅多普勒的影响。方法:以温针灸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观察治疗前后椎动脉(LVA、RVA)及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峰流速、舒张末流速及平均流速的改变,同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为100%;治疗后LVA、RVA及BA的收缩期峰流速、舒张末流速及平均流速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结论:温针灸法可以改善患者的大脑供血,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针刺加TDP照射配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孟辉  马明祥 《河北中医》2009,31(7):1036-1038
目的探讨针刺加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TDP)照射配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予针刺加TDP照射配合牵引治疗。对照组50例予氟桂利嗪胶囊配合牵引治疗。各项治疗均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采用彩色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探测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和右椎动脉(RV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和搏动指数(PI),并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对照组总有效率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BA、LVA和RVA的Vm均明显增加,PI均减少,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治疗组BA、LVA和RVA的Vm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针刺加TDP照射配合牵引治疗能显著提高CSA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针刺“颈三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针刺“颈三针”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及椎-基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60例。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治疗组)80例和药物组(对照组)80例,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25%,对照组为8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针刺穴位在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颈三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明显疗效,对椎-基底动脉异常血流速度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穴位软组织松解埋线联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片联合西比灵胶囊治疗,治疗组采用穴位软组织松解与皮下埋线联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观察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与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及临床疗效与复发率。结果:治疗后临床疗效愈显率治疗组为82.5%,对照组为56.3%,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2组LVA、RVA与BA的平均血流速度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O.01)。半年后随访,复发率治疗组为12.1%,对照组为37.8%,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穴位软组织松解埋线联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与脑部供血情况,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方对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8例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颈枕带牵引、按摩理疗、口服西比灵,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方,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7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均有较明显提高(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方治疗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颈曲与椎--基底动脉在颈椎病病理过程和康复过程中的相关关系。方法:分有颈曲异常的颈椎病组(观察1组)、无颈曲异常的颈椎病组(观察2组)和健康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施行手法治疗。观察对比观察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的颈曲值和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并统计它们的相关系数。结果:观察1组的颈曲和LVA、RVA、BA的血流速度普遍低于对照组和观察2组,治疗后,颈曲改善,血流速度明显提高,观察1组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与颈曲呈相关性。结论:颈曲对椎--基底动脉有内在的致病作用。手法可以恢复颈曲形状,促进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0.
葛根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王忠良 《江苏中医》2001,22(4):12-13
为观察葛根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的疗效对其对左椎动脉(LVA)、左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治疗前根据血流速度将VBI患者分为低血流组和高血流组,根据病因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颈椎病组和动脉粥样硬化合并颈椎病组(混合组),共40例患者用葛根素静滴,并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各观察指标,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为92.5%,动脉粥样硬化组和颈椎病组间未见明显差异,二者均优于混合组,表明葛根素能改善椎一基底动脉(VBA)供血,调整血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降低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降低红细胞刚性指数,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葛根素是临床治疗VBI可靠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养血清脑颗粒与血栓通胶囊对偏头痛患者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60例,分别给予养血清脑颗粒和血栓通胶囊进行治疗,比较二者对偏头痛患者凝血系统的调节作用.结果 血栓通胶囊对凝血系统的调节作用优于养血清脑颗粒(P<0.05).结论 血栓通胶囊对凝血系统水平的调节效果优于养血清脑颗粒.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对老年高血压合并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mVCI)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了符合标准的7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在基本治疗(如阿司匹林、他汀类、降压等)的基础上给予养血清脑颗粒4.0g,口服,每日3次,连续服药16周,对照组除基本治疗外不使用其他中成药。2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认知功能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评分。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MMSE的总分、主要的几个亚项评分即记忆力、即刻回忆能力、注意力及计算力及收缩压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养血清脑颗粒对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记忆力、注意力、理解力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且尤其适用于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系统评价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运用系统评价方法,检索国内外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随机对照试验,筛选合格研究,评价纳入研究质量,采用异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等方法统计相关数据。 结果: 12项研究符合选择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有效率比较的合并相对危险度(RR)及99%的可信区间(CI值)为1.23(1.14,1.33);经颅多普勒(TCD)检测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量比较的合并MD(99%CI)分别为8.11(2.29,13.94),2.54(0.21, 4.87),5.60(2.35,8.66);椎体外束症状、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比较的Peto OR(99%CI)分别为0.11(0.01,1.77),8.07(0.77,84.94)。 结论: Meta-分析结果显示,养血清脑颗粒具有增加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脑血流量、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的疗效,但尚不能确定是否存在导致不良反应的危险性,由于纳入研究质量普遍偏低等因素影响,降低了该系统评价结论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银杏叶片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58例高脂血症患者给予银杏叶片治疗,疗程2个月。结果总有效率为94.83%;治疗后血清TC、TG明显降低(P〈0.05),HDL-C升高(P〈0.05)。结论银杏叶片治疗高脂血症有确切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观察电项针疗法配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电项针疗法及内服养血清脑颗粒,对照组采用内服西药西比灵(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结果: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项针疗法配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氟桂利嗪片治疗后循环缺血引起头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0例后循环缺血引起的头晕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给予观察组患者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氟桂利嗪片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纯氟桂利嗪片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症候积分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症候积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后循环缺血引起头晕患者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氟桂利嗪片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天智颗粒治疗阴虚阳亢型缺血性中风患者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云枝  王磊  王媛  封臻 《中医杂志》2008,49(11):992-994
目的 观察天智颗粒治疗缺血性中风阴虚阳亢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缺血性中风阴虚阳亢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口服天智颗粒;对照组30例,口服养血清脑颗粒.观察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和生活能力状态以及血压变化.结果 治疗组证候疗效和神经功能缺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中医证候的各项积分、生活能力状态积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积分、血压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或P<0.01). 结论 天智颗粒治疗缺血性中风阴虚阳亢型患者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8.
HPLC-DAD-MS/MS用于养血清脑颗粒蒽醌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HPLC-DAD-MS/MS联用技术,对养血清脑颗粒(川芎、当归等)中的蒽醌类成分进行定性分析.方法 采用Phenomenex C18(250 mm× 4.60 mm,Gemini 5 μm)色谱柱,乙腈-0.5%甲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54 nm,柱温为30℃.结果 养血清脑颗粒中的蒽醌类成分得以富集和定性,并指认出其中8个蒽醌类特征成分(大黄酚-四吡喃葡萄糖苷、橙黄决明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3-甲基-2-羟基-1,6,7,8-四甲氧基蒽醌、3-甲基-2,8-二羟基-1,6,7-三甲氧基蒽醌、大黄素、大黄酚).结论 通过对养血清脑颗粒中的蒽醌类成分的分析,为偏头痛与高血压的治疗提供物质基础,在养血清脑颗粒质量控制方面也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名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养血清脑颗粒,并观察临床疗效、MMSE、ADL、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心理治疗,睡前30min口服地西泮片2.5~5.0mg。治疗组口服养血清脑颗粒,3次/d,1袋/次,同时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减少或停用地西泮片的剂量,1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睡眠时间、深睡眠时间、头痛症状及头昏脑胀改善时间。结果:治疗组改善患者睡眠时间、深睡眠时间、头痛及头昏脑胀症状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总有效率达94.64%,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养血清脑颗粒能较好的改善睡眠,缓解失眠者的临床症状,方法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