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的方法,并初步评价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方法 56只大鼠随机分为脊髓损伤组(n=40)、假手术组(n=8)和正常组(n=8),其中脊髓损伤组再根据损伤后时间分为伤后1 d组、3 d组、7 d组、14 d组、28 d组等5个亚组,每亚组8只。假手术组和正常组合称为非脊髓损伤组。采用自制改良Allen脊髓撞击器造成脊髓不完全性损伤,假手术组只暴露硬膜囊。采用肠道推进试验、粪便粒数及粪便含水率测定来评价脊髓损伤后肠功能情况。结果 与非脊髓损伤组相比,脊髓损伤组结肠推进率明显降低(P<0.05);而且,脊髓损伤后1 d组结肠推进率降低最明显(P<0.05)。与非脊髓损伤组相比,脊髓损伤组粪便粒数明显增多(P<0.05);而且,脊髓损伤后1 d组粪便粒数最多(P<0.05)。与非脊髓损伤组相比,脊髓损伤组粪便含水率明显降低(P<0.05);而且,脊髓损伤后1 d组粪便含水率降低最明显(P<0.05)。结论 采用自制改良Allen脊髓撞击器能成功复制大鼠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脊髓损伤后出现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损伤后急性期(伤后1 d)尤为显著,随后逐渐改善。  相似文献   

2.
高压氧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观察高压氧对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变化的影响,探讨高压氧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机制。方法雌性SD大鼠55只,体质量250-300g。随机分为脊髓损伤组(对照组)、脊髓损伤+高压氧治疗组各25只(n=5),假手术组5只。采用改良A llen's法制作T8脊髓打击伤动物模型,各组分别于伤后1 d、1 w、2 w、4 w和8 w进行行为学观察,运动功能评分方法(BBB)评分后损伤部位取材,免疫组化染色及图像分析检测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的评分21分,治疗组和对照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在各时间点评分明显降低,治疗组在各时间段BB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假手术组显示除脊髓中央管周围可见到极少量VEGF表达外,其它部位几乎不表达;对照组脊髓损伤1 d VEGF在大鼠脊髓损伤区及损伤周边区高表达,主要出现在软脊膜和脊髓灰、白质血管壁上的血管内皮细胞胞浆内,脊髓灰、白质内的神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胞浆内也出现表达,一般脊髓白质中更为多见,1 w后下调,而治疗组1 d至2 wVEGF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4 w、8 w时各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脊髓损伤可上调VEGF在脊髓血管内皮细胞、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内的表达,高压氧可能通过促进VEGF表达,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从而对脊髓损伤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已证实,各种干细胞移植治疗损伤脊髓,都可以一定程度的恢复脊髓中枢神经的功能。但对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损伤脊髓以及长期效果的研究少见。利用大鼠抽取新鲜分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将其移植入脊髓损伤大鼠模型,评价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神经再生和新生血管形成及长期预后效果。 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4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实验室级别:生物安全一级。①实验材料:8周龄SD雌性大鼠,体质量200~220 g,清洁级,由中国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从大鼠胫骨及股骨采集骨髓细胞,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备用。制作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22只大鼠随机分成2组:模型+细胞组(n =11):脊髓完全横断T9~10后,椎管内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模型+DMEM组(n =11):脊髓完全横断T9~10后在损伤邻近区注射DMEM。假手术组(n =9):仅剪除T9-10棘突和椎板后,不损伤脊髓,逐层缝合。③实验评估: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移植细胞在宿主脊髓内的存活情况,BBB评分评估大鼠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①假手术组在术后各时间点观察中评分无明显差异,属评分正常。模型+DMEM组评分为0分,其脊髓功能无明显恢复。模型+细胞组在2,4,6,8周脊髓功能处于逐渐恢复的过程。与模型+DMEM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 0.01)。②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移植的细胞能在宿主体内存活,并嵌合到宿主脊髓组织表达血管标志。 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8周,不仅能够在损伤脊髓内存活,而且还能分化新生血管,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实验性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保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132 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损伤组(T组)、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MP组)和 EGb761 治疗组(EGb761组),每组 33 只。T组、MP组、EGb761组用改良 Allen法以25GCF损伤力度致伤大鼠,建立 T9 脊髓中度损伤模型。术后4h、8h、24h每组随机取3只动物切取损伤区1cm脊髓节段,分别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和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定脊髓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分别于术后24h、 3d、 5d、 7d、 14d 处死动物(n=6),快速取T9 节段脊髓,TUNEL法标记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结果:术后4h、8h、24h EGb761治疗组SOD活性及MDA含量与损伤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术后各时相点EGb761治疗组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和iNOS表达阳性细胞率均低于损伤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EGb761能抑制脊髓损伤后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神经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iNOS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mesenchymal stem cell,hUCMSC)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3组:脊髓半切+hUCMSC组(n=30)、脊髓半切+PBS组(n=30)和假手术组(n=10)。脊髓半切+hUCMSC组和PBS组又分为头侧注射、尾侧注射和头尾两侧注射三个亚组。移植后1、7、14、21、28d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检测移植到脊髓的hUCMSC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表达情况。结果 大鼠脊髓半切损害后,hUCMSC组动物较PBS组有明显的神经功能恢复。植入后28d在宿主脊髓中存活的hUCMSC细胞MABl281(mouse antiuman nuclei monoclonal antibody)染色阳性,免疫组化双标染色显示MABl28l阳性细胞亦分别有NSE或GFAP表达并向损伤部位迁移,hUCMSC来源的GFAP阳性细胞可见明显的树突生长。结论 hUCMSC移植到宿主损伤脊髓后可以存活、向损伤部位迁移,并向神经元样和星形胶质细胞分化,且可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hUCMSC作为一种来源广泛的干细胞用于治疗脊髓损伤可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背景:对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目前希望能提高损伤局部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浓度来促进神经的修复再生。 目的:观察坐骨神经损伤大鼠体内植入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神经纤维的再通及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5/2008-05在福建省神经病学研究所完成。 材料:无菌条件下取2月龄F344雄性大鼠股骨、胫骨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构建好的慢病毒载体PNL-BDNF-IRES2-EGFP制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 方法:将60只成年SD大鼠经钳夹制作成右坐骨神经损伤模型,随机分为磷酸盐缓冲液组,骨髓间质干细胞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骨髓间质干细胞组。在损伤处分别注射磷酸盐缓冲液2 μL,骨髓间质干细胞混悬液2 μL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骨髓间质干细胞混悬液2 μL。 主要观察指标:在术后2,4周,通过辣根过氧化物酶示踪观察损伤侧L4,5脊髓前角存活的神经细胞数目,通过测量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值观察大鼠损伤侧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同时应用荧光激发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骨髓间质干细胞存活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情况。 结果: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骨髓间质干细胞组损伤侧L4,5脊髓前角细胞的存活数目多于磷酸盐缓冲液组和骨髓间质干细胞组,并且神经功能恢复也比其他两组好。骨髓间质干细胞组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骨髓间质干细胞组可观察到神经损伤处有较多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存活,并且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骨髓间质干细胞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明显比骨髓间质干细胞组多。 结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骨髓间质干细胞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纤维的再通及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磁刺激可促进损伤神经的修复。 目的:观察磁刺激对大鼠损伤坐骨神经神经传导速度及相应水平脊髓运动神经元内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24)、模型组(n=24)和假手术组(n=12),用一新的长17 cm的止血钳钳夹坐骨神经至第二扣,以21.95×103 Pa维持10 s制备损伤模型。造模后24 h,实验组每天给予0.09 T的磁刺激。 结果与结论:造模后第2,4,8,12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实验组脊髓L4~5运动神经元生长相关蛋白43的表达较模型组相应时间点明显增高( P < 0. 05);造模后12周,电生理检测发现,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再生神经传导速度加快,波幅升高,潜伏期缩短(P < 0.05)。说明磁刺激能提高损伤坐骨神经的传导速度,增加其对应脊髓节段运动神经元中生长相关蛋白43的表达,对大鼠损伤坐骨神经的修复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如何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一直是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热点。基因治疗有可能成为今后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 目的:观察携带小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 cDNA表达片段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xCA-BDNF转染大鼠损伤坐骨神经后BDNF的表达,以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和神经生长情况。 方法:切除成年Wistar大鼠股中部10 mm长的坐骨神经,AxCA-BDNF转染组、BDNF组和对照组分别用硅胶管内置AxCA-BDNF原液,BDNF溶液或空白病毒稀释液桥接坐骨神经两断端。术后3,7,14 d,1,2,4个月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损伤坐骨神经及相应脊髓节段BDNF 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观察损伤坐骨神经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改变,再生的神经元及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和髓鞘厚度。 结果与结论:术后3,7,14 d及1个月时,AxCA-BDNF转染组损伤坐骨神经近、远端神经干及脊髓(L3~6)中BDNF 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高于BDNF组和对照组(P < 0.01)。光、电镜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图像分析证实,BDNF基因转染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数量、新生神经纤维数目及其髓鞘厚度、神经联接的再形成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说明经腺病毒介导转染的BDNF基因可在大鼠坐骨神经内有效表达,并通过轴突逆行转运到了相应的脊髓神经元,不仅能促进损伤神经纤维再生,也能保护损伤的脊髓神经元。 关键词:坐骨神经损伤;重组腺病毒;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转染;免疫组织化学;原位分子杂交;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成年大鼠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后及减压后早期巢蛋白与巢蛋白mRNA的相关性表达。方法选用健康wistar大鼠50只,体重280~320g,制备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中度、重度及重度损伤减压后3d、10d模型,取自距胜迫边缘5mm段脊髓组织切片。正常成年大鼠作为对照组。行巢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巢蛋白mRNA原位杂交实验,计算机罔像分析仪定量分析,观察巢蛋白、巢蛋白mRNA在脊髓中央管、灰质和白质中表达的变化,探讨巢蛋白与巢蛋白mRNA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成年大鼠慢性膻迫性脊髓损伤中、重度及重度压迫损伤减压后3d,巢蛋白在自、灰质及脊髓中央管室管膜细胞中均有明显表达(P〈0.05),以重度压迫组最为显著(P〈0.01)。减压后10d组灰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483)。重度压迫组及减压后3d组,巢蛋白mRNA在脊髓灰质、白质及中央管室管膜细胞中均有显著性表达(P〈0.05),以灰质前角第Ⅸ板层、后角和室管膜下区最为显著。中度压迫组,巢蛋白mRNA在灰质前角第Ⅸ板层及中央管室管膜细胞中有显著性表达(P〈0.05),其余区域仅有微弱表达,而白质内巢蛋白mRNA表达于软脊膜下星形胶质细胞的足突中。减压后10d组灰质内巢蛋白mRNA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375)。正常对照组中无表达。结论成年大鼠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及减压后早期存在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增殖的神经前体细胞巢蛋白与巢蛋白mRNA表达的相关性具有与胚胎发育期脊髓相似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高压氧预处理对大鼠脊髓损伤后GFAP和巢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高压氧预处理对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巢蛋白(nestin)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55只,雌性,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高压氧预处理组、正常损伤组各25只(n=5),对照组5只。采用改良Allen's法制作模型,分别于伤后1d、5d、7d、10d和14d取材,免疫组化染色及图像分析检测组织中GFAP和巢蛋白的表达。结果对照组显示除脊髓中央管周围可见到少量巢蛋白表达外,其它部位几乎不表达;GFAP在脊髓各个部位均有表达;正常脊髓损伤组:1d损伤区域巢蛋白和GFAP表达增加;5d表达显著增加;7d达高峰;10~14d逐渐下调,与对照组差异明显;高压氧预处理组:各时间段均与正常损伤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压氧预处理可诱导巢蛋白高表达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丹参酮调控谷氨酸转运体功能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88只SD 大鼠结扎腹主动脉,制作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动物分为假手术组(n=8),模型组(n=40)和丹参酮组(n=40)。分别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0.5h、1h、4h、8h、12h相应时点检测各组谷氨酸转运体功能和Na+-K+−ATP酶活性。结果: ①大鼠脊髓组织谷氨酸转运体功能及Na+-K+−ATP酶活性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0.5h后开始下降,4h后降到最低点,其后活性逐渐恢复,但12h后仍未及正常水平。②丹参酮组各观测点脊髓组织谷氨酸转运体功能及Na+-K+−ATP酶活性均较其它两组高。结论:①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脊髓谷氨酸转运体功能和Na+-K+−ATP酶活性均下降;②丹参酮可能通过保护脊髓谷氨酸转运体功能和Na+-K+−ATP酶活性的下降,从而减轻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4(TLR4)基因突变达对小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 取10只C3H/HeJ小鼠(TLR4基因突变作为突变组,20只C3H/HeN小鼠(TLR4基因正常)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和模型组(n=10)。突变组和模型组在暴露的坐骨神经中部用止血钳夹持60 s以建立小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坐骨神经而不进行夹伤。造模后4周,采用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评分评定坐骨神经功能,然后每组取3只小鼠行HE染色观察坐骨神经病理改变,每组取3只小鼠采用RT-PCR检测坐骨神经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mRNA表达水平,每组取4只小鼠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坐骨神经组织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p75神经营养素受体(p75NTR)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SFI评分显著降低(P<0.05),HE染色显示细胞形态异常并出现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坐骨神经组织IL-1β、IL-6、TNF-α mRNA表达水平以及GAP43、p75NTR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突变组SFI评分明显增高(P<0.05),组织结构病理改变明显改善,IL-1β、IL-6、TNF-α mRNA表达水平以及GAP43、p75NTR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TLR4基因突变可促进小鼠坐骨神经损伤后修复,可能与降低IL-1β、IL-6、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咯利普兰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84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n=4)、损伤组(n=40)和治疗组(n=40)。大鼠SCI模型采用纽约大学脊髓重物坠落伤模型。治疗组伤后即刻腹腔内注射咯利普兰,剂量为0.5 mg(/kg.d),2次/d,连续3d。损伤前后对损伤组和治疗组大鼠进行开放场地试验(BBB)评估大鼠脊髓功能。免疫组化染色分析三组大鼠损伤前后脊髓兴奋性氨基酸转运蛋白4(EAAT4)表达情况。结果损伤组和治疗组伤后即刻大鼠BBB评分均为0,处于完全瘫痪状态;然后BBB评分逐渐增高;伤后42、56和64d,治疗组BBB评分明显高于损伤组(P<0.01)。假手术组脊髓组织形态正常,EAAT4表达较少;脊髓损伤1周后,损伤中央出现较大空洞,EAAT4表达明显升高;而治疗组,组织空洞缩小,EAAT4表达较损伤组明显增加。结论咯利普兰有助于大鼠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增加EAAT4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马尾综合征(cauda equina syndrome,CES)是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多由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腰骶部椎管内囊肿、肿瘤及创伤压迫马尾神经所致。该病的主要临床特点是:发病隐匿,影响多个器官和系统,手术解除马尾神经压迫后神经功能恢复不理想,预后差,其发病机制不甚明了。如何建立一个简易,典型,可复性好的CES动物模型,研究马尾神经压迫损伤后是否也存在着发出段脊髓神经细胞的凋亡,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进而探讨CES发生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机制,成为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目的: 通过建立SD大鼠马尾神经急性压迫模型,观察大鼠马尾神经两节段重度压迫后神经病理变化,腰骶段脊髓神经细胞凋亡和P75NTR的时间空间空分布,从形态学上确立神经元细胞的凋亡与P75NTR的相关性。 方法: 取48只SD雌性成年大鼠,随即机分为8组(n=6),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正常组,6组为压迫组,置入圆柱形硅胶棒占L3、L4椎管截面积约75%--80%,形成马尾的急性压迫。对照组手术基本操作步骤同压迫组,切除椎板,但不给予压迫。压迫组分别于1 d, 3d,5d, 7d, 14d ,28d后取脊髓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TUNEL(原位细胞凋亡检测),透射电镜,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组间t检验和相关性分析。 结果: 1. 尼氏染色结果:正常组与对照组脊髓神经元胞体和突起轮廓清晰;手术组有程度不同、数量不等的染色较深的神经元,可见核固缩,胞浆溶解,尼氏体模糊。随着动物存活时间延长,损伤范围逐渐扩大,约一周后损伤范围不再扩大。 2. 电镜结果:正常组与对照组未见神经元凋亡。手术组可见脊髓神经元凋亡,并集中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脊髓后角神经元,骶髓副交感神经元也有凋亡出现。 3.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正常组与对照组未见明显Pro-NGF,P75NTR,JNK表达。手术组术后3天,脊髓前角开始有Pro-NGF,P75NTR,JNK表达,术后7天达到峰值,之后仍有表达,但呈下降趋势。手术组与对照组神经元表达Pro-NGF,P75NTR,JNK阳性数目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 4. 神经元凋亡TUNEL结果:正常组与对照组有极少量凋亡神经元但是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术后1天即在脊髓前角发现神经元少量凋亡,随时间推移,凋亡神经元增多,术后7天达顶峰,后逐渐减少,至28天后仍有神经元凋亡。手术组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急性马尾压迫后,受压马尾发出段脊髓神经元神经细胞的凋亡与P75NTR的高表达存在平行变化的关系:脊髓神经元P75NTR的表达和凋亡呈正相关。 结论: 1. 硅胶棒椎管内植入制作马尾神经损伤模型具有用材便宜、组织相容性良好、操作相对简单、对动物的损伤小、对马尾神经压迫程度的调节易控制及重复性好等优点, 是一个理想的马尾神经压迫模型。 2. 马尾神经损伤后经透射电镜证实神经元凋亡存在。主要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3. 马尾神经损伤后神经元凋亡的出现与表达P75NTR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I)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制备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于再灌注后8h、12h、24h,3d和5d取腰骶段的脊髓,以假手术组大鼠相同阶段的脊髓为对照,采用Western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伤后脊髓组织中HIF-1α的表达变化。结果再灌注8h左右HIF-1α在整个脊髓灰质开始表达上调,在24h达峰值,在伤后3d表达回落,5d显著减少,灰度值在8h、12h、24h,3d和5d不同时相,分别为(211.39±5.58)μm2,(184.53±6.56)μm2,(167.39±5.76)μm2,(198.44±3.98)μm2和(228.39±2.87)μm2,分别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HIF-1a在灰质中的表达以中央管周围和前角、后角最为显著。再灌注24h和3dHIF-1a在脊髓白质出现弱的表达,灰度值分别为(238.154-6.87)μm2和(236.87±7.41)μm2,分别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白质后索,HIF-1a的表达相对较强。HIF-1α在灰质中主要定位于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在白质中主要定位于神经胶质细胞。结论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HIF-1α呈现时序性的表达变化,这可能是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适应性调节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脊髓半横断损伤后早期不同时间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bFG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表达变化. 方法在成年SD大鼠脊髓T9~T10间半横断,取损伤位点尾侧段T10节段制作冰冻切片,运用bFGF、GDNF兔抗血清以免疫组化亲合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ABC法)染色.观察并计数腹角bFGF、GDNF的阳性神经元数.结果 bFGF、GDNF主要分布于正常大鼠脊髓腹角神经元细胞浆,损伤后腹角bFGF、GDNF阳性神经元数在3 d组(n=6)、7 d组(n=6)、21 d组(n=6)均较假手术组(n=6)明显增加(P<0.01),bFGF阳性神经元数在术后3 d时达高峰,随伤后时间的延长进行性减少(P<0.01).而GDNF阳性神经元数在术后7 d时达高峰,3 d组与21 d组比较没有显著差异.结论脊髓半横断损伤(hSCI)后bFGF、GDNF表达明显增加,提示它们可能在hSCI早期修复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胞浆型磷脂酶A2(cPLA2)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发病不同时期的表达。方法8~10周龄的雌性C57BL/6小鼠30只随机分为2组,EAE组(n=20)以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35-55多肽加福氏完全佐剂皮下注射诱发EAE,对照组(n=10)则用PBS液取代MOG35-55多肽。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EAE小鼠发病后第0天(初期)、第7天(高峰期)及第30天(恢复期)脊髓中cPLA2的表达情况。结果cPLA2在EAE发病初期及高峰期脊髓内表达明显增多,初期在绝大多数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高峰期时血管周围炎性细胞中表达相对增多,恢复期时表达下调;对照组小鼠脊髓中则没有cPLA2表达。结论cPLA2在EAE发病不同时期表达存在差异,可能与EAE发生及发展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8.
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后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半横断损伤后凋亡相关基因Bc l-2、Bax、Fas在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规律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在成年SD大鼠脊髓T9~T10间半横断,取损伤位点尾侧段T10节段制作冰冻切片,运用Bc l-2、Bax、Fas兔抗血清以免疫组化亲合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ABC)法染色。观察并计数腹角Bc l-2、Bax、Fas的阳性神经元数。结果Bc l-2、Bax、Fas主要分布于正常大鼠脊髓腹角神经元细胞浆,损伤后腹角Bc l-2、Bax、Fas阳性神经元数在3 d组(n=6)、7 d组(n=6)、21 d组(n=6)均较假手术组(n=6)明显增加(P<0.01),Bax、Fas阳性神经元数在术后3d时达高峰,随伤后时间的延长进行性减少(P<0.05)。Bc l-2阳性神经元数在术后7 d时达高峰,3 d组与21 d组比较没有显著差异。结论脊髓半横断损伤(hSC I)后,由Fas抗原参与的死亡受体途径及Bc l-2、Bax参与的线粒体途径均参与了hSC I后细胞的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轴突导向因子Slit-1及其Robo-2受体在脊髓中的表达,以探讨不同年龄大鼠外周神经损伤后再生神经具有靶向性差异的可能机制。方法老年、成年和幼年大鼠各20只,建立左侧坐骨神经横断、硅胶管桥接模型。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Slit-1蛋白和Robo-2受体在腰段脊髓中表达的变化,计算其荧光强度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伤后2周和4周,3组大鼠脊髓前角Slit蛋白均有较高表达,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伤后2周和4周各组Robo-2受体表达均升高,其中老年鼠脊髓前角Robo-2受体表达明显高于成年和幼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能刺激脊髓前角Slit-1高表达,不同年龄大鼠脊髓组织中Robo-2受体表达的差异可能决定了Slit-1在再生神经中的靶向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氯胺酮(KET)连续鞘内注射对慢性坐骨神经挤压损伤大鼠脊髓背角N-甲基-D-天冬氨酸亚基(NMDA-2B,即NR2B)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坐骨神经损伤组(CCI组)和CCI KET组。按Bennett等法制作CCI模型,分别以von-Frey纤维丝和冷水测定痛阈及冷刺激反应,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各组脊髓背角NR2B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CCI组痛阈显著下降,冷刺激反应显著升高,脊髓背角有大量NR2B免疫阳性蛋白表达(P<0.01);CCI KET组出现轻度痛敏症状,NR2B阳性蛋白表达受到明显抑制(P<0.01)。结论NR2B蛋白表达上调可能是神经损伤后出现慢性疼痛的发病机制之一,KET通过抑制其表达从而发挥一定程度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