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尿铀监测估算内照射个人剂量的适用条件,为核工业职业卫生管理和核燃料单位开展尿铀监测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模拟计算的方法,分别推导了急性和慢性摄入铀化合物,致个人有效剂量分别为1 mSv/次和1 mSv/年时的尿铀水平,并以某厂无职业接触史职工上岗前尿铀监测结果为例,分析尿铀监测用于个人剂量估算的适用条件。结果 对于急性摄入的特殊监测,使用液体荧光法尿铀监测可以满足F类铀化合物、M类低浓铀和S类天然铀的探测限要求;对于常规监测,在监测周期较短时,仅F类低浓铀和M类天然铀可以满足探测限的要求,S类铀化合物不适宜将尿铀作为常规监测。结论 尿铀监测用于内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评价或结果解释时,需考虑尿中铀本底含量的影响及监测方法的探测限要求。 相似文献
2.
个人剂量监测是放射工作场所中重要的防护措施之一 ,由于个人剂量计具有便于携带 ,剂量范围宽 ,组织等效性 ,线性和能量响应好 ,测定值与剂量率和辐射的入射方向无关 ,以及成本低等优点[1 ] ,在放射工作场所中得到广泛地应用。它能够比较客观地表示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水平 ,并对防护工作 ,放射性职业病诊断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并以此指导和保证放疗工作有序地进行。我科全体工作人员于 1990年起接受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原省防疫站 )组织的连续监测 ,并建立了个人剂量档案 ,现对 1993年至 2 0 0 0年间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一、仪器和方法测… 相似文献
3.
胡爱英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6,16(6):432-433
日本千代田保安用品株式会社个人剂量监测概况胡爱英日本(关于防止放射性同位素等放射线伤害的法律)是国家最基本的放射卫生防护法规。该法1958年颁布执行。放射性同位素等放射性应用单位从1958年的51所到现在已发展到5246所。此外,还有大型核设施,核电... 相似文献
4.
宁夏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卢桂才张国亮彭显扬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是放射卫生防护监测中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评价辐射防护有效程度以及辐射所致健康影响的重要指标。本文总结分析了1991~1995年5年间宁夏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1仪器... 相似文献
5.
张竹斌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4,24(4):380-381
为了解兰溪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水平,评价放射工作人员健康与工作场所防护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督与管理工作,保证放射工作人员、受检者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笔者于2001年对兰溪市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个人剂量监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随着核医学应用的广泛开展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增多,潜在的职业健康问题也应该受到足够重视。目前,大多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主要是通过热释光剂量计等提供的外照射信息,并未全面开展常规内照射的监测,这可能会低估他们的年有效剂量。全面的个人剂量监测是职业健康监护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核医学内照射的特点,介绍了核素的监测技术和剂量估算方法,列出了几种常用软件,从而全面客观了解和认识当前核医学工作人员的内照射相关内容,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监管政策及防护要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是放射卫生防护的重要手段,对了解放射工作人员防护状况,评价防护效果,以及提高防护水平意义重大。笔者总结了广州市2002年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自1988年以来,某部开展了对所属的78个单位医疗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积累了大量监测资料。本文作者根据1988~1995年某部防护队历年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评价。结果基本上反映了某部医疗放射工作者个人剂量监测水平。一、监测方法和质量保证1-仪器设备:FJ377热释光剂量仪;FJ411型退火炉;热释光剂量计;刻度源。2-监测方法:采用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的BIRM-1000型徽章式热释光个人剂量计,剂量计内置4个LiF(Mg,Cu,P)热释光探测器(以下简… 相似文献
9.
胡爱英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4,24(4):377-379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数据是评价职业人员卫生防护和健康的依据,个人剂量监测的覆盖率又是衡量我国放射卫生防护状况,与是否全面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以及有关放射卫生标准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在职业照射放射防护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在20 相似文献
10.
肖慧娟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8,18(4):283-284
1996年深圳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与分析肖慧娟深圳市自1992年起,对全市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这几年,我们一直探讨应当如何记录低于最低判断限的剂量,才能较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为此,从1996年起,我们采用了新的记录方法记录放射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11.
个人剂量监测是评价放射工作人员健康与工作场所防护状况的重要依据之一 ,也是获得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剂量水平的有效手段 ,同时也为放射性疾病的诊断、卫生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标准提供了剂量依据。为此全国各地先后开展了个人剂量监测工作 ,我市于 1996年起对全市 6区、6县 (市 ) 2 43个医用诊断X射线使用单位、76个工业探伤单位和 5 3个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每年约 10 0 0多名 ,进行了个人剂量监测。一、仪器和方法1 仪器设备 :采用RGD 3型热释光剂量仪 (北京防化院生产 ) ,LiF粉末制成元件 ,2 0 0 0B TLD退火… 相似文献
12.
杨伯云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8,18(3):201-202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与质量控制杨伯云上海市1978年开始着手调研热释光个人剂量监测的技术准备工作,1981年研制成101型B2O(Na)热释光剂量计。并开展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1984年在普陀区医院放射科开展试点,1985年逐步推向全市... 相似文献
13.
本单位自2005年初对全市开展了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现将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1997年卫生部颁发《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 ,即52号令 ,为具体搞好个人剂量监测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证。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是放射卫生防护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为放射卫生防护监督和工作人员的健康评价提供依据 ,也为改善、解决防护条件提供依据。通过个人剂量监测 ,可以了解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情况 ,发现存在的薄弱环节 ,改进辐射防护条件 ,并且为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提供剂量依据。一、武汉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管理概况1 .我市从 1 988年开始在 4个区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的试点工作 ,1… 相似文献
15.
16.
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与登记是电离辐射防护和职业健康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全国范围开展监测工作以来,我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已走过近30个年头,在辐射防护最优化、保护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我国个人剂量监测与登记工作进行分析与总结,探讨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赵尧贤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4,24(1):71-73
自卫生部于1985年底颁布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规定》(GB5294-85)后,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在全国卫生系统相继开展,浙江省于1986年开始筹建个人剂量监测实验室,并于1987年参加了全国个人剂量监测质量控制比对,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1987年底,我省在杭州市选择了省、市、区级医院中的134名放射工作人员进行 相似文献
18.
目前对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的监测基本上是采用热释光剂量测量法,国家对其监测技术和方法在GB5294-85中有较详细地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许多因素可导致监测值出现偏差,影响结果的准确性。为此,我们着重分析了热释光读出器的质量保证、热释光测量的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9.
侯黎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2007,(3):34-34
辐射防护的基本任务是,在保护环境,保障从事辐射工作人员和公众,以及他们的后代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允许进行可能产生的辐射照射的必要活动,所以对从事放射性医疗工作的人员进行辐射剂量监测是放疗科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能有效的降低职业性照射剂量水平,保障放疗科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亚太地区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水平,分析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个人剂量监测能力、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方法 阐述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亚太地区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比对方法,对于各照射组分别从相对误差、负相对误差比例、变异系数和固有误差4个方面分析了比对结果,对于总体结果从各照射情景及各参与者响应值R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合标准、技术导则对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进行讨论。结果 共有22个国家的30个个人剂量监测机构参加了本次比对。所有测量结果的响应值R在0.67~1.50范围内,平均值为0.96±0.16(1σ);4个照射组测量值的整体相对误差分别15.5%、16.4%、19.1%和16.6%;各照射组R的中位数与平均值相近且均接近于1.0,整体上R的分布偏向于1.0以下;24家参与者响应分布偏向1.0以下的有15家,占总数的62.5%。结论 所有参加机构均达到了本次比对要求,但在剂量系统校准、质量控制及不确定度分析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建议可通过加强量值溯源和检定校准的多样性、了解现场使用场景和优化剂量计性能、系统科学评估不确定度来提高个人剂量监测机构外照射剂量监测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