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颈部动脉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经64层螺旋CT颈部动脉造影检查病例,使用对比剂跟踪技术,后处理使用容积再现技术(VRT)、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仿真内窥镜(CTVE)等技术重建,分析其发育变异、斑块性质、狭窄程度等情况,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65例130条颈动脉中,34条无异常,颈内动脉瘤8条,粥样斑块并狭窄88条。88条狭窄的颈动脉中,轻度狭窄59条(67.0%),中度狭窄22条(25.0%),重度狭窄5条(5.7%),闭塞2(2.3%)条;130条椎动脉中,正常52条,先天性变异27条,粥样斑块并狭窄46条,椎动脉受增生骨质压迫5条。51条狭窄的椎动脉中,轻度狭窄40条(78.4%),中度狭窄8条(15.7%),重度狭窄3条(5.9%)。结论:应用64层螺旋CT颈部CTA检查,可同时完成颈动脉与椎动脉血管成像,准确显示血管病变的类型、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在颈内动脉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疑为颈内动脉病变患者所做的16层螺旋CT颈内动脉造影图像。对扫描数据进行容积再现技术(VRT)、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仿真内镜(CTVE)等图像后处理。结果58例中17例无明确异常;41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内动脉病变,其中颈内动脉瘤9例,动脉狭窄23例,动脉阻塞4例,5例5枚支架有2枚显示通畅,2枚有软斑块形成,1枚支架阻塞。结论16层螺旋CT颈内动脉血管造影成像能很好地显示颈内动脉管腔狭窄及斑块形成情况,很好的评估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情况,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性颈内动脉疾病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74例临床怀疑有颈部血管疾病行CT颈部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应用高级血管分析(AVA),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进行重组.结果:74例颈部血管均显影良好,其中正常无病变8例,颈总、颈内动脉狭窄33例,椎动脉狭窄9例,单支血管病变4例,多支血管病变38例,发生钙化36例,椎动脉起源变异2例,单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3例,单侧椎动脉完全闭塞1例,颈内动脉动脉瘤5例.结论:128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检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检查方法,对颈部血管病变的诊断有方便、直观、准确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随着多层螺旋CT扫描及重组技术的进展,CT血管成像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对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技术优势、技术特点以及临床研究热点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16层螺旋CT在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16SCTA)及重建技术在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0例血管病变行16SCTA,采用准直0.75 mm,层厚1 mm,间隔0.5 mm。重建应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 IP)及容积显示技术(VRT)。结果100例血管病变中65例经手术病理或DSA证实。100例病变中,8例脑动脉瘤,2例脑动静脉畸形,6例肺动静脉畸形,9例肺动脉栓塞伴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肺隔离症,20例冠状动脉软斑块和/或钙化,12例主动脉瘤,3例肾动脉狭窄,2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1例股动脉狭窄,33例软组织血管瘤。这3种重建技术均能显示病变的大小、形态及范围,对病变可进行任意角度重建和观察,VRT可立体地显示病变。MPR和M IP可显示血栓,M IP和VRT显示钙化。结论综合应用16层螺旋CT的各种重建技术,能够全面而清晰地显示血管病变,可取代DSA,为患者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诊断手段,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颈血管疾病多层螺旋CT(multislicespiralCT,MSCT)影像学特征,并初步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组研究共搜集80例行颈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其中15例同时行DSA检查。分析MSCTA图像质量;比较同1例患者的CTA及DSA结果,评价S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比较几种CTA后处理方法对管壁钙化显示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15例共计60支颈/椎动脉与同期DSA结果进行对照。MSCTA诊断颈/椎动脉狭窄的敏感度89.5%,特异度92.7%,阴性预测值95%,Kappa值0.81。同时,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等技术能较好显示颈脉动脉管壁钙化情况,较易获得满意图像质量。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颈部血管疾病的方法,有望作为诊断此类疾病的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16层螺旋CT触发技术在颈部动脉CTA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团注追踪触发技术在颈部动脉CT血管成像(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例志愿者行主动脉弓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利用获得的主动脉弓时间-密度曲线(TDC),寻求触发技术的理论阈值。将28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触发阈值分别为110 HU1、40 HU1、70 HU2、00 HU),采用16层螺旋CT结合触发技术行颈部动脉CTA检查,探讨CTA触发技术的最佳应用阈值。结果:阈值140 HU组(参照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全程强化明显(CT值188~262 HU),而颈内静脉强化不明显,动静脉密度差别大,3D后处理显示的动脉图像清晰。阈值110 HU组,椎动脉起始处CT值较低(106 HU);阈值170 HU及200 HU组,C1及C5椎体平面颈内静脉的密度明显升高(>150 HU),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中触发技术结合最佳触发阈值可较好地显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对比剂注射流率4.0 ml/s,触发阈值为140 HU时的图像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颈部血管造影低剂量扫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颈部血管造影(CTA)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资料与方法 将常规行颈部CTA检查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在其他扫描参数不变的情况下,A组采用常规剂量250 mAs、B组采用150 mAs、C组采用100 mAs条件行CTA扫描.以图像显示解剖结构及病变的情况为主要指标,比较B、C两种低剂量组扫描所得图像质昔与常规剂量A组扫描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 当mA值由常规250mAs降低至150 mAs和100 mAs时,CT剂量加权指数(CTDI)由16.7 mGy分别降至10.0 mGy和6.7 mGy,下降40.1%和59.8%;剂量长度积(DLP)由(564.6±32.5)mGy分别降至(336.2±24.5)mGy和(204.3±33.7)mGy,下降40.5%和63.8%.B、c组与A组比较,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B组图像质量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图像质量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50 mAs町作为颈部CTA低剂量扫描的最佳mA值,适当降低管电流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降低辐射剂量的CTA扫描方法.  相似文献   

9.
16层以上多层螺旋CT实现了原始扫描数据在X、Y、Z轴上的各向同性,CT计算机后处理软件日益成熟,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的图像质量明显提高,对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接近DSA.主要图像后处理方法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血管生长(AV)、血管探针技术(VP).目前MSCTA主要应用于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中,包括冠脉成像、肺动脉成像、心脏大动脉成像、颅内血管成像以及腹腔内脏动脉成像.在腹腔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中,MSCTA可以显示肿瘤供血动脉,对判断肿瘤的起源、定位定性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周围血管成像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周围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18例临床怀疑周围血管疾病的患者 ,均行上肢或下肢动脉或静脉CT血管造影。动脉系统疾病经肘前静脉以 3ml/s流率注入 10 0ml对比剂 ,延迟 2 5~40s后扫描 ;静脉性疾病经足背静脉或手背静脉以 1ml/s流率注入 5 0ml对比剂 ,延迟时间为 60~ 70s。扫描条件为层厚3 .2mm ,重建间隔 1.6mm ,螺距 1.2 5。结果 :动脉系统疾病 10例 ,狭窄或闭塞性疾病 9例 ,其中 1例合并动脉瘤 ,1例传统血管造影均不能插管操作 ,1例动脉瘤MRA以及传统血管造影均没有做出正确诊断 ;1例为正常下肢动脉。静脉系统疾病 3例 ,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 2例 ,上肢多发性静脉瘤 1例 ,经传统血管造影证实。结论 :应用MSCT诊断周围血管疾病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64层螺旋CT头、颈部动脉扫描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对比两组不同螺距及球管旋转时间对64层螺旋CT头、颈部动脉血管联合扫描的影响,以获得合理的扫描参数。方法:随机选择临床疑有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40例,随机分成A组(球管旋转时间0.5s/r,螺距1.0)、B组(球管选旋转时间0.75s/r,螺距0.8),其他扫描参数不变,根据颈动脉、颈静脉远、中、近各段CT强化值,综合对比不同扫描参数对成像的影响。结果:40例患者图像均能重建并进行诊断,对头、颈部动脉的显示,A组较B组更能有效避免静脉显影的干扰。结论:利用64层螺旋CT头、颈部动脉血管联合扫描,选择合理的扫描参数,可在动脉期内完成扫描,有效减少静脉成像对动脉成像的干扰,获得较为单纯的动脉期图像。  相似文献   

12.
16层螺旋CT数字减影术在颈部动脉成像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数字减影术在颈部动脉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52例拟诊颈部动脉病变患者,分别采用减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CTA)及非减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 digital not-subtraction angiography NS-CTA)行三维血管成像,比较两种成像方法的成像时间及图像质量.10例同时接受DSA检查,其中3例为支架置入术后随访,比较DS-CTA与DSA血管成像的一致性.结果 DS-CTA与NS-CTA比较,前者成像时间明显缩短,但两者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S-CTA能较完整、清晰地显示血管.10例同时接受DSA,结果与DS-CTA一致,3例支架置入术后随访病例均显示管腔通畅,无明显狭窄.结论 16层螺旋CT DS-CTA是一种快速、直观的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提供高质量的血管三维重组图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作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3.
16层CT支气管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16层CT血管成像了解支气管动脉(BA)的三维影像解剖特点,以期为经BA开展的介入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对66例BA显示良好的CTA原始图像进行MPR、MIP及VR三维后处理,观察BA的走行情况、分支数目、开口位置,并测量BA开口处的管径。66例均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分成3组:肺癌组(n=36)、肺转移组(n=15)和非肿瘤组(n=15),并将肺癌组按中央型及周围型分为2组,分别对不同组别的BA管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6例共显示BA 83支,其中右侧74支、左侧9支。BA的类型以右一型为多见(49/66),且常与右侧肋间动脉共干(28/74)。BA开口多位于Th_5~Th_6椎体水平(63/83),以气管隆突区域定位则以0区为多见(66/83);右侧BA或肋间支气管动脉干多开口于胸主动脉右侧壁(52/74),左侧BA多开口于胸主动脉前壁(5/9)。肺癌组右侧BA内径与转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肿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型肺癌与周围型肺癌比较,BA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6层CT血管成像能很好地显示BA的解剖特点,并能立体、直观地发现异位起源的BA,可为经BA介入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并且进一步证明BA参与肺癌(尤其是中央型肺癌)的供血。  相似文献   

14.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16层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行16层CT胸腹联合平扫和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及表面遮盖显示(SSD)等后处理方法,重点观察和评价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内膜片、内膜破口以及重要分支血管的受累情况。结果:原始横轴位图像对病变信息的存储最为可靠;不同的重组方式所得图像有不同的显示特点;27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显示真、假腔27例(100%)、显示内膜片(100%)、内膜破口24例(88.9%)、假腔内血栓形成9例(30%)。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全面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病变和解剖细节,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16层螺旋CT正常肺动脉管径的测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利用16层螺旋CT建立健康成年人肺动脉干及其主要分支直径的正常值标准。方法:选择没有心肺疾患及引起肺动脉压力及血流变化的相关疾病并行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者,按年龄分为3组(<40岁组,40~60岁组和>60岁组),每组40例(男、女各20例),共120例。采用平静呼吸状态下深吸气末时增强扫描的图像进行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肺动脉干、左肺动脉、右肺动脉直径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其直径呈递增的趋势,在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右下肺动脉直径在各组内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在40岁以下和60岁以上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各支肺叶动脉在不同性别和各年龄组之间差异均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6层螺旋CT能清晰显示肺动脉及其分支,肺动脉正常管径的测量可以为肺动脉及引起肺动脉形态改变的相关疾病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16层螺旋CT在肝脏多期相扫描设置的优化及血管成像的综合应用技术,以期提高肝脏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参照肝脏增强时间密度曲线,选择兼顾肝动脉、门静脉成像及肝内病变检出的最佳时间段设置扫描期相.采用此期相设置对40例经B超发现肝脏有病变的患者进行16层CT增强检查.将所得双期血管成像与其中12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患者进行比较,作出前瞻性诊断后追踪病理及临床综合资料并作比较.结果:在注射对比剂后40例患者病变均能检出,且前瞻性诊断符合率达95%,双期血管成像与DSA比较有较好的相似性.结论:肝脏16层CT多期相设置及血管成像的综合技术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全程显示双下肢动脉、静脉的方法及相关技术问题.方法:15例临床疑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肘静脉注射高浓度非离子型对比剂后,采用CT密度跟踪技术对双下肢进行全程动、静脉期扫描,然后利用CT工作站进行多模式血管成像观察.结果:所有病例动脉成像清晰,静脉成像基本满足诊断要求.双下肢动、静脉正常2例;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多个动脉分支闭塞8例;双侧股深动脉血管瘤1例;动、静脉瘘2例;小腿深静脉曲张1例;小隐静脉血栓1例.结论:16层螺旋CT双下肢动、静脉成像可靠性高、无创伤性,操作简便,是诊断下肢血管疾病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肾动脉造影中使用低剂量对比剂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60例临床疑有肾动脉病变患者按随机分类法分成3个使用不同剂量对比剂组(2.0 ml/kg体重、1.5 ml/kg体重、1.0 ml/kg体重),每组20例,而后行64层螺旋CT肾动脉造影检查.每组分别测量腹主动脉及双侧肾动脉CT值进行比较;对图像按优、良、差作3级评价.结果 3组腹主动脉及双侧肾动脉CT值均>200 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动脉显像在3组病例中均能达到优或良,合计优良率均为100%(20/20),图像评分上3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64层螺旋CT肾动脉造影中,使用低剂量对比剂可以获得满意的肾动脉图像,同时也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减少对比剂对肾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