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纤维化是肝脏对各种原因所致的损伤的愈合反应,有多种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以细胞外间质(EMC)增加,肝内纤维和结缔组织沉积为基本特征。肝结缔组织由胶原、非胶原基质蛋白及有关细胞组成,前二者即为ECM。肝星状细胞(HSC)活化是ECM合成增多的主要因素,枯否细胞所分泌的细胞因子对HSC的激活而促进肝纤维化的形成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肝纤维化是指由各种致病因子引起肝脏损害与炎症反应,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加,降解受到抑制,导致肝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ECM)过度沉淀的病理过程。现代研究已证实,多种途径致肝星状细胞(HSC)激活是导致ECM过度沉淀的中间环节。而胶原是肝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截止目前,人体内已  相似文献   

3.
秦勇  王重民  慕为民 《陕西医学杂志》2004,33(11):1038-1039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的不良后果,其病理生理基础为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ar matrix,ECM)的合成与降解失衡,ECM过度沉积所致。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是合成ECM的主要来源,而各种细胞因子参与HSC激活的调控。因此研究各种细胞因子对HSC的作用,对揭示肝纤维化的机制及其防治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就细胞因子与肝星状细胞激活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肝星状细胞激活的分子机制与抗肝纤维化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星状细胞(HSC)激活是肝纤维化发生的中心环节,其激活过程可分为始动阶段(旁分泌刺激和转录调控因素启动级联瀑布式的细胞反应)和持续阶段(旁分泌或自分泌刺激和细胞外基质重建共同维持HSC活化的表型反应)。肝脏中多种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调节了HSC的激活过程。活化型HSC的表型变化主要包括细胞增殖、收缩和纤维形成等。抗肝纤维化治疗策略主要包括调控HSC活化增殖或促其凋亡、抑制胶原合成或促其降解、细胞因子治疗和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等。  相似文献   

5.
肝纤维化相关因子与治疗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乙肝大国,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发展至肝硬化的必经阶段,肝细胞、内皮细胞、枯否细胞等能够通过产生转化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地促进肝星状细胞(HSC)活化,继而原癌基因和核因子等转录因子被激活,导致HSC增殖,细胞外基质(ECM)降解减少并沉积。因此,针对特定的细胞因子,在体细胞基因水平进行调控,可以阻止肝纤维化病理进程。研究肝纤维化及细胞因子的关系,可以为通过相关因子治疗肝纤维化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肝纤维化(HF)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病理过程。其关键病机是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导致细胞外基质(ECM)的合成与降解失衡,ECM在肝内大量沉积。HSC的激活受多种细胞因子的调控,促进因子主要有:转化生长因子(TGF-β)、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肿瘤坏死因子(TNF),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s)、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抑制因子主要有: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MMPS)、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两大类细胞因子的调控维持着ECM在肝内的合成与降解平衡。近年来,在中医药研究抗HF过程中发现,中药可通过下调促进因子或上调抑制因子达到减轻及逆转肝纤维化进程,并具有多成分、多环节的作用特点,在治疗上具有综合优势。  相似文献   

7.
纤维化是肝脏受到损伤后的一种自我修复反应,主要伴随着细胞外基质(ECM)的大量合成以及降解不足。肝星状细胞的激活在纤维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肝星状细胞的激活涉及多种炎性细胞因子以及相关的信号通路,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_1、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核因子κB通路等。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这些通路被激活,以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作用于肝星状细胞。肝星状细胞激活后可分化、增殖,进而分泌大量纤维蛋白等ECM。  相似文献   

8.
肝星状细胞( hepatic stellate cells ,HSC)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HSC处于静止状态,当致肝病因子造成肝细胞损伤时,激活的Kupffer细胞、窦内皮细胞及损伤的肝细胞等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化学介质共同作用于HSC,使HSC激活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激活的HSC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促进HSC增殖,合成大量细胞外基质(ECM)并在肝内沉积,导致肝纤维化[1-2]。因此,HSC的活化是肝纤维化形成的关键,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3-7],那么阻断HSC活化并促进活化HSC的凋亡对逆转肝纤维化具有实用价值。研究发现,逆转素( reversine )能够让高度分化的成熟细胞回复到脱分化的状态,已证实re-versine在体内外均具有抑制HSC增殖的作用[8],但reversine抑制HSC增殖及促进HSC凋亡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本文就HSC凋亡的信号途径中,有关于Bax、Bcl-2、Caspase-3、TNF-α、NF-κB、TIMP-1与HSC凋亡的关系以及reversine的研究进展作相关综述,以期为研究reversine治疗肝纤维化可能的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肝纤维化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是各种致病原因引起细胞外基质(ECM)在肝内过多沉积的病理过程.研究显示,细胞因子作用于窦周间隙静止的肝星状细胞(HSC)使其转变为激活状态,继而增殖,合成ECM.因此认为激活的HSC是产生ECM的主要细胞,其他如肝静脉区成纤维细胞和骨髓源性肌成纤维细胞也是某些肝纤维化初期的主要成纤维细胞.目前认为,进展性肝纤维化具有可逆性.药物旨在通过抑制HSC的激活、诱导其凋亡和防止ECM沉积的干预性治疗在实验性肝纤维化已取得疗效,但人类抗肝纤维化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论证.  相似文献   

10.
肝硬化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肝损伤所致的病理变化,是肝细胞外基质(ECM)产生与降解不平衡导致的纤维组织的过度堆积。肝星状细胞(HSC)是ECM产生的主要效应细胞。HSC激活、增殖以及改变表型,进而分泌胶原在肝脏沉积;同时,多种生长因子、细胞因子、信号转导物质与该病理过程密切相关。明确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对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欣  戴立里 《重庆医学》2007,36(18):1887-1889
目前认为,在肝纤维化进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ata,TGF-β1)是最强的致纤维化细胞因子[1],它有很强的促肝星状细胞(HSC)激活和分泌细胞外基质(ECM)的作用,与肝纤维化进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尹微 《医学综述》2014,20(19):3483-3485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转为肝硬化的中间过程,其特征为肝脏细胞外基质(ECM)的合成超过降解。而肝星状细胞(HSC)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来源,激活并不断增殖成为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核心环节。多种细胞因子与肝纤维化存在着密切关系,其中环加氧酶(COX)是花生四烯酸合成前列腺素的限速酶,有COX-1、COX-2与COX-3三种异构体,其中C0X-2属诱导型酶,在多种因素刺激下表达上调,促进HSC活化、增殖及ECM生成、增加,诱导肝纤维化的进展。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PPARs)属于核激素核受体超家族,有PPARα、PPARβ、PPARγ三种亚型,其中PPARγ抑制HSC活化、增殖及ECM生成、增加,在肝纤维化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该文就COX-2、PPARγ在肝纤维化疾病中研究的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转化生长因子-β与肝纤维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红飞 《医学综述》2006,12(19):1158-1160
肝纤维化是以包括胶原在内的细胞外基质(ECM)的过度积聚,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肝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参与活化肝星状细胞(HSC),调节ECM的合成和降解等多种功能。本文就TGF-β与肝纤维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为预防肝纤维化提供一些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4.
Cheng ML  Geng XX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0):719-720
近年来,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的激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复杂生物学效应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已经得到普遍共识。当肝脏受到多种因素如病毒、生物、化学物质等损伤后,由细胞因子、生长因子、氧化活性应激产物以及受损肝细胞的旁分泌刺激等多种因素,通过不同或相同的HSC胞内信号转导途径介导了HSC的激活并使其转化成为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ic cell,MFB);一旦HSC活化后,其功能发生诸多变化,直接导致肝纤维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 HF)的发生是由于细胞外基质(ECM)的合成与降解的失衡.ECM主要来源于肝星形细胞(HSC),HSC激活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s, MFB),后者可大量合成ECM,而ECM的大量沉积最终导致了HF形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一类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多肽,具有活化HSC,促进肝脏胶原基因表达,促进ECM合成等作用,是目前公认的最重要的致HF的细胞因子之一[1-2].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共同的病理基础,是肝脏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合成与降解失衡从而导致其过度沉积的结果。肝星状细胞(hepaticstellatecells,HSCs)在肝纤维化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当肝细胞发生损伤之后,HSCs活化、增生、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可合成多种与肝纤维化有关的ECM。因此,HSCs被认为是肝纤维化过程中肝脏ECM的主要来源,并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递质共同参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同时还可通过合成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s)和基…  相似文献   

17.
肝纤维化是各种病因所致的细胞外基质(ECM)在肝内过多沉积的病理过程.在细胞和分子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显示,细胞因子作用于窦周间隙静止的肝星状细胞(HSC)使其转变为激活状态,继而增殖,合成ECM.因此认为激活的HSC是产生ECM的主要细胞.目前认为,进展性肝纤维化具有可逆性.药物旨在通过抑制HSC的激活、诱导其凋亡和防止ECM沉积的干预性治疗在实验性肝纤维化已取得一定疗效,但人类抗肝纤维化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参阅了近10年来中两药物抗肝纤维化的临床、实验研究文献,综述了中西医药物抗肝纤维化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今后研究努力的方向应着重于摸索出一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解方为  蒋明德  马洪德 《四川医学》2001,22(12):1173-1177
肝纤维化是肝硬变的早期和必经阶段 ,其中 2 5 %~ 4 0 %最终发展为肝硬变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肝细胞分离技术的进步 ,近年来 ,对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 ,并经证实肝纤维化可以逆转 ,为肝纤维化的有效治疗带来新的希望。1 发病机制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共同的病理改变 ,不同病因(如病毒、乙醇、寄生虫等 )引起慢性肝损害后 ,激活肝星状细胞 (hepatic stellate cells ,HSC) ,促进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lar matrix,ECM)各成份合成增多 ,降解减少或代偿不足 ,从而使 ECM在肝脏内异常沉积引起肝纤维化[1] 。1.1 肝纤…  相似文献   

19.
肝纤维化是各种致病因子持续作用下,造成肝细胞慢性损伤,导致细胞外间质(ECM)合成分泌增加。为探讨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我们对157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血清透明质酸(HA)、四型胶原(CIV)水平测定。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肝纤维化是纤维生成增加而降解减少的一种动态变化结果,其发生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成分的过度沉积有关。肝细胞炎症、坏死等可刺激多种细胞因子产生,其中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TGF-β)在纤维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TGF-β激活星状细胞使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过度分泌ECM,同时抑制ECM 降解,形成ECM异常沉积而导致肝纤维化。血小板含有丰富TGF-β,当肝细胞坏死时,集聚在坏死区的血小板被激活, 释放大量TGF—β,认为血小板积极参与了肝纤维化过程。本研究旨在探讨血小板参数检测对肝纤维化筛查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