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嗅鞘细胞移植前后脊髓损伤区髓鞘相关轴突生长抑制因子受体(NgR)的变化,探讨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有关机制。方法:实验于2006年9月至2007年5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环境与基因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动物:成年健康SD雄性大鼠40只,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嗅鞘细胞组和DF12对照组,每组10只。另取3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作为嗅鞘细胞的来源。②实验方法: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建立全横切脊髓损伤模型。嗅鞘细胞组将原代培养12d的嗅鞘细胞悬液调整为(1×1011)个/L,在距损伤缘上下各1mm处分4点应用微量注射器注射,深度1.0mm,每处各注射1μl;DF12对照组同法每点注射等量DF12培养液;模型组、正常组不进行任何处理。③观察项目与方法:各组分别于移植后1、4、8周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动态检测脊髓损伤区NgR表达的变化。同时在移植后8周后行嗜银染色检测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①NgR表达的变化:正常组NgR表达的吸光度值明显低于其余3组(P〈0.05)。嗅鞘细胞组于移植后1,4,8周脊髓损伤区NgR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和DF12对照组(P〈0.05或P〈0.01),而模型组和DF12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组织形态学变化:嗅鞘细胞移植8周后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可见明显的神经纤维再生,但模型组与DF12对照组大部分纤维排列紊乱,再生纤维方向性较差;嗅鞘细胞组可见明显的新生轴突,且神经纤维跨越损伤部位修复脊髓损伤,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均优于模型组及DF12对照组。结论:嗅鞘细胞移植可能通过降低脊髓损伤区NgR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损伤脊髓的修复。  相似文献   

2.
脊髓损伤后微环境中的抑制因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脊髓损伤后轴突不能有效再生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与脊髓微环境中有不利于轴突生长的抑制因子有关。概括起来,在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CNS)中存在三种抑制因子:NogoA、髓磷脂相关脂蛋白(MAG)与硫化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s)[1],作者对这三种抑制因子的作用机制及相应的治疗对策作一综述。1NogoA研究发现[2],中枢白质中与少突胶质细胞表面膜和髓鞘相关的几种成份如NI35、NI250对轴突的延伸起抑制作用,这两种膜蛋白片段后来被命名为NogoA。NogoA是一个中枢髓磷脂特异性的抑制因子,在哺乳类动物的CNS中广泛表达,而相…  相似文献   

3.
神经元胞外基质网络是由细胞外基质分子高度凝聚且环绕神经元形成的复杂的网络结构.在维持神经元性能、保护神经元免受有害物质的影响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然而,在脊髓损伤后,神经元胞外基质网络形成一道包裹在神经元外,限制神经可塑性的物理屏障,阻碍神经元轴突再生和髓鞘形成,同时,也会促进局部神经炎症吸收.本文主要阐述神经元胞外基质网...  相似文献   

4.
嗅神经髓鞘细胞移植促进大鼠横断脊髓轴突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观察嗅神经髓鞘细胞(OECs)对脊髓轴突再生的促进作用。方法:将分离,纯化与体外培养2周的SD大鼠OECs,移植于12只成年SD大鼠第10胸椎横断模型的脊髓两断端;8只对照动物注入DMEM/F12培养基,移植后2周和8周进行神经嗜银染色与髓磷脂碱性蛋白(MBP)组织化学和神经生长因子受体(NGFR)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OECs移植组2周后脊髓两端在形态学上呈现初步愈合现象,组织学观察显示,移植OECs与损伤脊髓组织整合良好,再生轴突长入断端组织,8周时再生轴安全检查明显增多,OECs与再生轴突均呈MBP和NGFR阳性表达。对照组两断端液化坏死,未见再生轴突。结论:OECs移植可保护损伤的脊髓并促进宿主脊髓轴突再生。  相似文献   

5.
发生损伤的脊髓内,大量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因直接的机械损伤出现凋亡、坏死,继发性损伤则导致轴突受损和少突胶质细胞的凋亡、坏死,促使包绕轴突的髓鞘结构破坏严重,大量难以清除的髓磷脂相关抑制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慢病毒介导特异性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干扰第l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表达对皮层神经元轴突再生及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 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两部分各分四组:阴性对照组(DMEM)、空载慢病毒组(Lenti��control)、空白载体组(Lenti��scramble)、慢病毒介导shRNA组(Lenti��shRNA)。体外神经元转染72 h后,Western blot检测各组PTEN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检测神经元轴突再生能力;体内载体注射1周后,Western blot检测各组PTEN表达情况;6周后荧光显微镜观察皮质脊髓束穿越脊髓损伤局部周围增强绿色荧光蛋白荧光强度及突触素表达情况。采用大鼠脊髓损伤评分评价大鼠后肢运动恢复情况。结果 慢病毒介导shRNA组体外转染神经元后PTEN表达水平比阴性对照组下降83.75%±2.85%,与其他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F=4277,P< 0.05);轴突长度(249.70±10.70)μm,大于阴性对照组(95.71±20.24) μm、空载慢病毒组(97.00 ± 22.82)μm及空白载体组(87.57±19.34)μ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4.74,P< 0.05);每个神经元一级突起数量(5.800±0.359)个,大于阴性对照组(2.800±0.678)个、空载慢病毒组(2.900±0.389)个及空白载体组(3.000±0.877)个,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6.47,P< 0.05);神经元突起穿越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基质的百分比20.60%±1.80%,大于阴性对照组6.70%±1.45%、空载慢病毒组5.50%±1.69%、空白载体组5.60%±1.77%,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4.90,P<0.05)。慢病毒介导shRNA注射大脑皮层运动区后,第6周大鼠脊髓损伤评分达(13.29±0.42)分,高于阴性对照组(7.00±1.48)分,空载慢病毒组(6.43±1.43)分,空白载体组(6.29±1.22)分,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4.85,P< 0.05)。皮层组织PTEN表达水平下降84.57%±1.87%,损伤中心尾端见绿色荧光,突触素染色阳性面积明显增大。结论 慢病毒介导shRNA下调PTEN基因表达后可明显提高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能力,促进神经功能修复。  相似文献   

7.
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轴突再生并与靶细胞形成功能性突触是脊髓损伤修复的目标.也是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基础。一般来说.脊髓损伤后。损伤神经再生或/和芽生并不少见,但是,因为脊髓损伤后环境中出现一系列不利因素(营养因子减少、抑制因子的释放、瘢痕形成等)使轴突再生或芽生的距离有限,难以穿越损伤部位与残存或未受损的神经形成功能性突触。促进轴突再生的原则是改善抑制再生的环境和提高轴突生长能力.措施主要有轴突生长抑制因子阻滞剂和神经营养因子应用以及免疫治疗等。  相似文献   

8.
脊髓损伤修复至今仍是医学界难题之一,以许旺细胞(SC)为基础的细胞移植在近年脊髓损伤修复研究方面取得很大进展。SC单独移植对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仍然有限,很多研究更多地关注SC与其他种子细胞联合移植,以提高cAMP水平,中和神经抑制性因子等。目前对损伤轴突修复研究主要采用以SC为基础的联合移植方式,但仍有很多问题如SC移植存活率、内源性SC移行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Nogo抗体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Nogo抗体应用于脊髓损伤动物模型中的疗效。方法压迫法制成Wistar大鼠T10脊髓损伤模型共4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Nogo抗体治疗,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术后第1天及4、8、12周,对两组动物的双后肢进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检查,记录N1及D波潜伏期和波幅;术后第1天及2、4、6、8、10、12周对动物进行Basso Beatlie Bresnahan(BBB)运动功能评分。术后12周处死动物,取出脊髓组织,冷冻切片后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神经元中丝改变;神经纤维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神经纤维再生情况,并测量染色阳性面积,综合评估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程度。结果术后第1天及4、8、12周,实验组SEP-N1潜伏期分别为(38.51±0.70)ms、(37.54±0.47)ms、(35.43±0.30)ms、(34.88±0.27)ms,对照组为(38.76±0.33)ms、(38.55±0.49)ms、(36.61±0.38)ms、(36.06±0.20)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EP-N1波幅及MEP-D潜伏期和波幅、BBB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神经纤维免疫荧光染色阳性面积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Nogo抗体治疗脊髓损伤能促进神经元的再生,恢复脊髓功能。Nogo抗体的获取比较方便,技术操作简便易行,为其真正应用于临床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20多年来,脊髓损伤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针对损伤脊髓轴突再生情况,综述了细胞移植、神经桥接、细胞因子、脊髓瘢痕及慢性损伤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再论脊髓损伤的修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关于脊髓损伤修复的问题。我在《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和《中华骨科杂志》两次讨论过。2002年12月《Spinal cord》发表了Fawcett对脊髓损伤修复的综述,与我们的观点甚为相似。在此,对这个问题再次进行讨论,供脊髓损伤的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成年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后小G蛋白Rho GTPases Rac、Cdc42和Rho的表达变化及Rho-ROK下游底物MLC的过度磷酸化,探讨哺乳动物SCI后轴突再生过程中生长锥易于萎陷的可能机制.方法 成年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SCI4、7、14、21d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共6组,每组6只,SCI组制作Allen's脊髓打击模型并按时序取材,Western印迹检测Rac1、Cdc42和Rho A的表达变化以及MLC磷酸化程度变化,GST Pull down assay 检测RhoA活化程度变化.结果 在SCI后,大鼠脊髓挫伤部位Rac1和Cdc42的表达逐步升高并在第7天达到峰值,之后呈现下降趋势;与之形成对比的是RhoA的表达则无明显变化,但Rho的下游信号通道RhoA-ROK作用底物MLC磷酸化程度却逐步升高;RhoA活性测定则显示GTP-RhoA呈逐步增高趋势. 结论成年大鼠SCI后脊髓中枢轴突再生过程中存在Rho GTPases Rac、Cdc42和Rho的失衡性表达,这可能是外周微环境中吸引性和排斥性因素制约失衡的直接后果;Rho的活性持续异常升高可导致MLC磷酸化程度异常升高.这一变化可刺激肌动-肌球蛋白的收缩性,从而导致大鼠SCI后生长锥的萎陷和再生神经突起的回缩.  相似文献   

13.
X线照射对大鼠脊髓损伤模型轴索和髓鞘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ai X  Fan G  Yuan Y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3):216-218,I011
目的 探讨X射线对脊髓轴索和髓鞘的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60只,将其胸部脊髓半横断,制作成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成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实验组为胸部脊髓半横断加X射线照射,对照组为单纯胸部脊髓半横断。实验组术后次日行X射线照射,剂量为35Gy;术后24周对所有实验动物的损伤脊髓组织行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实验组脊髓损伤上、下段髓鞘均减少,损伤下段神经纤维阳性轴索数量增  相似文献   

14.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传统的治疗手段主要针对SCI的继发性损害进行干预,但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1]。SCI后修复困难的关键在于抑制轴突生长的因子持续存在及神经营养因子的缺乏共同构成了不利于神经再生的微环境。近年来大量研究利用基因治疗的方法上调、沉默或拮抗特定靶基因的功能,致力于提高轴突的再生能力及改造局部的抑制性微环境,在动物实验中均能观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脊髓损伤后血清、脑脊液髓鞘碱性蛋白(MBP)的动态变化与脊髓损伤程度、预后情况之间的关系。方法:ELISA法检测47例不同程度脊髓损伤患者伤后不同时间血清和脑脊液MBP含量,结合预后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脊髓完全性损伤组病人伤后12h内即出现脑脊液MBP显著增高,伤后3d达高峰,并持续至伤后第14d,脊髓不完全性损伤组伤后,12h内也出现脑脊液MBP增高,高峰亦为伤后第3d,但各时间点增高幅度较完全性损伤组小,且伤后第14d时即恢复正常;脊髓震荡组不出现脑脊液MBP增高;各组血清检测结果与脑脊液结果平行。结论:血清和脑脊液MBP检测对于判断脊髓损伤程度、估计预后特别是骨髓损伤休克期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慢病毒介导RNA干扰Nogo受体基因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ü BT  Yuan W  Xu SM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20):1573-1576
目的 观察慢病毒介导RNA干扰大鼠神经元Nogo受体(NgR)基因表达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 将前期实验中构建好的针对NgR的特异性小干扰RNA系列siNgR199慢病毒重组体,按感染复数=3体外转染已培养好的大鼠皮层神经元细胞.荧光电镜观察慢病毒重组体的转染效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gR基因沉默效率,验证慢病毒重组体的有效性.建立大鼠重度脊髓损伤模型,大鼠分组后分别于大脑皮层运动区注射生理盐水、慢病毒重组体,采用BBB评分法观测大鼠后肢运动恢复情况,采用神经示踪法观察脊髓损伤区神经纤维生长情况.结果 慢病毒重组体体外转染神经元细胞的效率>99%,NgR基因沉默效率为61%.大鼠模型给药后8周,慢病毒重组体组大鼠脊髓损伤区可观察到神经纤维生长通过,而生理盐水组大鼠脊髓损伤区未见神经纤维生长通过,BBB评分结果提示慢病毒重组体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优于生理盐水组(P<0.01).结论 慢病毒siNgR199重组体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区神经纤维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脊髓损伤后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基因治疗的RNA干扰系列文献的回顾,探讨RNA干扰应用于脊髓损伤基因治疗的实验策略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8.
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轴突不能再生的主要原因是髓鞘产生神经生长抑制因子、胶质瘢痕屏障及神经营养因子缺乏。髓鞘产生的许多神经生长抑制因子与受体复合物NgR1结合,激活RhoA,导致生长锥塌陷。传统观点认为神经生长抑制因子MAG、OMgp和Nogo-A通过受体NgR1和p75两种分子组成的复合物发挥作用,最新研究表明NgR1受体复合物是由Lingo-1/NgR1/p75/或Lingo-1/NgR1/TAJ(TROY)构成。  相似文献   

19.
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并分泌多种细胞外基质共同组成的胶质瘢痕,是阻碍神经轴突再生的重要因素。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与TGF-β、Rheb-mTOR等信号通路的激活密切相关,并受到细胞外基质中高分子量透明质酸抑制作用的影响。细胞周期调控是近年报道的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促进轴突再生的重要手段,而降解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后分泌的多种抑制性蛋白,尤其是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则早已受到关注。胶质瘢痕对于脊髓损伤的修复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干预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时机亦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胚胎脊髓不同移植方法对损伤后大鼠脊髓轴突再生的作用。[方法]将成年大鼠分为四组,A组:单纯脊髓挫伤和半切洞组;B组:脊髓挫伤和半切洞+胚胎脊髓移植组;C组:脊髓挫伤和半切洞+胚胎脊髓移植+损伤区上下神经根吻合组;D组:脊髓挫伤和半切洞+胚胎脊髓移植+带蒂大网膜移植组。移植后6周,应用行为学检查,观察大鼠功能恢复情况,用光、电镜检查计算轴突和观察轴突病理变化,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作者发现脊髓损伤后6周A组轴突丢失最严重,各组轴突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减少程度顺序是A组〉B组〉C组〉D组。D组与其它三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残留的轴突数目与神经功能的改善相平行。[结论]大鼠胚胎脊髓和大网膜移植后能增强损伤脊髓轴突再生并能促进大鼠后肢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