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临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病率在各种先心病中高居第3位,PDA的诊断与治疗是临床医生常需面对的问题。 1 PDA概述 1.1 定义与概念胎儿期的动脉导管是胎儿循环的一部分,是胎儿的肺动脉和主动脉之间主要的生理性血流通道,属于正常的循环通道。其肺动脉端的开口位于肺动脉的左肺动脉起始处,而主动脉端的开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位的下1cm处(图1A、B)。因妊娠期的胎儿没有呼吸,没有独立的肺循环,主要依靠动脉导管承担胎儿肺循环的血供。胎儿出生后,一旦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14岁,因体检发现心脏杂音6年入院。体检:BP115/60mmHg(1mmHg=0.133kPa),R21次/min,HR62次/min,律齐,于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4/6级连续性机器样杂音。超声心动图示动脉导管未闭(PDA),主动脉侧内径5.1mm,长7.8mm,动脉导管水平左向右分流;左心室增大,主肺动脉及其分支增宽;三尖瓣轻度反流。胸片示肺血增多,肺动脉段略突出,心胸比率0.50。心电图正常。临床诊断:先天性心脏病,PDA。入院第3天行PDA封堵术。成功穿刺右股动、静脉,由股动脉送入5F猪尾导管行主动脉弓降部左侧位造影,造影显示PDA呈漏斗型,最窄处内径约2.8mm(图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后残余分流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自1997年3月至2001年8月16例PDA介入治疗后残余分流的患者,其中男4例,女12例,平均年龄5.9±2.4岁(2~9岁),平均体重17.7±5.4kg(9~28kg),应用不同介入方法经动脉或静脉途径封堵残余分流,首次介入治疗与再次介入治疗的时间间隔平均为1.5±1.1年(1天~3.5年)。结果残余分流直径平均为2.7±0.9mm(1.2~5.0mm)。15例成功完成残余分流封堵术,1例失败,技术成功率为94%(15/16)。单纯应用Cook可控弹簧圈9例(其中双弹簧圈2例),Rashkind双面伞2例,Sidris纽扣式补片1例,Amplatzer蘑菇伞2例,同时应用Cook可控弹簧圈和Sidris纽扣式补片1例。封堵术后即刻造影,3例仍有少量残余分流,完全闭合率为80%(12/15)。平均手术时间为75.0±22.8min(45~120min),平均X线透视时间为10.4±3.9min(5~20min)。股动脉并发症1例,其余无并发症出现。封堵术后24h复查超声心动图,所有残余分流均完全闭合(100%),在平均2年随访中未出现残余分流再通、封堵器移位和左右肺动脉狭窄。结论经导管封堵PDA介入治疗后残余分流安全、疗效确切、创伤小,可作为外科手术治疗PDA介入治疗后残余分流的一种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4.
经颈内静脉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并下腔静脉肝段缺如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14岁。因“查体发现心脏杂音6年”而入院。体检:血压115/60 mm Hg(1 mm Hg=0·133 kPa),呼吸21次/m in,心率62次/m in,律齐,于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4/6级连续性机器样杂音。超声心动图示: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主动脉侧内径5·1 mm,长7·8 mm,动脉水平左向右分流;左心室增大,主肺动脉及其分支增宽;三尖瓣轻度返流。X线胸片示肺血增多,肺动脉段略突出,心胸比率0·50。心电图正常。临床诊断:先天性心脏病,PDA。入院第3天行PDA封堵术。成功穿刺右股动、静脉,由股动脉送入1·67 mm(5 F)猪尾导管行主动脉弓…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应用国产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器介入治疗PDA后心脏重构的变化规律,评价培哚普利对PDA患者封堵后左心大小、功能和肺动脉收缩压的作用。方法:26例PDA患者中25例经国产封堵器封堵后选择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测得PDA5.0mm的成人患者(年龄>17岁)20例,按性别相等、年龄±5岁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常规术前1d开始予肠溶阿司匹林200mg.d-1×1个月,然后100mg.d-1×5个月,治疗组加服培哚普利2mg.d-1×6个月。术前、术后6个月经TTE和心电图(ECG)检查。心室容积和射血分数采用面积长度法测定,连续多普勒根据三尖瓣反流估测肺动脉收缩压。结果:2组基础指标,如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室搏出量(LVSV),肺动脉内径(PD),肺动脉收缩压(PSP)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哚普利治疗6个月后,LVEDD、LVESD、LVEDV、LVESV、LVSV、LVEF、FS、PD、PSP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改善(均P<0.05)。结论:培哚普利能明显改善PDA封堵术后患者的左心功能和形态,并使肺动脉内径缩小、肺动脉收缩压降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2例室间隔缺损(VSD)并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资料。患者多伴有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收缩压12±2kPa),PDA的体征及X线征象不明显,心脏B超及右心导管检查提示动脉导管也有一定困难,故术前VSD并PDA容易漏诊,PDA诊断率仅41.7%。12例均在体外循环下一次矫正。游离动脉导管后结扎,或在中、深度低温下切开肺动脉直视闭合动脉导管。1例死于心内膜炎,11例痊愈。并对本病诊治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封堵器迟发脱落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 患儿女,2岁.因"心脏杂音2年"入院.体检: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3/6级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心脏超声显示:降主动脉与左肺动脉间可见管型动脉导管开放,主动脉侧内径8.2 mm,肺动脉侧内径8.0 mm,导管长13.9 mm;肺动脉收缩压48 mmHg(1 mmHg=0.133 kPa).诊断:动脉导管未闭(PDA);中度肺动脉高压.入院后行PDA封堵术.造影显示PDA呈管型,最窄处内径约为7.0 mm(图1).  相似文献   

8.
经导管介入治疗婴幼儿大型动脉导管未闭临床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导管介入治疗直径≥5 mm婴幼儿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大型PDA(直径≥5 mm)患儿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手术方法、临床疗效和随访结果.结果 56例PDA采用Amplatzer或国产先健动脉导管封堵器,3例采用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1例采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成功率为98.3%(59/60),术后1 d超声心动图显示15%(9/60)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术后3月超声心动图复查未见残余分流;3例采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患儿术后12月超声心动图示左肺动脉血流速度增快.结论 应用导管介入治疗直径≥5 mm婴幼儿大型PDA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例1,女,3.5岁,自幼体检发现心脏杂音,平时易感冒,无肺炎及心力衰竭病史,活动较正常儿童差,发育较差;体检:血压110/60 mmHg(1 mmHg=0.133 kPa),无发绀,胸骨左缘2~3肋间闻及双期杂音,P2>A2;胸部X线平片示:肺血多、肺动脉段突、左心室大;心脏彩超示:动脉导管未闭(PDA)约4~5 mm.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经导管封堵婴幼儿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4 mm)的短中期随访的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大型PDA患儿的疗效、并发症及中期随访结果 ,评价其中期疗效、安全性及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成功植入封堵器49例(98%),其中46例(92%)应用PDA封堵器,2例(4%)应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1例(2%)应用膜周对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术后3 d内复查超声心动图:4例(8%)有残余分流;封堵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肺动脉收缩压、三尖瓣反流(tricuspidregurgitation,TR)及二尖瓣反流(mitral regurgitation,MR)均较术前缩小或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后主动脉收缩压及主动脉瓣反流(aortic regurgitation,AR)较术前增加或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院后完成随访41例,随访率81.6%,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1~57个月)。残余分流率在术后3 d、1个月、6个月分别为8%、4%、2%。术后1~6个月内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后3 d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1年内随访:MR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R及TR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内11例患儿出现左肺动脉血流速度加快(1.5~2.1 m/s),其中9例随访1年以上左肺动脉血流1.5~2.0 m/s,4例随访3~5年左肺动脉血流速度1.5~2 m/s,但左肺动脉至主肺动脉压差均≤20 mm Hg(1 mm Hg=0.133 kPa)。无降主动脉狭窄。结论经导管用封堵器治疗婴幼儿大型PDA(≥4 mm)的短中期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但对左肺血流速度增快患者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伴重度肺动脉高压(SPH)患者,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PDA合并SPH患者,应用国产封堵器封堵PDA,观察封堵前及封堵后肺动脉压力改变,术后24h及1、3、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胸部正侧位片检查随访。结果19例封堵成功,PDA最窄处直径6.3 ̄11.0(8.2±3.6)mm。术前肺动脉收缩压为81 ̄128(97±26)mmHg,平均压为69 ̄102(80±23)mmHg,封堵后30min测肺动脉收缩压为45 ̄78(55±19)mmHg,平均压为42 ̄66(49±16)mmHg,较封堵前显著降低(P<0.05),3例PDA伴SPH者术中试封堵证实为阻力性肺动脉高压而未行封堵。封堵后30min降主动脉造影示16例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3例存在微量残余分流。术后24h超声心动图示1例仍存在微量残余分流,1个月后所有患者均未见残余分流,术后未见溶血、封堵器脱落、移位及左肺动脉狭窄等并发症。结论应用封堵器治疗一些PDA伴SPH的患者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复杂性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介绍复杂性动脉导管未闭 (PDA)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 :采用胸骨正中切口。一期治疗PDA和心内伴发畸形。依据导管粗细 ,肺动脉扩张程度 ,采用结扎法和深低温低流量法经肺动脉缝闭PDA。要确认PDA周围的解剖 ,包括主动脉、左、右肺动脉 ,以免误扎。结果 :本组 72例 ,女性占6 7% ;PDA直径 0 3~ 1 8cm。伴发心内畸形中以室间隔缺损为主占 6 0 % ,法洛四联症 18%。死亡 1例 ,系合并室间隔缺损伴主动脉弓离断 ,误扎生命依赖导管。结论 :一期治疗PDA及伴发的心内畸形 ,避免二次手术的损伤 ,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及时发现恰当处理PDA ,决定治疗的结果 ,需特别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肌部室间隔缺损(VSD)封闭器在低体质量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中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优点。方法: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应用肌部VSD封闭器对9例低体质量婴幼儿PDA进行介入治疗,男性1例,女性8例,年龄6~21个月,体质量5.5~10 kg。本组病例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导管检查及造影检查。结果:合并肺动脉高压者8例,轻、中及重度分别为2例、5例及1例。肺/体循环血量比(QP/QS)为1.94~2.87,肺血管阻力指数(TPRI)1.82~4.7wood/m2。造影示4例为粗大PDA,1例为漏斗腔大的PDA,4例漏斗腔短小,其中1例为主动脉右弓右降合并迷走左锁骨下动脉及左位PDA,PDA距左锁骨下动脉及椎动脉近。9例患儿全部封堵成功,合并肺动脉高压者释放封闭器前肺动脉压力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未发生医源性主动脉和肺动脉狭窄及血管内膜损伤。术后随访无封闭器脱落、残余分流,左心室舒张末径(LVED)较术前明显减小,4例合并二尖瓣反流者3例减轻。结论:对于低体质量婴幼儿粗大、漏斗腔短小或应用常规PDA蘑菇形封闭器治疗效果不佳的PDA,应用肌部VSD封闭器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四种术式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杉  韩忠  张衍鲁  郭巍 《山东医药》2003,43(9):49-50
198 6~ 2 0 0 1年 ,我院用四种手术方式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 ( PDA) 112例。现报告如下 ,以探讨 PDA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资料与方法 :112例 PDA患者中 ,男 46例 ,女 66例 ;年龄6个月~ 3 6岁。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 12例 ,中度肺动脉高压 17例。9例在体外循环低温下横行切开主肺动脉缝扎导管 ,其中 6例合并其他心脏畸形。64例为婴幼儿采用腋下纵行小切口切除部分第 4肋骨 ,纵行切开纵隔胸膜结扎导管。16例采用后外侧小切口胸膜外结扎动脉导管。2 3例年龄较大患者采有左胸后外侧切口结扎导管。结果 :112例患者无手术中和手术后…  相似文献   

15.
经导管介入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治疗意义、临床经验、操作技术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导管介入治疗婴幼儿PDA 348例临床资料。男性226例,女性122例。年龄:4个月~3岁,平均1岁7个月,体质量:4.5~18 kg,平均10.2 kg。常规右心导管检查,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置入封堵器。术后24 h,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结果:PDA最窄处内径2.5~8.2 mm(平均3.97 mm),QP/QS 1.1~17.6(平均3.54)。肺动脉高压252例(72.4%),术后肺动脉压力均有显著下降。封堵后29例(8.3%)存在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均于封堵术后6个月内完全消失。345例经导管介入治疗成功,技术成功率99.14%。3例封堵器移位,转外科手术治疗。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及适应证广等优点,可作为治疗大多数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国产蘑菇伞形封堵器治疗未闭动脉导管15例报告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评价国产蘑菇伞形动脉导管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即刻和早期疗效.方法15例患者,男4例,女11例,平均年龄23±18(5~65)岁.PDA平均最小直径为4.9(2.5~12.0)min,应用F7~F9长鞘管输送封堵器.结果15例患者均获成功.术后10min动脉造影显示PDA完全堵塞.无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蘑菇伞形动脉导管封堵器经导管封堵术是治疗PDA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细小型成年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的造影、介入治疗特点,观察应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关闭此类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安全性和意义。方法:选择成年PDA患者25例,造影观察PDA的形态、大小,将其分为长管型10例(A组),迂曲不规则型9例(B组),动脉瘤型6例(C组)。UCG显示直径1.2~2.8mm,造影显示最小直径1.2mm,最大直径4.3mm。PDA长度7.9~11.9mm,平均(9.9±1.3)mm。结果:选择对称型室间隔封堵器和肌部室间隔封堵器进行介入封堵治疗,治疗前后肺动脉压力无明显差异,但造影与TTE测量最窄处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成功率100%。随访无明显降主动脉缩窄、左肺动脉狭窄及其他并发症。结论:室间隔封堵器关闭细小型PDA疗效肯定、安全。  相似文献   

18.
彭玲  宋建顺  张明德 《心脏杂志》2003,15(2):158-158
在美国 Sideris教授指导下 ,我院成功地经导管钮扣式补片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 ) ,然而这项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正确的超声监测 ,本研究旨在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在该介入治疗中的价值。1 对象和方法  PDA患者 12例 ,年龄 3~ 4 5 (14± 11)岁。采用美国 Hp Sonos 2 5 0 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 2~ 2 .5 MHz,12例 PDA患者均为左向右分流 ,直径为 4~ 10 (6 .6± 2 .4 ) mm。先经胸超声心动图确定 PDA形状 ,并测量直径、长度。行主动脉造影及心血管数字减影 (DSA)观察显影部位、PDA形状、测量其直径及长度。根据 PDA…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青海地区介入封堵治疗巨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DA)并发肺动脉高压的体会。方法:用国产封堵伞封堵巨大型PDA 105例,动脉导管平均直径(16.4±3.2)mm,肺动脉平均压为(63.5±3.9)mmHg(1mmHg=0.133kPa),术后随访2个月~8年。结果:本组患者均成功置入国产封堵伞,无术后并发症。术后造影示PDA均完全封堵,7例少量残余漏;术后1周、1、3、6、12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98例PDA分流消失,7例有微少量残余漏,肺动脉平均压为(32.0±2.5)mmHg;所有患者心功能均明显改善,活动量明显增加。结论:介入治疗巨大型PDA并发肺动脉高压安全、可靠,近期疗效良好,是一种可优先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severe pulmonary hypertension,SPH),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11年3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住院的16例PDA合并SPH患儿为研究对象。男6例,女10例,月龄6~47个月,中位月龄16.3个月;体质量(7.6±2.2)kg。行左、右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确定PDA位置、形状及大小,PDA最窄处直径为(4.7±1.5)mm。选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进行治疗,封堵后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术后24 h及1、3、6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疗效。结果所有患儿均封堵成功,成功率达100%。术后即刻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1例可见极少量残余分流,15 min后重复造影见分流消失。术后24 h超声心动图复查2例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个月超声心动图复查皆无残余分流、PDA再通,降主动脉无缩窄。16例封堵后肺动脉收缩压由(72.9±4.3)mm Hg(1 mm Hg=0.133 kPa)降至(48.4±12.0)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动脉平均压由(48.8±5.6)mm Hg降至(30.4±10.8)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术后24h,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均较术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上述指标呈减少趋势;左心室射血分数于封堵术后24 h较术前升高,随访期间呈上升趋势。结论经导管治疗PDA合并SPH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