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苏红英 《吉林医学》2013,34(5):889-890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引起心肌损害的临床特点和诊治问题。方法:对儿科门诊和住院患儿轮状病毒肠炎并心肌损害临床分析。结果:所有患儿均起病急;对有反应差、面色苍白、心音低钝、安静状态下心动过速的患儿应行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检查,必要时行心肌三联检查;心肌酶及心电图异常者,行营养心肌,改善心肌代谢均获得临床治愈。结论:轮状病毒肠炎并发症以心肌损害常见,临床上要给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并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35例腹泻患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粪便轮状病毒抗原,并做心肌酶谱(AST、LDH、CK、CK—MB)和肌钙蛋白测定、心电图检查;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粪轮状病毒抗原阳性)与对照组(粪轮状病毒抗原阴性)心肌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轮状病毒对心肌的损害主要表现为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的异常。其中窦性心动过速最多见,其次是ST—T波改变。结论:轮状病毒感染常合并心肌损害,出现心肌酶、肌钙蛋白和心电图改变,多属于潜在性和亚临床型心肌损害,在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时应注意观察病情。  相似文献   

3.
轮状病毒肠炎并心肌损害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开宇  谢晓丽  袁岚 《四川医学》2003,24(5):508-509
轮状病毒肠炎常于秋冬季在 2岁以下的儿童中流行 ,常见呕吐、腹泻、上感三联征 ,并形成病毒血症 ,造成心肌损害 ,引起临床严重的并发症 ,近年相关的报道也逐渐增多。本文观察了 1999年 10月至 2 0 0 2年 2月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的 10 8例患儿 ,对其心肌损害的情况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999年 10月至 2 0 0 2年 2月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的住院患儿中 ,把临床有原发病不能解释的非特异症状 (如面色差、神痿、心音低钝、静息状态下心动过速等 )的 10 8例患儿作为观察对象。诊断标准 :①按 1998年 5月北京全国腹泻病防治研讨会制定…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 ,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心肌损害日渐增多 ,为了解心肌损害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及其与病情轻重的关系 ,我院对2 0 0 0 - 0 1~ 2 0 0 0 - 12收治的 9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进行研究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经病原学证实为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 90例 ,既往均无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男 5 8例 ,女 3 2例 ,年龄 4个月~ 1岁 ,病程 1~ 3d。发热、呕吐等伴随症状 ,腹泻≥ 10次 /d 2 8例 ,<10次 /d 62例 ,脱水 4 2例。1 2 方法入院时均行心肌酶谱、心电图检查。异常者每周复查 1次 ,直至恢复正常。1 3 诊断标准心肌炎诊…  相似文献   

5.
167例轮状病毒肠炎伴心肌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林琴  邓春  易岂建 《重庆医学》2004,33(9):1377-1378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伴心肌损害的临床特点,指导轮状病毒肠炎的治疗.方法对167例轮状病毒肠炎伴心肌损害患儿的回顾性分析.结果轮状病毒对心肌的损害主要表现为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的异常:其中窦性心动过速最多见120例(71.9%),其次是T波改变34例(20.4%),其它还有束支传导阻滞、各种早搏、不同类型AVB、窦性心动过缓等.心肌酶谱均有两项或两项以上异常.结论轮状病毒对心肌危害性大,多属于潜在性和亚临床型心肌损害,在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时应注意保护心脏,减轻心脏的损害.  相似文献   

6.
轮状病毒(RV)是秋冬季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体。RV不单纯是肠道感染,也可引起全身感染,侵犯多个脏器,50%左右患儿血清心肌酶谱异常,提示心肌受累[1]。2008~2011年收治轮状病毒肠炎患者26例,其中合并心肌损害12例(46.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出现心肌损害的比率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60例RV肠炎患儿,根据是否合并心肌损害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30例。分析其合并心肌损害的相关因素并统计两组ECG异常、心肌酶异常的发生率,记录观察组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值的变化。结果发生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有年龄1岁、呕吐及代谢性酸中毒;观察组患儿ECG异常与心肌酶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46.92%、82.3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儿治疗后心肌酶CK、CK-MB、LDH、AST值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年龄1岁、呕吐及代谢性酸中毒RV肠炎患儿易发生心肌损伤,临床应加强早期心肌酶谱和心电图检测,及时治疗,保护患儿心肌功能,避免进一步损伤。  相似文献   

8.
轮状病毒(RV)A、B、C组均可感染人类,A组是婴幼儿病毒性肠炎的重要致病原,近年来发现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病例逐渐增多.现对2003年10月至2004年6月我科收治的83例病原学证实为轮状病毒感染的腹泻儿心脏受损情况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杨聪琴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9):631-632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伴心肌损害的临床特点,指导轮状病毒肠炎的治疗。方法对84例轮状病毒肠炎伴心肌损害患儿进行分析。结果轮状病毒对心肌的损害主要表现为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的异常:其中最多的是窦性心动过速60例(71.9%),其次是T波改变17例(20.4%),其他伴有各种早搏、束支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不同类型AVB等。心肌酶谱均有2项或2项以上异常。结论轮状病毒对心肌危害性大,多属于亚临床型和潜在性心肌损害,在轮状病毒肠炎治疗的同时应注意保护心脏,减轻对心肌的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轮状病毒性肠炎并发心肌损害及早期干预治疗的意义。方法对轮状病毒性肠炎并心肌损害157例患儿通过临床观察、心电图、血清心肌酶学检查及心肌肌钙蛋白I的测定进行分析。结果 342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引起心肌损害157例(45.91%);心肌损害患儿中,CK-MB增高125例(79.6%),HBDH增高135例(85.9%),心肌肌钙蛋白I增高110例(70%),心电图改变60例(38.2%)。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部分患儿可引起心肌损害,存在血清心肌酶谱、心肌肌钙蛋白I和心电图异常,应早期进行护心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1.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2年间收治的该病患几7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76例中男女之比为3.2:1;在6个月-3岁发病的占85.5%,高于其他年龄组;均在冬季发病;全部患儿的粪轮状病毒抗原检测为阳性;经予以病毒唑及α-2b-干扰素抗病毒,口服消化道黏膜保护剂思密达和肠道微生态制剂米雅利桑爱几A及补液,纠正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有效率达100%。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是小儿腹泻最常见的疾病,易导致患几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治疗应予以抗病毒、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而抗生素无效。  相似文献   

12.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心肌损害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100例与同期123例非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进行心肌酶谱、心电图检查,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轮状病毒肠炎并发心肌损害发生率达82%,心肌酶谱异常占76%,心电图异常者占52%,非轮状病毒肠炎并发心肌损害发生率达13%,心肌酶谱异常占11.3%,心电图异常者占5.7%(P〈0.005)。经大剂量维生素C和1,6-二磷酸果糖治疗心肌酶谱很快恢复正常,但心电图恢复较慢。结论轮状病毒肠炎引起的心肌损害发生率较高,主要是心肌酶谱异常,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应早期常规进行心电图,心肌酶检测,以便发现心肌损害,及早防治。  相似文献   

13.
何梅玲  彭丰 《西部医学》2012,24(5):936-937,939
目的研究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心肌酶谱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观察组)和40例健康体检婴幼儿(对照组)的心肌酶活性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T)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合并中、重度脱水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AST、LDH、CK、CK-MB和α-HBDT活性明显高于无脱水及轻度脱水者(P〈0.01)。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心肌酶测定对明确诊断、监测患儿病情变化及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运德素(人重组干扰素α1b注射液)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应用(ELISA)方法诊断急性轮状病毒肠炎10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对照组(53例),分别给予治疗组运德素肌注,1次/日,对照组病毒唑静滴,1次/日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4.54%,对照组47.1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止泻时间为(3.19±1.55)天,对照组为(4.61±1.16)天,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干扰素治疗轮状病毒肠炎效果显著,使用方便,治疗中未发现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了解小儿轮状病毒(RV)肠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3年住院的RV肠炎患儿的年龄、发病日期、症状、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并发症及院内感染情况。同期住院的非RV肠炎作为对照,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小儿RV肠炎大多数发病于11月-次年2月,主要侵犯6~24m的婴幼儿。院内获得的RV肠炎占全部RV肠炎的24.8%。RV肠炎组水样或蛋花汤样便的发生率67.6%,为非RV肠炎组的1.7倍;呕吐的发生率80.7%,为非RV肠炎组的2.2倍;呕吐发生于腹泻前56.6%,为非RV肠炎组的3.9倍。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都具有极显意义(P<0.001)。两组比较,发病年龄、发热情况、呼吸道症状及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的差异无显意义(P>0.05)。【结论】RV肠炎构成本组小儿腹泻病的主要病因。院内感染是RV肠炎值得重视的感染途径。水样或蛋花汤样便、呕吐发生率高、特别是呕吐常发生于腹泻前是小儿RV肠炎的临床症状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葡萄糖酸锌片(ZGT)对当地轮状病毒肠炎(RVE)患儿血锌含量及腹泻程度的影响。方法:测取健康儿童(30例)的血锌作为参考值;将48例RVE患儿随机分为补锌组(28例)及常规组(20例),均以常规治疗为基础;补锌组患儿按照WHO推荐补锌方案加用ZGT(10~20mg,共14d)治疗,常规组患儿不加用ZGT;比较患儿血锌的水平及腹泻程度的差异。结果:RVE患儿血锌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儿童(70.15±17.30)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治疗后补锌组血锌水平回升至(68.34±15.19)μmol/L,和健康儿童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后常规组患儿血锌为(60.14±13.25)μmol/L,显著低于补锌组(P=0.021)。腹泻程度比较:住院期间补锌组患儿日均腹泻次数及稀便量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分别为0.037、0.041),且平均止泻时间显著短于常规组(P=0.046)。结论: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ZGT有助于增加血锌的水平,促进RVE的恢复;WHO推荐的补锌方案适用于本地区RVE患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儿童血清锌水平变化及其与体液免疫的相关性。方法对96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疾病组)及138例同龄健康儿童(对照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及锌水平进行比较,并分析血清锌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在疾病组中的相关性。结果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锌水平及IgA、Ig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疾病组中血清锌与IgA、IgG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r=0.78、0.69,均P〈0.05)。结论轮状病毒肠炎儿童免疫功能的降低与血清锌水平的下降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药物在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0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A组服用益生菌,B组服用免疫球蛋白。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后每日的大便次数、性状、脱水情况等临床症状,对症状加重或出现脓血便者,行大便常规检测,查看是否出现继发性细菌性肠炎。收集治疗后第1、3、5、7、9天的新鲜大便,对肠道菌群失调分度进行判断,采用放射免疫疗法检测大便中SIgA含量及用酶联免疫法测量大便轮状病毒的排泄量。结果:1两组在治疗第3、5、7、9天的Ⅰ度失调、治疗第7、9天的Ⅱ度失调及治疗第3、5、7天的Ⅲ度失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小于B组;2两组在治疗第3、5、7天的继发性细菌感染上也有显著性义差异(P<0.05),其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3两组在治疗第3、5、7、9天后SIgA含量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含量高于A组;4两组在治疗后第3天的轮状病毒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低于A组;5两组在其他时间点的SIgA与轮状病毒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6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B组显效例数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益生菌能有效控制肠道细菌失调及预防继发性细菌感染,起效缓慢,而免疫球蛋白起效快,能快速促进机体SIgA的生成及促进轮状病毒的清除,但两者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思连康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方法:206例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静脉滴喜炎平注射液,口服思密达;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思连康(〈6个月,2次/d,每次1片;~1岁,2次/d,每次2片;~3岁,2~3次/d,每次2片),观察两组的总有效率、止吐时间、退热时间、止泻时间和总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78.0%),退热、止泻、总疗程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止吐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思连康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有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补锌疗法治疗轮状病毒肠炎低锌儿童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其最佳使用剂量。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94名轮状病毒肠炎低锌儿童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口服高、中、低剂量的葡萄糖酸锌颗粒共4组。观察各组患者的止泻时间、大便次数和性状复常时间、退热时间、呕吐停止时间及血清锌水平,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中剂量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低剂量组与对照组之间、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患儿的止泻时间、大便次数和性状、脱水复常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锌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中剂量组患儿的止泻时间、大便次数和性状、脱水复常时间均明显低于低剂量组,血清锌水平明显高于低剂量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高剂量组各症状及血清锌水平与中剂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呕吐停止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治疗轮状病毒肠炎低锌儿童,过多的锌可能造成胃肠负担,应合理控制补充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