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近年来关于胸锁肌肌瓣在腮腺手术中的应用的国内外的报道比较多见,肌瓣的种类也比较多,手术方法各异,经过比较,我院采用部分带蒂胸锁乳突肌肌瓣转移对腮腺切除后局部的处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99-2004-03我院施行腮腺手术的3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除皱术切口、面部表浅肌肉筋膜系统(superficial musculoaponeurotic system,SMAS)及胸锁乳突肌瓣在减少腮腺良性肿瘤术后畸形和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中的应用.方法:经耳屏缘稍靠后,绕耳垂向上至颅耳沟下1/3,向后转至枕部发际缘向下.切开后分皮肤皮下及SMAS两层向前翻瓣.解剖面神经总干及分支,常规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分离蒂在上的部分胸锁乳突肌瓣充填缺损,SMAS向后牵拉折叠缝合.本组共26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男11例,女15例.结果:术后随访12~56个月,26例患者伤口愈合良好,腮腺手术区域无凹陷畸形,瘢痕细小隐蔽,外形满意,无涎漏.2例术后暂时性面瘫,均在3个月内恢复,1例发生味觉出汗综合征.结论:除皱术切口在腮腺良性肿瘤中较传统腮腺术切口隐蔽美观.良性肿瘤切除后即刻行胸锁乳突肌瓣转移充填,SMAS牵拉折叠缝合,可以有效地避免术后面部畸形,并对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手术中即刻修复面部凹陷畸形,以降低术后味觉出汗综合征(Frey’s综合征)的一种手术术式。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腮腺肿瘤住院手术患者6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8例,对照组20例.实验组病人按常规“S”切口施行腮腺肿瘤加腮腺浅叶或全叶切除术,同期行胸锁乳突肌肌瓣转移修复术;对照组则不行同期肌瓣修复,经随访对比观察6个月~3年。结果对照组局部凹陷畸形发生率为90%(18/20),Frey综合征发生率为55%(11/20);实验组局部凹陷畸形发生率为16.67%(8/48),Frey’s综合征发生率为8.33%(4/48),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胸锁乳突肌肌瓣转移修复术是一种即刻修复腮腺肿瘤术后面部凹陷畸形和降低Frey综合征的较好术式。  相似文献   

4.
腮腺肿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涎腺肿瘤,由于腮腺恶性肿瘤发生率较高,而腮腺良性肿瘤较多具有局部侵袭性,被视为交界性肿瘤。行单纯肿瘤摘除复发率很高,一般主张行腺体大部分摘除或全摘除术。手术后的腮腺区呈明显的凹陷畸形,影响面部美观。采用胸锁乳突肌肌瓣作为颌面颈部组织缺损充填材料,文献已有较多的报道,但用于腮腺全切除术后同期行腮腺区缺损的修复,国内未见有文献报道。我们选择性应用上蒂胸锁乳突肌肌瓣和肌蒂岛状皮瓣转移,行一期腮腺组织缺损修复术共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估胸锁乳突肌瓣预防腮腺切除术后味觉出汗综合征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CBM、VIP、CNKI和WanFang Data中从建库至2012年3月收录的关于采用胸锁乳突肌瓣预防腮腺切除术后味觉出汗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位评价者独立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资料提取、质量评价并交叉核对后,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个研究,共825例腮腺切除术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采用胸锁乳突肌瓣可使腮腺切除术患者术后味觉出汗综合征主观发生风险显著降低78%[OR=0.22,95%CI(0.08,0.59),P=0.003],客观发生风险显著降低83%[OR=0.17,95%CI(0.05,0.60),P=0.006];敏感性分析显示上述结果稳定性好。基于GRADE系统的证据等级均为"低级"。漏斗图结果显示无明显发表偏倚。结论当前证据表明使用胸锁乳突肌瓣能显著降低腮腺切除术患者术后味觉出汗综合征的主观及客观发生率。但鉴于纳入研究的局限性,建议行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并将是否影响胸锁乳突肌功能作为结局指标之一做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胸锁乳突肌瓣对腮腺恶性肿瘤手术中Frey综合征、额面部凹陷畸形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2月到2022年2月期间治疗的80例腮腺恶性肿瘤患者,所有患者按常规腮腺手术治疗后均行胸锁乳突肌瓣进行修复,统计分析本组患者手术期间Frey综合征、额面部凹陷畸形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本组患者共计发生6例Frey综合征,Frey综合征发生率为7.50%,1例额面部凹陷畸形,额面部凹陷畸形发生率为1.25%;统计患者满意率结果显示,非常满意58例,一般满意20例,不满意2例,总满意率为97.50%。结论 胸锁乳突肌瓣能有效降低腮腺恶性肿瘤手术中Frey综合征、额面部凹陷畸形的发生率,且患者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晚期面瘫带蒂胸锁乳突肌瓣转位修复术后早期并发症的观察及防范的护理措施。 方法 对138例应用带蒂胸锁乳突肌瓣转位修复术的患者,进行术后早期并发症的观察及预见性护理,对发生的早期并发症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并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 138例晚期面瘫应用带蒂胸锁乳突肌瓣转位修复术的患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及预见性护理,术后发现1例血肿,3例腮腺漏,经局部处理和对应护理7天后愈合,1例肌瓣固定点松脱,术后1周局麻下重新固定,其余133例术后口角上唇静态位置良好,均无明显早期并发症发生。结论 带蒂胸锁乳突肌瓣转位修复晚期面瘫术,疗效可靠,易于推广。加强术后观察及护理能有效减少该术式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段潜行移植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及锁骨头双头单蒂肌瓣对半侧颜面萎缩的修复效果。方法我科采用分段潜行移植胸锁乳突肌双头带蒂肌瓣修复5例半侧颜面萎缩患者,观察术后伤口愈合及颈部功能情况,术后随访半年以上。结果5例移植肌瓣存活良好,颜面部萎缩畸形均得到良好矫正,颈部功能活动无异常。结论通过分段潜行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及锁骨头双头带蒂肌瓣移位术,既达到了半侧颜面萎缩凹陷畸形的有效整复,又不会影响颈部外观及功能,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符合功能外科修复的发展要求,是一种临床应用效果比较理想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Frey’S综合征又称味觉出汗综合征,是腮腺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症状为在咀嚼食物或刺激唾液分泌时,耳前下区皮肤出汗、发热或潮红。术后出现该症状的时间不等,大多数在3~6个月发生。Frey认为耳颞神经受损在该综合征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故又称其为耳颞神经综合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耳后切口在腮腺肿瘤手术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33例腮腺肿瘤患者,采用由耳后腮腺切口入路,术中保留面神经和耳大神经,胸锁乳突肌瓣填塞缺损区.结果 所有患者均达临床I期愈合,无涎瘘发生.6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均在1个月内恢复.所有患者耳垂麻木均于术后3个月内恢复.结论 腮腺耳后切口较传统切口并发症少,不损容,效果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脓毒症大鼠小肠功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目的 探讨脓毒症大鼠小肠屏障、吸收、通透及其蠕动功能的变化。方法 以 Wistar大鼠缺血再灌注复合内毒素血症制备动物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 ( N)、肠系膜上动脉夹闭 1h后再灌注 1h( I/ R1)、2 h( I/ R2 )和 4 h( I/ R4 )以及再灌注 2 h后复合内毒素 2 h( I/ RL)共 5个组。分别测定各组动物血或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 ( DAO)、D 乳酸、D 木糖水平及肠蠕动 ,同时进行小肠普通光镜检查。结果  I/ R1、I/ R4和 I/ RL组血浆 DAO活性均显著升高 ( P均 <0 .0 5 ) ,小肠组织 DAO在 I/ R2和 I/ RL 组均显著降低( P均 <0 .0 5 ) ,从 N、I/ R1、I/ R2、I/ R4到 I/ RL,各组血浆 DAO和小肠 DAO的相关分析可见呈高度负相关( r= 0 .90 9,P<0 .0 0 1) ;I/ R 1、I/ R 2和 I/ RL组血浆 D乳酸均显著升高 ( P均 <0 .0 5 ) ;与 N组比较各组肠传输速度显著加快 ( P均 <0 .0 5 ) ;I/ R 1和 I/ RL组血中 D木糖浓度较 N组高 ,3h后仍高于 N组 ;血 DAO浓度与血 D乳酸浓度变化相关 ( r=0 .5 5 9,P<0 .0 5 )。结论 缺血再灌注后小肠的屏障、吸收、通透和蠕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缺血再灌注复合内毒素血症时再次加速或加重了小肠屏障、吸收、通透和传输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13.
胡国忠  何存弘  邱凤梅 《疾病监测》2011,26(12):993-996,1003
目的 为掌握浙江省岱山县海岛地区居民健康状况和主要疾病死亡原因,评价居民健康水平,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岱山县1986 -1988年和2009-2010年两个时期居民死亡资料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法进行编码,以2000年全国标准人口构成比进行死亡率标化.结果 岱山县两个...  相似文献   

14.
15.
16.
论护理工作中的“慎独”与“慎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慎独"一词出自《礼记·中庸》中"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即当君子独处,无人监督的时候,总是小心谨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慎众"则是指在许多人违反原则时,君子却不随波逐流,不盲目  相似文献   

17.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 and injuries of the hip joint in both children and adults has been a major area of interest for surgeons treating injuries and non-traumatic conditions of the organs of locomotion. The work of prominent Polish surgeons and orthopaedists has contributed to progress in this branch of medicine over the last century.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