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戴桂良   《中国医学工程》2009,(4):268-270
目的分析影响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其预防和早期识别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09年6月入我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经颅多普勒判断脑血管痉挛发生,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本组91例患者共31例(34.1%)发生脑血管痉挛,其中轻度痉挛9例(9.9%),中度痉挛16例(17.6%),重度痉挛6例(6.6%)。而损伤类型、GCS评分、蛛网膜下腔出血及Fisher分级均是影响脑血管痉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挫裂伤或硬膜外血肿者、中重度颅脑损伤者、合并SAH者及SAH严重者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可能性高;有相应危险因素的颅脑损伤患者应予重视,防止脑血管痉挛发生或进行早期识别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对脑外伤患者脑血管痉挛(CV S)的诊疗价值。方法:对95例颅脑外伤病人进行动态TCD检查,并结合患者GCS评分、蛛网膜下腔出血量(t-SAH)的大小对其结果进行统计评价。结果:TCD检查结果与GCS评分和、t-SAH量的大小相关,并与脑血管痉挛(CV S)的发展相一致,常在伤后1 d~3 d开始出现,3 d~7 d达高峰,2周后渐减轻。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 CA)>200 cm/s或VM CA<45 cm/s者预后差。结论:TCD检查是外伤后CV S动态监测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临床医生判断病情、预后提供依据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重度颅脑损伤病人发生颅脑外伤后脑梗死(post 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PTCI)的危险因素。方法:筛选我院神经外科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中重度颅脑损伤病人32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可能引起PTCI的因素进行χ2检验分析,再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生PTCI 37(11.31%)例,其中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s,GCS)3~8分、9~12分患者PTCI发生率分别为16.11%(34/211)、2.59%(3/116),合并颅底骨折、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aemorrhage,SAH)、脑疝、低血压性休克、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PTCI发生率分别为19.74%(15/76)、14.89%(32/215)、17.95%(14/78)、20.00%(15/75)、14.61%(26/178),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31、0.029、0.039、0.001、0.043)。而患者年龄、性别不同引起的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353、0.882)。结论:GCS、颅底骨折、外伤性SAH、脑疝、低血压性休克、行去骨瓣减压术是PTCI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年龄、性别与PTCI发生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孟娜  丁宁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1):1983-1984
颅脑损伤患者往往伴发低钠血症(hyponatremia),而低钠血症容易导致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元细胞水中毒,其结果是细胞功能活动障碍,甚至细胞死亡等连锁反应,导致患者出现脑水肿和脱髓鞘等临床症状,从而直接导致患者死亡或遗留严重后遗症。本研究对438例颅脑损伤患者低血钠的发生情况及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术治疗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舟山分院收治的100例行介入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介入术治疗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4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痉挛组,另择介入术治疗后未发生脑血管痉挛的5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非痉挛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术治疗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脑血管痉挛的logistic回归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合并症、颅内动脉瘤家族史、动脉瘤数量、动脉瘤栓塞程度以及动脉瘤位置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痉挛组患者年龄≥60岁、吸烟史、Fisher分级>Ⅱ级、动脉瘤大小≥1cm、动脉瘤破裂、Hunt-Hess分级>Ⅱ级、手术时机为入院时间≥3d、全血白细胞计数≥15×109/L、血糖≥7mmol/L的比例均显著高于非痉挛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Fishe...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经颅多普勒(TCD)监测克林澳对脑外伤后脑血管痉挛(CVS)的治疗价值。方法将68例有症状并经TCD证实有CVS的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克林澳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0例,刺五加治疗),治疗期间根据患者症状变化动态检测TCD,包括大脑中动脉(MCA)及椎动脉(VA)脑血流速度,分析克林澳对CVS的治疗效果。结果克林澳组血管痉挛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CVS恢复正常所需时间也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TCD是监测CVS的有效方法,克林澳对脑血管痉挛及相关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超声诊断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影响CVS的相关因素。方法对3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夹闭手术前后应用TCD监测CVS。术前行颅脑CT检查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Fisher分级。采用临床病例分析统计方法,归纳、分析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TCD检查资料。结果以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CA)高于120 cm/s为诊断CVS的标准,术后有17例发生CVS,发生率为53.1%。TCD检测CVS的灵敏度为75%,特异度为78%。Fisher分级Ⅲ、Ⅳ级患者中CVS的发生率有高于Ⅰ、Ⅱ级的趋势。结论 TCD为监测CVS的有效方法;颅内动脉瘤术后CVS的发生可能与Fisher分级的等级有关。TCD可以早期发现颅内动脉的血流速度增高,预测CVS,指导临床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造成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影响儿童重型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2012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64例TBI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存活与死亡患者的临床特点,并进行相关均数t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4例中存活36例,死亡28例,病死率43.75%?相关危险因素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显示,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s core,GCS)?儿童危重症评分(pediatric critical illness score,PCIS)?白蛋白?血清乳酸水平?血糖?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对儿童TBI预后有显著影响(P均<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共筛选出2个影响因素,分别是GCS(OR = 29.081,95%CI:3.125~270.614,P = 0.003)?血清乳酸(OR = 10.609,95%CI:2.552~44.094,P = 0.001)?对并发症发生率行卡方检验,死亡组急性肾衰竭?高钠血症的发生率较存活组明显增加(P均< 0.05)?结论:GCS?血清乳酸水平是儿童TBI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急性肾衰竭?高钠血症的发生对患儿的预后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脑血管痉挛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脑血管痉挛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温常规治疗,分别于治疗后的第1、3、5、7天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颈内动脉颅外段平均血流速度,测定其痉挛指数,然后比较两组脑血管痉挛(CVS)的出现情况、痉挛指数的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亚低温组术后CV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痉挛指数比较显示:第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第5天、第7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间的痉挛指数的差异性逐渐增大。亚低温组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致残率及死亡率也分别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亚低温通过稳定重型颅脑损伤后脑循环功能,尤其是能平抑重型颅脑损伤后急性高灌注,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从而明显减少伤灶脑水肿体积,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探讨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瘤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 年2月该院接受听神经瘤切除术患者153 例。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听神经瘤,且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回顾性分析其中80 例符合要求的患者,按照经颅多普勒对术前及术后1、3、5、7 和9 d的椎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及频谱的监控结果,将其分为血管痉挛组(43例)和血管未痉挛组(37 例),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其临床相关指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听神经瘤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肿瘤最大直径、肿瘤质地、与三叉神经或脑干粘连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936,p=0.035),肿瘤最大直径(OR=5.327,p=0.046),肿瘤质地(OR=143.757, p=0.023)为脑血管痉挛危险因素。结论 听神经瘤术前年龄较小、肿瘤直径较大,术中可见肿瘤质地较韧的患者易并发术后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11.
重度颅脑损伤预后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某些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中心ICU 1997年元月~ 2 0 0 3年元月收治的 49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 ,观察早期血压、血糖、Glassgow评分等三个因素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早期低血压组病死率高于非低血压组 (P <0 .0 5 ) ,2 4h随机血糖≥ 11.1mmol/L组病死率高于 <11.1mmol/L组 (P <0 .0 5 ) ,GCS分值愈低 ,病死率愈高 (P <0 .0 1)。结论 早期血压、血糖、Glassgow评分均可作为判断重型颅脑损伤预后有价值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颅脑创伤术后的患者出现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此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继而控制脑梗死的进一步发展,使患者的预后得到改善。方法回顾性分析因颅脑创伤行开颅手术的患者,根据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从中找到引起脑梗死的高危因素。结果患者高龄、入院时低收缩压、特定的损伤类型(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术前昏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疝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均是造成脑梗死的高危因素。结论以上因素均为术后并发脑梗死的高危因素。手术后出现脑梗死的时间一般为术后4 h~1 周之内,部位以脑叶梗死居多。  相似文献   

13.
张茂  陈健龙  彭浩  符传艺 《重庆医学》2018,(12):1625-1627,1631
目的 探讨脑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现状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以行栓塞术治疗的脑破裂动脉瘤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常规行动脉瘤栓塞术治疗,统计住院期间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并分析脑破裂动脉瘤裣塞术后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因素.结果 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22.73%.无脑血管痉挛患者与出现脑血管痉挛患者比较,年龄、BMI、高血压、吸烟史、动脉瘤数、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手术时机、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因素有年龄、高血压、吸烟史、动脉瘤数、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手术时机及GCS.结论 脑破裂动脉瘤裣塞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高,且与患者年龄、高血压、吸烟史、动脉瘤数、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手术时机及GCS相关.  相似文献   

14.
冯洋  杨华  刘潇  彭瀚  林鸿溢  曾茜  李阳艳 《西部医学》2022,34(5):719-723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中重型颅脑损伤(TBI)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5年1月~2020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学龄前中重型颅脑损伤患儿245例,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为预后良好组189例与预后不良组56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主诉、受伤机制、入院儿童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入院Rotterdam CT评分、是否脑干损伤、是否合并伤、是否感染、有无并发症、首次血清钙与白蛋白、凝血功能是否异常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干损伤、入院GCS、并发症、首次血清钙是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 客观全面的评估学龄前TBI患儿的临床症状十分重要,TBI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可有效交代病情并指导下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对血清血管内皮因子(VEG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及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将86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两组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应用r-HuEPO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VEGF、NSE、S100B蛋白(S-100B)水平及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GCS)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变化,并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患者脑血流,统计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结果治疗2周,两组NSE、VEGF、S-100B水平及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血流速率均降低,观察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两组GCS、GOS评分均上升,观察组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采用r-HuEPO干预,可下调NSE、VEGF、S-100β蛋白表达,减轻脑血管损伤程度,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伤亚低温治疗新途径。方法:采用亚低温治疗与常规治疗进行对比分析,观察亚低温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颅内压、血压、体温、心率、血氧饱和度、血电解质、血糖变化和预后的影响。结果:亚低温治疗能显著降低颅内压增高,抑制伤后早期高血糖症、改善心肌缺血和呼吸功能,降低死亡率。结论:亚低温治疗能降低重型颅脑伤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并发创伤性脑梗死(TCI)的风险因素,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金华市中心医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神经外科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277例,所有患者均行开颅手术,根据术后是否并发有创伤性脑梗死,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6例、对照组251例,应用单因素分析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是否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入院时高血糖、有无合并伤、有无脑梗死病史、手术方式、颅脑损伤类型、脑梗死类型、GCS评分、是否合并脑疝及是否合并恶性脑水肿,并进一步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并发创伤性脑梗死的风险因素。 结果 共有26例患者术后并发脑梗死,发生率为9.4%,术前高血糖、硬膜下血肿、行大骨瓣减压术、GCS小于8分、合并脑疝及恶性脑肿胀与颅脑损伤术后发生相关(P<0.05),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脑损伤术后发生创伤性脑梗死风险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高血糖、GCS小于8分、合并脑疝及合并恶性脑肿胀可增加颅脑损伤术后发生创伤性脑梗死的风险(P<0.05)。 结论 术前高血糖、GCS小于8分、合并脑疝及合并恶性脑肿胀可增加颅脑损伤术后发生TCI的独立风险因素,在颅脑损伤后的TCI防治中应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110-116
目的观察化瘀通腑法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症状、脑代谢及脑灌注的影响。方法将80例重度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化瘀通腑中药,对两组患者的症状、脑代谢和脑灌注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用药后第2周有更低的颈内静脉-动脉乳酸差,更高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脑氧摄取率和脑灌注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瘀通腑法能一定程度上改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的症状、脑代谢和脑灌注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2):23-26
目的 探讨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及颅内压变化的临床研究。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162例,未发生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组作为对照组,发生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组,每组81例。比较两组PT(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FIB(纤维蛋白原)、PLT(血小板)、D-二聚体(DD)以及两组颅内压、GCS评分、GOS评分。结果 研究组PT、TT、APTT、D-二聚体高于对照组(P0.05),FIB、PLT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颅内压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GCS评分、GO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后,患者凝血功能出现障碍,颅内压明显增高,这为以后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