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8-01~2011-06收集到的1 393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393例ADR报告中,共计1 666例次药品引起ADR,涉及品种211种,其中约5%涉及2种以上药物联用。其中抗微生物类药的ADR发生率最高(860例次,占51.62%),其次为营养支持及能量代谢药(150例,占9%);发生ADR主要的给药途径为静脉注射(1 211例,占86.93%);药物剂型中以注射剂为主(1 518例次,占91.12%);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760例,占54.56%),其次为全身性和消化系统。ADR转归中,1 389例ADR治愈或好转,2例出现后遗症,死亡2例。结论 ADR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临床需加强ADR的监测和报告,以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黄剑辉 《内科》2012,7(3):288-289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7~2011年在我院治疗发生的145例药品不良反应患者的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34例),占总数的26.2%;以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有122例,占84.13%;与抗感染药物有关的ADR最多,占总例的58.62%,其次为中药注射剂,生物制品。结论医务工作者应开展全方位的ADR监测工作,正确使用药物进行治疗,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尽量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妊娠期药物致不良反应126例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从而减少或避免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来宾市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12~2015年间收集到的桂中地区妊娠期ADR报告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126例ADR报告中,妊娠期≥28周的发生率最高,共90例,占71.43%;作用子宫药物类38例居首位,占30.16%,其次为抗菌药物36例,占28.57%。在ADR涉及的孕妇安全用药级别中,B级药物最多,占60%。ADR涉及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寒战和皮疹。结论了解妊娠期ADR的特点、注意事项,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结核病专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收集到的872例有效ADR报告,按照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发生时间、累及器官或系统、不良反应的处理及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72例ADR报告中,18~30岁的患者发生ADR比例最高(355例,占40. 71%),各年龄段男性比女性出现的ADR多;静脉给药联合口服给药是发生ADR的主要途径(317例,占36. 35%);超过八成(80. 50%)的ADR发生在用药后30天内; ADR主要累及的器官/系统为肝胆系统(330例次,占35. 56%),其次是代谢和营养障碍(204例次,占21. 98%);超过七成(76. 36%)的肝功能异常患者需停药并对症治疗,超过六成(68. 14%)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仅需对症治疗; 812例(93. 12%) ADR转归结果为好转或治愈。结论重视用药后30天内ADR的监测,特别关注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功能异常、高尿酸血症,采取必要措施预防常见ADR的发生,保障抗结核治疗的有效进行,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抗心律失常药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药品的选择和ADR的判断提供参考。方法对1995~2015年文献报道的326例抗心律失常药ADR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326例ADR病例中,男性患者187例(57.4%),女性患者139例(42.6%);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中,I类抗心律失常药引起的ADR共115例(35.3%),所占比例最高;胺碘酮是引起最多ADR的单个药物,共108例(33.1%);严重ADR共155例(47.5%)。结论临床应重视对抗心律失常药应用监测,掌握药品信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为保障承德地区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药安全及促进合理用药,现对2010年上报的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合格病例进行整理分析,进一步掌握ADR发生的特点规律及易感因素。资料与方法:通过"全国ADR监测网络"报告系统下载2010年承德市上报的ADR病例报告共2 008例。利用Excel电子表格和手工筛选方法,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发生不良反应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方法统计近几年来我院2 180例次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ADR)的病例,通过查阅临床上ADR报告,寻找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结果 2180例中发生不良反应者共有39例次,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药物本身因素、制剂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问题、临床使用环节及个体差异问题等。结论中药注射剂仍有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加强中药注射剂的生产管理和临床监测,坚持合理用药,是用药安全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老年患者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以利于临床上提高监测和应对。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收集的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65岁的老年患者的ADR报告。结果 共收集212例次老年患者ADR报告(占总体ADR的 21.3%),其中男性91例次,女性121例次,平均年龄(75.25±6.43)岁;91例次发生于门急诊(42.9%),114例次发生于住院非ICU(53.78%);涉及药品98种,主要为抗感染药物(30.66%),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药物(26.42%);用药途径主要是静脉滴注(86.32%);ADR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损害主要是全身性损害(23.10%),其次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9.49%),主要表现为过敏样反应、皮疹。结论 本研究反映了我院老年患者发生ADR的主要风险药物、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应重点关注应用高风险药物的人群,用药过程中密切监测。对门急诊、院外老年患者的用药安全及口服药物的安全性也应加以重视。由于存在漏报现象,本研究的报告率仅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老年患者ADR的发生情况,应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老年患者ADR的监测上报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124例心脑血管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对124例心脑血管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按报告类型、涉及患者性别与年龄、药品类别与剂型、所涉及的器官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4例心脑血管类药物不良反应中,一般药物不良反应87例(70.2%),新药物不良反应37例(29.8%),46岁以上中老年患者占83.06%;以化学药、注射剂为主,分别占82.26%、89.52%;涉及的器官系统损害主要为神经系统及皮肤、附件损害,分别占37.9%、31.45%。结论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合理使用心脑血管类药物,密切监测中老年人用药,尽量减少注射剂的使用,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翟贰明 《山东医药》2013,53(29):105-106
药物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物在正常用法及用量下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为进一步规范ADR监测,避免或减少其发生,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现对我院2005~2011年发生ADR患者的用药情况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收集同期我院出现ADR并上报到全国ADR监测中心的540例患者临床用药报告表.根据ADR报表,按照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物品种及ADR涉及的系统、器官、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采用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常见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技术规范及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他汀类降脂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所致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针对性指导。方法对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我院使用他汀类降脂药物或联用其他药物致药物不良反应的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94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中,肌肉毒性反应占比最高(35.11%),其次为肝毒性及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分别占25.53%与19.15%,其中横纹肌溶解占比为25.53%)。使用的他汀类降脂药物主要有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其中辛伐他汀致药物不良反应占比高达41.49%;其次为阿托伐他汀占29.79%。他汀类降脂药物与抗心肌缺血药或降压药、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贝特类调脂药物、抗病毒药、抗菌药、抗糖尿病药、注射剂或中成药等药物联合应用均可致不良反应发生,其中与抗心肌缺血药或降压药联用最易发生不良反应(27.66%);其次为与抗凝药/抗血小板药或与贝特类调脂药物联合应用(分别占20.21%、17.02%)。男性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比例(56.38%)略高于女性(43.62%);70~79岁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结论以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为主的他汀类降脂药物与抗心肌缺血、降压、抗凝、抗血小板等药物联合应用时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较高,主要表现为肝毒性与肌肉毒性,患者年龄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夏春梅 《山东医药》2010,50(14):96-96
人们大都认为中药是纯天然药物,不良反应(ADR)少,安全性高。但近年来有关中药ADR致死的病例报道日益增多。2004—2008年,我院因服用中药制剂发生ADR者125例。现回顾性分析其发生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药物不良反应25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青青 《山东医药》2008,48(14):145-145
通过对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中心收集到的仙居县近3 a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汇总分析,旨在探讨ADR发生特点,避免ADR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文就心血管临床用药的常见误区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2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药物治疗情况予以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有患者15例存在用药不合理问题,占5.36%(15/280)。常见的用药误区包括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占2.14%(6/280);用药与诊断结果不相符,占1.07%(3/280);用法用量不合理,占0.07%(2/280);忽视药物禁忌症,占0.07%(2/280);药物配伍不当,占0.07%(2/280)。结论针对心血管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实施有效的应对措施促进合理用药,可确保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心血管系统常用药物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已上报于全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不良反应报告322例,并对其进行统计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血管系统常用药物不良反应(ADR)主要发生于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所涉及的药品种类有47种,其中降压药的构成比最高;ADR累及的系统有多种,其中皮肤系统的构成比最高;ADR所涉及的药物剂型主要有口服制剂和注射制剂。结论为了减少和防止心血管系统常用药物ADR的发生,因此要重视药物ADR监测工作,加强管理和规范临床心血管系统药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13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菌药物种类多、适用范围广、用量大,且临床使用存在一定随意性,故存在潜在的不安全隐患。为解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笔者对2003~2005年临床收集上报的135例抗菌药物ADR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自我院2003~2005年收集的ADR报告中,选出由抗菌药物引起的135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ADR与患者性别、年龄,所用药物种类,给药途径的关系及其具体表现、评价和转归。ADR临床表现分型按WHO的ADR分型方法。因果关系评价标准按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颁布的方法,分为肯定、很可能、可能、不可能四级。  相似文献   

17.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是老年人常见的临床问题之一。据有关流行病学研究报告,老年人中发生过ADR者占36%(年龄60~69岁)~40%(年龄70~79岁);而非老年成人中发生过ADR者仅占26%(年龄20~59岁)。另据报告,目前老年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2%~15%,而老年ADR则占这些不良反应总数的25%~30%,可见老年人ADR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成人。而且,其ADR的各系统表现与发生率也与非老年患者有所不同,其中尤以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多见(表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方法对该院2008年2月至2012年2月上报的122例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本组122例不良反应中,84例(68.85%)在患者不合理用药时出现,38例(31.15%)为合理使用中药注射液过程中,因为其他原因而导致的不良反应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χ2=32.40,P0.05)。122例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中男85例(69.67%);多于女37例(30.33%)。不同年龄段都有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其中≥60岁的老年患者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大,而10岁的儿童发生率最低。双黄连注射液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占18.85%(23/122),其次为痰热清注射液和刺五加注射液,分别占13.93%(17/122)和12.30%(15/122);参麦注射液和喜炎平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10.66%。本组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心悸、胸闷、皮疹、瘙痒、恶心呕吐等。结论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众多,应加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监控工作,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及用药原则。  相似文献   

19.
据观察65岁以上的老年人86%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病,从而使老年人用药量大增。仅占美国人口11%的老年人所消耗的药物占全部用药的25%。临床已经注意到这种大量用药情况,发表许多文章重点讨论了老年人特别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ADR)的问题。老年人发生ADR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甘肃省凉州区使用抗结核药品固定剂量复合制剂(FDC)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搜集FDC试点个案调查表的不良反应记录、病案资料、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回顾性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615例肺结核病患者发生不良反应196例(31.87%);轻度不良反应132例,占所有不良反应的67.35%,中度不良反应55例,占不良反应的28.06%,重度不良反应9例,占4.59%;肝脏损害(ALT)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占59.54%;55岁~年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12.36%;FDC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标准化疗方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2,P0.05)。结论肝脏损害是影响肺结核病患者抗痨治疗的主要原因,对老年肺结核病患者药物剂量要严格控制并严密监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建议增加结核病防治经费投入,扩展免费诊疗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