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患者的临床特征,探究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集2016年1月~2021年1月就诊于笔者医院口腔科腺样囊性癌患者的病例资料38例,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研究其临床特征和预后。结果 SACC好发生于腭部、口底等部位,平均年龄为56.7岁,易转移至肺部、骨组织及肝脏等部位,其中T3和T4分期的患者有17例(44.7%),22例(57.9%)有神经侵袭(perineural invasion, PNI),17例(44.7%)侵犯淋巴结,术后复发13例(34.2%),PNI与术后复发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淋巴结侵犯与生存率无相关性(P>0.05),手术切缘阳性和术后复发对预后生存率相关(P<0.05),5年生存率为73.7%。结论 SACC是一种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SACC手术切缘阳性、术后复发与预后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结侵犯与预后生存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AC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为选择合理治疗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29例涎腺ACC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均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手术。观察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11.6%,其中口咽部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最高,达60.0%。性别、年龄、肿瘤病理分级、有无周围神经侵犯、有无脉管瘤栓对涎腺ACC淋巴结转移无影响(均P>0.05)。大涎腺ACC与小涎腺ACC淋巴结转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原发灶位于口咽、鼻腔鼻窦以及肿瘤T分期3~4期是涎腺ACC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均P<0.05)。有淋巴结转移涎腺ACC患者5、10年总生存率为46.7%、15.6%,无淋巴结转移患者5、10年总生存率为81.8%和5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5、10年无复发转移生存率分别为14.4%、7.2%,无淋巴结转移患者5、10年无复发转移生存率分别为63.6%、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是涎腺ACC患者重要的不良预后因素,较晚T分期和淋巴结引流丰富部位的ACC较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对于这部分ACC应行颈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3.
涎腺腺样囊性癌8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通过对89例经手术治疗的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进行了临床病理的回顾性研究,旨在分析影响腺样囊性癌预后的各种因素。方法 全部资料用SPSS 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根据生命表法(life table)估计各时间点的生存率,并将其绘制为生存曲线,用Wilcoxon(Gehan)检验各组间差异。结果 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提示预后不良的因素包括年龄在50岁以上、临床症状体征出现3个或更多、肿物大于2cm、手术切缘阳性及口底部的腺样囊性癌。临床分期属早期(I,Ⅱ期)、病理分型为腺样型或管状型、神经未受侵犯的患预后优于临床分期属于晚期(Ⅲ,Ⅳ期)、病理分型为实体型、神经受侵。结论 临床分期、病理分型、神经受侵与否是影响涎腺腺样囊性癌患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侯秀秀  凌志强  葛明华 《浙江医学》2015,37(23):1899-1902
目的 观察外周髓鞘蛋白 22(PMP22)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揭示 PMP22 与 SACC 高 转移性、神经侵犯性及预后之间的关系。 方法 收集 41 例 SACC 患者的标本,采用免疫组化 SP 法检测 PMP22 的表达。以 SACC 高 转移和非转移细胞系 SACC-LM 和 SACC-83 细胞为研究对象,利用 Western blot 检测 PMP22 的表达差异。 结果 癌旁正常组织 中 PMP22 表达明显高于 SACC 癌组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PMP22 在 T4 期 SACC 患者中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 T1~3 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4);伴有神经侵犯的 SACC 患者中 PMP22 表达阳性率高于无神经侵犯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8);3 种组织类型的 SACC 比较,PMP22 的表达阳性率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7);复发组表达阳性率低于不复发组(P=0.003);不同年 龄、性别、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等的 SACC 患者之间 PMP22 表达阳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632、0.790、0.458、0.692)。Western blot 显示,PMP22 在 SACC-LM 中表达高于 SACC-83(P=0.000)。 结论 PMP22 的表达与 SACC 的发生、发展及复发可能存在密 切联系,可以用于对患者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应用一组抗体探讨涎腺腺样性癌(ACC)的免疫组化特征。方法:通过ABC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了30例涎腺ACC中54Kd及66/57Kd细胞角蛋白(CKs)的分布。结果:ACC基本上由54Kd阳性细胞和MSA阳性细胞构成,这两类细胞不同比例的肿瘤性增生形成ACC的不同组织学构型。结论:ACC免疫组化表型与正常省腺组织中的导管/腺泡单位的表型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7.
腺样囊性癌又称圆柱瘤 ,主要发生于小涎腺及大涎腺 ,以小涎腺为多见。临床表现以侵袭性生长、进展缓慢及远处转移为特征 ;组织分化较为成熟 ,结构较为复杂。我院自 1985~ 1995年诊治腺样囊性癌 4 8例 ,现将其病理类型及生物学特性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性别和年龄  4 8例中 ,男 2 2例 ,女 2 6例。年龄 2 1~ 72岁 ,平均年龄 5 0岁 ,其中以 4 0~ 6 0岁最多 ,共 36例 ,占 75 %。1.2 部位 腭腺 18例 ,颌下腺 14例 ,腮腺 8例 ,舌下腺 4例 ,其它部位 4例。1.3 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均不明显 ,也不具特征性。疼痛和肿块是患者的主要主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免疫组化表达特点,探讨CD117表达对腺样囊性癌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41例涎腺腺样囊性癌、19例涎腺基底细胞腺瘤及31例涎腺多形性腺瘤平滑肌特异性肌动蛋白(SMA)、p63基因蛋白(p63)、S-100蛋白(S-100 Protein)、细胞角蛋白(CKpan)、上皮膜抗原(EMA)、Ki-67核抗原(Ki-67)及C-kit原癌基因(CD117)的表达,总结各抗体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基底细胞腺瘤及多形性腺瘤中表达的强度和阳性分布模式,分析其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意义。结果免疫组化标记SMA、p63、S-100蛋白、CKpan、EMA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基底细胞腺瘤、多形性腺瘤中显示不同的分布特点。SMA、p63、S-100蛋白标记,腺样囊性癌肿瘤细胞巢周边及筛孔衬覆细胞呈阳性,腺管状结构外层细胞显示阳性;基底细胞腺瘤瘤细胞巢外围及腺管结构外层细胞呈阳性;多形性腺瘤阳性细胞弥漫分布或巣状分布。CKpan、EMA标记,腺样囊性癌肿瘤细胞胞质、胞膜强阳性;基底细胞腺瘤腺样结构内层细胞胞质阳性;多形性腺瘤上皮分化的肿瘤细胞标记阳性,肌上皮细胞分化的肿瘤细胞部分阳性。腺样囊性癌不同预后组Ki-67表达有差别,复发生存病例及死亡病例与无复发生存病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NK-q检验q值分别为7.472 9和5.218 6,P<0.01)。死亡病例CD117强阳性表达与无复发生存病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 4)。Ki-67指数高、CD117表达强阳性者预后较差。结论 SMA、p63、S-100蛋白、CKpan、EMA的不同表达对涎腺腺样囊性癌、基底细胞腺瘤、多形性腺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参考价值,Ki-67、CD117的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3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临床资料的总结,旨在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3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相应的临床资料总结与HE组织学观察.结果 36例患者中,大涎腺发病者多于小涎腺.腺样囊性癌占涎腺癌的28.1%,占涎腺上皮性肿瘤的10.9%,其中筛状型28例,管状型4例,实性型4例,Ⅱ级28例,Ⅰ级和Ⅲ级分别4例.结论 涎腺腺样囊性癌是涎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浸润性极强,手术以局部大块切除为主,术后复发、转移率均较高,这与肿瘤的发病部位、病理分型、临床分期和有无神经侵袭等均有关.  相似文献   

10.
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性的相关临床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性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对50例濞生癌进行组织分型,嗜神经性观察,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S-100、神经特异性烯酶及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与该肿瘤嗜神经性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性与组织分型,S-100蛋白,神经特异性烯醇酶的表达及二者的共同表达无明显关系,而与神经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密切相关。结论: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性与神经细胞粘分子的表达密切相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PTEN、p27^kip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探讨PTEN、p27^kip1表达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诊断和判断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PTEN、p27^kip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涎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结果PTEN、p27^kip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存在明显表达缺失或表达降低.在SACC中PTEN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与病理学分型有关。与患者的年龄和临床分期无关.p27^kip1表达缺失与SACC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和病理学分型无关.SACC中PTEN与p27^kip1表达呈负相关性.结论PTEN和p27^kip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明显存在表达缺失或表达降低,PETN的表达异常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病理学分型有关,恶性程度越高PTEN表达越低.p27^kip1表达强度可用于辅助涎腺腺样囊性癌与涎腺良性肿瘤的鉴别诊断.SACC中FFEN与p27^kip1表达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特异性磷酸酶1(DUSP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q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48例SACC患者的癌组织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DUSP1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分析DUSP1蛋白表达与SA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48例SACC患者标本中18例(37.5%)DUSP1阳性表达,30例(62.5%)阴性表达。qRT-PCR结果显示,SACC癌组织中DUSP1的基因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Westernblot结果与其一致。不同T分期、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局部侵犯的患者间比较,DUSP1蛋白表达阳性率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不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远处转移的患者间比较,DUSP1蛋白表达阳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DUSP1在SACC中表达下降,与T分期、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局部侵犯有关,有望成为SACC预后的潜在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4.
董震  毛钊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11):1225-1228
涎腺腺样囊性癌(ACC)占涎腺恶性肿瘤的21.9%~24.0%,是一种生长缓慢,但具有易复发及远处转移特性并最终引起死亡的一种涎腺肿瘤.现就近年来ACC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丁酸钠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ACC-2的生长抑制情况,以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浓度梯度为0、1.0、2.0、5.0、10.0 mmol/L丁酸钠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进行干预,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Annexin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①0、1.0、2.0 mmol/L丁酸钠作用ACC-2细胞后,细胞无明显的形态学改变,5.0、10.0 mmol/L丁酸钠处理后,细胞变小变圆,部分细胞从瓶壁脱落,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②1.0 mmol/L、2.0 mmol/L丁酸钠作用72 h,5.0 mmol/L、10.0 mmol/L丁酸钠作用48、72 h后,细胞生长抑制率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③2.0、5.0 mmol/L丁酸钠作用ACC-2细胞72 h后平均凋亡率分别是(33.63±2.52)%和(41.10±2.48)%(P<0.05).结论 丁酸钠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影响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的体外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趋化因子受体7(Chemokine receptor7,CXCR7)在涎腺腺样囊性癌(ACC)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7例正常涎腺组织、47例涎腺多形性腺瘤、41例涎腺腺样囊性癌及其切缘组织切片中CXCR7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病例资料,分析CXCR7对ACC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影响。结果涎腺腺样囊性癌中CXCR7表达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神经侵袭、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密切相关;Kaplan-Merier曲线显示,CXCR7阳性表达组患者与CXCR7阴性表达组患者术后生存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XCR7表达与ACC的神经侵袭、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关,有助于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7.
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相关抑癌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万远 《医学综述》2013,19(18):3300-3303
涎腺腺样囊性癌(ACC)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涎腺恶性肿瘤,具有嗜神经侵袭和肺转移特性,其发生和发展是多个基因及产物共同作用的结果.传统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大量的临床研究已初步证实,ACC的癌细胞中存在多个抑癌基因启动子区的高甲基化,从而使细胞失去调控呈无限增殖.目前所研究的基因大多涉及癌细胞的发生、黏附、周期调控和信号转导等方面,对这些基因的研究关系到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18.
涎腺腺样囊性癌转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涎腺腺样囊性癌 (salivaryadenoidcysticcarcino ma ,SACC)是最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之一 ,自 185 6年由Billroth首先描述并命名为“圆柱瘤”(cylindro ma)以来 ,就一直受到重视。其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吸引众多的肿瘤学工作者围绕着SACC进行了大量研究。人们试图通过破译SACC某一特性的机制 ,得到关于肿瘤生物学行为尤其是侵袭性强和远处转移的规律性认识。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促进了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开展 ,现做一综述。1 临床特征  SACC较易发生远处转移 ,瘤体较大者、局部有淋巴结转移者更易发生远处转移 ,且易沿着血管…  相似文献   

19.
涎腺腺样囊性癌40例临床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分析40例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临床病例,了解其发病情况,探讨影响SACC的预后因素。[方法]选择1986年8月~2002年6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诊治的涎腺恶性肿瘤手术患者108例,均经病理科确诊,其中腺样囊性癌40例。肿瘤分期按UICC(2002年)TNM分类进行;肿瘤病理参考WHO(1991年)的涎腺肿瘤组织学新分类法。[结果]SACC占涎腺恶性肿瘤的37.04%,腮腺和颌下腺多发,平均患病年龄51.83岁,男女比为1∶1;腺样囊性癌的死亡原因主要是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发生在颌下腺和腭部及其他小涎腺的SACC复发率和转移率高,Ⅲ和Ⅳ期相对于Ⅰ和Ⅱ期的复发率高,实性型比腺样-管状型SACC的复发率和转移率高,神经受侵者比非神经受侵者SACC的复发率和转移率高。[结论]SACC是最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SACC术后复发率和转移率较高,这与肿瘤的发病部位、临床分期、病理分型及有无神经侵袭情况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WISP-1、Ki-67在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收集19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病例,按有无神经侵犯分为神经侵犯组(9例)和无神经侵犯组(10例),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WISP-1、Ki-67在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WISP-1在神经侵犯组腺样囊性癌阳性表达率为100%(9/9),而在无神经侵犯组腺样囊性癌阳性表达率仅为40%(4/10)。结论WISP-1高表达可能与腺样囊性癌的发生、神经侵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