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91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探讨狭窄节段范围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91例经手术证实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5例,女166例,年龄28-89岁,平均60.2岁。对其发病规律,临床表现特点进行归纳分析。根据狭窄范围,分为2组,单节段狭窄组149例;多节段狭窄组142例。对两组患者的主要症状体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腰椎管狭窄症好发于中老年,慢性起病:首发症状以腰痛最常见,间歇性跛行(86.6%)、腰痛(82.8%)、下肢麻木(60.1%)为常见症状;临床体征以腰背部压痛(58.8%)、下肢皮肤针刺觉异常(58.0%)、腰椎活动受限(43.3%)和下肢肌力减弱(42.3%)多见。大小便功能异常发生率单节段狭窄组为0.67%,多节段狭窄组为5.63%,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下肢肌力减弱发生率前者为32.9%.后者为52.1%,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患者的间歇性跛行、下肢放射痛、下肢麻木、下肢皮肤针刺觉异常等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好发于中老年人,以慢性起病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累及下肢的变化多样的神经症状和体征,多节段狭窄患者更容易引起下肢肌力减弱和马尾神经损害。  相似文献   

2.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的特点与规律,提高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9月~2004年1月我院经X线、CT、MRI及手术证实的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65例的临床资料,并将其分为低位胸椎组(T10-T12L1)43例,高位腰椎组(L1-2-L2-3)16例,多节段突出组6例。结果躯体感觉障碍89.2%(58/65)和下肢无力83.1%(54/65)是最多见的症状。9.2%(6/65)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47.7%(31/65)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43.1%(28/65)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性损害。仅3例为单根神经根损害,其余表现为多根神经或马尾神经的损害。腰背痛44.6%(29/65)和下肢无力40.0%(26/65)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低位胸椎间盘突出以混合性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占58.1%(25/43),易导致行走障碍、足下垂、下肢肌张力升高和病理征阳性;而高位腰椎间盘突出则以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占93.8%(15/16),易造成腰背、下肢疼痛及马尾神经损害。结论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广泛、体征多样,当临床上存在以下情况时应高度怀疑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①大腿前方、外侧或腹股沟部位出现感觉障碍者;②下肢无力,股四头肌,胫前肌肌力减退者(如足下垂);③下肢运动或感觉障碍范围广泛、不规则,缺乏根性分布特征者;④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同时存在,或虽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但难以用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解释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两种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并发症,总结原因并探讨防治策略。[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1月,本科采用微创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40例。其中,130例采用椎间盘镜术(micro endoscopic discectomy,MED),210例采用椎间孔镜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 PTED)。记录并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1个月内发生的与手术直接相关的并发症与不良事件。采用单因素分析与逻辑回归分析探讨PTED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340例中,共发生并发症48例,总发生率为14.12%(48/340)。并发症发生的频度依次为:下肢感觉异常或加重(7.65%)硬脊膜损伤(2.94%)硬膜外血肿形成(0.88%)手术节段错误(0.29%)、器械断裂(0.29%)、类脊髓高压综合征(0.29%)以及休克(0.29%)。MED组硬脊膜损伤发生率(5.38%)显著高于PTED组(1.43%)(P0.05);而MED下肢感觉异常或加重发生率(3.08%)显著低于PTED组(10.48%)(P0.05)。逻辑回归表明:高龄(OR=1.877,P0.05)、术前感觉异常程度重(OR=2.879,P0.05)、低位(L5S1)突出节段(OR=4.598,P0.05)、突出位置为极外侧型(OR=2.110,P0.05)以及病变类型为脱出型(OR=1.667,P0.05)是PTED术后发生下肢感觉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MED术应着重关注硬脊膜损伤,而PTED术应关注术后下肢感觉异常。患者年龄大、术前感觉异常程度重、L5S1突出节段、极外侧型突出、脱出型病变为PTED术下肢感觉异常加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下肢缺血的外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下肢动脉硬化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尤其是糖尿病发病率的快速增长,因此所造成的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而且其处理也较单纯动脉硬化所致的下肢缺血难度大和复杂;这是因为与非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硬化相比,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硬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更为常见;(2)发病年龄更小;(3)没有性别的差异;(4)多个节段发生病变;(5)病变发生在更远端(主动脉-髂动脉几乎不累及)。糖尿病下肢缺血的预后比较差。早期有效的治疗决定预后,因此我们必须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PTFE血管旁路移植术后闭塞的治疗方法。方法总结近9年间收治的下肢动脉PTFE血管旁路移植术后闭塞的79例患者(共86条下肢)的临床资料。采取单纯取栓手术37条(43,1%),取栓+向远端血管搭桥手术13条(15.1%),取栓+介入治疗13条(15.1%),重行人工血管搭桥9条(10.5%),非手术治疗7条(8.1%),截肢7条(8.1%)。结果86条患肢中,最终截肢22条,血运重建组保肢率为63%。随访期间死亡8例(9条下肢)。结论除截肢外的上述4种手术方法对治疗下肢PTFE血管旁路移植术后闭塞均有效,可使大多数患者获得有效治疗,从而达到挽救肢体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及预防胫骨上端延长术并发症。方法对我院1989年至2009年收治的78例小儿麻痹后遗症伴下肢短缩畸形患者及1例陈旧性髋关节脱位伴下肢短缩畸形患者,施行胫骨上端截骨延长术或胫骨上端骨骺牵伸延长术。结果79例中,有15例出现以下几种并发症:骨延长段压缩变短扭曲变形3例,延长段生长骨部分缺损1例,骨骺滑脱移位1例(外院转入),胫骨远端局限性骨髓炎2例,骨骺端穿针过高进入膝关节3例,胫腓骨过早愈合3例,外踝上移1例,骨园针孔周围皮肤接触性皮炎1例。结论胫骨上端延长术是治疗下肢短缩畸形的有效方法,但应注意相关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7.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资料和方法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30例(31条肢体),男22例,女8例,年龄15~78岁。左下肢21例(70%),右下肢8例(26.7%),双下肢1例。外科手术后2例,长期卧床4例,局部钝性组织挫伤2例,无明显原岗22例。血栓形成时间6h~15d。  相似文献   

8.
髓核成形术(Nucleoplasty)首先在美国于2000年7月用于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本院自2001年7月20日引进该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6例,临床上初步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在18~65岁(平均37.4岁);病程2~67个月。全部病例具有腰部酸痛及下肢痛,12例同时伴有下肢麻木和(或)感觉异常。其中L3~4段2例,L4~5段6例,L5S1段3例,L3~4、L4~5段3例,L4~5、L5S1段2例。2.手术步骤:术前所有患者均行腰椎间盘CT…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手段及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06年1月,采用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结合动脉旁路术、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21例(24条患肢)。24条患肢行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其中12条患肢加行股深动脉成形术,14条患肢加行股-腘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踝肱指数0.63 ±0.18与术前0.24±0.13相比有明显提高(P<0.05)。平均随访13个月(1~23个月)。与术前相比患者症状明显改善,仅4例残余有间歇性跛行(跛行距离300~500m),其中3例术后3个月行干细胞移植术后症状明显好转,跛行距离加大(>1 000m)。结论:髂动脉腔内介入结合动脉旁路术、股深动脉成形术是治疗多节段多平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手术方式灵活,尤适用于高危重症患者。  相似文献   

10.
椎管内麻醉的脊神经并发症及防治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椎管内麻醉包括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以及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CSEA)麻醉,主要优点为:(1)在下腹部和下肢手术,抑制手术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作用强于全身麻醉;(2)诱发轻度低血压,减少术中出血;(3)用于术后镇痛效果较全身用药更确切,全身副作用较轻;(4)胸段硬膜外腔麻醉通过阻滞胸交感神经使心率减慢并减轻左心后负荷,从而改善心肌氧供需平衡;(5)腰段椎管内麻醉后下肢血流速度加快,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降低;同时促进肠蠕动,利于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复合式手术分期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采用复合式手术分期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通过CTA或DSA检查明确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变部位及长度后,先对髂动脉病变行血管内超声消融术、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等微创方法开通血管,择期再对股腘段病变行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结果示,全组29例患者均手术成功,踝肱指数由术前0.20±0.14增至术后0.71±0.21(t=2.462, P=0.02)。平均随访19个月(3~48个月),一期肢体通畅率82.8%(29/35)。提示复合式手术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并分期进行,可降低手术难度与复杂性,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减少,并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双开门式全椎板切除法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双开门式全椎板切除法治疗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方法并探讨其疗效。方法:2002年1月~2006年7月,对34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采用后路双开门式全椎板切除法完成椎管减压手术治疗,男19例,女15例,年龄42~73岁;单节段5例,双节段10例,3节段9例,4节段7例,5节段2例,6节段1例。术后根据JOA括约肌功能评分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以及运动功能恢复率评估疗效。结果:3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9例患者症状立即缓解,5例2~14d后逐渐缓解,无症状加重者;2例发生脑脊液漏,经对症处理后痊愈;其余32例无并发症发生。术后2周,11例括约肌功能障碍者JOA评分为2.45&#177;0.69分,和术前(1.09&#177;0.83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肢运动功能JOA评分为3.26&#177;0.86分,和术前(1.41&#177;0.74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运动功能恢复率85.3%,疗效优良率91.2%。25例获得7个月-4年(平均23.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下肢运动功能JOA评分为3.30&#177;0.67分。结论:双开门式全椎板切除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适用于需要全椎板减压的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  相似文献   

13.
丁胜  赵湜  王中京  张旭艳 《骨科》2015,34(6):762-765
目的 评价硫辛酸注射液对糖尿病下肢周围动脉病(PAD)患者循环血中内皮微粒(EMP)的影响。 方法 48例2型糖尿病下肢周围动脉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仅给予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24例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硫辛酸注射液60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均为3周。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采集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患者血浆EMP水平,并记录踝动脉-肱动脉血压比值(ABI)。 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EMP为(1 032.4±117.2)个.μL-1,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1 179.8±120.1)个.μL-1(P<0.01);治疗组治疗后ABI指数为(0.68±0.10),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且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0.58±0.11)(P<0.01)。 结论 硫辛酸注射液可明显降低糖尿病下肢PAD患者循环血中EMP水平,对糖尿病下肢PAD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AngioJet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PMT)治疗外科手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03例接受AngioJet PMT治疗的外科手术后急性下肢DVT患者,对比术前与术后7天大腿和小腿患-健侧周径差及外周血D-二聚体水平,检测下肢静脉各段血栓清除率,记录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PMT后7天,大腿和小腿患-健侧周径差均较术前减小(P均<0.05),外周血D-二聚体较术前下降(P<0.05);下肢静脉髂段、股段及腘段有效(Ⅱ、Ⅲ级)血栓清除率分别为97.37%(74/76)、98.06%(101/103)及94.83%(55/58),Ⅲ级血栓清除率分别为77.63%(59/76)、70.87%(73/103)和55.17%(32/58),髂段、股段Ⅲ级血栓清除率均高于腘段(P均<0.01)。血栓清除术中11例(11/103,10.68%)出现一过性心律失常,均于停止吸栓操作2 min内恢复正常。术后3例发生穿刺点出血,一过性血红蛋白尿38例,一过性肌酐升高2例,患肢疼痛3例;未见新发肺栓塞和急性肾衰竭。2例滤器未取出;6例取出滤器内见明显血栓。结论 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DVT效果较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15.
成人正常股骨解剖测量及其在膝关节置换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为膝关节置换准确截骨和获得良好的下肢力线,对中原地区成人股骨干进行相关测量。[方法](1)选取47根成人正常股骨标本,拍摄正、侧位数码照片,进行定点、划线、测量五角。(2)实体上确定股骨髓内定位杆进针点的位置:[结果](1)各角度值反映了股骨远端在冠状位和矢状位的解剖形态。(2)进针点与股骨滑车中心水平距离平均为6.21mm,与后交叉韧带止点前缘距离平均为6.70mm。[结论](1)股骨远端1/3段与股骨近端1/3段向外侧、前侧成角,且前倾角度大于外翻角度。所以股骨远端在决定股骨髓内定位杆的位置时,冠状面上的力线对位和矢状面上的对位均很重要。(2)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确定进针点可参考股骨滑车中心和股骨髁后交叉韧带止点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膝下动脉(包括胭动脉远端、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及腓动脉近端)闭塞是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中致残率最高的一组病例,常合并下肢动脉广泛硬化狭窄、长段闭塞或多节段、多平面闭塞,其治疗颇为困难,是血管外科多年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尽管近年介入技术愈加成熟、器械日臻精良,腔内小球囊扩张(PTA)和微小支架(stent)置入技术使部分膝下动脉狭窄或短段闭塞的病例得到有效治疗,但多数病例特别是长段或多节段动脉闭塞的病例仍需开放手术来重建。  相似文献   

17.
下肢静脉高压是慢性静脉疾病的基础病理生理改变,而下肢肿胀是下肢静脉高压所致静脉疾病的常见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从发病机制看,能诱发下肢静脉高压而导致下肢肿胀的疾病主要分为“血液倒流性病变”和“回流障碍性病变”两类病变。包括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髂静脉压迫综合征、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等。引发下肢静脉高压肿胀病因不同,其干预手段也有所不同:(1)改变生活方式,避免久坐久站,平卧时抬高患肢,规律活动踝关节和小腿。(2)加压治疗,包括弹力袜、弹力绷带气压泵加压治疗。(3)药物治疗,如口服黄酮类、七叶皂苷类,马栗树籽提取物等静脉活性药物。(4)应用长效青霉素等抗炎药物进行长期抗炎治疗。  相似文献   

18.
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发病率高,常可并发淤滞性皮炎、血栓性浅静脉炎和足靴区顽固性溃疡等。因此,探讨有效的微创手术非常必要。我院2007年7月-2009年7月应用电凝加股段大隐静脉剥脱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87例(105条下肢),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皮瓣移植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分析下肢软组织缺损采用皮瓣移植术式和疗效。方法:应用9种类型皮瓣移植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158例,其中游离皮瓣移植96例,带血管蒂皮瓣转移修复62例,结果:随访1-14年,有2例动脉游离皮瓣坏死;2例静脉动脉化皮瓣坏死;3例未吻合感觉神经的皮瓣足底反复溃疡;3例腹壁皮瓣过于臃肿。结论:(1)皮瓣移植是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2)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尽量用转移皮瓣慎用游离皮瓣;(3)游离皮瓣最好吻合感觉神经。(4)前臂足背皮瓣选择要慎重。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67岁。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腰部胀痛,伴有双侧下肢肿胀,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泌尿系感染”行抗感染治疗,效果一般,病情反复。1个月前于当地医院查KUB+IVP示双肾积水,显影延迟,双侧输尿管下段不显影。CT报告腹主动脉周围、盆腔内有不规则条索状或团块状软组织影,双侧肾积水。近1周出现双侧腰部胀痛明显,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双侧下肢肿胀加重,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实验室检查:肌酐(Cr)238.3umol/L,尿素氮(BUN)13.2mmol/L;门诊以“急性肾功能不全、双侧输尿管梗阻、双肾积水”收治入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