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45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合并医院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医院感染79例(90例次),感染率为32.2%。最常见为腹腔感染35例(38.9%),其次为肠道感染15例(16.7%),胆道感染13例(14.4%)。病原菌以蓝阴性菌为主, 经治后好转149例(60.8%)。感染是诱发及加重重型肝炎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临床上对重型肝炎患者合并感染的有效 防治是抢救重型肝炎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王玉梅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12):1487-1487
重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难治性疾病,虽然肝功能衰竭是其主要致死原因,但重型肝炎患者比较高的感染率也是影响其治疗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肿瘤及危重患者的增加,抗生素应用有不合理性,致一些耐药菌株出现,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逐渐提高。为有效地控  相似文献   

3.
血液透析患者院内感染病毒性肝炎的分析第二附属医院血透室黄文英关键词肝炎,病毒性,人,血液透析,交叉感染中图法分类号R459.5;R512.6我院血透室1989年6月-1994年12月,共对104例病人进行血液透折3338次,透折过程中发生病毒性肝炎1...  相似文献   

4.
对我院1992-1995年65例活动性肝炎肝硬变和60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医院感染调查,发现发生医院感染42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3.6%(42/125)。其中活动性肝炎肝硬变和重型肝炎医院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8.5%(12/65)和50.0%(30/60),后者显著高于前者(P<0.05);感染部位以腹腔,肠道和呼吸道多见;共培养出细菌11种18株,多为条件致病菌,且以肠道细菌多见,并普遍存在耐药;并发医院感染患者黄疸加深,肝硬变病人死亡率增加。认为:预防医院感染对活动性肝硬变和重型肝炎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重型肝炎病人肝细胞坏死,功能丧失的同时,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极易发生各种感染,合并感染是重型病毒性肝炎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我科1997年1月至2004年10月,8年里收治重型病毒性肝炎病人42例,合并感染者27例,现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6.
7.
8.
随机观察52例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CSH),其中发生感染者25例(48.1%)。在48例次感染中,腹腔感染列首位(37.5%),其次分别为胆道(33.5%),肺部(12.5%),肠道(10.4%)及上呼吸道感染(2.3%)。比较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的实验室资料,表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谷丙转氨酶9ALT),血清总胆红素,血清胆固醇,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AST/ALT)5项指标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发医院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98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发医院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98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并发医院感染38例(38.7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础性疾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11.
本组246例重症肝炎(重肝)收治中8例发生腹腔脏器穿孔,患者除有重肝表现外还有不同程度腹痛,经腹腔穿刺,彩色B超、X线照片及外科手术分别诊断为胆囊、胃、肠穿孔。因该病外科手术成功率极低,8例患者仅1例存活,7例死亡。临床工作者应高度警惕此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单克隆抗体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法测定急性肝炎患者T细胞亚群CD3、CD4、CD8的百分比,共检测87例,其中甲肝患者30例、乙肝患者25例、正常对照组32例。甲、乙肝两者在发病期CD8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CD3、CD4则无明显变化(P〉0.05),CD4/CD8的比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疾病的恢复期各值均接近正常(P〉0.05)。因此在急性肿炎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山东地区各型病毒性肝炎中庚型肝炎病毒(HGV)的感染状况,采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法(RT-nPCR)检测159例病毒性肝炎血清HGV-RNA。结果表明:甲型和戊型肝炎HGV-RNA均阴性。乙型肝炎HGV-RNA的检出率,在急性肝炎(0/20)、慢性肝炎(2/50)、肝硬变(1/10)和慢性重型肝炎(1/5)依次升高。慢性丙型肝炎HGV-RNA的检出率为30.0%。非甲-戊(NA-E)型肝炎HGV-RNA的检出率为23.3%,且在急性肝炎(2/15)、慢性肝炎(2/8)、肝硬变(3/5)中依次升高。肝细胞癌4例,2例HGV-RNA阳性。本组HGV-RNA阳性19例中,8例有输血史,7例有多次住院史,4例感染来源不清。提示HGV感染常见于乙、丙、非甲-戊型肝炎和肝癌中,其感染途径可能与输血和医院内传播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病人血清透明质酸酶(HA)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132例各种病毒性肝炎病人及10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HA水平,比较各组病毒性肝炎之间及与正常对照组血清HA水平差异。结果急性黄疸性肝炎组血清HA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血清HA水平与慢性肝炎轻度组、慢性肝炎中度组、慢性肝炎重度组及肝炎后肝硬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168.01,q=6.47~39.04,P<0.05)。结论动态测定血清HA水平,可作为反映慢性病毒性肝炎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输注人胎肝细胞悬液(h-FLCS)治疗重肝的机制,我们观察了17例重肝输注h-FLCS前后血浆氨基酸水平、某些蛋白含量和肝功能的变化。发现无论是否合并肝性脑病,h-FLCS输注对患者BCAA、AAA水平和支/芳比值均无显著影响。输注后1~3天,蛋氨酸水平显著下降,谷氨酸和丝氨酸水平显著升高,PTa、PA和Fn均于输注后1~5天内显著升高,10天后逐渐降至输注前的水平。实验提示,h-FLCS输注确有短暂改善肝功能作用,但不能调整重肝的支/芳比值。  相似文献   

16.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探讨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2R)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②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 2 81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和 16例脂肪肝病人 (其中 2 6 5例慢性乙型肝炎和 16例脂肪肝病人做了肝穿刺活组织检查 ,16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病人未做肝穿刺活组织检查 )的血清sIL 2R水平。③结果 sIL 2R水平随着肝脏组织炎症及肝纤维化的进展而增高 ,各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 =6 .0 9,4 .0 6 ,q =2 .35~ 7.19,P <0 .0 5 ,0 .0 0 1)。④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血清sIL 2R的变化可作为判定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病变程度的指标之一 ,可对预后作出有价值的判断 ,为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院内感染易感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1994年1月~2003年12月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发生院内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院内感染率为37%,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为68%;感染好发部位为呼吸道(62%),其次是血液、口腔等;病原菌以细菌、真菌多见;白细胞计数<1.0×109/L的病人院内感染率明显高于白细胞计数>1.0×109/L者(2χ=4.89,P<0.05),住院时间<30 d的病人院内感染率明显低于>30 d的病人(2χ=8.35,P<0.01)。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易发生院内感染。感染最常见部位为呼吸道,住院时间过长、白细胞数过低易增加感染机会。应加强预防措施,尽量减少院内感染,提高病人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重症肝炎(SH)及慢性活动性肝炎(CAH)患者血清及外周血巨噬细胞(Mφ)着手探讨了其白细胞介素2(IL—2)活性低下的机制。发现SH和CAH患者血清及Mφ均能抑制SH,CAH患者及健康献血员的IL-2活性;进一步研究表明SH及CAH患者血清中存在着IL—2抑制因子,并对该抑制因子的物理性状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使用4种α-干扰素的98例病毒性肝炎病人,在治疗前、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定期检测抗干扰素中和抗体,结果发现阳性率为34.7%,该抗体的产生与病人的性别、年龄、治疗前ALT水平、肝炎病毒感染类型、以及肝炎的临床类型均无显著相关;低剂量干扰素较易产生中和抗体;使用不同干扰素制剂产生中和抗体存在差异,其中以rIFNα2a最高,IFNαN1最低;但中和抗体的出现对干扰素的抗病毒疗效影响不大,由于病例数较少,干扰素治疗期间出现的肝炎再活动现象与抗干扰素中和抗体产生的关系,未能下结论。  相似文献   

20.
作者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8例急性肝炎患者的20种血浆氨基酸值。结果表明:急性肝炎患者17种氨基酸、重症肝炎患者13种氨基酸有显著增多;支链氨基酸(BCAA)/芳香族氨基酸(AAA)克分子比值显著降低。血浆氨基酸增多以蛋氨酸最为显著,在3例胆酶分离的重症肝炎患者蛋氨酸也明显升高,这可以作为反映肝细胞坏死程度的较好指标。讨论了肝炎患者血浆氨基酸代谢紊乱的机理和氨基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