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价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方法对2014年9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在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医院就诊的200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00例给于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锻炼盆底肌,对照组100例进行单纯Kegel锻炼盆底肌,3个月后填写尿失禁等级评分表、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盆底肌肉功能Glazer评估测试,评价盆底肌功能训练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尿失禁评分降低,有效率、盆底肌收缩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优于单纯Kegel锻炼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疗法对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盆底肌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女保健科盆底中心治疗的93例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女性患者,均为单胎1次妊娠分娩,且产后1年以上。所有患者予以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的盆底康复治疗方法,每次治疗30 min,每周2~3次,共治疗15次。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治疗前后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盆底肌肌电检测等情况。结果患者年龄为(37.98±9.55)岁;BMI23.13±2.36;分娩年龄(27.20±3.78)岁;胎儿出生体重(3307.70±452.70)g。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PFDI-20评分均显著降低,I-QOL评分明显升高,盆底肌表面肌电检测结果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可明显改善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功能,减轻尿失禁症状,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通过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探讨其疗效。方法:选择75例Ⅰ~Ⅱ度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组42例和KEGEL训练治疗组33例,治疗后观察评定尿失禁改善情况,对照分析各治疗组的疗效。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Ⅰ~Ⅱ度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是一种有效的、治愈率较高的保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康复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PFD)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浙江省中医院收治的FPFD患者150例,其中80例进行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肉功能锻炼治疗(实验组),70例进行盆底肌肉功能锻炼治疗(对照组)。完成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盆底肌肉肌力、子宫脱垂、尿失禁及性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的盆底肌力、子宫脱垂、尿失禁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1个月内的性生活次数增多,性生活满意评分提高,性生活高质量比例增多,性交疼痛发生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应用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肉功能锻炼治疗在盆底肌肉肌力、子宫脱垂、尿失禁及性生活质量等方面均取得较好的疗效,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5.
产后盆底肌肉训练对改善盆底功能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产后盆底肌肉训练对盆底肌肉张力的影响及对盆底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7年1~3月收治的165例住院分娩产后6周的产妇进入研究,随机分成两组。锻炼组81例于产后6周进行1疗程盆底肌肉训练(包括生物反馈及电刺激)。对照组84例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两组均于产后3个月进行一般情况问卷及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调查,并进行盆底肌肉张力测定。产后12个月进行问卷调查及盆底肌肉张力测定和POP-Q分度,评价盆底肌肉训练的效果。结果锻炼组产后3个月、产后12个月盆底肌肉张力高于对照组。锻炼组及对照组产后3个月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2.5%(2/81)和11.9%(10/81),两组比较P<0.05;锻炼组及对照组产后12个月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3.7%(3/81)和11.9%(10/81),两组比较P<0.05。锻炼组及对照组产后12个月POP-QⅠ度脱垂发生率分别为33.3%(27/81)和48.8%(41/84),两组比较P<0.05。结论产后盆底肌肉训练能提高盆底肌肉张力,降低尿失禁发生率,改善阴道前壁脱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盆底肌肉锻炼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临海市妇幼保健院采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PHENIX USB 4进行盆底筛查和治疗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40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200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家庭盆底肌肉锻炼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3、6、12个月有效率比较,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89.9%vs. 63.3%)、(95.9%vs. 84.8%)、(87.5%vs.63.6%),P均<0.05]。研究组患者盆底肌力和盆底肌疲劳度改善情况、子宫及阴道前后壁脱垂改善情况以及尿失禁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盆底肌肉锻炼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用于盆底康复的临床效果明显,能够提升盆底肌肉的恢复能力,改善患者子宫脱垂程度,缓解尿失禁的情况,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尿失禁是女性多发病,估计美国有1千余万患者。传统治疗为手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及抗胆硷药物与膀胱训练治疗急迫性尿失禁(逼尿肌不稳定)。Fantl(1991)报道经传统治疗急迫性尿失禁的膀胱训练治疗6周后,急迫性和压力性尿失禁均有改善。Wells(1990)综合文献报道此法对真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有效率为31%~97%。近年来盆底肌肉训练已被有效地用于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尚未广泛用于治  相似文献   

8.
女性尿失禁盆底复健的行为治疗和物理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SUI)的治疗可分为手术治疗、药物治疗、行为疗法、生物反馈治疗 (BFB)和功能性电刺激 (FES)等。虽然手术治疗对压力性尿失禁的治愈率较高 ,但是它毕竟是一种有创性的治疗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并发症和后遗症。因此非手术治疗对尿失禁的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2 0世纪末 ,第一届关于尿失禁的国际咨询 (ICI)建议的SUI诊疗原则 ,将行为疗法和盆底复健 (PFR)视为尿失禁首选的基本治疗方法 ,其目的是改善盆底肌肉张力和收缩性 ,以支持盆腔器官和膀胱颈、增加尿道括约肌力量、抵抗盆腔内压力的增加。1 盆底肌训练 (PFM…  相似文献   

9.
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电刺激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目的探讨盆底电刺激疗法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方案及疗效。方法12名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随机进入前瞻性研究,应用Stimogyn BIO 2001型生物反馈+盆底电刺激治疗仪进行治疗,选择适应治疗方案,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2名患者中有4人治疗2~3次即明显有效,剩余8名患者接受8~24次治疗,6名患者治愈,2名患者症状改善,所有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生物反馈及盆底电刺激疗法能够有效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应强调个体化的治疗原则及患者主动参与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康复疗法在改善产后盆底肌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产后42~60天的妇女,有产后尿失禁或盆底器官脱垂等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患者127例,其中能在医院接受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治疗的87例患者为治疗组,其中的35例完成了2个疗程;而无法在医院接受治疗,在家进行Kegel锻炼法的40例患者为锻炼组,6~8周后来医院复查。并分别比较两者治疗或锻炼前后、1个疗程和2个疗程后的盆底肌收缩力的恢复情况及疗效。结果: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两组1个疗程治疗前后比较,快速收缩力和持续收缩力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持续收缩力增长值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锻炼组(P0.05);而快速收缩力增长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P0.05)。4治疗组2个疗程的快速收缩力优于1个疗程(P0.05),持续收缩力与1个疗程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产后Kegel锻炼法、电刺激加生物反馈对提高盆底肌收缩力均有效,但电刺激加生物反馈优于单纯的盆底肌肉锻炼,疗程长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目的:探讨上推膀胱直肠后再次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在宫颈疾病治疗中的可行性,评价其对年轻患者保留子宫及生育功能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4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就诊,因宫颈LEEP术后切缘阳性或术后随访复发、无法在门诊行常规LEEP而行上推膀胱直肠后再次LEEP的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了上推膀胱直肠后再次LEEP,术中均未出现膀胱、直肠损伤等并发症。手术时间38±7分钟,术中出血量20±5 ml,住院天数2.7±0.6天;其中1例患者术前病理检查为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术后升级为原位鳞癌合并原位腺癌行全子宫切除术,37例患者(97.4%)成功保留子宫,随访至今1例术后12个月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行宫颈激光治疗,余均未见宫颈病变复发。12例患者有生育意愿,7例患者已成功妊娠,6例已分娩。结论:上推膀胱直肠后再次LEEP安全可行,可实现未生育妇女及年轻妇女保留子宫及生育能力的意愿。  相似文献   

18.
19.
Various gynecologic malignancies have been tested in the 6-day subrenal capsule assay, which is an in vivo test of human tumor responsiveness to drug therapy. Fresh surgical explants of ovarian, endometrial, and cervical tumors were implanted as 1-mm3 fragments under the renal capsule of normal mice and tested against a spectrum of clinically active agents. Regardless of the site of origin, human tumors showed variations in growth rate when implanted under the renal capsule that appeared to reflect both the growth pot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each tumor as well as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cell populations comprising each tumor. An average of 60% of tumors showed positive growth and 11% demonstrated no measurable change in size. The response rates of 18 ovarian, 28 endometrial, and 20 cervical carcinomas to clinically active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were determined. A range of responses, in terms of drugs indicated to be active and of the degree of responsiveness to active agents, was obtained with each histologic type. Response rates varied from 6% to tamoxifen in cervical carcinomas to 80% to 5-fluorouracil in ovarian carcinoma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pport the variability in chemotherapy responsiveness observed clinically with gynecologic tumors and suggest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the subrenal capsule assay as a predictive test.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