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品管圈在降低留置针非计划拔管中的运用及护理体会.方法 收集2013年9-11月间患者使用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例数,运用品管圈对其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原因,设定目标,制定相应对策及实施,评价2014年1-3月实施品管圈方法后患者使用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例数,对比品管圈实施前后2组在出现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的变化情况.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患者留置针的非计划拔管率从64%降低到28%,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品管圈能有效降低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提高留置针正常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静脉留置针3天内非计划拔管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按照品管圈步骤,运用QCC手法,统计品管圈活动改进前后各一季度内静脉留置针3天内非计划拔管率,确认活动开展效果。结果 2016年4月至2016年6月与2016年1月至2016年3月静脉留置针3天内非计划拔管率由15.8%降到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品管圈活动应用到降低静脉留置针3天内非计划拔管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并且提高了科室护理团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持续改进临床护理质量提供了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应用品管圈活动在减少留置胃管患者意外拔管率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有效参考。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针对降低本科室留置胃管患者意外拔管率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干预。观察及比较施行前、施行后本科室内留置胃管的43例患者的胃管意外拔管率变化。结果:运用品管圈管理,患者的留置胃管意外拔管率从67.44%下降30%,运用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管理的应用能够明显降低留置胃管患者的意外拔管率,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降低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以"降低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为活动主题。通过制作查检表现场调查、观察并记录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并按照品管圈程序开展活动,通过人、物、环、法分析,找出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的真因,制订相应的对策并组织实施,进行效果确认。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从59.3%下降至23.4%。结论此次品管圈活动大大降低了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从而减轻患者负担,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工作效率,积极响应优质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品质管理活动在降低儿科浅静脉留置针意外拔管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并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12月100例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儿科浅静脉留置针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13年1~12月100例我院儿科浅静脉留置针患者为观察组,并于2013年1月1日其实施品质管理活动,记录两组患者品质管理活动实施前后的意外拔管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分析儿科浅静脉留置针意外拔管发生原因,并对记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意外拔管发生率(8.0%)低于对照组(50.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留置时间低于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8±1.1)d比(4.5±1.4)d,(95.32±2.34)分比(76.98±4.34)分,100.0%比79.0%,均P<0.05]。结论品质管理活动可降低儿科浅静脉留置针意外拔管发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可考虑于临床中合理推广应用,应当引起广大医学卫生工作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2月外周静脉留置针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方法不同分为品管圈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品管圈组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非计划拔管率。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依从性、外周静脉留置针知识认知、患者非计划拔管率、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护理技术及团队凝聚力评分的差异。结果:品管圈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x~2=5.208,P=0.022)。品管圈组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依从性、外周静脉留置针知识认知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品管圈组非计划拔管率低于对照组(P0.05)。品管圈组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护理技术及团队凝聚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护理技术及团队凝聚力,可促进患者对外周静脉留置针知识的认知和置管依从性的提高,降低非计划拔管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5):135-139+16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住院患者外周浅静脉留置针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11月15日~2019年3月15日运用戴明循环和品管圈10大基本步骤对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心胸肿瘤外科、普外科、血液风湿免疫科5个科室住院浅静脉留置针患者,以2周为时间节点观察干预后静脉炎发生率、活动目标达成率、进步率及圈员的综合能力改善状况。结果通过干预,住院患者外周浅静脉留置针静脉炎的发生率由20.00%逐渐降至9.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目标达成率114.70%,进步率51.50%。圈员整体综合能力雷达图评分得到提高。结论实施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住院患者外周浅静脉留置针静脉炎发生率,并无形中提升圈员的责任感、团队凝聚力、个人自信心、交流沟通能力、发现问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QCC手法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品管圈理念在静脉留置针护理中的应用,探讨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80例住院并使用留置针的小儿患者纳入研究,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开展品管圈活动进行留置针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现象的几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平均为(83﹒5±4﹒4)h,对照组患者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平均为(54﹒3±3﹒5)h,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的几率为17﹒5(7/40),对照组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几率为37﹒5%(15/40),组间差异比较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的护理中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进而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极具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赵焱  赵美杨  宋春玲  邵艳萍 《吉林医学》2014,(27):6151-6152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方面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确定主题,明确存在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针对主要原因制定对策并实施。结果:品管圈活动后,影响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的主要因素(导管堵塞和液体外渗)得到明显改善,使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由85.7%下降到2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有利于解决存在的问题,有效降低了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减少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品管圈对降低小儿静脉留置针滑脱的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小儿静脉留置脱管率"为活动课题,对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共1815例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患儿进行导管滑脱现状调查,分析导管滑脱原因,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达到操作标准化.结果 实施品管圈后,小儿静脉留置针脱管发生率由9.7%降到6.0%.结论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静脉留置针脱管率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秦思宜  庄红霞  王雪琪 《安徽医学》2015,36(11):1405-140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高浓度用药时降低静脉留置针的非预期拔针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选定“高浓度用药时降低静脉留置针非预期拔针率”为活动主题,对所有实施品管圈前的104例及实施品管圈后109例患者在高浓度用药时静脉留置针非预期拔针情况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影响静脉留置针非预期拔针的原因及因素,制定相应的活动计划与实施对策。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在高浓度用药时静脉留置针非预期拔针率从88.5%降低到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有效降低了高浓度用药时静脉留置针的非预期拔针率,减少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增强了护士的责任心、工作积极性、主人翁意识和团队精神。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品管圈质量管理手段对降低留置针静脉输液发生静脉炎的作用效果。方法:我院于2014年3月-2014年9月之间以"降低留置针静脉输液发生静脉炎"为主题,开展为期6个月的品管圈质量管理活动,探讨通过质量管理手段对降低留置针静脉输液发生静脉炎的方法,并针对留置针静脉输液制定标准化措施。结果:在品管圈质量管理手段实施后该病房的人发生静脉炎的发生率为3.64%,与实施品管圈质量管理手段前静脉炎发生率23.64%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质量管理手活动,有效改善了使用留置针静脉输液发生静脉炎的临床现状,创建了积极向上的科室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3):131-133+136
目的分析品管圈活动对降低留置针静脉输液静脉炎发生率的临床价值。方法建立品管圈活动小组,以降低留置针静脉输液静脉炎发生的概率为本次研究宗旨,选择我院心内科2017年12月~2018年2月接诊的120例应用留置针静脉输液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品管圈活动,观察对比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的留置针静脉输液静脉炎发生率及留置针敷贴固定情况。结果品管圈活动开展后静脉留置针静脉炎发生率(6.67%)明显低于开展前留置针静脉输液静脉炎发生率(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品管圈活动开展后留置针敷贴固定情况较开展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但可以有效降低静脉留置针静脉炎发生率,改善留置针敷贴固定情况,还可提高临床质量,提升医务团队操作技能、理论知识、合作精神,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新生儿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3年4月成立“品管圈”活动前190例患儿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情况及2013年5月~2013年12月成立“品管圈”活动后243例患儿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情况,进行现状把握,目标设定,原因解析,开展对策拟定实施及检讨,效果确认,制定留置胃管固定的标准化流程。结果新生儿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由活动前的74%降至活动后的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12,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新生儿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提高了护士护理科研参与意识及护理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5.
邓国翠 《甘肃医药》2014,(7):553-555
目的:探讨品管圈的应用对提高儿科患儿静脉留置针维护质量,降低儿科患儿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的作用。方法:针对主题,进行现状把握,对儿科患儿静脉留置针维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拟定对策,提出改进措施,并将改进前、后状况进行比较,效果确认。结果:运用品管圈对儿科患儿静脉留置针维护进行管理控制,静脉留置针管路堵塞、导管脱出、折叠及异位、静脉炎的发生率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品管圈对儿科患儿静脉留置针的维护进行管理控制,可以提高儿科患儿静脉留置针维护质量,降低儿科患儿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了儿科患儿静脉留置针维护的标准化,同时通过品管圈也提高了护理人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减少了投诉,提高了患儿及家长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降低浅静脉留置针外渗发生率的效果。方法根据科室人员情况及自愿原则,选定圈成员,成立科室品管圈;再依据上级政策、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四方面内容,确立"降低患者浅静脉留置针外渗发生率"为活动主题,对活动主题展开调查,讨论分析原因,拟定实施对策,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的效果。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患者浅静脉留置针外渗发生率低于活动前,护士浅静脉留置针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均高于活动前。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了患者浅静脉留置针外渗的发生率,减少了护患纠纷,提高了护士的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技能水平,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在静脉留置针使用中冲封管准确率的应用效果。方法在品管圈开展前后,对60例患者调查护理人员输液前后冲封管的准确率,输液前后冲封管的时间及留置针使用冲封管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知晓率。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前留置针冲封管准确率为65%,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留置针冲封管准确率为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展品管圈前输液前后冲封管平均时间为62秒,开展品管圈活动后输液前后冲平均留置时间为35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展品管圈前对留置针冲封管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知晓率为56.6%,开展品管圈活动后为知晓率为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科室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可提高留置针冲封管的准确率,降低留置针冲封管时间,提高护理人员对留置针冲封管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的知晓率,而且通过品管圈活动,科室形成标准化的操作流程,降低了医疗成本,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普外科年轻护士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技能中的作。方法:2015年3-10月,我科以"提高年轻护士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技能"为主题,开展为期8个月的品管圈活动,分析比较活动前后静脉留置针穿刺1次成功率,请儿科穿刺能手协助穿刺次数等5项指标。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静脉留置针穿刺1次成功率,请儿科穿刺能手协助穿刺次数等5项指标较实施前均有改善。比较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提高普外科年轻护士的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技能,有利于小儿患者的临床用药、手术安全及紧急抢救,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同时提升了护士素质和业务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护理专案管理在老年心血管病静脉留置针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36例老年心血管病静脉留置针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留置针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护理专案管理,比较两组穿刺1次成功率、留置针堵管率、非计划拔管率、留置针固定规范率、平均每针留置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穿刺1次成功率为98.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非计划拔管率为5.8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留置针固定规范率为95.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平均每针留置时间为(71.62±12.59)h,明显长于对照组的(45.23±8.4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留置针堵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静脉留置针护理基础上采用护理专案管理可提高老年心血管病静脉留置针患者穿刺1次成功率和留置针固定规范率,降低非计划拔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延长平均每针留置时间,效果优于单纯常规静脉留置针护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品管圈护理在门诊静脉留置针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120例患儿,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品管圈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留置针异常情况发生率,比较实施品管圈护理前后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评分,比较两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留置针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00%,低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品管圈护理后,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8.33%,高于对照组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品管圈护理可减少门诊静脉留置针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和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