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两种置管途径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4例早产儿分为经上肢静脉置管组40例,经下肢静脉置管组44例,比较2组穿刺成功率、异位发生率、置管操作时间、置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下肢静脉组异位发生率与上肢静脉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置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在早产儿PICC置管中,下肢静脉置管异位发生率明显降低,优于上肢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体位脉冲式冲管在调整新生儿中心静脉(PICC)置管导管异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临床纳入本院2013年11月-2018年5月收治的PICC置管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3年11月-2016年9月收治的30例PICC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置管方式进行PICC置管。2016年10月-2018年5月收治的30例PICC置管患儿作为观察组,采用不同体位脉冲式冲管进行PICC置管的异位纠正。观察两组患儿导管异位发生率、调整次数、导管异位纠正成功率、留置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导管异位发生率仅为2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67%(P0.05)。观察组调整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留置导管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0%(P0.05)。结论:采用不同体位脉冲式冲管可有效降低新生儿PICC置管中导管异位的发生率,提高异位导管纠正率,减少调整次数,延长留置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使用静脉留置针行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拟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置管,观察组在B超引导下应用静脉留置针代替改良塞丁格技术中的穿刺针进行置管操作.比较两种方法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静脉炎发生率、置管时间.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时间、术后静脉炎发生率短于或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静脉留置针代替改良塞丁格技术中的穿刺针进行B超引导下PICC置管,可以提高儿童PICC置管一次穿刺及置管成功率,降低置管后静脉炎发生率,缩短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新生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1月该院收治的80例PICC置管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PICC置管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FMEA护理,比较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住院时间、使用静脉留置针个数和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使用静脉留置针个数和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MEA用于新生儿PICC置管护理中可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减少其静脉留置针个数和住院费用,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途径在新生儿应用的效果对比,以寻求最佳置管途径。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诊治的120例PICC置管新生儿,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上肢静脉)和观察组(下肢静脉),每组各60例,对两组出血量、操作时间、留置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以及置管并发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操作时间明显缩短[(25.0±10.0)min比(35.0±12.0)minl,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升高(83.3%比66.7%),导管异位发生率显著降低(6.7%比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出血量、留置时间、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静脉PICC置管较安全、可行,可尝试性常规选取。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兰考第一医院需接受PICC置管治疗的126例新生儿,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新生儿分为上肢组和下肢组,每组63例。上肢组39例经贵要静脉、10例经腋静脉、9例经肘正中静脉、5例经头静脉置管,下肢组51例经大隐静脉、6例经小隐静脉、6例经股静脉置管。比较两组置管出血量、操作用时、留置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下肢组置管出血量小于上肢组,操作用时短于上肢组,留置时间长于上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下肢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上肢组,导管异位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上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新生儿,下肢静脉PICC置管具有一定优势,更易于穿刺,出血量更小,不易发生异位及并发症,可留置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腋静脉置入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方法及其对PICC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经腋静脉置入PICC的140例新生儿为观察组,经其他部位置入PICC的139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一次置管成功、送管困难、第一次置管时导管异位及异位纠正成功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穿刺送管困难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导管异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管异位纠正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新生儿经腋静脉置入PICC与其他部位置入PICC相比,能提高一次穿刺及纠正PICC导管异位的成功率,也能降低送管困难的发生率,值得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音乐疗法在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需PICC置管的早产儿80例,采用完全随机法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和音乐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置管,音乐组联合使用音乐疗法。检测2组患儿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疼痛情况,统计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及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并做组间比较。 结果 置管前2组患儿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置管后3、5 min音乐组患儿呼吸、心率、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音乐组患儿血氧饱和度恢复时间、置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音乐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音乐组患儿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患儿(20.00%)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早产儿PICC置管时运用音乐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患儿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缓解患儿疼痛,降低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分析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时送管困难与导管异位关系。方法回顾分析95例实施PICC置管的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PICC置管时送管通畅与否分为送管通畅组和送管困难组,观察置管后导管末端位置。结果 61例早产儿PICC置管时送管通畅,其中发生导管异位8例,导管异位率为13.11%,34例PICC置管时送管困难,其中发生导管异位20例,导管异位发生率为58.8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943,P〈0.01)。结论置管前认真评估,置管中送管受阻时综合分析受阻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是PICC置管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方法阻断颈部静脉在血液病患儿置PICC管中异位效果的比较。方法选择79例需行PICC置管的血液病患儿,按其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1例,观察组38例。对照组在送管时采用偏头法加手臂与躯体大于90°角而小于135°角;观察组采用B超探头压迫法以阻断颈内、颈外静脉。观察两种置PICC管过程中导管异位入颈部静脉的发生率,置管时间,家属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置管后采用X线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的正确率。结果置管过程中,对照组PICC管异位入颈部静脉发生率为24.4%(10/41),观察组PICC管异位入颈部静脉发生率2.6%(1/38),两组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置管时间为(41.5±5.2)s,观察组置管时间为(25.2±3.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采用B超探头压迫法可预防减少血液病患儿置PICC管异位入颈部静脉的发生率,缩短置管时间,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探头按压法防止PICC置管颈内静脉异位的效果。方法:150例拟行PICC置管患者,采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在送管时采用超声探头按压颈内静脉,对照组采用指压法,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置管成功率98.67%,高于对照组的8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探头按压法可以有效预防PICC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发生,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磺酸粘多糖乳膏在静脉穿刺困难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静脉穿刺困难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使用山莨菪碱治疗,观察组患儿使用磺酸粘多糖乳膏治疗,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留置针和PICC置管耗时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留置针和PICC置管耗时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4/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33%(1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静脉穿刺困难患儿采用磺酸粘多糖乳膏进行治疗,能够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同时可以预防静脉炎的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3.
陈伟贤 《华夏医学》2013,(6):1134-1137
目的:分析新生儿双侧股静脉交替留置针的应用效果,比较新生儿双侧股静脉交替留置针与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9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选择双侧股静脉交替留置针,对照组选择PICC置管,比较两组之间的置管时间、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及医疗成本.结果:观察组患儿股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PICC的留置时间(P<0.05),但观察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及所耗费用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双侧股静脉交替留置针替代PICC置管安全可行,医疗成本低.  相似文献   

14.
田亚慧  王广州  姜凯  于凤琴 《广西医学》2021,43(17):2051-2053
目的探讨采用腔内心电图P波与R波比值定位技术联合超声引导在新生儿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42例需行PICC置管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140例,对照组102例。观察组在腔内心电图P波与R波比值定位联合超声引导下进行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行PICC置管。比较两组导管到位率、导管异位率、并发症发生率和置管时间。结果观察组导管到位率高于对照组,导管异位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置管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与常规置管方法相比,采用腔内心电图P波与R波比值定位技术联合超声引导对新生儿进行PICC置管,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导管异位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缩短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两种PICC置管途径在新生儿中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PICC置管新生儿126例,以双盲法将其平均分为上肢静脉组(行上肢静脉穿刺)63例与下肢静脉组(行下肢静脉穿刺)63例。结果下肢静脉穿刺组操作时间低于上肢静脉穿刺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留置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静脉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88.89%,高于上肢静脉组76.19%(P0.05)。下肢静脉组导管异位率4.76%,低于上肢静脉组19.06%(P0.05)。结论下肢静脉置管可尝试性作为新生儿PICC置管的常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0):57-60
目的探讨新生儿采用下肢PICC置管术的应用效果及对其舒适度的影响研究,为新生儿寻求最佳静脉置管路径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4年2月~2016年11月期间于我院收治的新生儿112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的56例新生儿采取上肢静脉穿刺置管,研究组的56例新生儿采取下肢静脉穿刺置管。对比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出血量、留置时间、导管异位发生情况以及置管后的并发症,同时根据穿刺时和穿刺后疼痛评估量表NIPS评分结果及新生儿的心率情况进行舒适度比较。结果研究组新生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较对照组新生儿有明显优势(P均0.05);研究组新生儿的穿刺时间、出血量、导管异位发生情况与对照组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穿刺时的NIP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在穿刺后1~5 min的评分也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新生儿穿刺时及穿刺后5 min的平均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新生儿采用下肢静脉PICC置管术,具有安全可靠的置管效果,在穿刺时和穿刺后对新生儿的疼痛刺激较低,减轻对其舒适度的负面影响,推荐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心电监护仪辅助定位法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新生儿行上肢静脉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该院收治的98例NICU经上肢静脉PICC置管的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体表测量结合X线胸片定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心电监护仪定位,比较两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情况(异位调整次数、置管耗时)和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5.92%(47/49),高于对照组的81.63%(4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异位调整次数少于对照组,置管耗时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6.12%(3/49),低于对照组的22.45%(1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表测量结合X线胸片定位基础上采用心电监护仪辅助定位法应用于NICU新生儿经上肢静脉PICC置管可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减少异位调整次数,缩短置管耗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单纯体表测量结...  相似文献   

18.
欧小梅 《基层医学论坛》2013,(13):1720-1722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术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需行PICC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行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分析2组患者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置管时间短,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未发生静脉血栓。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能提高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减轻患者置管时疼痛,降低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王桂清  容林静  谭超 《吉林医学》2006,27(10):1294-1295
目的:探讨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脑血管意外患者治疗中应用效果。方法:75例患者置管按照住院的先后顺序分为PICC组37例和浅静脉留置组38例,分别观察及比较两种方法置管成功率、置管留置时间的长短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ICC置管成功率94.6%(35/37),浅静脉留置成功率97.4%(37/38)。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长于浅静脉留置技术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ICC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1%,浅静脉留置技术组为47.3%,P﹤0.01。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安全可靠,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痛苦小,在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PICC与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静脉高营养治疗中的使用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罗芳玉  谭学蓉 《当代医学》2011,17(21):131-132
目的分析比较PICC与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静脉高营养中的应用。方法本文回顾性总结新生儿室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66例早生儿,将这66例早产儿采用不同的输液方式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PICC途径输注,对照组采用上肢静脉留置针途径输注。通过记录留置的时间、观察患儿烦躁哭闹情况、发生静脉炎等并发症情况及影响患儿肢体活动和护理操作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留置的时间是36~302d,烦躁哭闹发生率7%,静脉炎发生率8%,并发症发生率3%,且不影响患儿肢体活动及护理,对照组留置的时间是2~12d,烦躁哭闹发生率36%,静脉炎发生率49%,并发症发生率22%;且影响患儿肢体活动及护理。结论在对早产儿静脉高营养中,选用PICC静脉置管效果明显优于前臂静脉留置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