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股骨头坏死及融通术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和分析了 39例 (6 4髋 )治疗前后的股骨头坏死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对不同病因、不同分期的股骨头坏死行旋股内动脉插管造影和灌注尿激酶、丹参和川芎嗪。结果 ①股骨头坏死分期与血管造影上下骺动脉分型关系 :股骨头坏死 0期、Ⅰ期和Ⅱ期表现为股骨头内Ⅱ型血管为主 ,Ⅳ型和Ⅴ型血管较少 ;Ⅲ期则Ⅱ型血管减少 ,而Ⅳ型和Ⅴ型血管增多 ;②股骨头坏死不同病因与血管造影上干骺动脉分型关系 :股骨头坏死诱因不同 ,其股骨头内的血管分型也不同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以Ⅳ型和Ⅴ型为多 ,激素性和酒精性股骨头坏死以Ⅱ型和Ⅲ型为多 ;③股骨头坏死治疗前后与血管造影上干骺动脉分型关系 :治疗前Ⅱ型血管占 2 2 % ,治疗后Ⅱ型血管占 8% ,且Ⅳ、Ⅴ型血管明显增多 ;④股骨头坏死治疗前后与旋股内动脉 /旋股外动脉的血管管径比关系 :股骨头坏死者旋股内动脉扭曲、变细 ,旋股内动脉 /旋股外动脉的血管管径比为 0 6 0± 0 14,经治疗后旋股内动脉增粗 ,旋股内动脉 /旋股外动脉的血管管径比增大为 0 89± 0 2 1。结论 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发展和股骨头血循环、股骨头骨血管变化有很大的关系 ,血管融通术治疗股骨头坏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股骨头供血动脉行超选择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探导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对171例(228髋)ANFH及正常对照10例(10髋)作了股骨头供血动脉超选择性血管造影。ARCO分期:Ⅰ期,12髋;Ⅱ期,101髋;Ⅲ期,108髋;Ⅳ期,7髋。经患髋对侧股动脉穿刺插入4~5 F Cobra导管,越过髂总动脉分叉,插至患侧股骨头供血动脉。造影条件为碘必乐(300 mgI/ml)每秒1.5 ml,3幅/s,总量8~10 ml。结果228髋中有223髋有异常血管造影表现,占98%。ANFH的血管造影表现:Ⅰ型,动脉端闭塞,118髋(52%),其中Ⅰa型,动脉主干闭塞,68髋(30%),Ⅰb型,动脉分支闭塞,50髋(22%);Ⅱ型,毛细血管闭塞,21髋(9%);Ⅲ型,静脉端闭塞,19髋(8%);Ⅳ型,混合型,65髋(29%)。结论ANFH股骨头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复杂的,其发病机制不可能用单一原因,如股骨头供血障碍,微循环的淤滞或静脉流出道阻塞加以解释,可能是多种因素,多阶段发生的疾病。 相似文献
3.
介入法治疗股骨头坏死的血管造影术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和分析89例(142髋)治疗前后的股骨头坏死的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旋股内动脉插管造影和灌注尿激酶、丹参和川芎嗪的基础上将骨髓基质干细胞灌注。结果①根据Atsumi,T股骨头坏死分期与血管造影上干骺动脉分型关系:股骨头坏死0期、1期和2期表现为股骨头内Ⅱ型血管为主,Ⅳ型和Ⅴ型血管较少;3期则Ⅱ型血管减少,而Ⅳ型和Ⅴ型血管增多;②股头坏死治疗前后与血管造影上干骺动脉分型关系:治疗前Ⅱ型血管占21.8%,治疗后Ⅱ型血管占9.1%且Ⅳ、Ⅴ血管明显增多;③股骨头坏死治疗前后与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的血管管径比为0.60± 0.14,经治疗后旋股内动脉增粗,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的血管管径比增大为0.89± 0.21。结论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发展与股骨头骨循环、股骨头骨血管变化有很大的关系,血管融通术加骨髓基质干细胞灌注治疗股骨头坏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肢体恶性肿瘤诊断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自1986年4月~1992年4月开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介入肢体恶性肿瘤诊断、治疗22例。本文介绍了DSA方法、图像特点、介入治疗以及并发症,重点介绍了DSA为术前估计提供依据;为双途径化疗提供了通道;为疗效观察提供指标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肾功能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肾癌的诊断和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应用DSAC地19例疑为肾肿瘤的患者进行诊断和介入治疗,并同期施行B超,静脉尿路造影(IVU),CT检查,结果19例经DSA检查均诊断为肾癌,优于B超,CT及IVU,17例行介入治疗,均可见肾动脉分支完全闭塞,给手术治疗提供重要帮助,认为肾动脉DSA能明确了解肾肿瘤血供状况及形态,诊断准确率高,且对介入治疗和手术方案的选择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主动脉夹层(AD)的诊断及术前评估的作用及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CTA及DSA两种检查方法显示的AD破口近侧锚定区的距离、左锁骨下动脉左侧平面胸主动脉直径、主动脉夹层累及的范围及主动脉主要分支血管的累及情况。结果 60例患者均同期行CTA、DSA检查,CTA、DSA检查破口近端锚定区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5mm者分别为44例(44/51,86.2%)、46例(46/56,82.1%);小于15mm者分别为7例(7/51,13.7%)、10例(10/56,17.8%),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A发现夹层累及左髂动脉(LIA)36例(36/60,60.0%)、累及右髂动脉(RIA)28例(28/60,46.7%),DSA仅发现夹层累及LIA14例(14/60,23.0%)、累及RIA13例(13/60,21.7%),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P=0.022);CTA、DSA在显示左锁骨下动脉左侧胸主动脉直径及内脏动脉受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A、DSA两种检查方法有较好的一致性,CTA因其无创性在EVAR术前评估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辅助肌骨瓣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5例15髋ONFH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 相似文献
8.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下肢缺血性疾病诊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下肢缺血性疾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采用健侧股动脉穿刺置管,非离子型造影剂常规做腹主动脉下端至双侧胫、腓动脉及足背动脉造影.结果:造影均获成功,DSA表现有动脉狭窄,长段闭塞,血管壁溃疡,血管扭曲、延长,侧支循环建立等.结论:下肢动脉DSA检查对选择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多重评价液氮冷冻加被动强化运动法建立股骨头坏死模型的效果.方法 选用毕格犬8只,用液氮冷冻加术后被动强化运动法制备股骨头坏死模型(实验侧),对侧对照(对照侧).术后1、4、8、16周取股骨头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术后1、8、16周行MRI扫描:术前及处死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结果 实验侧均出现不同程度股骨头坏死表现,且术后16周标本呈轻度塌陷;MRI示术后8周实验侧T2WI出现高信号,内部散在低信号影,术后16周低信号影进一步扩大;DSA示术后16周股骨头各支血管呈现不同的程度的狭窄或堵塞,并可见新生血管经股骨颈、髓腔等方向进入股骨头,但大多未能到达坏死区域.结论 液氮冷冻加被动强化运动法建立的股骨头坏死模型符合股骨头坏死的病理变化,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造模方法. 相似文献
10.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四肢血管损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诊断血管损伤的重要工具。本院自1998年开展DSA技术以来,对28例高度怀疑有血管损伤的外伤患者进行了DSA检查,确诊21例,符合率占75%,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小肠血管畸形所致下消化道急性出血腹部少有阳性体征,临床上诊断较难。虽然目前有胶囊内镜及双气囊小肠镜能够对小肠出血作出诊断,但急性出血期亦很困难,治疗也很棘手。 相似文献
12.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脊柱肿瘤诊断与外科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数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脊柱肿瘤诊断与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脊柱肿瘤患者术前行DSA检查,有主干血管供血或血运丰富的27例行管栓塞+手术治疗,11例无主干血管供血者直接行手术切除。结果:27例行栓塞后再手术者无术中,术后并发症,11例直接切除病例中1例术后出现伤口感染,平均随访13个月,栓塞+手术治疗组有1例转移患者术后1年复发;11例直接切除病例中1例转移瘤患者术后8个月复发。结论:DSA在脊柱肿瘤治疗过程中对确定肿瘤部位,范围和区别肿瘤良恶性有较大的应用价值;术前应用血管栓塞治疗椎体血管瘤及脊柱恶性肿瘤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并可有效地防止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 评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急性下肢缺血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6例急性下肢缺血患者在取栓术后行术中DSA.根据造影结果决定是否给患者行再次取栓操作或介入治疗,治疗结束后行再次血管造影以证实疗效.结果 20例(76.9%)患者造影后再次取栓或介入治疗,其中18例接受介入治疗,2例分别行髂股动脉移行部补片扩大成型术及股总动脉内膜剥脱术.术后随访时间2~24个月,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术后第9个月出现跛行,其他24例未再发生急性肢体缺血、间歇性跛行和肢体麻木等.结论 急性下肢缺血术中DSA检查操作简单、快捷,可对手术疗效进行即时评价,同时为手术加介入的联合治疗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分析X线、螺旋CT及低剂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三维重建在30例骨关节骨折中的应用,探讨低剂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三维重建在骨关节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1年3月广州开发区医院放射科收治经X线、螺旋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三维重建证实的30例骨关节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分析30例骨关节骨折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和三维重建表现及X线片表现.采用SPSS 11.0统计软软件包.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检验,对不同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各指标间的独立样本t检验;对各种方法的准确率评估采用卡方精确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本组30例中显示骨折线,明确骨折线的走行,骨折片的数目,来源及分离移位情况,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三维重建30例均能清晰显示;螺旋CT 20例能清晰显示,10例不能清晰显示;X线平片10例能清晰显示,20例未见显示.螺旋CT关节囊和软组织显示清晰.结论 低剂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三维重建比螺旋CT及X线平片更能清楚显示骨折,明确骨折线的走行和骨折片的数目、来源及分离移位情况,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估计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辅助下治疗下肢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后再闭塞的体会,探索合理的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总结2004年12月至2006年7月烟台市毓璜顶医院血管外科在血管造影辅助下手术治疗下肢动脉人工血管旁路再闭塞12例临床资料,其中单纯人工血管切开取栓4例,人工血管取栓+吻合口成形术8例。 结果 12例病人手术均获得成功,无手术死亡。12例术后定期随访2年。术后2年随访时人工血管通畅9例,保肢11例。 结论 DSA辅助手术治疗下肢人工血管旁路术后再闭塞,对提高人工血管术后通畅率和保肢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全脑血管造影在连头婴显微分离手术术前和术中的作用。方法 术前在出生后3个月进行股动脉入路脑血管造影,16个月时经股动脉和股静脉入路对双婴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椎动脉及超选静脉窦内进行造影;术中行脑血管造影监测,判断脑血管情况。结果 术前造影显示双婴连接部颅内动脉无交通,双婴上矢状窦后1/3,窦汇,右婴的左侧横窦起始部融合共用;术中实时脑血管造影对显微分离过程中有关静脉窦的处理进行较好的监测。结论 全脑血管造影是了解连头婴脑血管复杂情况的最佳方法。尤其静脉窦内造影可以充分了解静脉窦变异相融处的解剖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术中脑血管造影在静脉窦转流和血管重建手术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及监测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120例经临床和CT诊断为SAH的患者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进行选择性的全脑血管DSA检查,部分病因明确病例进行栓塞治疗。回顾性对所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正常者8例(6.7%),阳性者112例(93.3%),其中颅内动脉瘤79例(70.5%)、血管畸形17例(15.2%)和脑动脉狭窄及闭塞16例(14.3%),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结论 DSA全脑血管造影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最直接和最可靠的检查方法,并能为血管内栓塞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可靠解剖形态。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8):1714-1717
[目的]探讨应用高选择性血管造影技术(DSA)观察不同类型股骨颈骨折对股骨头血供的影响,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对入组的46例65岁以下单侧成人股骨颈骨折患者,应用高选择性血管造影技术(DSA)观察越过骨折线动脉数目,并予以分型。[结果]骨折不愈合发生率与越过骨折线支持带动脉血管显影数目无关联(P>0.05),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与越过骨折线支持带动脉血管显影数目成反比(P<0.05)。DSA支持带动脉显影与Garden分型成反比(P<0.05)。[结论]高选择性血管造影技术为临床股骨颈骨折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