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本研究比较巨细胞病毒(CMV)定量PCR检测和CMV—pp65抗原检测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CMV感染中的诊断价值。以84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为研究对象,自预处理开始每周对患者EDTA抗凝外周血血标本进行CMV—pp65抗原及cMV定量PCR动态检测,直至出院,比较观察两者在诊断CMV感染中的作用。结果表明:84例移植患者的732份系列血标本中,26例移植后检出CMV定量PCR阳性,检出率30.95%,其中9例为cMV血症,13例为cMV病,检出中位时间为37.1(7—105)天;22例CMVpp65抗原检测阳性,检出率26.19%,检出中位时间为46.6(10—128)天;所有CMV—pp65抗原检测阳性患者CMV定量PCR均为阳性,4例CMV定量PCR阳性但CMV—pp65抗原检测阴性患者均未发展为CMV病。CMV病多出现于CMV定量PCR中等至高拷贝数或中等至高水平病毒血症(CMV—pp65抗原)病例中。治疗后CMV定量PCR转阴中位时间为17.5(11—28)天。CMV—pp65抗原转阴中位时间为10.0(7—21)天。结论:CMV定量PCR和CMV—pv65抗原检测均能作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CMV感染早期诊断的有效手段,CMV定量PCR更敏感,CMV—pp65抗原检测更特异,两者同时使用能更有效地提高CMV感染诊断水平,监控其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PCR检测血浆和尿巨细胞病毒(CMV)对CMV病发生的预告意义。方法 对1999年8月~2001年7月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31例患,自预处理开始,每周留取血及尿标本,经PCR法检测血浆和尿沉渣中的CMV-DNA。结果 血浆病毒血症阳性89例,尿CMV-DNA阳性99例;发生CMV病37例,累计发生率为28.2%。CMV病的发生率在血CMV-DNA阴性组为15.7%,在1次血CMV-DNA阳性组为31.3%,2次以上血CMV-DNA阳性的患组为47.3%,三组间CMV病发生率差异有显性(P=0.0126),2次以上血CMV-DNA阳性组比阴性组患CMV-DNA病发生率明显增高。CMV病的发生率在尿CMV-DNA阴性组为24.8%,尿CMV-DNA1次阳性组为43.5%,尿CMV-DNA2次以上阳性组为33.0%,三组间CMV病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845)。血浆CMV-DNA对预测CMV病的阳性预告值为40.5%,阴性预告值为84.4%,灵敏度75.0%,特异度69.2%。结论 血浆CMV PCR检测结果对CMV病的发生有一定预测意义,单独尿CMV PCR检测结果不能预测CMV病的发毕.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 HSCT)后受者外周血白细胞巨细胞病毒(CMV)pp65抗原阳性细胞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以104例HSCT受者为研究对象,采集移植前后及恢复期受者的抗凝血标本,用CMVpp65单克隆抗体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MV早期抗原,并进行动态观察。结果表明:104例HSCT受者中29例移植后检出CMV pp65抗原阳性,检出率27.88%,其中16例为CMV血症,13例为CMV病。29例经抗病毒治疗后25例抗原转为阴性,有效率86.21%,死亡4例,病死率13.79%。CMV感染患者中,受非血缘或单倍体相合异基因HSCT的患者与受同胞全相合异基因HSCT的患者CMV感染率分别为39.29%和14.58%,两者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0-Ⅰ度急性GVHD组CMV感染的发生率为19.44%,而Ⅱ-Ⅳ急性GVHD组为46.88%,两者间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CMV抗原阳性与阴性患者的急性GVHD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外周血白细胞CMV pp65病毒抗原检测可作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CMV病的监测指标,用于指导移植后抗病毒的治疗和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异基因全相合和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identical-HSCT,hi-HSCT)术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异基因全相合移植33例,hi-HSCT 50例,移植前供、受者血清CMV-DNA均阴性。两组均采用不包含全身照射的清髓性预处理方案。全相合移植物为GCSF动员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hi-HSCT为动员后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粒细胞植入后,采用PCR方法每周2次检测外周血细胞CMV-DNA,CMV-DNA500基因拷贝/ml判断为CMV阳性。结果:83例HSCT患者中68例在移植后100 d内出现CMV血症,发生率81.9%。hi-HSCT后CMV发生率(90%)明显高于全相合移植患者(69.7%,P0.05)。抗病毒治疗对所有病例有效,但63例出现CMV活化。其中,hi-HSCT后CMV活化发生率为95.6%,近似于全相合HSCT(87.0%,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与CMV感染相关的因素包括移植方式、粒细胞恢复时间以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发生(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以及血小板的恢复时间无关。比较分析发现,全相合HSCT粒细胞和血小板恢复时间,均显著低于hi-HSCT(P0.05)。hi-HSCT和全相合HSCT患者aGVHD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但前者重度aGVHD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后者(P0.05)。结论:hiHSCT术后更易发生CMV感染,这可能与其重度aGVHD发生率高和造血重建迟缓有关。  相似文献   

5.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总结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发生及治疗。对北京军区总医院血液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140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140例allo-HSCT中48例患者发生移植后CMV感染,发生率为34.3%,首次检出CMV-DNA阳性中位时间为移植后45(33-68)d,CMV定量范围为1.25×103-5.5×106,其中2例为CMV相关性间质性肺炎,5例为CMV相关性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患者共65例,其中合并CMV感染32例,占49.2%。应用更昔洛韦、膦甲酸钠抗CMV治疗45(33-68)d后CMV-DNA转阴,有效率为100%。共有12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一过性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结论:allo-HSCT后较易发生CMV感染,发生GVHD的患者CMV感染发生率也较高,更昔洛韦、膦甲酸钠对allo-HSCT后CMV感染的治疗效果可靠,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探讨基于核酸序列的扩增技术(nucleic acid sequence based amplification, NASBA)检测mRNA对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受者术后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的诊断价值,并评价该技术对抗病毒治疗的指导意义。以128例移植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移植术后外周血352份;利用NASBA检测外周血中HCMV基质外壳蛋白PP67(UL65)mRNA,并与HCMV DNA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52份血标本中,HCMVmRNA阳性105份(29.83%),HCMV DNA阳性183份(51.99%)。128例患者术后有45例发展为HCMV病,HCMV DNA和HCMV mRNA检测诊断HCMV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56%(43/45)、93.33%(42/45)和60.24%(50/83)、97.59%(81/83)。两者特异性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HCMV-PP67的NASBA检测方法具有快速、敏感性高和特异性强等优点,可作为快速检测HCMV病的方法用于临床。该法检测结果与移植受者的临床症状相关。故也可用作监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术后HCMV感染和指导抗病毒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及人类巨细胞病毒血症(Cy—tomegalovirus antigenemla)与巨细胞病毒病(CMVdisease)发生的关系。方法;CMVpp65单克隆抗体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MV早期抗原,并进行动态观察。结果:47例I{SCT中,17例(36.17%)发生巨细胞病毒血症,7例(14.89%)发生CMV病。基础疾病为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患者,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抗原血症和巨细胞病毒病的发生率分别为54.55%和31.82%,而血液系统非恶性疾病的患者分别为20.00%和0.00%,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基础疾病、急性GVHD是巨细胞病毒抗原血症和巨细胞病毒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CMVpp65病毒抗原检测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CMV病的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及延长移植后长期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评价血浆巨细胞病毒(CMV)-DNA实时荧光定量PCR(RQ-PCR)用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cMV感染的诊断监测和指导抢先治疗的I临床作用及特点。通过回顾性统计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血液科行allo-HSCT的141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及cMV检测数据并随访至移植后180d,分析患者特征、RQ-PCR检测结果、CMV感染及治疗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显示,患者CMV感染和CMV肺炎发生率为81.5%和2.9%,主要发生在移植后2个月内。发生CMV感染后63例患者接受单药更昔洛韦、6例接受单药膦甲酸钠抢先抗病毒治疗,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7.8%,并表现出不同的疗效反应模式。女性、预处理中使用ATG或巴利昔单抗以及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患者更容易感染CMV。使用ATG或巴利昔单抗以及发生急性GVHD的患者中CMV感染发生的时间更早(P〈0.05)。急性GVHD、病毒DNA最大负荷量、阳性次数及治疗疗程与疗效有关(P〈0.05)。结论:allo-HSCT患者的CMV感染发生率仍然很高,RQ-PCR检测血浆CMV-DNA与临床转归有很强的相关性,是监测allo-HSCT患者CMV感染情况并指导抢先抗病毒治疗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9.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HC)发生的相关因素。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3年7月-2009年8月收治的188例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移植后180天为随访终点,对全部188例患者和其中150例异基因HSC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与HC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表明:①188例HSCT患者中,HC发生率为27.12%(51/188)。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男性RR=1.673,P=0.076)、异基因HSCT(RR=1.848,P=0.061)与HC的发生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异基因HSCT是H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R=4.508,P=0.037)。②异基因HSCT的患者HC发生率32.67%(49/150),其中Ⅱ-Ⅳ级HC发生率28.00%(42/150)。单因素分析提示,单倍体相合或非血缘供者(RR2.444,P=0.018)、尿巨细胞病毒(CMV)阳性(RR2.059,P=0.021)及血、尿CMV同时阳性(RR2.497,P=0.003)是Ⅱ-Ⅳ级HC发生的危险因素。患者中年龄26—40岁(与≤25岁或≥41岁相比,RR0.454,P=0.056)、预处理方案含氟达拉滨(Flu)(RR=0.504.P=0.059)、TBI(RR0.185,P=0.095)的患者Ⅱ-Ⅳ级的HC发生率有下降的趋势;预处理应用环磷酰胺(RR2.015,P=0.063)、使用抗人胸腺球蛋白(ATG)(RR2.343,P=0.054)、合并血CMV阳性(RR2.123。P=0.088)时Ⅱ-Ⅳ级HC的发生有增加的趋势。多因素分析显示,血、尿CMV同时阳性(RR2.269,P=0.008)、预处理未使用Ru(RR=2.106,P=0.040)是Ⅱ-Ⅳ级H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使用ATG(RR=2.154,P=0.083)的患者Ⅱ-Ⅳ级HC的发生有增加的趋势。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HC发生率高,血、尿CMV同时阳性、预处理中未使用Flu是Ⅱ-Ⅳ级H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使用ATG后Ⅱ-Ⅳ级HC发生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公认的惟一可以治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方法,但存在供体来源少,移植相关并发症较多等问题。甲磺酸伊马替尼作为近年来人工合成的基因产物靶向药物的代表,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Ph染色体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治疗中。目的:与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历史资料对照,评价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非随机化同系对照,于2002-04/2006-10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完成。对象: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慢性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90例,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绎骨髓细胞学、细胞遗传学和,或分子遗传学检查确诊。方法:将9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甲磺酸伊马替尼组67例,2002—04/2006—06陆续开始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观察截止时间为200610。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400mg/d,每剧复查血常规,每3个月进行骨髓象及细胞遗传学检查,根据血象和骨髓象调整剂量。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23例,于1999~03/2006—04收治,均采用经典或改良白消安联合环磷酰胺方案于奂处理,短程甲氨蝶呤联合环孢素A方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主要观察指标:细胞遗传学反应以及两组患者的2年生存情况。结果:观察截止时,甲磺酸伊马替尼组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完全缓解率显著低于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60%,100%,P〈0.01)。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和甲磺酸伊马替尼组患者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83.33%和77.03%,差异无显著性意义(JP〉0.05)。甲磺酸伊马替尼组治疗期间没有患者因药物副作用而停药、死亡,4例(5.97%)发生Ⅲ/Ⅳ级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亲缘异基因造血十细胞移植组中7例患者(30.4%)发生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4例治疗无效死亡。结论:与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比,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2年生存率无差别,治疗相关并发症较少,但获得细胞遗传学完全缓解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技术检测血浆巨细胞病毒(CMV)DNA载量,诊断CMV感染及指导临床抗CMV治疗的意义.方法 统以318例接受allo-HSCT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同胞HLA相合HSCT患者160例,血缘关系配型不合127例,非血缘关系移植31例.移植前供受者采用ELISA方法 进行CMV血清学抗体检测.移植后采用RQ-PCR方法 检测血浆CMV DNA,6×102拷贝数/ml为CMV PCR阳性.全部患者在预处理阶段-9 d到-2 d应用更昔洛韦预防CMV感染.抢先治疗主要应用更昔洛韦或膦甲酸钠,或两药联合治疗.结果 移植后100天(+100 d)内CMV感染累计发生率40.6%,同胞相合、血缘关系配型不合及非血缘关系移植三种移植方式,+100 d内CMV感染累计发生率分别为17.5%、66.1%、45.2%.无论是单因素还是多因素分析均表明,血缘关系配型不合移植和非血缘关系移植,预处理方案中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以及中重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导致CMV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在早期应用抢先治疗后,总体+100 d内CMV病累计发生率为8.8%.三种移植方式+100 d内CMV病累计发生率分别为5.6%、9.4%、22.6%.且三种移植方式CMV感染患者2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llo-HSCT后RQ-PCR检测血浆CMV DNA可有效用于CMV感染诊断和监测,并有利于指导临床抗CMV治疗,减少移植后CMV感染高危患者CMV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类非典型HLA抗原E(HLA-E)对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影响。以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行HLA同胞全相合HSCT患者11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PCR和测序方法检测供、受体HLA-E基因多态性。结果表明,HLA-E*0101/0101纯合型占20.17%,HLA-E*0103/0103纯合型占27.73%,HLA-E*0101/0103杂合型占52.10%;HLA-E*0101/0101纯合子组CMV感染15例,CMV感染率为62.50%;HLA-E*0103/0103纯合子组CMV感染16例,CMV感染率为48.48%;HLA-E*0101/0103杂合子组CMV感染20例,CMV感染率为32.25%。含HLA-E*0103基因组与HLA-E*0101/0101纯合子组患者CMV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5),与CMV疾病的发生率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074)。结论:HLA-E基因多态性对同胞全相合移植后CMV感染和疾病的发生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identical peripheral bloo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ID PBSCT )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抢先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血液科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69例外周血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巨细胞病毒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移植后CMV感染的累积发生率、发生中位时间、抢先治疗有效率、转阴中位时间以及对移植患者长期生存(5年)的影响。结果移植后51例(73.9%)发生CMV血症,发生中位时间为移植后36天(14~120天);80.4%(41/51)的患者经抗病毒抢先治疗后转为阴性,转阴中位时间为21天(7~82天),其中2例患者发生巨细胞病毒肺炎,未发生CMV血症组5年生存率为50%,CMV血症组5年生存率为52.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9)。结论HID PBSCT有较高的CMV血症发生率,抢先治疗能有效阻止CMV血症患者发病。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探讨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NST)后CMV感染及CMV病的发生特点及其危险因素,为NST后cMV感染的诊断、监测和抢先治疗提供参考。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了80例在本院血液科行NST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巨细胞病毒(CMV)DNA载量,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NST后62/80例发生cMV感染(77.5%),首次检出CMV—DNA阳性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35d(17—133),经抢先治疗后,移植后100d内CMV病累积发生率为11.3%。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预处理方案中使用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合并其它疱疹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等)及移植前有真茵感染病史均为CMV感染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提示,CMV血症及预处理方案中使用ATG是CMV病的危险因素。合并Ⅱ-Ⅳ度aGVHD23例患者CMV感染率为91.3%(21/23),但与0-I度aGVHD组的CMV感染率71.9%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6)。多因素分析未发现与CMV病相关的危险因素。结论:预处理过程中使用ATG有可能增加NST后CMV感染和CMV病的发生率,CMV感染容易与其它疱疹病毒感染及真菌感染伴发。移植后亦应当重视对其它疱疹病毒及真菌的监测及预防。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的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其相关因素.对2004年1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在本院血液科行allo-HSCT的108例受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allo-HSCT后及其随访期内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的感染发生率、中位发生时间并分析移植后受者CMV感染的相关高危因素及CMV病死亡率等指标.结果表明:纳入入选标准的108例allo-HSCT受者,其CMV感染率为52.78%(57/108),首次检出CMV感染的中位时间为44(3-308)d,主要集中在移植后30-100 d;单因素分析显示,CMV感染的发生率与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配型、预处理方案中未使用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nti-human thymus globulin,ATG)、移植后粒细胞缺乏时间>10 d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等因素有关,与受者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种类、原发疾病到移植间隔时间、原发疾病分级、干细胞来源、供者性别、供受者ABO血型是否相同及移植季节等因素均无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粒细胞缺乏时间>10 d和GVHD是CMV感染的高危因素.移植后因CMV病的死亡率为58.82%(10/17),其中CMV间质性肺炎(CMV-interstitial pneumonia,CMV-IP)死亡率最高,占CML病死亡病例的60%(6/10).结论:CMV是allo-HSCT术后常见的感染病毒之一,移植时最好选择亲缘、H-LA配型全相合的供者,在预处理方案中加用ATG,移植后将粒细胞缺乏时间控制在10 d以内以及预防GVHD的发生均有可能减少CMV感染发生率;积极加强CMV感染的抢先治疗有可能减少CMV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36例11q23/Mll融合基因白血病的分子生物学和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分析急性白血病(AL)伴11q23/mll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临床和分子生物学特点,探讨适宜的治疗策略。对36例急性白血病伴mll融合基因阳性患者的骨髓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染色体特征以及患者治疗、生存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在49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mll融合基因阳性共36例,占7.2%,其中32例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免疫表型均为髓系表达,有5例同时伴淋系表达;4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免疫表型为B淋巴系表达,有3例同时伴有非系别确定性髓系标志表达。36例患者中29例(80%)可检测到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其中有22例检测到11号染色体改变。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化疗,总缓解率为47.2%,25例缓解后的病人有10例在6个月内复发,其复发率为40%,有9例进行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7例移植后存活;共死亡24例。36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6(2-46)个月,2年总生存率(OS)为41.4%,9例移植病人2年OS为87.5%。结论:白血病伴mll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化疗效果差,易复发,预后差,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MLL融合基因阳性AL患者的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