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提高小儿麻醉诱导中的安全性,探讨家长陪伴小儿手术麻醉诱导对稳定情绪的效果。方法通过临床医生诊断需做手术的患儿共60例,采用系统编号,以单号为实验组即有家长陪伴麻醉诱导组,双号为常规手术,无家长陪伴即对照组。观察两组患儿麻醉诱导前后小儿血压、脉搏、情绪等变化有无差别。结果经整理资料,行计量计数系统分析,差别极显著(P〈0.01)。以实验组小儿血压、脉搏、情绪稳定优于对照组。结论家长陪伴小儿手术麻醉诱导对稳定小儿情绪,提高麻醉诱导安全性有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提高小儿麻醉诱导中的安全性,探讨家长陪伴小儿手术麻醉诱导对稳定情绪的效果。方法通过临床医生诊断需做手术的患儿共60例,采用系统编号,以单号为实验组即有家长陪伴麻醉诱导组,双号为常规手术,无家长陪伴即对照组。观察两组患儿麻醉诱导前后小儿血压、脉搏、情绪等变化有无差别。结果经整理资料,行计量计数系统分析,差别极显著(P<0.01)。以实验组小儿血压、脉搏、情绪稳定优于对照组。结论家长陪伴小儿手术麻醉诱导对稳定小儿情绪,提高麻醉诱导安全性有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父母陪伴联合兴趣诱导在小儿包皮手术麻醉诱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142例在我院进行全身麻醉下小儿包皮手术治疗的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父母陪伴麻醉诱导,观察组联合兴趣诱导麻醉,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焦虑程度、麻醉配合度及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患儿mYP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mYP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干预前ICC评分无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对护理工作满意率为94.44%,较对照组76.39%显著提高(P<0.05)。结论:与仅给予父母陪伴诱导相比,联合兴趣诱导给予针对性的干预应用于小儿包皮手术麻醉诱导中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焦虑等负性心理情绪,提高麻醉配合度及患儿家长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音乐对父母陪伴下小儿麻醉诱导的影响。方法以父母和小儿术前焦虑程度为首要研究目标,父母满意程度为次要研究目标。将100例ASAⅠ或Ⅱ级的择期手术患儿,年龄2~10岁,随机分成2组:音乐辅助组(音乐辅助父母陪伴)和对照组(单纯父母陪伴)。通过术前焦虑评分(mYPAS评分)测定两组小儿术前焦虑程度;通过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测定父母术前焦虑程度;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父母满意程度。结果音乐辅助组父母术前焦虑评分降低(P<0.05),满意评分略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音乐辅助组小儿焦虑评分较低,但是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音乐辅助可以减轻父母在陪伴小儿麻醉诱导期间的焦虑心理,但对小儿的焦虑心理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父母陪伴麻醉诱导(PPIA)在降低患儿围术期躁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于2020年5月1日至9月1日在该院中心手术室全身麻醉下择期行扁桃体及腺样体切除术患儿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父母陪伴组和非父母陪伴组,每组30例.父母陪伴组由父母陪伴患儿进入麻醉诱导间,在患儿静脉滴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氯胺酮和异丙酚用于麻醉诱导的临床效果,以及两者的优点及区别。方法:对60例经临床明确要进行麻醉诱导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于手术前分别进行氯胺酮麻醉和气管插管异丙酚,观察其麻醉效果。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比较氯胺酮和异丙酚两种不同麻醉诱导方法对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在60例进行麻醉诱导的患者中,氯胺酮组30例,感觉效果好者占89.00%,效果差者2.00%,效果一般者9.00%。异丙酚组30例,感觉效果好者占76.OO%,效果差者3.00%,效果一般者21.00%。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之间的麻醉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38)。结论:在对接受麻醉诱导的患者来说,无论是采用氯胺酮,还是异丙酚的方式,其两者的麻醉效果均非常可靠,但是,采用氯胺酮的麻醉方式较异丙酚的麻醉效果会更好些。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不同的麻醉方式,以达到最好的手术麻醉效果,减轻患者的手术痛苦。 相似文献
7.
七氟醚用于小儿麻醉诱导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七氟醚在小儿手术麻醉诱导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6月的接受小儿外科手术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七氟醚麻醉诱导,对照组给予传统麻醉方法进行麻醉。观察并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给予麻醉诱导后的心率、呼吸频率、疼痛反射消失时间、睫毛反射消失时间、停药至清醒时间。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给予不同的麻醉诱导后均出现心率加快现象。实验组疼痛反射消失时间和睫毛反射消失时间较传统麻醉长,停药至清醒时间较对照组短。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七氟醚在小儿择期外科手术中具有麻醉快,可调节,刺激小,苏醒快,易于接受的特点,值得小儿外科手术的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父母陪伴舒适麻醉技术对患儿麻醉诱导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将择期全身麻醉手术的患儿213例(年龄2~12岁,ASA分级Ⅰ~Ⅱ级,发育正常,无精神系统及认知功能障碍)分为试验1组、试验2组和对照组,试验1组患儿手术当天由家长陪伴进行麻醉诱导,试验2组患儿在术前对家长进行舒适麻醉技术指导后在手术当天由家长陪伴进行麻醉诱导.对照组术前常规访视,手术当天由手术室护士和麻醉医师陪伴进行麻醉诱导.结果 患儿年龄偏大、有手术经历及其父母不焦虑、心理控制类型为内控型者与对照组比较麻醉诱导期的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对家长进行麻醉诱导指导与不进行指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父母陪伴舒适麻醉诱导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年龄偏大、有手术经历、其父母不焦虑且心理控制类型为内控型患儿麻醉诱导期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家长陪同缓解全麻诱导期小儿与家长心理焦虑的状况.方法 249对患儿与家长随机分为三组各83例,对照组常规术前护理,观察组常规护理并由家长陪同,药物组常规护理并口服咪达唑仑.记录麻醉诱导前患儿与家长心理焦虑评分.结果 观察组和药物组患儿的焦虑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药物组患儿的焦虑评分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1).观察组家长的焦虑评分低于其他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家长陪同可缓解全麻诱导期小儿与家长的心理焦虑.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用七氟醚对进行全身麻醉的患儿实施麻醉诱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9月~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并接受全身麻醉的6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6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0例患儿。在这两组患儿进行全身麻醉前,我院使用氯胺酮对对照组患儿进行麻醉诱导,使用七氟醚对观察组患儿进行麻醉诱导。手术结束后,比较两组患儿进行麻醉诱导的时间、手术后苏醒的时间、麻醉的费用以及在进行麻醉诱导后和气管插管后SP(收缩压)、HR(心率)、SpO2(血氧饱和度)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进行麻醉诱导的时间和手术后苏醒的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儿,其麻醉的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儿进行麻醉诱导后和气管插管后的SP及H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儿进行麻醉诱导后和气管插管后的SpO2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用七氟醚对进行全身麻醉的患儿实施麻醉诱导可有效地缩短其进行麻醉诱导的时间、手术后苏醒的时间,减少其麻醉的费用,降低其进行麻醉诱导后和气管插管后的SP及HR。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亲人陪伴对患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EA)的影响。方法 选取3~8岁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扁桃体腺样体摘除术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便利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由麻醉恢复室(PACU)护士全程照顾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行亲人陪伴,比较2组患儿全麻苏醒期平均动脉压、脉搏、呼吸变化、EA发生率。结果 2组患儿在苏醒期平均动脉压、脉搏、呼吸变化,观察组平稳变化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EA发生率为42.00%,观察组为12.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亲人陪伴能降低患儿EA的发生率,可帮助患儿平稳安静地度过麻醉苏醒期,方法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在小儿麻醉诱导中的效果,为临床参考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将200例实施麻醉诱导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在麻醉诱导期间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添加人性化护理。对两组患儿的护理有效率以及配合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有效率为91.0%,显著高于对照组(68.0%),观察组患儿的配合程度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7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可以有效改善小儿麻醉诱导中出现的负面情绪,使其配合麻醉诱导的进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在小儿麻醉诱导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60例患儿手术,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的麻醉诱导期间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观察患儿在麻醉诱导期间的配合情况,分为3个级:配合、比较配合、不配合。结果:观察组配合21例、比较配合8例、不配合1例,观察组麻醉诱导期间配合和比较配合所占比例为96.7%;对照组配合12例、比较配合9例、不配合9例,对照组麻醉诱导期间配合和比较配合所占比例为70.0%。观察组麻醉诱导期间配合和比较配合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干预能够提高小儿麻醉诱导中的配合程度,护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小儿吸入高浓度七氟醚诱导麻醉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高浓度七氟谜对小儿进行诱导麻醉,观察临床效果。方法:40例患儿ASAI级,麻醉前30min肌肉注射阿托品0.01mg/ks,麻醉气体经Blease8500麻醉机及Blease七氟醚专用挥发器吸人,采用小儿呼吸回路。氧流量调至4L/min,将面罩紧扣患儿口鼻,七氟醚挥发器刻度调至7%,将开始吸气时作为0s,每5秒测试1次睫毛反射。睫毛反射消失后,记录睫毛反射消失的时间,将七氟醚吸入浓度调至5%,氧流量调至2L/min,继续吸入并辅助或控制呼吸。每5秒测试刺激疼痛反应消失的时间并记录。待患儿疼痛反应消失后,建立静脉通路,静注琥珀胆碱.2%利多卡因、喉头喷雾行气管内插管。观察指标:睫毛反射消失时间、疼痛反应消失时间、血压、脉搏SpO2、心电图和呼吸频率。并观察有无呛咳、喉痉挛、呕吐、分泌物增加等兴奋期的表现。结果:睫毛反射和疼痛反应消失时间分别为(49±7)s和(155±10)s;麻醉诱导期间SpO2〉98%,未发生呛咳、喉痉挛、呕吐、分泌物增加现象,与诱导前比,睫毛反射消失和疼痛反应消失时血压、心率、呼吸的变化不明显。结论:高浓度七氟醚快速吸入诱导,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诱导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导乐陪伴分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10年6月来我院要求自然分娩的单胎头位初产妇180例,按自愿原则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采取一对一全程持续的导乐陪伴分娩方式;对照组采用传统分娩方式,未提供导乐陪伴服务。对2组产妇的情绪、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率、产妇满意度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情绪稳定,产程缩短,产后出血减少,自然分娩率及满意度提高,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导乐陪伴分娩能使产妇愉快地度过分娩期,促进自然分娩,在保障母婴安全方面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羟丁酸钠用于小儿麻醉诱导的临床分析李莉王亚金1(第三临床学院麻醉科,沈阳110021)关键词羟丁酸钠;小儿麻醉诱导小儿气管插管麻醉诱导常用的方法有吸入麻醉诱导、肌注氯胺酮诱导、静注硫喷妥钠加肌肉松弛剂诱导管。而作者认为静注羟丁酸钠(以下简称γ-OH)...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通过对230例导乐陪伴分娩孕妇的临床观察,寻找降低剖宫产率,提高阴道顺产率的有效措施。方法正常足月孕妇,无头盆不称,均排除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随机分为导乐分娩及正常足月分娩组各230例。结果230例导乐陪伴分娩孕妇的剖宫产率、吸引器助产率、产后2 h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导乐组孕妇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均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导乐陪伴分娩可以降低剖宫产率,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导乐陪伴分娩为产妇提供了人性化的产程服务模式,效果显著,此服务模式值得在产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人性化护理方法在分娩陪伴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2月在本院顺产的15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采取人性化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三个产程、转剖宫产率、满意率及护理前后HAMA、HAMD及SCL-90评分。结果观察组的三个产程均短于对照组,转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产后观察组的HAMA、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SCL-90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产妇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述指标组建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在分娩陪伴中的应用效果好,优势较多,可在此类产妇中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