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道采用自行设计的声刺激控制器,与TQ-19医用数据处理机、Madsen ZS-77-MB电声阻抗仪组合,共测试40名(80耳)听力正常者的镫骨肌声反射潜伏期。其刺激频率以1,000和2,000Hz较为合适,获最高声反射可显率的声强度为阈上10dB。声反射潜伏期正常值:对侧刺激1,000Hz为148.27±33.12ms,2,000Hz为172.14±50.81ms;同侧刺激1,000Hz为148.76±34.41ms,2,000Hz为155.64±40.61ms。文中提出两耳声反射潜伏期差是一种重要的诊断参数。  相似文献   

2.
吴祖良  王卫 《浙江医学》1997,19(1):60-61
Daris在给声刺激10ms后记录到一个颅顶负电位,他将这种听性脑电反应中的迟反应称作SN_(10)。后来,一些学者多认为SN_(10)同中潜伏期反应的No或No-P-Na成分,并认为SN_(10)可作为一种测试听敏度的方法,比较准确,且具频率特性。笔者结合临床进行了SN_(10)反应阈正常值、一定条件下SN_(10)潜伏期常值和其他有关听力学方面的检测。 对象和方法 1.9~19岁听力正常者20名,耳镜检查无殊,纯音测听和声阻抗测试均正常。在清醒状况下参与实验。以5dB声强分档,用0.5、1、2和4KH_z短纯音分别测定20耳的SN_(10)反应阈;选各频率短纯音主观听阈上20dB的声刺激测定同一耳0.5、1、2和4KH_z的SN_(10)潜伏期;选1KH_z短纯音分别用90、70、50和30dBnHL不同声强测定同一耳的SN_(10)潜伏期;用疏相短声(0.125ms),带通滤波125~2000H_z,其余参数见后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耳声发射未通过而ABR反应阈正常的婴幼儿听力检测结果,探讨合适的中耳功能诊断方法。方法选取经过听力检测ABR反应阈正常但耳声发射不通过的婴幼儿30例(60耳)作为研究组,另外选取同时期ABR反应阈正常且耳声发射通过的婴幼儿30例(60耳)作为对照组,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DPOAE),1000 Hz鼓室声导抗等听力学检查。结果研究组60耳中,有53耳ABR波I潜伏期延长;两组间比较,ABR 波Ⅰ、Ⅲ、Ⅴ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0 Hz声导抗测试结果显示研究组60耳中52耳均为平坦型。结论中耳功能障碍是导致ABR反应阈正常但耳声发射不通过的主要原因;1000 Hz鼓室声导抗测试以及ABR波I潜伏期,可作为判断婴幼儿中耳功能正常与否的客观有效的检查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反应(Brain Auditory Evoked Potention,BAEP)的特征。方法对经多导睡眠检测确诊的儿童OSAHS患者87例,经声阻抗检查呈A型曲线,4~7岁,分别以11.13、3.1 Hz的不同刺激重复率进行BAEP测试,比较不同病变程度对两种刺激重复率听觉阈值、潜伏期及波间期差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OSAHS轻度组:两种刺激重复率的BAEPⅠ、Ⅲ、Ⅴ波的潜伏期及波间期差均在正常范围,Ⅴ波听阈为25 dBnHL;中度组:刺激重复率33.1 Hz,Ⅰ、Ⅲ、Ⅴ波的潜伏期及波间期差无异常,Ⅴ波听阈25 dBnHL;刺激重复率11.1 Hz,Ⅰ、Ⅲ、Ⅴ波的潜伏期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Ⅲ、Ⅰ~Ⅴ波间期延长,Ⅲ~Ⅴ间期在正常范围,Ⅴ波听阈28 dBnHL;重度组:刺激重复率33.1 Hz,Ⅰ、Ⅲ、Ⅴ波的潜伏期及各波间期差均延长,Ⅴ波听阈35 dBnHL;刺激重复率11.1 Hz,Ⅰ、Ⅲ、Ⅴ波的潜伏期及波间期差均延长,Ⅴ波听阈40 dBnHL。重度OSAHS患者两种刺激重复率各波潜伏期、波间期差听阈改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频短声刺激能较早反映OSAHS患儿脑干功能的改变;重度OSAHS患儿的BAEP测试结果异常,提示OSAHS对听阈及听觉脑干传导功能都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骨导听性脑干反应(ABR)的波形特点及正常的气、骨导ABRⅤ波潜伏期-强度曲线及相应的反应阈值,为临床气导ABR(AC-ABR)和骨导ABR(BC-ABR)的联合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Nicolet-spirit型诱发电位仪、EAR-3A插入式耳机和Radioear B-71骨振动器对一组听力正常年轻人(男32耳、女24耳)进行短声气骨导ABR测试,并观察对侧给予白噪声掩蔽对BC-ABR阈值及潜伏期的影响。结果:气骨导ABR相应强度下波形相似波Ⅴ潜伏期-强度曲线表明,随着刺激强度逐渐减低,潜伏期逐渐延长。骨导Click的潜伏期要比气导Click潜伏期延长的程度大,BC-ABR反应阈比气导ABR高。对侧70 dBSPL以下强度宽带噪声的使用对BC-ABR阈值及阈上10 dB强度下波Ⅴ潜伏期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1)BC-ABR波形特点与相应刺激强度的AC-ABR极为相似。BC-ABR与AC-ABR潜伏期-强度函数曲线可望联合用于传导障碍及其程度的评估;(2)骨导行为的听阈水平超过40 dBHL时,BC-ABR难以引出,对其结果的解释应持慎重态度;(3)骨导ABR测试时常规加对侧噪声掩蔽,但掩蔽声强度不应超过60 dB。  相似文献   

6.
《陕西医学杂志》2014,(10):1360-1361
目的:比较两刺激声对气导短纯音诱发的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ACS-oVEMP)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年龄在2030岁间正常人25例(50耳),分别采用短纯音(500Hz tone brust)和短音(click)为刺激声进行双耳ACS-oVEMP检测,比较ACS-oVEMP引出率、阈值、N1潜伏期、P1潜伏期、N1-P1波间期、振幅情况。结果:500Hz tone burst的ACS-oVEMP引出率100%,阈值89.42±6.63dBHL,N1潜伏期10.25±1.23ms,P1潜伏期15.11±1.56ms,N1-P1波间期4.86±0.90ms,振幅5.98±4.10uV;click的ACS-oVEMP引出率30%,阈值90.00±11.87dBHL,N1潜伏期10.79±4.53ms,P1潜伏期15.25±4.53ms,N1-P1波间期4.46±0.97ms,振幅3.81±1.29uV,引出的参数比较引出率、潜伏期、振幅有统计学差异。结论:500Hz tone burst为ACSoVEMP的最佳刺激声,其引出的潜伏期适当、振幅最大波形最易辨认。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评估葛根素治疗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BTIV)的疗效.方法:选用VBTIV患者62例,年龄40-65岁.经纯音测听、声阻抗测试均正常.选用丹麦Madsen公司2260型脑干诱发电位(ABR)系统测试.以短声刺激,刺激声为交替极性,扫描时间10ms,方波脉冲0.1ms交替短声刺激,感觉级75dBSL,最大输出为120dBpeSPL.叠加1000次,增益至1200次.滤波带通为100-2500 Hz,分别给予11次/s的常规ABR测试和51次/s的高刺激率ABR测试.左右耳分别检测.应用葛根素治疗15天后,再用同样方法复查ABR.结果:有51例患者参与了随访.以51次/s ABR与11次/s的ABR差值作为分析参数,治疗前后的组群对比,除了波I潜伏期两者无差异外(P>0.05),其余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治疗前均明显长于治疗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患者将自身的治疗相比,除波I外,治疗后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均较治疗前缩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刺激率ABR可以作为临床上葛根素治疗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疗效评估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8.
用4 000~500Hz菱形短音(tone pip)作刺激声,记录15名听力正常的健康成人的听觉脑干反应(ABR),直到阈反应。结果:4 000~2 000Hz的tone pip ABR波形与Click记录的ABR波形极为相似,大致可分辨出Ⅰ~Ⅴ波(60dB SL),而1 000~500Hz的反应波形基本上只有一个较大的阳性波峰(相当于Jewett V波)。tone pip ABR的主波潜伏期也随刺激强度减弱而逐渐延长,其中,4 000~2 000Hz的潜伏期-强度函数曲线与Click的非常接近,大致呈平行性变化;而1 000~500Hz的曲线却依次远离Click的曲线而上移,以500Hz为最明显,而且越接近阈值曲线坡度越大。其中tone pip 1000Hz在25 dB声强下阈反应出现率为100%,15 dB时为73%,500 Hz在25 dB时阈反应出现率为67%,15 dB时为53%。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了70 db(nHL)短声诱发的38例正常听力耳的听觉中潜伏期反应,分析了其波形、波V、N_a、P_a的潜伏期和振幅。比较声刺激侧和对侧记录的各参数,发现除对侧记录的波V、N_a振幅明显低于声刺激侧外,P_A波振幅和V、N_a、P_a波潜伏期双侧间无显著差异。还讨论了肌源性反应的影响,指出取得可靠反应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0.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的正常值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健康体检者的交感神经皮肤反应 (SSR)的正常值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NDI 4 0 0型肌电图仪刺激双侧正中神经并记录SSR。对连续刺激、皮肤温度和刺激强度进行分析 ,观察SSR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 :(1)双上肢SSR具对称性 ,为双相波 (M型 )。SSR正常值潜伏期为 (1 33± 0 10 )s,波幅为 (1 5 8± 0 37)mV。 (2 )M型SSR易产生习惯性。 (3)皮肤温度小于 30℃时 ,SSR缺失 ,在 32~ 36℃时 ,SSR潜伏期和波幅无显著改变。 (4)刺激强度 (10 ,15和 2 0mA)改变时 ,SSR潜伏期和波幅无显著性变化。结论 :在恰当的方法学条件下 ,SSR是定量评价中枢和外周交感神经系统障碍的一种简单和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椎-基底动脉系供血障碍不仅导致眩晕,也可引起脑干功能亚临床损害,这种损害影响了脑干系统的神经突触联结,在听脑反应测试中则表现为对增加声刺激频率特别敏感。在30例眩晕患者与30例健康对照组中比较了10次/s和50次/s不同声刺激频率的听脑干反应Ⅰ,Ⅲ,Ⅴ波潜伏期及反应波Ⅰ~Ⅴ潜伏期峰间期,结果表明,在眩晕患者中增加声刺激频率,大大增加了听脑干反应Ⅰ,Ⅲ,Ⅴ波潜伏期及反应波Ⅰ~Ⅴ潜伏期峰间期,从而为缺  相似文献   

12.
明适应过程中SD大鼠视锥细胞反应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永昊  张作明  侯豹可  郭群  李莉  龙潭 《医学争鸣》2003,24(19):1777-1779
目的:探索明适应过程中SD大鼠视锥反应的变化规律. 方法:30只SD大鼠分为3组,分别在暗适应条件下、背景光打开后10 s和5,10,15,20,25及30 min,使用1.1, 3.5和11.0 cd*s*m-2的刺激光强,记录0.5 Hz及20 Hz反应. 结果:高光强时,0.5 Hz反应b波上叠加有子波. 明适应开始后,0.5 Hz反应b波的潜伏期开始缩短,在10 min左右达到最低,之后又开始延长;幅值也出现下降,低光强(1.1 cd*s*m-2)时,其幅值基本一直下降,高光强(110.0 cd*s*m-2)时,幅值很快又增加,并在10~15 min时达到最高,但一直未达到暗适应水平. 20 Hz反应,1.1 cd*s*m-2光强P1波潜伏期持续延长,3.5 cd*s*m-2光强在经历一个短暂的延长后缩短,在10 min时达到最低,随后又开始延长,110.0 cd*s*m-2光强在背景光打开后,潜伏期持续缩短,在10~15 min后达到平台期;1.1 cd*s*m-2光强P1波的幅值持续下降,3.5,110.0 cd*s*m-2光强在经历短时间下降即开始增加,特别是在110.0 cd*s*m-2光强,其幅值几乎没有下降阶段,在10~15 min达到最高,之后也进入平台期. 结论:在记录SD大鼠视锥细胞反应时,使用刺激频率为20 Hz较好,刺激光强应至少为3.5 cd*s*m-2,明适应10~15 min进行记录以保证结果的稳定性. 明适应过程中,视锥反应的发展变化反映了视锥、视杆细胞及更高水平神经调制细胞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有/无对侧声刺激条件下正常女青年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s, DPOAE)的变化,探讨DPOAE对侧抑制效应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利用MADSEN公司的CAPELLA全功能耳声发射分析仪对20例(40耳)正常女青年在有/无对侧声刺激两种条件下行DPOAE测试,比较前后两次的DPOAEs听力图(DP-gram).结果 对侧声刺激作用下DPOAE的DP-gram幅值在750、1000、1500、2000Hz处降低明显,相反在高频6000、8000Hz处的DP-gram幅值升高.结论 正常女青年对侧声刺激条件下DPOAE的DP-gram幅值在低频降低明显,提示脑干内侧橄榄耳蜗系统(medial olivocochlear system, MOCS)对耳蜗低频区外毛细胞有抑制性调控作用,而在高频区外毛细胞的对侧抑制效应消失.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吗啡对电刺激坐骨神经诱发新生期大鼠脊髓背角浅层长时程增强(LTP)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20只,日龄18-21d,体重60-65g,随机分为对照组、吗啡组(M组)、纳洛酮组(N组),纳洛酮+吗啡组(MN组),每组8例。麻醉下分离左侧坐骨神经,记录电极插于左侧T13-L1脊髓背角浅层,刺激电极刺激左侧坐骨神经,给予4V、0.5ms、1/60Hz单个方波电刺激30min以诱发场电位,抽取生理盐水10μl、吗啡10μl(15μg/μl)、纳洛酮10μl(2.5μg/μl)、纳洛酮(2.5μg/μl)和吗啡(15μg/μl)各5μl的混合液,在脊髓上方3mm,经2min内缓慢滴注,给药后5min时,给予4串条件电刺激(8V、0.5ms、100Hz、串长1s、串间隔10s)后,再给予单个方波电刺激120min以上,记录强直刺激前30min、条件电刺激后0-30,35-60,65-120min时段平均场电位幅值及潜伏期。结果:与强直刺激前30min比较,C组和N组A类特征的波在强直刺激后各时段平均场电位幅值升高,潜伏期缩短,M组A类特征的波在强直刺激后各时段平均场电位幅值降低,潜伏期延长,MN组A类特征的波在强直刺激后0-30min平均场电位幅值升高,潜伏期缩短,35-120min时段平均场电位幅值降低,潜伏期延长,以上P<0.05或0.01,C类特征的波在刺激前后变化不明显。结论:吗啡可抑制电刺激新生期大鼠坐骨神经诱发脊髓背角以A类特征波的突触LTP,可能是其所处神经发育阶段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多次睡眠潜伏期测试方法,检测一种新颖的褪黑素受体激动剂Neu-P11对大鼠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时间的影响。方法大鼠多次睡眠潜伏期测试包括习惯化与检测两个阶段,两者间隔24 h。检测阶段包括总共3 h内的6个单个测试,单个测试时间是30 min;在每个单个测试中,先呈现5 min的干扰声刺激,之后25 min不呈现干扰声刺激。根据视频录像分析大鼠在25 min内入睡所需的时间(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时间。在检测之前6~8 min腹腔注射Neu-P11(5、10、20和50 mg/kg)或等体积溶媒。结果与溶媒组大鼠比较,Neu-P11(20和50 mg/kg)处理组大鼠其睡眠潜伏期显著性减少而睡眠时间显著性增加。结论在大鼠多次睡眠潜伏期测试中,Neu-P11可通过减少睡眠潜伏期增加睡眠时间,最终改善睡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5 Hz、10 Hz不同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对急性脑梗死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单盲法,完全随机分为三组(各20例):5 Hz高频治疗组、10 Hz高频治疗组和对照组。三组均予药物、康复等常规治疗,5 Hz高频组、10 Hz高频组于患侧脑M1区给分别予5 Hz、10 Hz高频r TMS刺激,对照组于患侧给予假刺激。于治疗前、后分析患侧脑M1区的MEP潜伏期、NIHSS评分、Fugl-Meyer(FMA)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结果:1治疗前三组患者MEP潜伏期、NIHSS、FMA、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MEP潜伏期、NIHSS、FMA、BI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5 Hz、10 Hz高频组的运动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MEP潜伏期、FMA、BI、NIHSS评分与假刺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 Hz高频组与10 Hz高频组两组间MEP潜伏期、FMA、BI、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侧M1区5 Hz、10 Hz高频r TMS,均有利于脑梗死患者对运动功能恢复,临床上可进行推广,但两组间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报告了30名受试者在按键应答高(P=0.70),低(P=0.15)概率出现的靶刺激时的视觉P300、反应时间及它们相关程度的变化。结果显示,高概率靶刺激可引出额叶P300而与低概率靶刺激的顶叶P300的头皮分布不同。在相同刺激概率条件下,反应时间短于P300潜伏期。高概率靶刺激的P300潜伏期及反应时间短于低概率靶刺激的相应指标。低概率靶刺激的P300潜伏期与反应时间相关显著而高概率靶刺激的却无相关。因此靶刺激概率的变化既影响刺激评价阶段又影响反应的选择,组织与执行阶段,概率效应可能反映了被试者反应策略的调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双眼处于不同青光眼阶段的青光眼患者自身对比,探讨彩色图形视觉诱发电位(CPR-VEP)在不同时问频率(TF)对原发性青光眼(PG)诊断的敏感性,评价CPR-VEP在青光眼诊断中的价值,寻找最佳时间频率参数及色彩参数.方法 采用法国Metro Vision公司生产的Vision Monitor视觉电生理仪记录CPK-VEP.对17例(34眼)左右眼青光眼程度明显不对称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一眼为早期,另眼为中晚期)在不同时间频率(1、2、4、8、16和32 Hz)及不同色彩刺激(黑/白,红/绿,蓝/黄)下记录双眼VEP的变化,比较双眼P100波波幅值及潜伏期值.采用配对c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黑/白刺激下VEP P100潜伏期青光眼中晚期组较早期组延长,差异在1、2、4及8 Hz处有意义,8 Hz潜伏期延长最多;红/绿刺激下CPR-VEP P100潜伏期值差异在1 Hz及2Hz处有意义;蓝/黄刺激下CPK-VEP P100波幅值差异在2 Hz及8 Hz处有意义.在8 Hz波幅值差异最大;CPR-VEP P100潜伏期值差异在32 Hz处有意义.结论 CPR-VEP P100的波幅变化能客观反映青光眼患者的视功能损害,8 Hz时间频率蓝/黄刺激下P100波幅及黑/白刺激下P100潜伏期改变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10 Hz,15 Hz,25 Hz,50 Hz频率的阈下电刺激对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影响,寻找产生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有效阈下电刺激频率.方法: 将30只心肌缺血模型大鼠随机分为阈下电刺激频率10 Hz,15 Hz,25 Hz,50 Hz组与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缺血心肌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数、毛细血管密度.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25 Hz组、50 Hz组大鼠缺血心肌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数、毛细血管密度显著增加(P<0.01);(2) 与对照组比较,10 Hz组、15 Hz组大鼠缺血心肌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数、毛细血管密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25 Hz,50 Hz频率的阈下电刺激可促进大鼠缺血心肌中毛细血管的新生.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以宽频带短声为刺激,记录了36名听力正常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75分贝(听力级)时,Ⅰ、Ⅱ、Ⅴ波的潜伏期分别为1.74±0.10毫秒、3.82±0.16毫秒和5.64±0.21毫秒。各波的潜伏期随着刺激强度减低而延长,但波间潜伏期差值相对地不受刺激强度的影响。Ⅴ波与Ⅱ波潜伏期差值为3.89±0.21毫秒。75和65分贝(听力级)时,两耳Ⅴ波潜伏期差值均在0.25毫秒以内。Ⅴ波反应阈平均在主观听阈上为10分贝。故脑干诱发电位可用于客观听力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