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共面模板(co-planar template, CPT)辅助CT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脊柱转移瘤质量控制与近期疗效。方法 12例原发肿瘤经病理学明确诊断,影像学改变符合脊柱转移瘤特征,患者共有16个病灶。处方剂量(prescribed dose, PD)80 Gy,粒子活度(1.48×107~2.59×107)Bq(0.4~0.7 mCi),CPT辅助CT引导下将植入针按术前计划穿刺并种植放射性125I粒子。术后即刻扫描观察粒子分布情况,剂量评估。随访复查CT判定瘤体直径变化,进行疗效评估。随访时间为3~29个月。同时给予疼痛分级,评判疼痛改善情况。结果 16个病灶全部穿刺成功植入粒子。植入后剂量验证显示肿瘤靶区接受的平均照射剂量(209.21±37.16)Gy,D90为(115.29±7.87)Gy,D100为(76.59±5.53)Gy,V90为(99.30±0.51)%,V100为(98.06±1.15)%,适形指数(CI)0.981±0.012,靶区外体积指数(EI)0.012±0.007。脊髓接受的平均照射剂量为(30.47±4.83)Gy。靶区和脊髓接受的平均照射剂量与术前计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病灶完全缓解(CR)18.8%(3/16), 部分缓解(PR)62.5%(10/16),疾病进展(PD)6.25%(1/16),疾病稳定 (SD)6.25%(1/16),有效率(CR+PR)81.3%;疼痛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7例,轻度缓解2例;生存期11~39个月,中位生存期24个月。所有患者脊髓无放射性损伤发生。结论 应用CPT辅助CT引导可以按照术前计划控制粒子植入的位置和放射剂量,达到治疗肿瘤、并发症少、患者可耐受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不同弧度胆管内125I粒子链剂量学分布情况。方法 在纸上勾画出不同弧度的粒子链模型(弧长=2πr×角度/360),计算弧长为45 mm对应的0°、30°、60°、90°、120°、150°、180°的模型。粒子链模型总长度为45 mm(每枚粒子间距为0 mm)。在粒子链模型向心侧和离心侧的中心点及两端点垂直距离5 mm处画标尺。用激光扫描仪扫描模型。每个弧度模型创建3层图片,模拟直径为8 mm的胆管。将图片导入放射性粒子源植入治疗计划系统(TPS),模拟不同弧度的粒子链。使用TPS勾画大体肿瘤靶区(GTV)用于模拟直径8 mm的胆管,设定粒子初始活度1.85×107 Bq,给予处方剂量60 Gy。计算直径为8 mm模拟胆管的D90V100,以及粒子链中心点、两端点的向心侧及离心侧5 mm处剂量变化情况。结果 粒子链弧度为30°时,D90(132 Gy)和V100(100%)最高;弧度为60°时,D90(45 Gy)和V100(68%)最低。弧度为30°时,中心点处剂量最高(向心侧剂量为165 Gy,离心侧剂量142 Gy);弧度为180°时,中心点处剂量最低(向心侧剂量为90 Gy,离心侧剂量50 Gy)。不同弧度时(不含0°),中心点向心侧剂量均高于离心侧;两端点离心侧的剂量均大于向心侧。结论 随着弧度改变,粒子链剂量分布也相应变化,30°时D90V100最大;弧度近心侧剂量明显高于远心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125I放射性粒子单纯植入治疗腮腺区复发性腺样囊性癌的靶区设计方法及剂量学参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9年10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收治的行单纯125I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植入治疗的25例复发性腮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靶区设计及剂量学参数。术前结合腺样囊性癌病理学特点对不同复发部位设计靶区范围,处方剂量为100~120 Gy,术后验证靶区范围与剂量学参数。随访统计局部控制情况及放疗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25例患者复发部位分别为腮腺浅叶区10例,腮腺深叶区7例,颅底区及乳突颌后区复发各4例。中位植入粒子数量为59颗,粒子活度18.5~25.9 MBq,植入后验证所有患者均实现植入前靶区设计范围,D90V100V150等剂量学参数与植入前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1.5%和61.5%,不同部位的局部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应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腮腺区复发性腺样囊性癌,通过结合病理学特点及复发部位优化靶区设计,合理准确应用达到剂量学参数,可获得较好的局部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放疗后盆壁复发宫颈癌患者采用3D打印共面坐标模板(3D-PCT)辅助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剂量精确性实施的可行性。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的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应用3D-PCT辅助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放疗后盆壁复发宫颈癌患者资料10例。患者年龄37~71岁,中位年龄53.5岁,KPS评分≥ 70分。所有患者均接受过盆腔放疗。病灶体积为3.5~58.0 cm3(中位31.9 cm3),处方剂量120~180 Gy,粒子活度0.55~0.67 mCi(1 Ci=3.7×1010Bq),术前计划植入粒子数目为50(12~81)颗。根据术前计划在3D-PCT引导下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术后实际植入粒子数目为53(10~82)颗。评估剂量学参数包括D90D100V100V150V200、靶区外体积指数(EI)、适形指数(CI)和均匀性指数(HI),以及危及器官剂量D2 cm3D1 cm3D0.1 cm3。术前计划与术后计划参数的比较采用相关样本非参数检验。结果 术后实际植入粒子数目多于术前计划设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55,P<0.05)。术后计划与术前计划的靶区剂量学参数D90D100V100V150V200、EI、CI和H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肠道的D2 cm3D1 cm3D0.1 cm3、直肠D0.1 cm3的术后计划与术前计划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D2 cm3D1 cm3术后计划剂量低于术前计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00、-2.240,P<0.05)。结论 3D-PCT辅助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盆壁复发宫颈癌,通过术中剂量优化,术后实际剂量达到术前计划设计,可以保证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盆壁复发宫颈癌的剂量精确实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种植放射性125I粒子近距离联合化疗治疗肺上沟癌的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本院收治的影像及病理证实为肺上沟癌的患者36例,其中鳞癌26例,腺癌10例。粒子植入后1周行化疗,具体方案为第1、8天静脉给予1 000 mg/m2吉西他滨,第1天静脉给予顺铂75 mg/m2,连续4个周期。125I粒子在化疗间期植入,中位粒子数43,处方剂量(prescribed dose,PD)120 Gy,粒子中位活度0.7 mCi (2.59×107 Bq),范围0.68~0.82 mCi (2.52×107~3.03×107 Bq)。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8个月,观察生存率。结果 靶区瘤体周围处方剂量mPD (118.7±7.2)Gy,D90(126±4.7)Gy,D90> mPD。术后6个月胸部CT显示,完全缓解(CR)11例,占30.6%;部分缓解(PR)19例,占52.8%;疾病稳定(SD)5例,占13.9%;疾病进展(PD)1例,占2.8%;总有效率(CR+PR)为83.4%,共30例。1、3、5年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2%、83%和67%,中位局部控制时间56.8个月。1、3、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4.1%、56.7%和36.8%,中位生存期38个月。结论 化疗联合组织间近距离125I粒子植入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肺上沟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鼻咽癌诱导化疗后原发病灶(GTVnx)靶区勾画。方法 选择2012-2013年收治的52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诱导化疗2~3周期后行CT定位、标记及图像采集;同期采取相同体位行鼻咽部MRI平扫及增强扫描,采集T1W1增强图像;分别在CT图像及MRI图像进行GTVnx勾画;转移淋巴结、CTV1、CTV2及正常组织均在CT图像进行勾画;通过放疗计划系统进行MRI/CT图像GTVnx靶区融合;两套靶区给予相同处方剂量及正常组织限量,物理师进行调强放疗计划设计。比较不同图像下诱导化疗后GTVnx、各靶区照射体积及剂量、正常组织受量变化。结果 在局部晚期鼻咽癌诱导化疗后GTVnx勾画中,MRI图像勾画靶体积大于CT图像[(43.14±28.40)、(40.09±27.04)cm3,t=3.791,P<0.001];MRI图像勾画靶体积与诱导化疗前原发病灶体积差值[(27.90±11.86)cm3]小于CT图像勾画体积差值[(30.64±11.86)cm3](t=3.948,P<0.001)。两套计划原发病灶靶区照射体积比较,融合靶区计划(41.71±26.86)cm3大于CT图像计划[(38.65±25.66)cm3](t=4.098,P<0.001),但靶区剂量及正常组织受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MRI图像进行局部晚期鼻咽癌诱导化疗后原发病灶靶区勾画、MRI/CT靶区图像融合进行放疗计划设计,增加原发灶靶区体积及照射体积,可能减少诱导化疗后放射治疗靶区勾画漏靶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 125I 粒子植入时,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TPS)软件中计算点阵网格大小对剂量计算精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10例粒子植入患者的验证计划,将点阵网格调整为128×128、96×96、64×64、32×32共4组,在粒子数目、位置、活度及靶区大小相同的条件下,应用TPS计算每个计划的剂量,分别得出4组D90V90V100V150,并计算D90的误差。结果 128×128、96×96、64×64、32×32 4组点阵网格D90平均数分别为(7 178.8±2 237.7)、(7 072.7±2 240.8)、(6 889.1±2 305.5)、(6 351.0±2 515.7)cGy;D90误差百分比分别为(0.74±0.6)%、(-0.89±2.2)%、(-3.85±4.7)%、(-10.46±4.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5,P<0.05)。4组点阵网格V90分别为(93.12±0.32)%、(92.75±0.29)%、(91.87±1.28)%、(88.06±5.0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5,P<0.05);V100分别为(90.21±0.14)%、(89.67±0.64)%、(88.68±1.80)%、(84.10±6.5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4,P<0.05);V150分别为(73.48±3.49)%、(72.66±3.96)%、(71.33±4.83)%、(65.41±9.4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0,P<0.05)。结论 计算点阵网格大小明显影响TPS计算剂量的准确性,在保证运算速度同时应尽量应用128×128的计算点阵网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携带125I粒子的可降解导管植入和徒手粒子植入后粒子纵向间距的准确性。方法 本研究用薯蓣制成24个模拟病灶,分为徒手组和粒子导管组,每组12个模拟病灶,由3位医师完成粒子和粒子针插植,每位医师每组插植4个病灶,每组共插植60针道,并按设定粒子间距(0.5和1.0 cm)分别在两组模拟病灶内行粒子植入。术后CT复查,并测量粒子纵向间距。配对t检验分析徒手组和导管组与设定间距偏离的差异。结果 徒手组与设定间距的偏离程度分别为(0.184±0.047)和(0.127±0.051)cm,导管组与设定间距的偏离程度分别为(0.007±0.006)和(-0.003±0.006)cm,导管组粒子的偏离程度明显小于徒手组(t=3.804、2.499,P<0.05)。结论 携带125I粒子导管的应用,使粒子纵向间距的准确性优于徒手组,受术者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ArcherQA三维剂量独立验证系统在鼻咽癌调强放疗计划验证中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Eclipse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的105例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计划,分别利用ArcherQA与Portal dosimetry (PD)验证系统进行剂量验证。比较ArcherQA与PD的γ通过率(3 mm/3%,TH=10%),以及ArcherQA与TPS在靶区剂量(DmeanD90%)与危及器官剂量(Dmean)上的差异,并分析ArcherQA结果中各危及器官的三维γ通过率情况。结果 ArcherQA计算得到的平均三维γ通过率为(99.04±1.01)%,PD测量结果的平均二维γ通过率为(99.49±0.78)%,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5,P<0.05)。ArcherQA与TPS在靶区的剂量学差异为:GTV:Dmean(0.57±0.48)%,D90%(0.65±0.56)%;平均γ通过率:GTV (97.67±3.43)%,GTVnd-L (97.80±4.35)%,GTVnd-R (97.82±4.07)%,CTV1(97.88±2.44)%,CTV2(96.64±4.32)%;各靶区平均剂量差异为CTV1(0.57±0.46)%,GTVnd-L (0.85±0.55)%,GTVnd-R (0.73±0.55)%,CTV2(0.88±0.52)%;ArcherQA结果中各危及器官的平均γ通过率为脑干(99.93±0.22)%,视交叉(99.17±2.82)%,眼晶状体(100±0)%,脊髓(99.56±1.05)%,甲状腺(99.00±2.06)%,气管(87.86±10.42)%。各危及器官平均剂量,除左侧视神经、右侧海马、右侧腮腺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4.62~4.82,P<0.05)。结论 ArcherQA基于高性能图形处理器平台,采用高精度蒙特卡罗算法,可根据患者CT图像快速并准确地计算出体内的三维剂量分布和γ通过率,并给出各感兴趣区域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指标参数比较,可用于鼻咽癌调强放疗计划验证,不占用加速器机时,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腹盆腔肿瘤患者125I粒子植入术后周围环境的受照剂量率及有效剂量,为不同人群的安全防护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袖珍辐射仪,监测42例腹盆腔肿瘤患者125I粒子植入术后24 h内,距离植入部位各方向不同距离的受照剂量率,比较不同方向不同距离的剂量率差异。对植入粒子的总活度与测量的剂量率及植入深度与标准活度下剂量率进行曲线拟合并得出关系方程。根据公式计算不同人群、不同距离受照射的剂量率与警戒时间的关系。结果 距垂直粒子植入部位30、50、100 cm的受照剂量率分别为(6.92±2.87)、(4.10±1.62)和(1.30±0.48)μSv/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71,P<0.05)。患者左、右侧面30、50、100 cm受照剂量率分别为(0.378±0.156)和(0.384±0.153)μSv/h、(0.170±0.089)和(0.176±0.086)μSv/h、(0.039±0.014)和(0.043±0.017)μSv/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6.19、76.33,P<0.05)。垂直粒子植入部位的受照剂量率与植入粒子总活度及标准活度下剂量率与植入深度呈线性关系。患者对同住成年人无警戒时间,同床成年人、接触同事、同住未成年人及孕妇的警戒时间与剂量率的关系公式分别为:td)=-106.616+83.779lnDt)、td)=26.556+85.933lnDt)、td)=3.088+85.017lnDt)。结论 125I粒子植入术后患者,监测其周边环境的辐射剂量在辐射安全范围内;且随着植入粒子总活度的减小及植入深度的增大剂量率减小;同时根据术后测得的剂量率或植入粒子的总活度、植入粒子的深度计算不同人群的警戒时间,进行个体化防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在腮腺区复发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3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经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的24例复发腮腺腺源性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临床Ⅳ期。定期随访,观察并分析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24例复发肿瘤患者,随访时间4至59个月。6例局部控制失败,10例患者死亡。患者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74.8%和39.3%,1年、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4.8%和31.5%,1年、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2.0%和69.4%。无3级以上放射性损伤。结论 单纯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复发腮腺恶性肿瘤患者,为可选治疗方式,局部控制率较好。  相似文献   

12.
妇科肿瘤后装逆向调强放疗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后装逆向调强放疗技术在妇科肿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例Ⅰ~Ⅲ期宫颈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和余数分组的方法分为A、B两组,各10例。A组病例行后装逆向调强放疗,B组病例行三维适形后装放疗。分析两组患者的靶区剂量分布、危及器官受量、放疗并发症及近期疗效。 结果 A组靶区剂量均匀度指数(HI)为52.43±0.45,好于B组的46.37±1.45(t=0.92,P<0.05);A组直肠、膀胱最大受量Dmax分别比B组低37%、35%(t=1.34、1.39,P<0.05),A组75%处方剂量的直肠、膀胱受照体积V75约为B组的1/2(t=1.23、1.13,P<0.05);A组局部控制率96%好于B组的 93%(t=1.25,P<0.05)。结论 后装逆向调强放疗优于三维适形后装放疗,值得在妇科肿瘤治疗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腮腺癌术后125I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靶区的确定方法。方法 2002年10月至2006年11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31例腮腺癌患者,男女比例14 ∶17,平均年龄38.2岁,肿瘤有包膜外浸润并与面神经关系密切(黏连或神经侵犯),采用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及腺体切除术,术后行125I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匹配周缘剂量60 Gy。治疗前后行薄层螺旋CT扫描以制定治疗计划和质量验证,以腮腺周围骨性结构和肌组织为参照确定计划靶区和临床靶区,并比较治疗前后靶体积、靶区D90值的差异,同时计算粒子植入后颌骨、中耳D90值以及脊髓最大接受剂量。结果 125I粒子治疗前后靶体积、靶区D90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粒子植入后靶区D90值均大于匹配周缘剂量。本组病例随访时间3~7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根据目前随访结果,采用本方法确定125I粒子腮腺区组织间近距离治疗靶区,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初步探讨运用近距离放射治疗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肺内寡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估其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自2013年5月至2017年10月入院的结直肠癌术后肺内寡转移患者的病例,10例患者共15个病灶,采用CT引导下192Ir高剂量率近距离放射治疗肺部转移病灶。应用定位CT扫描图像,将插植针置入肿瘤,在CT引导下调整插植针至合适位置,将插植完成后图像传至计划系统,勾画靶区和危及器官,进行三维重建,制定放疗计划,计划通过后实施治疗,采用单次放疗,剂量20 Gy。结果 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1级不良事件发生率30%,其中1例为轻度咳嗽,2例为痰中带血,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治疗后1年肿瘤局部控制率(LC)为93.3%,其中1例患者治疗6个月后局部进展,再次实施近距离放射治疗,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8.5个月,中位总生存(OS)为14.7个月。结论 对于无法手术的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肺内寡转移患者来说,近距离放射治疗是一种可选择的安全可行的治疗方式,短期内可重复治疗,不良反应小,肿瘤局部控制率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单纯应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局部晚期腮腺腺样囊性癌,评估疗效并分析相关预后因素,为局部晚期腮腺腺样囊性癌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纳入2007年8月至2018年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接受单纯应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局部晚期腮腺腺样囊性癌患者,分析其总生存率(OS)、无进展生存率(PFS)和局部控制率(LCR)及相关影响因素,并观察近、远期放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本组病例共16例(cT4bN0M0),女性患者占多数(11/16,68.7%),中位年龄55.4岁。随访8~104个月(中位时间41.5个月),1、3、5年LCR分别为93.7%、80%、68.7%,1、3、5年OS分别为86.7%、72%、54%;1、3、5年PFS分别为74%、53%、18.9%。9例(56.2%)患者出现不同部位器官转移,以颅内转移、肺转移常见;其中6例术前伴有颅底骨质侵犯者出现多器官转移,肿瘤侵犯颈动脉是影响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HR=12,P=0.045)。共有8例(8/16,50%)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远期放射性不良反应。结论单纯应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局部晚期腮腺腺样囊性癌的5年局部控制率为68.7%,肿瘤侵犯颅底骨质、包绕颈动脉是其预后不佳与发生多器官远处转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125I粒子腮腺区组织间近距离治疗对面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无面瘫的21例腮腺原发癌患者,采用外科手术切除(保存面神经),术后1周行125I放射性粒子腮腺区组织间治疗,粒子活度24.05×106~25.9×106 Bq,处方剂量60 Gy。应用House-Brackmann(HB)评价系统和面神经肌电图对患者分别进行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随访时间4年。按照面神经功能分区评价的方法,以神经传导潜伏时为指标,将患侧面神经分为异常组和正常组,分别与健侧相应面神经分支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面瘫,随访术后6个月内均恢复至术前正常水平;面神经患侧异常组与健侧对应神经分支传导潜伏时的差异在术后1周至术后6个月具有统计学意义( t= 2.362, P= 0.028),患侧较健侧明显延长,而术后1~4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面神经患侧正常组与健侧对应分支神经传导潜伏时的差异在术后1周具有统计学意义( t=2.522, P=0.027 ),患侧较健侧延长,而术后2月~4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25I 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不影响腮腺癌术后面神经功能的临床恢复,对面神经无迟发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局部晚期宫颈癌单纯腔内放疗与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放疗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2016年5月—2017年3月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共35例,均行根治性放疗,治疗方法为外照射+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放疗。调强放射治疗处方剂量为46.8~50.4 Gy/26~28次,1.8 Gy/次。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放疗剂量为7 Gy/次,1次/周,共4次。同一患者首先置入三管式后装放疗施源器,采集CT图像制定治疗计划,取出三管式施源器后,置入宫腔管并植入插植针,再次采集图像制定放疗计划。分别评价比较两组计划中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差别。结果 共制定212次后装放疗计划,其中单纯腔内治疗计划106例,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治疗计划106例。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放疗组计划较单纯腔内放疗组的靶区剂量明显升高,高危临床靶区(CTV)的D90、中危CTV的D90均显著增高(t=-6.01、-2.73,P<0.05),膀胱、直肠、乙状结肠的D2 cm3显著降低(t=3.07、4.52、2.91,P<0.05)。结论 局部晚期宫颈癌应用腔内联合插植放疗可以明显提高靶区剂量,并降低危及器官膀胱、直肠和乙状结肠的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