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内经》脾瘅与糖调节受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内经》中"脾瘅"病与糖调节受损阶段的关系,提出糖调节受损阶段的中医病名为《内经》中"脾瘅"病;病因为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病机为脾气郁遏、脾虚内热;创造性地将辛开苦降法应用到调节受损阶段的治疗,论述了新开苦降治疗脾瘅的机理,并对半夏泻心汤治疗糖调节受损阶段的中医机理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1):67-69
胰岛素抵抗属中医学"脾瘅病"范畴,中医学多从脾气郁遏,内热中满立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经脉互为表里,对饮食的消化运化具有调节作用。脾胃经脉的生理功能与脾瘅病病机有密切联系;脾胃经脉的循行路线与脾瘅病病位高度吻合;而脾瘅病症状又与脾胃经脉的主治相关联。因此,调节脾胃经脉气血的平和,或可成为防治脾瘅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亦称"消瘅"、"消中"等名.早在<灵枢·本藏篇>就有"脾脆则善病消瘅"之说.张锡纯指出:"消渴一证,古有上中下之分,谓皆起于中焦及于上下."目前消渴病病机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除阴虚燥热外又有新说创立,其中"脾虚致消"学说尤为引人瞩目[1].现就近年来关于"脾虚致消"病机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脾虚是2型糖尿病前期根本原因,脾虚致消,思虑、劳累或安逸过度,影响中焦脾胃气机,脾气内结,运化失司,燥热为标,阴虚为本,分为阴伤热盛、气阴两虚、气虚血瘀及脾虚痰瘀等型。水精输化异常是糖尿病病理基础,痰浊水湿是胰岛素抵抗(IR)内在环境。  相似文献   

5.
瘅,即"热"也.现代早中期糖尿病,可分为"脾瘅"与"消瘅",其中,脾瘅以中满内热为核心病机,而消瘅以肝郁脾虚胃热为核心病机,无论是脾瘅或是消瘅,清热皆为此阶段的澄源之治.赤芍、生地、黄柏合称"凉脺饮",是仝小林院士常用的清热凉血降糖小方,多用于糖尿病郁热化火,伤阴动血,火热盛极,嚣张肆虐之阶段.赤芍清热凉血,兼能散瘀以保护络脉,生地甘寒凉血滋阴,黄柏苦寒清火降糖.苦寒清胃火,甘寒养胃阴,清热凉血,防火毒耗伤,亦有"早期治络,全程通络"之意.根据热势轻重,方中三味药在临床实际使用中,范围通常在15~30 g之间,若一派火热炽盛,则剂量常以30 g起步.  相似文献   

6.
脾瘅期属于糖尿病早期,脾瘅以先天不足,五脏柔弱、饮食所伤、五志过极、劳逸过度等为病因,以阴虚火旺为主要病机,脾中火旺则其他脏腑受累,通过对脾瘅在上消、中消和下消发病中的影响。确立了应以脾论治,清热养阴,消除中满内热之气的治疗思想。该文通过对脾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进行论述,说明了脾瘅对糖尿病的传变乃至后期的并发症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葡萄糖调节受损是糖尿病前期状态,应尽早干预。通过查阅、参考大量古代文献,从脾瘅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着手,认为脾瘅与现代医学中糖尿病前期即葡萄糖调节受损相对应,其基本病机为脾虚热郁,中药可采用辛开苦降法、清热化湿法、疏肝理脾法、健脾补虚法、清热疏肝和胃法等辨治。  相似文献   

8.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PLGC)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转化为胃癌的重要病理阶段,其发病机制与朱丹溪在《 丹溪心法》中提出的"六郁"理论存在内在关联。基于"六郁"理论,PLGC之病机可归纳为:气郁中焦,升降失调;瘀血内停,胃失濡养;痰浊中阻,胃络郁滞;火郁中焦,火炼生癌;湿浊困脾,脾失健运;食积脾胃,运化失司。据此病机,临证以气郁顺之、血郁行之、痰郁消之、火郁发之、湿郁化之、食郁导之为原则治疗,获效满意。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9.
肥胖与中医"脾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脾瘅的发展过程中,肥胖作为脾瘅的早期阶段,是脾瘅的始动因素和中心环节;同时,脾瘅也是肥胖向相关并发症转化的关键阶段。基于脾瘅理论,探讨肥胖的病机和治疗。肥胖属于脾瘅病理过程中"郁"的阶段,其核心病机是中满。在治疗上应谨守病机,根据肥胖虚实的不同施以消膏降浊、行气开郁及补气健脾3种治法,同时注重态靶结合,配合具体的靶方靶药,提高中医治疗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10.
脾瘅源于《黄帝内经·素问》"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圆运动"在河图中已有体现,与五行是融合的,不能分开;五行为病,皆病其不圆。阴阳二气,阳升阴降相互融合,并非单纯五行顺生平面图形,乃以"中土"为轴,四维之东方木气、南方火气、西方金气、北方水气为轮,螺旋上升,螺旋下降,河图乃一立体圆运动图。阴阳乃天地万物生长变化原始物质,圆运动与阴阳息息相关;脾土五行居中央,为上下气机升降之枢。故可从阴阳五行圆运动辨治脾瘅。脾瘅系嗜食肥甘厚味之果,亦为"消渴"之因。脾虚伏热乃脾瘅关键病机,亦为治疗根本。脾瘅之病,皆为病其不圆,阴阳失其平秘,治疗目的当为使运动复圆,阴平阳秘。脾虚伏热法当补脾胃之气,兼清伏热。脾虚肺消法当补脾肺之气,培土以生金。心脾两虚,阴火内盛,法当升浮阳气东垣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脾瘅-脾胃自病-脾虚伏热;脾瘅-心脾同病子病及母-心脾两虚,阴火内盛;脾瘅-肝脾同病木郁克土-肝郁脾虚,湿热中阻;脾瘅-脾肾同病土虚水侮-脾肾阴虚。肝郁脾虚,湿热中阻,法当疏肝解郁,清热祛湿逍遥散加栀子、黄芩。脾肾阴虚,法当补脾肾之阴兼清伏热,肾气丸类方。阴阳五行圆运动理论与脾瘅发生、发展、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诊治关联紧密。寻求脾瘅证型共性和根源,拿捏升降补泄,使疾病向愈。黄元御《四圣心源》理论看似简单,实则深奥,更需深入探究。更应具前瞻意识,运用治未病理念,引导患者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现代医疗技术结合中医,更准确辨证,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11.
脾瘅新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脾瘅是源于《黄帝内经》的重要概念,结合《素问?奇病论》和《素问?通评虚实论》的论述,可推论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与代谢综合征基本一致:二者具有共同的基础和始动因素——肥胖,共同的核心病机——中满内热;其演变除进展为消渴(2型糖尿病)外,还可引起高血压、脂代谢紊乱、脂肪肝、痛风等疾病,进一步发展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该理论明确了肥胖是代谢综合征复杂症候群的共同源头,为从根本上防治代谢综合征提供理论依据,即从肥胖入手、早期干预,有助于预防糖尿病等疾病及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针对脾瘅发病过程和中满内热的核心病机,分别采用消膏降浊、开郁清热、活血通络等治法对证治疗。  相似文献   

12.
李雪青 《河南中医》2016,(4):705-706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代谢性疾病,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因素基础上,再加上饮食、营养、病毒感染、心理因素综合作用下而发病。从中医角度看,糖尿病病机属于脾失转输,清浊失理,"脾瘅"是糖尿病的前期类型。糖尿病由轻到重的演变规律是:肥胖-脾瘅-糖尿病-并发心脑血管病。脾瘅是""救其萌芽"最关键一步。作为医者、患者,都应在这个时机内争取积极治疗,及早防治,"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相似文献   

13.
脾瘅与消渴病关系最为密切,是为消渴病前期。玄府作为人体最微小的结构功能单位,其理论阐明了多种病证的致病机理。基于玄府理论辨治脾瘅,认为脾瘅之"内热"的核心病机源于"散精障碍、脾玄府郁闭,疏泄失常、肝玄府郁闭,蒸化失用、肾玄府郁闭",由此提出脾瘅之治当以"开通玄府"为要,包括"运脾开玄、助脾散精,调肝开玄、畅调气机,补肾开玄、宣通气液"三法,以期为临床治疗脾瘅、阻断消渴病发生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4.
病机是决定病情变化的关键,针对糖尿病的中医核心病机,专家或强调虚,或强调瘀,或认为糖尿病可划分为郁热虚损不同阶段,更有提出糖尿病贯穿"壮火食气"热伤气阴病机者。针对糖尿病基本治法,专家或强调健脾补肾、益气养阴;或强调活血化瘀;或强调分"脾瘅"和"消瘅",分别给予消中满、清内热与清胃健脾治法。更有认为应以清热为基本治法,并针对胃肠结热、肝经郁热、脾胃湿热以及痰火、瘀热等,具体选用清泄、清解、清化以及清补治法者。其实,糖尿病不同阶段,证候表现与病机特点有所不同,临床上应该紧抓糖尿病不同阶段的病机,选用针对性的治法,如此才能反映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5.
<正>我国古书籍对消渴病的认识历史悠久,理论基础源于《皇帝内经》。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中,曰:"脾瘅……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此语不仅明确提出消渴之名,而且指出消渴病因病机为饮食不节,积热内生,中焦气机逆乱所致。"消"按《素问.阴阳别论》[1]的解释是:"二阳结,谓之消"。二阳,即为足阳明胃与手阳明大肠,胃热化燥伤津,大  相似文献   

16.
脾瘅刍议     
探讨脾瘅病名、病因病机、治则方药及其转归预后,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脾瘅相当于无"消渴"症状的肥胖型2型糖尿病.脾瘅源于肥胖,转为消渴,其中中满内热为关键病机.积极防治脾瘅,对于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减少其并发症的出现、延缓其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林轶群  逄冰 《北京中医药》2017,36(6):535-536
通过对古籍文献的全面疏理,补前人所未逮,完整地展现脾瘅演变的历史源流:脾瘅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初指以口甘为主的一种病证,病机为中满内热,治以兰草除陈气。宋代开始对脾瘅临床表现的认识逐渐多样化,其方药也不局限于"治之以兰",至清代对其病机的认识则转向以痰湿内蕴为主。  相似文献   

18.
血脂异常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分之一,以过食肥甘引起的肥胖为基础,常伴糖耐量低减、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等多种代谢性疾病。西医治疗多从单一组分入手,方法较为局限。以脾瘅理论为指导,探讨代谢综合征血脂异常的中医病机,认为该病与脾胃密切相关;中满内热是其早期核心病机,病机演变经历了"郁(食郁、气郁)、热(痰、瘀、毒)、虚(脾胃)、损(多脏腑)"4个不同阶段。临证须整体治疗与消膏降浊相结合,实现"肥、糖、脂、压"同调的目标,同时借鉴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增强疾病治疗的靶向性。  相似文献   

19.
郭利平 《陕西中医》2022,43(2):139-14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变换、养生意识增强及诊断方法的日新月异,以2型糖尿病就诊的人群不再以"三多一少"的消渴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以肥胖、口甜、腹胀、甚至腹泻等"脾瘅"症状为主."脾瘅"的基本病机为"内热中满、脾虚胃热",经方葛根芩连汤具有清热燥湿,醒脾生津之功,应用于2型糖尿病早期的"脾瘅"患者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应用仲景方药治疗消渴的脏腑辨证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之名,始见于《内经》。《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此五气之滥也,名曰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虽然对消渴的症状未曾说明,但已概括了消渴的病因病机。《灵枢·五变篇》又谓:“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除“消渴”、“消瘅”之外,还有如“鬲消”、“肺消”、“消中”等不同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