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生物学行为及细胞增殖活性,为其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对114例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20例多形性腺瘤、9例多形性腺瘤生长活跃型及9例恶性多形性腺瘤采用SABC和LSAB免疫组化法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增殖细胞核相关抗原(Ki-67)的表达和分布。结果:恶性多形性腺瘤的PCNA及Ki-67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多形性腺瘤及多形性腺瘤生长活跃型,其PI值较后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良性多形性腺瘤的复发组PCNA和Ki-67的表达明显高于原发组,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PCNA和Ki-67检测在判断多形性腺瘤恶性增殖方面有重要意义,对良性多形性腺瘤复发预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钟思陶  陈明振 《癌症》1996,15(5):327-329
本文对43例垂体微腺瘤作了分析研究,以便了解其临床特征及病理分类特点,结果显示垂体微腺瘤临床主要以继发性闭经、溢乳为特点。垂体CT轴面薄层增强扫描加矢状、冠状重建是经济、可靠的诊断方法。腺瘤病理分类亦以催乳素腺瘤为主(53.49%),其他是混合性腺瘤(11.6%),生长激素腺瘤(6.98%),促肾上腺皮质素腺瘤(4.65%),促肾上腺皮质素细胞增生(2.33%),未进一步分类(18.6%)。免疫组  相似文献   

3.
PCNA和Ki-67在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生物学行为及细胞增殖活性,为其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对114例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20例多形性腺瘤、9例多形性腺瘤生长活跃型及9例恶性多形性腺瘤采用SABC和LSAB免疫组化法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增殖细胞核相关抗原(Ki-67)的表达和分布.结果:恶性多形性腺瘤的PCNA及Ki-67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多形性腺瘤及多形性腺瘤生长活跃型,其PI值较后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良性多形性腺瘤的复发组PCNA和Ki-67的表达明显高于原发组,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PCNA和Ki-67检测在判断多形性腺瘤恶性增殖方面有重要意义,对良性多形性腺瘤复发预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涎腺肿瘤中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酶联亲合组化法在石蜡切片上对44例涎腺肿瘤组织中的ER和PgR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多形性腺瘤ER(+)率为33.33%,PgR(+)率为8.33%;涎腺癌ER(+)率为68.75%,PgR(+)率为53.33%,这些肿瘤尤其是涎腺癌可能是激素依赖性。阳性颗粒在多形性腺瘤多出现在细胞核中,在涎腺癌多出现在细胞浆内。另外,在粘液表皮样癌中ER和PgR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呈正相关,并且粘液样细胞对ER和PgR均不表达,表皮样细胞和中间型细胞表达与否和表达强度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321例大肠息肉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321例大肠息肉并进行了临床分析,着重讨论了息肉与癌变的关系及术式处理,总癌变率为14.6%,其中,绒毛状腺瘤58.3%,混合性腺瘤55%,管状腺瘤12.4%。腺瘤不典型增生程度越重,癌变率越高,广基无蒂腺癌的癌变率占70.8%(17/24),有蒡腺瘤的癌变率仅7.8%(12/153)。本文对所报道病例的95%(305/321)进行了随访。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测定人唾腺多形性腺瘤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oNA)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用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985年至1993年门诊或病房手术切除标本,其中良性多形性腺瘤32例(其中复发12例),恶性多形性腺癌11例(其中复发5例),10例正常唾腺组织。所有组织均为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作PCNA标记、DAN显色,并设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组,试剂peNA-PC10及SP试剂盒均购自福建迈新生物技术公司。阳性判断和阳性标准:PCNA阳性标记均位于细胞核内,胞浆阴性,阳性标准以高…  相似文献   

7.
涎腺肌上皮瘤与多形性腺瘤鉴别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涎腺肌上皮瘤与多形性腺瘤的病理鉴别,复查了930例多形性腺瘤,对从中确诊的38例肌上皮瘤进行了病理学和抗CK-18、Actin、S-100蛋白抗体的免疫组化研究。结果显示:肌上皮瘤的误诊率占多形性腺瘤的4%;病理上分为上皮细胞型、梭形细胞型、浆细胞样细胞型、透明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各种形态的瘤细胞可以互相转化;免疫组化显示上述三种抗体各型均呈阳性反应,每例中瘤细胞的阳性程度一致;多形性腺瘤的反应结果则不同。结果表明,明确肌上皮瘤各亚型病理特征是与多形性腺瘤鉴别的关键;免疫组化结果分析有助于两者的鉴别;对组织起源的探讨可从肿瘤分化上认识两者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国产Shans试剂盒筛检直肠癌和腺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国产Shans试剂盒对158例直肠粘液T抗原进行检测。结果发现:18例结直肠癌中17例阳性(94.4%),8例腺瘤性息肉7例阳性(87.5%),6例非肿瘤性息肉3例为阳性(50%),52例炎性病变中4例阳性(7.6%),74例肠粘膜正常者3例阳性(4%)。表明该法对结直肠癌和腺瘤检出的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92.4%,阳性预告值为70.6%。国产Shams试剂盒是的筛检结直肠癌和腺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徐守余  杨道华  邱承敏  张鸣  何佩锋  柳堤 《肿瘤》2007,27(6):473-47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诊断及其免疫组化表达的意义。方法:对24例GIST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CD117、CD34、SMA、S-100等表达。结果:24例GIST发病平均年龄52.7岁;肿瘤多见于胃;主要症状为中上腹不适和黑便;瘤块平均直径为4.1cm;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组成,部分呈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型14例(58.3%),上皮样细胞型4例(16.6%),混合细胞型6例(25.0%);良性5例(20.8%),交界性5例(20.8%),恶性14例(58.4%);免疫表型:CD117阳性23例(95.8%),CD34阳性20例(83.3%).均呈弥漫性强阳性。结论:GIST好发干中老年人,以胃部多见;瘤细胞主要为梭形细胞;多为恶性及交界性.确诊需要CD117、CD34等免疫标记物检查。  相似文献   

10.
肺周围型类癌──附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肺周围型类癌,临床表现为局限性病变,易误诊为瘤样病变,常为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病理切片见癌细胞排列呈巢状,为含丰富血管的结缔组织所分隔,嗜银染色可见胞浆内嗜银颗粒,AB/PAS染色:见部分透明型瘤细胞呈粘液阳性反应,系粘液变性的瘤细胞。Keratin.Vimetin及CEA单克隆抗体标记阴性;S-100显示阳性颗粒,扫描电镜可见部分瘤细胞表面有分泌泡(即神经分泌型颗粒)。周围型类癌预后好,本组8例手术后6例1~5年未见复发,豆例10年未见复发,仅1例5年内复发2次,说明本病早期手术切除预后好,其生物学行为是低度恶性的。  相似文献   

11.
复发性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处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复发性多形性腺瘤多见于腮腺和颌下腺,小涎腺则极少见。腮腺多形性腺瘤采取简单摘除的剜出术(enucleatio),复发率高达20%~45%。采取保存面神经的腮腺腺叶及肿瘤切除术,复发率为0%~3%。因此,这一术式被认为是治疗腮腺肿瘤的标准术式。尽管如此,但复发性涎腺多形性腺瘤临床时有所见。1复发原因1.1瘤体的“裸露区域(barearea)”一般认为多形性腺瘤都有包膜,但其厚薄不一,有的部分较厚,有的仅在镜下看到几束胶原纤维,而瘤体紧贴正常腺组织而呈“裸露”状态。包膜内可见瘤组织浸润,或呈指样突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胸腺上皮性肿瘤中表达的意义及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地,检测良性胸腺瘤18例,恶性胸腺瘤16例,胸腺癌16例的p53蛋白与PCNA的表达。结果 p53蛋白和PCNA的Ⅲ~Ⅳ级指数在3组胸腺上皮性肿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6/18),62.5%(10/16),81.3%(13/16)和38.9%(7/18),68.8%(11/16)  相似文献   

13.
大肠癌的部位和同时性腺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报告了528例可切除的大肠癌,有22例同时伴有腺瘤,其中右半地肠癌伴同时腺瘤5例,占10%,左半结肠癌伴同时性腺瘤17例,占3.6%,前者的发生率比后者高。癌肿伴同时性腺瘤的病人比不伴有同时性腺瘤的癌肿病人更为年长。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我院近5年来手术治疗的18例直肠腺瘤。经肛门手术8例;经腹直肠部分切除术8例;对2例位于肛缘上7cm的经肛门手术后复发性腺瘤分别采用经直肠前和经直肠后入路的局部切除术。全组随访16例,平均2.3(1—4年)年无复发。强调了纤维结肠镜活检及全面了解结肠情况的重要性。认为应严格把握经肛门手术的指征。  相似文献   

15.
16例左心房粘液瘤的外科治疗葛东方贾雷张旭李惠君林世平吉林省人民医院(长春市130021)原发性心脏肿瘤比较少见,其中多为心腔粘液瘤。我院1982~1996年共收治左心房粘液瘤16例,均经手术切除。术后随访6个月至10年,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本组1...  相似文献   

16.
潘自强 Maire  JP 《中国癌症杂志》1999,9(4):317-319,322
目的 回顾性分析放疗在垂体大腺瘤治疗中的作用和后期反应,方法 法国波尔多第二大学Saint-Andre医院自1981年1月到1991年6月收治90例垂体大腺瘤,其中84例术后放疗,6例单纯放疗,照射剂量为45-56Gy,分次量1.8-2Gy,结果 86例肿瘤控制,局控率95.6%,放射后接受甲状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性腺激素作为替代治疗的患者分别增加19%,18%和10%,4例患者因脑血管意外死亡  相似文献   

17.
膀胱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泌尿上皮肿瘤的病理和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膀胱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泌尿上皮肿瘤(papillary urothelial neoplasm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PUNLMP)的病理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2006年收治的41例病理证实为PUNLMP的病例,选取同时期收治的28例乳头状瘤和51例乳头状泌尿上皮低级别癌作为对照。结果:在41例PUNLMP中,男31例,女10例,年龄33—87岁,平均61.6岁。其中复发6例(15%),复发时间平均为24.6个月,复发后病理没有进展。在4例多发的患者中,有2例(50%)复发。在28例乳头状瘤中,复发1例(4%),复发后病理没有进展。在51例低级别癌中,复发18例(35%),5例(10%)有进展,肿瘤的复发率在这3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PUNLMP有其独特的病理和临床特点,用“低度恶性潜能”来取代“癌”这一称谓是恰当的,由于有较高的复发率,手术后应当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8.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杨晓峰博士通过对山西、湖南等5所大医院1800多例膀胱肿瘤病人的十年随访研究发现复发性膀胱肿瘤50岁~60岁发病率最高,血尿史平均18.5个月,复发2~24次,平均复发3.09次;第一、二、三次无瘤期分别平均为34.2个月、18.1个月、11.6个月,无瘤期最长达 10年;术后 6个月内复发率最高,术后 5年内复发逐步下降,5年~10年以后复发不规律,多次复发后肿瘤分期升高;10、5、3、1年生存率分别为56.73%±67%、74 44%±7.7%、84.46%±3.6%…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单形性腺瘤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通过1例鼻中隔低度恶性单形性腺瘤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鼻中隔单形性腺瘤好发于鼻中隔骨部及软骨部涎腺,主要症状为鼻塞、流涕、涕血,术前易误诊,治疗方式主要为完整手术切除。结论单形性腺瘤为涎腺腺瘤,目前倾向于低度恶性,尚需大样本远期随访验证。  相似文献   

20.
何松  韩枋 《肿瘤防治研究》1996,23(5):286-288
本文讨论了18例膀胱腺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其中原发性膀胱腺癌16伊1,转移性癌2例。男性患者14例,女性4例。发病年龄45~71岁,平均54岁。临床症状除排粘液尿而提示粘液腺癌外,其余症状无特异性。16伊1原发性膀胱腺癌中6例行单纯肿块切除术,另10创作膀胱部分切除术。膀胱腺癌总的5年生存率为33%。组织形态31.单纯型14例(管状腺癌8例,乳头状腺癌4例,粘液腺癌2例);2.混合型4例(均为腺癌和移行细胞癌混合)。随访结果发现混合型预后较好,而单纯型预后较差。粘液组织化学染色证明,膀胱腺癌多含唾液酸粘液,而少含中性粘液。研究结果还提示CEA免疫组化染色对估计膀胱腺癌的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