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病例介绍 患者,男,33岁,以咳嗽、气急3个月,抗炎治疗半月余无效入院.查体:仅于吸气时右肺上部可闻及哮鸣音.肺CT示:右肺上叶主气管上段气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双肺野未见异常.肿块大小约2.5 cm×2.5 cm×2.5 cm,CT值为20 HU.纤维支气管镜示:右肺上叶主气管上段黏膜充血、毛细血管增生显著、管腔有新生物长出、将管腔阻塞约2/3.病理示腺样囊性癌.手术治疗右肺上叶袖状切除、端端气管吻合术.术中所见:右肺上叶萎缩不张,肿块位于右上肺主支气管,质硬、边界尚清、距离隆突约4 cm,大小约2.4 cm×2.0 cm×2.0 cm.术后残端无残留,予以常规化疗4周期.一直随访5年至今无复发及转移.  相似文献   

2.
肺原发性软骨瘤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 ,46岁。因体检发现右上肺肿块 1周于 1999年 8月 18日入院。无咳嗽、咳痰、咯血 ,无胸痛、胸闷、气急。查体 :无阳性体征发现。影像学检查 :胸部 X线平片示右肺上叶尖段见一边界锐利的孤立性结节 ,大小约 2cm× 2 cm,其内可见斑块状钙化 ,诊断为“错构瘤可能性大”;胸部增强 CT(图 1,图见封三 )示右肺上叶尖段见一孤立性结节 ,边界清楚锐利 ,无分叶 ,无周边毛刺 ,其内可见小斑块状钙化灶 ,增强后没有强化 ,病灶大小约 2 cm× 2 cm,纵隔内无肿大淋巴结 ,提示“右上肺良性结节 ,错构瘤可能性大”。于 1999年 8月 30日…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50岁。2001年健康体检时X线胸片示右肺新生物。同年4月18日胸部CT示:右肺上叶后段肺门旁可见2cm×2cm×2·2cm圆形软组织密度占位性病变,密度均匀,边缘光滑。CT诊断:考虑右肺上叶良性占位性病变。手术病理:硬化型血管瘤。2004年11月13日胸部CT复查示:右肺上叶尖后段近肺门区见2cm×1.8cm×2cm软组织密度占位,密度均匀,边缘光滑。CT诊断:右肺上叶硬化型血管瘤术后复发。手术病理:硬化型血管瘤。讨论硬化型血管瘤是肺内少见良性肿瘤,本病大多无症状,少数可见咳血或咳嗽。可单发或多发,年龄大多在20~50岁,以女性居多。其病理基础是…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性,32岁,汉族。因体检发现右上肺肿块1个月入院。查体:全身一般情况尚可,浅表淋巴结未触及。X线胸片示,正位:右上肺可见一类圆形块状影,约4cm×5cm,边缘光整,密度均匀,无分叶;侧位:肿块紧贴后胸壁。于1989年10月10日在全麻下行剖胸探查术,见肿块位于六肺上叶后段近内侧缘,约8cm×6cm×5cm大小,表面光滑.质软,灰白色。将上叶肺完整切除病理检查:肉眼观肿块呈结节状,有包膜,切而呈灰白色,鱼肉状;光镜下瘤细胞大  相似文献   

5.
正1病例报告患者,女,10岁,因上呼吸道感染就诊,胸部平片示右下纵膈卵圆形肿块。CT扫描:后下纵膈脊柱右前方见一卵圆形稍低密度肿块影,大小约6.19㎝×3.72㎝×8.21㎝,病灶边界清晰,其内见散在的斑点状钙化影,平扫CT值约30.1HU,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强化,CT值约65.2HU(图1-2)。MRI扫描:病灶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明显不均匀高信号(图3),抑脂序列信号无明显变化,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延迟扫描仍强化。冠状位示病灶沿椎体向下生长至腹膜后,前缘与心脏及肝脏、左侧与腹主动脉、后方与脊柱界限清楚,下腔静脉受压略向前外移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72岁。因咳嗽胸闷3个月,CT片示右下肺癌而人院,查体未见异常。CT片示;右肺下叶相当于外侧段示有一块状影,约有3cm×2.5cm×2cm大小,边缘清楚,有刺状突起,密度均匀,平扫CT值为47Hd,增强后为88.7Hd,气管前院静脉后有数个淋巴结影。CT象:右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可疑。患者在全麻下行右侧开胸探查术。术中所见;右肺呈膜状粘连,右下肺未们及肿块,上中叶肺无异常。右隔肌前外方处可见一半圆形隆起,直径约4cm,于隆起处切开膈肌,其内容物为正常组织,将肝组织推下,行膈肌切口两沿重叠加固缝合。术后诊断:右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肺炎性假瘤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CT诊断水平.方法 对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炎性假瘤患者术前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灶位于右肺12例,左肺13例,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影18例.实变影7例,均为单发病灶,病灶大小介于1.5×2.0cm-5.1×6.3cm.实性部分CT值平扫26.9HU(15.6~58.2HU).增强后60s75.5HU(44.2~106.7HU).结论 肺炎性假瘤表现多样,以周围型不规则肿块影和实变影常见,中间层面一侧边缘垂直于胸膜呈刀切样改变,灶内常有大小不等单发或多发脓肿影,实变区病变明显强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对支气管肺类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胸片及CT和18W-FDG PET/CT检查的周围型支气管肺类癌,分析病灶的影像学特点、测定PET/CT标准摄取值,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右上肺尖段和前段各1例,右肺中叶1例,右肺下叶2例,左肺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各1例.病灶直径3.4~6.2 cm,平均5.4 cm.CT显示病灶形态为肺内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结节或肿块,病灶内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其中2例有浅分叶,2例有短毛刺征,1例病灶周围可见条片影,2例边缘光滑.病灶均表现为病灶内18F-FDG轻度或明显增高,SUV值为3.3±1.4(2.8~5.3),2例病灶内放射性分布不均匀,可见不规则斑片状及条索状放射性缺损影.1例表现为纵隔和腹腔淋巴结FDG摄取增高.手术病理均证实为非典型神经内分泌癌(类癌)及1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结论:PET显像可清晰显示支气管肺类癌的FDG异常浓集,根据病灶的浓集程度和结构变化对病灶的恶性程度进行判断.同时CT可对病灶进行精确定位并对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方面为疾病的判断提供详细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壁肋间神经鞘瘤的CT表现特点,评价其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0例肋间神经鞘瘤的CT表现,全部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三期扫描。结果 10例神经鞘瘤,男6例,女4例,3例位于左前胸壁,2例位于右前胸壁,4例位于左腋中线胸壁,1例位于右腋中线胸壁,其中有2例凸向肺内,最大层面位于肺内,与相应胸壁交角成钝角。相应胸膜增厚3例。邻近肋骨压迫性骨质吸收3例,骨质硬化2例。其中2例相应肋间隙增宽。CT平扫密度呈均匀实质性肿块2例,呈密度不均匀囊实肿块5例,密度不均匀以囊性为主肿块3例。增强后明显强化6例,轻~中度不均匀强化4例。平扫及增强8例病灶内见低密度囊变区。10例病灶均有延迟强化表现及趋势。结论 CT检查对胸壁肋间神经鞘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一般根据CT表现特征,结合临床术前诊断不难。  相似文献   

10.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54岁.右侧胸部外伤后,至当地医院行CT检查发现右肺下叶结节影10余天.外院CT示右肺下叶结节大小约3 cm×2 cm,结节内有多发高密度影.为求进一步诊治入我院胸心外科住院治疗.临床诊断:右下肺错构瘤?行右下肺肺段切除. 病理检查:右下肺肺段切除标本大小10 cm×6cm×2.5 cm,局部肺膜下见一灰白色结节状肿物,大小3 cm×3 cm×2.5 cm,边界清楚,无包膜,切面灰白色,实性,质韧,硬有砂砾感.  相似文献   

11.
病例资料患者女,6岁,间断性呼吸困难伴咳嗽半年余,双肺听诊无干、湿啰音,查体无异?#茫约觳椋?纵隔窗示中纵隔内气管隆突下见类圆形囊状肿块,密度均匀,边缘清晰光整,CT值为22HU,肿块大小约5.2cm×5.2cm×7.0cm,双侧主支气管及周围大血管受压推移(图  相似文献   

12.
纵隔巨大囊性淋巴管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人,男性,30岁。1年前体检发现右前纵隔囊肿。2006年3月复查发现囊肿进行性增大,无心慌、胸闷及气促,无吞咽困难。查体右肺呼吸音减弱。胸部X线示右中下肺叶中内带状致密块状影,横径约107mm、纵径约174mm,外侧边缘光滑、锐利,右侧肺门影消失,右心缘、右侧横隔中内段掩盖;胸部CT示右前纵隔内巨大椭圆型肿块影,CT值为8-10HU,上下范围19.3cm,最大横截面积8.7cm×6.2cm,密度均匀,边界清楚,纵隔内未见明显重大淋巴结。见图1、2。  相似文献   

13.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12岁。反复咳嗽、胸痛10d,抗生素治疗无效入院,无外伤及结核病史。体查:发育中等,右肺呼吸音减低,叩诊呈浊音。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发现。1.1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平片示右膈上与脊柱间见一边界清晰的高密度影(图1)。CT:平扫示右侧胸腔内见一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滑,界限清晰,大小约8.7cm×7.8cm,密度不均匀,中心见点状钙化,右肺实质受压,肿块与侧胸膜及膈胸膜相连(图2,3);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强化,可见包膜及囊性低密度区(图4)。CT诊断:右肺下叶肺母细胞瘤。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性,20岁。发现右肺进行增大结节病灶7个月,无咳嗽、咯血、胸痛及其他症状。入院前31个月曾行T11-12胸椎神经鞘瘤切除术。入院前16个月局部神经鞘瘤复发再次手术治疗,术后化疗2个周期,局部病灶未再复发。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肺无异常体征,T11-12胸椎处未扪及包块。入院前7个月胸片示右下肺背段单个结节病灶,直径约0.5cm,边缘清楚。入院时X线胸片示:右下肺结节病灶增大至直径2cm,边缘仍光滑。经皮肺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神经鞘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原发性肺肉瘤的影像学特征。方法: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肺肉瘤,其中纤维肉瘤3例,平滑肌肉瘤1例,横纹肌肉瘤1例,癌肉瘤1例,所有病铡均行CT扫描.2例行CT动态增强扫描,1例行MRI扫描。结果:6例均为单病灶,病灶大小5—20cm,4例位于两肺中、下肺野,肿块呈圆形或巨大不规则形.4例病灶密度均匀,2例病灶密度不均,边缘清楚光滑或呈轻度分叶,无毛制征,1例肺门及纵膈淋巴结肿大,1例出现对侧肺转移,4例出现局部组织粘连.CT值30~50Hu,中央有坏死组织,CT值在15HU左右?结论:肺原发性肉瘤及癌肉瘤多发生在肺野周边部,以两中、下肺叶多见,边缘光滑,肿块较大、多在5cm以上,最大可达到20cm以上,密度均匀者肿块较小,肿块越大,其密度越不均匀,CT值在30~50HU。肿瘤易局部侵犯胸膜.可发生肺门及纵膈淋巴结转移或肺转移  相似文献   

16.
刘建伟 《中国医刊》2004,39(1):56-56
患者男性,46岁.刺激性干咳30天.X线胸片及CT示左上后纵隔近降主动脉旁有3.0cm×4.0cm肿块,边缘清楚,密底均匀,CT值30Hu(图1).术前诊断: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剖胸探查术中见肿块位于左上后纵隔第3肋间,降主动脉旁,靠近胸椎,约3.0cm×4.0cm×4.0cm,质中等,包膜完整,无分叶,与左肺上叶部分粘连,术中完整摘除肿块,标本剖面呈鱼肉样.术后病理回报:胸腺瘤淋巴细胞型,因肿块侵犯部分胸膜,按胸腺瘤的分期标准为Ⅲ期,故治愈后外院行放疗,随访1年无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8F-FDGPET/CT对支气管肺类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胸片及CT和^18F-FDGPET/CT检查的周围型支气管肺类癌,分析病灶的影像学特点、测定PET/CT标准摄取值,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右上肺尖段和前段各1例,右肺中叶1例,右肺下叶2例,左肺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各1例。病灶直径3.4~6.2cm,平均5.4cm。CT显示病灶形态为肺内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结节或肿块,病灶内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其中2例有浅分叶,2例有短毛刺征,1例病灶周围可见条片影,2例边缘光滑。病灶均表现为病灶内^18F-FDG轻度或明显增高,SUV值为3.3±1.4(2.8~5.3),2例病灶内放射性分布不均匀,可见不规则斑片状及条索状放射性缺损影。1例表现为纵隔和腹腔淋巴结FDG摄取增高。手术病理均证实为非典型神经内分泌癌(类癌)及1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结论:PET显像可清晰显示支气管肺类癌的FDG异常浓集,根据病灶的浓集程度和结构变化对病灶的恶性程度进行判断。同时CT可对病灶进行精确定位并对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方面为疾病的判断提供详细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肺硬化性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的肺部良性肿瘤,现将本院手术病理证实的1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52岁.因咳嗽伴间断呼吸困难2个月入院.患者入院前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咳嗽,少量咳痰,偶见带血丝,无低热、盗汗,偶有呼吸困难,就诊于本院呼吸内科,胸片检查示纹理增强,抗炎治疗后好转.后行CT平扫检查,右肺下叶外基底段、后基底段及中叶内侧段于肺窗可见5.4 mm×8.5 mm、3.7 mm×4.3 mm、5 mm×3 mm结节影,于纵隔窗右肺下叶外基底段病灶明显缩小为4.25 mm×2.17 mm,后基底段及中叶内侧段病灶未显影,疑似占位.转入胸外科治疗.查体:胸廓正常,呼吸运动正常,肋间隙无增宽,双侧触觉语颤正常,无胸膜摩擦感,无皮下捻发音及胸膜摩擦音.实验室检查正常.痰培养主要为绿色链球菌.1个月后复查,CT平扫及增强示:平扫时上述病灶形态、大小未见明显变化,CT值为20 HU;同层动态增强不同时间结节CT值分别为90、60和34HU,CT净增值明显大于15HU.支气管镜2次检查均未有阳性结果,脱落细胞检查未找到癌细胞.术中所见:下肺3处小结节,呈黑色,位于肺表浅部位及中叶表面,以上病变均约为0.5 cm×0.5 cm,完整切除后快速病理,回报少量异性细胞,扩大切除.病理诊断:硬化性血管瘤,局限性淋巴组织增生.  相似文献   

19.
邹琪  欧阳磊  黄克明 《中外医疗》2010,30(17):45-46
目的探讨腹膜后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和诊疗方法。方法报告2例腹膜后神经鞘瘤临床资料,例1,女,28岁,主要表现右侧腰背部酸胀、右大腿外侧皮肤刺痛,CT扫描示右侧腰大肌内可见不规则形低密度影,大小约12cm×5.4cm,增强扫描示病灶分隔并囊壁中度强化。例2,男,48岁,因泌尿系结石拟行MPCNL,术前行模拟手术体位CT定位扫描,偶然发现腹膜后一团状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3.4cm×3.9cm,其内可见点状高密度钙化影,增强扫描轻中度持续强化。2例均行开放性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2例术后病理报告均为神经鞘瘤。例1随访40个月,症状消失、无瘤生存;例2术后10d,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腹膜后神经鞘瘤临床罕见,需经病理才能确诊,放疗、化疗效果不佳,手术切除疗效确切,偶有恶变发生。  相似文献   

20.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52岁。腹部胀痛不适1年,近2月来加重,且小便困难。门诊B超示腹腔内混合回声包块,约16cm×13cm,性质待定,左肾积水。1.1 CT检查下腹及盆腔内可见大小约215×118mm巨大混杂密度肿块影,CT值约8~40HU,边界清楚,实性部分主要位于下部,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不均匀明显增强,CT值约100HU,上部边界清楚,下部边界欠清,子宫向左前方推移并受压改变。膀胱左后壁牵拉凹陷,其上双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