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讨治疗神经原性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的方法,按神经原性膀胱诊断指标,选16例病人,并经B超或X线证实。采用带蒂游离非管状乙状结肠肌瓣包裹膀胱,两组织裸面粘合成统一体,协同收缩加强逼尿肌收缩力,使排尿通畅。术后观察,12例排尿顺利,4例改善,随访1年以上9例,残余尿量在100ml以下。表明乙状结肠肌瓣收缩力强,与膀胱同属盆神经支配且两者位置相邻近。本术式加强了逼尿肌功能,残余尿量明显减少,是治疗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治疗神经原性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的方法,按神经原性膀胱诊断指标,选16例病人,并经B超或X线证实。采用带蒂游离非管状乙状结肠肌瓣包装膀胱,两组织裸面粘合成统一体,协同收缩加强尿肌收缩力,使排尿通畅。术后观察,12例排尿顺利,4例改善,随访1年以上9例,残余尿量在100ml以下。表明乙状结晶肠肌瓣收缩力强,与膀胱同属盆神经支配且两位置相邻近。本术式加强了逼尿肌功能,残余尿量明显减少,是治疗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的新术式-乙状结肠肌瓣包膀胱术。方法 根据乙状结肠的解剖生理学特性,采用游离的乙状结肠肌瓣包裹膀胱治疗膀胱通尿肌收缩无力症8例。通过临床观察、B超、尿动力学、血液生化及膀胱尿道造影检查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8例病人术后随访1-8年,手术效果良好5例,剩余尿由术前800-1100ml减少至术后的5-50ml,症状改善1例,2例无效。结论 乙状结肠肌瓣包膀胱术是治疗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北京友谊医院泌尿外科张玉海医师的来信编辑同志:阅读了本刊1998年第13卷第1期第36页的“乙状结肠肌瓣包膀胱术治疗神经原性膀胱”后,对文中所述不能理解,现请教。此术式选择了3例神经原性膀胱,临床资料中介绍有排尿困难、尿潴留、充盈性尿失禁、便秘,会阴感觉消失或减退、肛门括约肌张力减低,尿流动力学显示膀胱通尿肌无反射,为典型的神经原性膀胱。经治疗后,2例优良,最大逼尿肌压力正常。讨论中谈到膀航和乙状结肠同有单式平滑肌结构,同属盆神经支配,两者可协同收缩,尿液充满膀航,刺激乙状结肠和膀航,使膀肌收缩。我认为此…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膀胱腹直肌间置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尿动力学检查选择逼尿肌无反射性膀胱患者8例,通过手术将膀胱置于腹直肌及其前后鞘之间,观察手术后患者症状、排尿情况及残余尿量的改变。结果:手术后62.5%的患者可自行排尿,症状好转或消失;手术后残余尿量较手术前有显著性减少。结论:膀胱腹直肌间置术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有效方法之一,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乙状结肠肌瓣包膀胱术治疗神经原性膀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原性膀脱可引起膀航逼尿肌收缩无力,其后果可导致排尿困难、尿储留、肾功能不全而危及患者生命。我们自1992~1995年采用自行设计的乙状结肠肌瓣包膀优术治疗神经原性膀脱3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目临床资料本组3例,男2例,女1例,年龄8~25岁。3例均以排尿困难或尿潴留、充盈性尿失禁、反复尿路感染、双肾积水及双输尿管扩张、便秘、贫血、消瘦为主要表现,其中1例有轻度肾功能损害。2例为隐性骶推裂,1例为囊性骶椎裂。残余尿800~1000ml。3例术前和术后作尿流动力学检查,显示膀优通尿肌无反射,尿道压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transurethral plasmakinetic prostatectomy,TUPKP)治疗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伴逼尿肌收缩功能减退的疗效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BPH伴逼尿肌收缩功能减退患者行TUPKP治疗的临床资料。36例患者成功拔除导尿管视为有效组,12例患者无法拔管视为无效组。比较有效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的最大尿流率(Q_(max))、残余尿量、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指数评分(QoL),分析Q_(max)、残余尿量的改善与前列腺体积及逼尿肌收缩功能的相关性。收集两组患者的术前资料,对年龄、糖尿病史、IPSS、QoL、前列腺体积、残余尿量、逼尿肌收缩功能、膀胱出口梗阻程度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再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有效组术后3个月Q_(max)、残余尿量、IPSS、QoL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Q_(max)、残余尿量的改善与前列腺体积及逼尿肌收缩功能正相关。单因素分析表明,前列腺体积、残余尿量、逼尿肌收缩功能、膀胱出口梗阻程度是影响患者术后疗效的重要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前列腺体积、残余尿量是其独立因素。结论前列腺增生伴逼尿肌收缩功能减退患者行TUPKP可取得较好效果,但需慎重选择病例,前列腺体积、残余尿量是影响疗效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伴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的效果及预测其疗效的尿动力学参数。方法对57例术前尿动力学检查提示膀胱出口梗阻并伴有逼尿肌收缩无力的BPH患者予以TURP治疗,观察术后患者的症状及排尿情况,并将术前尿动力学参数与术后的排尿后剩余尿量及最大尿流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_(max))、残余尿量(PVR)均有显著改善,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膀胱出口梗阻参数比膀胱出口梗阻指数、膀胱收缩指数与术后PVR及Qmax有更强的相关性。结论对合并逼尿肌收缩无力的BPH患者行TURP手术治疗,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相对膀胱出口梗阻参数比其它尿动力学参数对伴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的BPH患者的治疗抉择和疗效预测有更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析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治疗妇女膀胱颈部梗阻的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对46例膀胱颈梗阻患者行膀胱颈电切术,观察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46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18 min,术后常规留置导尿管3~5 d,不给予持续性膀胱冲洗。术后患者Qmax、最大逼尿肌压、残余尿量、排尿时间等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仅1例出现排尿困难,经尿动力学检显示膀胱逼尿肌收缩乏力,其余患者恢复良好,未发生尿失禁及尿瘘。结论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治疗女性膀胱颈部梗阻,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术后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膀胱腹直肌间置术治疗无反射性神经膀胱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评价膀胱腹直肌间置术治疗神经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选择无反射膀胱患者54例,通过手术将膀胱置于腹直肌及其前后鞘之间,手术后2症状、 情况及残余尿量的改变。结果:手术后81.5%的口才可自行排尿,症 状好转或;手术后残余尿量较手术前有显著性减少。结论:膀胱腹直肌间置术是治疗神经膀胱的有效方法之一,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1.
膀胱腹直肌间置术治疗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本院设计的膀胱腹直肌间置术治疗神经原性膀胱39例,效果良好。认为,手术成功的关键是适应证的选择,主要治疗逼尿肌无反射而尿道压正常的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十分重要,随诊中应注意残余尿量,有无尿路感染及结石,必要时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免影响疗效及损害肾功能。  相似文献   

12.
本组报告10例,采用经尿道内括约肌切断术和腹直肌转位术的综合手术治疗尿道内括约肌痉挛型的逼尿肌无反射性神经原性膀胱。手术特点:能解除膀胱出口梗阻,改善膀胱逼尿肌的功能障碍。术后病人能自行排尿,术前反复发作急性尿路感染术后均得到控制,术后血肌酐、尿素氮正常者9例,术后残余尿量均小于50ml,最大尿流率15~20ml/s,最大尿道闭合压较术前平均下降7.42kPa,功能性尿道长度较术前平均缩短2cm。  相似文献   

13.
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成形术治疗氯胺酮所致膀胱挛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氯胺酮所致膀胱挛缩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吸食氯胺酮导致膀胱挛缩患者25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4(19~28)岁.服用氯胺酮时间0.7~4.0年.均有严重的尿频、尿急、尿痛和(或)血尿症状.尿培养阴性.肝肾功能正常.B超检查提示双侧上尿路积水23例,集合系统分离(1.8±0.7)cm.膀胱残余尿22例,残余尿量平均80(45~150)ml.IVU检查提示肾小盏扩大呈圆形、膀胱挛缩呈球形23例.尿动力检查25例,膀胱容量(89±34)ml,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48±26)cm H2O(1 cm H2O=0.098 kPa),最大尿流率(7.8±2.3)ml/s,残余尿量(82±47)ml.膀胱镜下活检均提示为膀胱黏膜炎性改变.停用氯胺酮,系统药物治疗(抗生素、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胆碱能受体阻滞剂、戊聚硫钠和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行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 结果25例手术顺利.平均随访18(6~36)个月.尿动力学检查排尿状况明显改善,膀胱容量增至(375±53)ml,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降至(13±9)cm H2O,最大尿流率增至(17.6±5.8)ml/s,残余尿减少至消失,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排尿通畅有力,无尿失禁、遗尿,尿频、尿痛等症状消失,尿常规检查(-).IVU检查输尿管无反流现象,肾盏无扩张或肾小盏穹窿变钝.结论 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可降低膀胱内压力,增加膀胱容量及顺应性,明显改善氯胺酮所致膀胱挛缩患者肾积水状况及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保留膀胱粘膜的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近期疗效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Sun X  Li J  Chen Y  Sun D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2):116-119
目的 探讨治疗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的最佳手术方法。方法 对术前临床评价均为“差”的25例逼尿肌反射亢进选型神经源性膀胱患儿行保留膀胱粘膜的小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其中12例合并输尿管返流;2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对比手术前后血电解质、尿素氮、肌酐的变化,同时行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尿流动力学观察及临床评价。结果 手术后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尿流率较术前增加,逼尿肌压降低,残余尿/膀胱容量比值较术前降低,无抑制收缩减轻。术后临床评价4例为优,9例为良,改善和差者各4例;7例恢复尿意,9例输尿管返流减轻,均无电解质紊乱及肾功能异常。结论 保留膀胱粘膜的双层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治疗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近期疗效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中老年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的病程与膀胱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门诊年龄≥40岁的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21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程分为<10年和≥10年两组,其中<10年组126例,≥10年组91例。患者均行尿动力学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初感尿意量异常、逼尿肌收缩力异常、残余尿量增加、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逼尿肌与括约肌收缩不协调发生率;采用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OABSS)量表调查两组患者膀胱过度活动症状及严重程度。再以病程为自变量,膀胱过度活动症状严重程度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尿动力学检查指标为因变量,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与病程的相关性。结果 病程≥10年组患者尿动力检查初感尿意量异常、逼尿肌收缩力异常、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发生率明显高于<10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残余尿量增加、逼尿肌与括约肌收缩不协调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10年组有膀胱过度活动症状者占51.65%,明显高于<10年组的2302%,且病程≥10年组中、重度患者的构成比例明显高于<10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与膀胱过度活动症状、初感尿意量异常、逼尿肌收缩力异常相关。结论 老年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的病程与膀胱过度活动症状及严重程度、尿动力学检查异常率密切相关,提示临床对于病程长的患者应重视对膀胱功能障碍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A型肉毒毒素膀胱内逼尿肌注射以及逼尿肌联合三角区注射两种不同注射方法治疗女性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 60例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逼尿肌注射组(A组)、逼尿肌联合三角区注射组(B组),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的平均每日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PUF评分、QOL评分.结果 A组及B组治疗后平均每日排尿次数减少,最大排尿量增加,PUF及QOL评分降低,残余尿量无明显增加,B组治疗后与A组治疗后相比,平均每日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及PUF评分改善更明显,残余尿量与QOL评分无明显区别.结论 A型肉毒毒素膀胱内注射治疗女性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疗效好,生活质量提高,采用逼尿肌联合三角区部位的注射,症状缓解更为明显,副作用无明显增加,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相似文献   

17.
前列腺增生症的逼尿肌功能改变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为了研究前列腺增生症(BPH)病人的逼尿肌功能改变,对42例BPH病人进行了尿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8例逼尿肌代偿(CCD)、9例逼尿肌无力(ACD)、15例逼尿肌不稳定(DI),DI组病人术后出现明显的膀胱刺激症状及膀胱痉挛,服用异博定、普鲁苯辛、安定和泌尿灵四联药物后症状明显减轻。认为BPH患者除膀胱逼尿肌发生代偿性改变外,还发生逼尿肌不稳定性收缩和逼尿肌收缩无力等改变。术前尿动力学检查可以指导临床治疗,对伴有DI者术前服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为主的四联药物,可以减轻膀胱刺激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兔脊髓不同平面损伤后尿流动力学变化和膀胱乙酰胆碱脂酶(AchE)、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情况,探讨神经原性膀胱类型与脊髓损伤平面的关系。方法:雄性家兔70只,分为4组,A组:T8脊髓横断,B组:T12横断,C组:L5横断,每组20只,D组:正常对照组,10只。脊髓损伤后双后支截瘫和肛门肌电消失为全瘫标准,分别于伤后7、14、21、28d行尿流动力学、膀胱壁组织学、AchE染色与α-SMA表达观察。结果:A组逼尿肌反射亢进,括约肌不协调,残余尿多;B组逼尿肌反射亢进较轻,呈反射性排尿;C组逼尿肌无收缩反射,残余尿大量;D组正常。膀胱逼尿肌AchE染色神经纤维在A组减少,B组更少,C组最少,对照组正常。结论:T8脊髓横断组为逼尿肌反射亢进,括约肌不协调型膀胱;T12横断组为逼尿肌反射亢进至形成反射性排尿型膀胱;L5横断组为逼尿肌无力残余尿大量型膀胱。膀胱逼尿机上AchE阳性神经纤维减少与损伤节段有关;膀胱逼尿肌α-SMA表达的上调可能是脊髓横断后膀胱顺应性降低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一种新的剥除肠粘膜的乙状结肠膀胱重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膀胱、前列腺切除术后一种新的剥除肠粘膜的可控、低压乙状结肠肌瓣膀胱重建术。主要方法是将纵行剖开的乙状结肠段粘膜彻底剥除后折迭缝合,缝制后的肠肌瓣膀胱与尿道吻合。自1987年12月~1991年5月共完成15例,均能自控排尿,无粘液尿及电解质紊乱,无一例发生重建膀胱的挛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女性膀胱出口梗阻(BOO)患者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特点及意义.方法 女性BOO患者42例,根据梗阻部位分为膀胱颈梗阻(7例)、中段尿道梗阻(13例)、远端尿道梗阻(15例)、尿道外口梗阻(3例)、盆腔器官重度脱垂(4例)5组.患者术前均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比较5组病例Qmax、最大膀胱容量、Pdet atQmax、残余尿、逼尿肌无抑制收缩、双侧肾积水等指标.结果 42例患者中以尿频、尿急等储尿症状为主者17例(40.5%),以排尿困难等为主者4例(9.5%),混合症状者21例(50.0%).42例Qmax(10.9±5.6)ml/s、最大膀胱容量(253±140.7)ml、Pdet atQmax(53.3±25.7)cm H2O、残余尿量(76.2±70.3)ml,逼尿肌无抑制收缩者21例(50.0%);5组患者比较:最大膀胱容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膀胱颈梗阻组Pdet atQmax最高、残余尿量最多、Qmax最低、肾积水比例最高,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逼尿肌无抑制收缩在外括约肌部梗阻患者中10例(76.9%),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能有效评估女性BOO下尿路功能,提示梗阻部位并指导临床治疗.女性BOO患者中膀胱颈梗阻程度是影响上尿路损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