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鼻咽癌颅底骨质破坏常规放疗后是否需要颅底补量及其方式、时机,以及颅底补量的方式、时机分别与鼻咽癌的局部控制率、生存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05年6月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且鼻咽MRI证实有颅底侵犯的201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常规放疗66~70Gy后,21例患者颅底未予补量(A组),97例患者常规颅底补量(B组),54例患者适形补量(C组),29例患者常规放疗2周后适形补量(D组)。169例患者接受以顺铂为基础的新辅助化疗或同期化疗。结果 A、B、C、D组的1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6.8%、97.9%、100.0%和100.0%(P=0.688),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0.6%、91.5%、96.4%和78.3%(P=0.117),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7.4%、83.0%、92.9%和78.3%(P=0.394);1年生存率均为100.0%,3年生存率分别为83.9%、93.6%、92.9%和100.0%(P=0.167),5年生存率分别为29.0%、21.3%、57.1%和52.2%(P=0.049);5年放射性脑病的发生率分别为25.8%、27.7%、28.6%和25.4%(P=0.789)。结论 颅底骨质破坏的鼻咽癌患者常规根治性放疗后给予颅底适形补量有可能提高5年生存率,且放射性脑病的发生并未因此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三维技术模拟鼻咽癌常规放疗颅底推量治疗计划,对比有和无颅底推量之间受侵颅底骨质和周围危及器官接受剂量的差异。方法选择19例采用CT—Sim行放疗计划设计、有颅底推量的初治鼻咽癌患者,鼻咽处方剂量70Gy,颅底推量剂量8Gy。勾画靶区、危及器官,按原放疗计划参数进行射野设置,作出有和无颅底野推量2个治疗计划,比较靶区剂量和危及器官受量的差异。结果无颅底推量时,原发肿瘤靶区(GTV)、颅底受侵靶区(GTVsb)、鼻咽部靶区(GTVnp)的V95和D95平均值分别为(90.0%±7.3%)和(66.0±1.2)Gy、(66.O%±2.4%)和(65.2±1.2)Gy、(99.3%±1.3%)和(68.1±0.8)Gy;给予颅底推量8Gy后,GTV、GTVsb和GTVnp的V95均达到了99.0%,D95的平均值均达到70Gy以上。有无颅底推量的左、右侧颞叶的D5平均值分别为(76.3±6.3)Gy和(68.0±4.8)Gy(P〈0.001)、(75.1±6.2)Gy和(67.0±5.0)Gy(P〈0.001)。2个计划脑干(Dmean、D5、V60)、垂体(Dmean)、视交叉和视神经(Dmax、Dmean)的受量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有颅底受侵鼻咽癌患者采用常规放射治疗颅底骨质存在低剂量区,颅底推量可改善颅底骨质的低剂量区,使大部分患者的颞叶受量超过70Gy,获益有待临床证实。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后程缩野加速超分割放疗联合化疗治疗Ⅲ和Ⅳa期鼻咽癌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  178例Ⅲ和Ⅳa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均先诱导化疗两疗程 ,而后研究组行常规分割放疗 4 0Gy加缩野加速超分割放疗至 70~ 76Gy ,对照组常规分割放疗 70Gy ,放疗后两组均再化疗两疗程。结果 肿瘤原发灶CR、PR率 ,1、3年局部控制率和 3年无瘤生存率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1、3年生存率和 3年累计远处转移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研究组Ⅱ~Ⅲ度急性放射性口咽黏膜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后程缩野加速超分割放疗联合化疗提高了Ⅲ和Ⅳa期鼻咽癌的肿瘤消退率、局部控制率及无瘤生存率 ,急性放射反应加重但可以耐受 ,能否提高总生存率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王静  汪琪  何侠  许建华  孔诚 《肿瘤学杂志》2011,17(2):126-129
[目的]探讨不同照射方式(调强和普放)中采用非标准分割方案的疗程总剂量及分次剂量、总时间及分次数对鼻咽癌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12月经病理确认并进行放射治疗且随访到2009年12月的资料完整的Ⅱ~Ⅳ期鼻咽癌病例162例,调强组57例,普放组105例;调强组和普放组给予肿瘤的总平均物理剂量分别为72Gy和76Gy,所对应的生物等效剂量(EQD2T)分别是75.5Gy和70Gy。调强组采用鼻咽加上下颈淋巴引流区同期加速推量动态调强放疗技术,普放组采用面颈联合野加颈部切线野常规放疗技术。[结果]调强组和普放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71.9%和70.5%,5年局控率分别为84.2%和78.1%,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3.7%和71.4%,均无显著性差异。5年并发症发生率调强组低于普放组(65.9%vs85.1%,P=0.016)。[结论]调强和普放照射方式中采用72~76Gy物理剂量所反映的生物效应对鼻咽癌疗效影响不明显,两组的生存率和局控率接近。调强技术降低放疗损伤与晚反应组织生物剂量无关,但和物理优化技术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IMRT)与常规放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54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调强组28例,常规组26例。比较两组放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调强组总缓解率(CR+PR)为89.3%,高于常规组的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3年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调强组的3年局部控制率高于常规组,3年局部复发率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强组患者口干症发生率和急性皮肤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IMRT治疗鼻咽癌,近期效果良好,能够提高局部控制率,降低复发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Xie GF  Cao KJ  Li Y  Huang PY 《癌症》2005,24(10):1246-1248
背景与目的:有蝶窦、海绵窦侵犯的T4期鼻咽癌患者放疗后的颅底复发率较高。本研究探讨颅底补量对有蝶窦、海绵窦等侵犯的T4期鼻咽癌患者颅底复发率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从1996年10月至1998年11月,共有120例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为鼻咽癌、经CT诊断为筛窦、蝶窦或/和海绵窦侵犯的T4期鼻咽癌初治患者在我院住院接受放射治疗,鼻咽剂量为(71.55±3.09)Gy,颈部剂量为(58.95±6.16)Gy。其中27例在放射治疗后接受颅底补量6~10Gy(颅底补量组),93例未进行颅底补量(对照组)。有53例接受诱导化疗1~3疗程,其中对照组41例,颅底补量组12例。用Kaplan-Meier和log-rank法计算和比较两组生存率和局控率。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别。对照组1、3、5年颅底控制率分别为93.4%、76.4%、65.1%,颅底补量组分别为100%、91.8%、86.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45)。对照组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75.3%、45.2%、31.2%,中位无瘤生存期为30个月,颅底补量组分别为85.2%、59.3%、51.9%,中位无瘤生存期为60个月,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84),对照组与颅底补量组的放射性脑损伤发生率分别为4.3%和7.4%,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514)。结论:颅底放射补量可减少蝶窦、海绵窦等侵犯的T4期鼻咽癌患者的颅底复发,对提高无瘤生存率有一定的益处,此类患者宜给予颅底补量。  相似文献   

7.
早中期鼻咽癌外照射联合腔内放疗长期疗效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Ⅰ、Ⅱ期鼻咽癌患者采用单纯外照射放疗与外照射加腔内联合放疗的长期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453例Ⅰ、Ⅱ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外照射组297例,联合照射组156例;单纯外照射组采用低熔点铅挡块不规则野照射,常规照射,常规分割,总剂量为66~74Gy;联合照射组采用同样的外照射方法,总剂量给予58~62Gy,并给予15~20Gy腔内近距离放疗。[结果]单纯外照射组和联合照射组的5年鼻咽局控率分别为Ⅰ期92.86%、96.43%(P=0.35),Ⅱ期89.02%、94.53%(P=0.01);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Ⅰ期88.10%、92.86%(P=0.27),Ⅱ期81.18%、90.63%(P=0.03)。口干和张口困难的毒副反应联合照射组比单纯外照射组轻。[结论]Ⅰ、Ⅱ期鼻咽癌患者采用常规外照射联合腔内放疗相对单纯常规放疗有较好的疗效,并可减轻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后程三维适形放疗在鼻咽癌缩野放疗中的近期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将84例初治无远处转移的鼻咽癌患者用信封法随机分为后程三维适形放疗组(观察组)和常规疗放疗组(对照组)。两组病例第一段采用面颈联合常规低熔点铅挡块野放疗36Gy/18次,加下颈前切线野放疗36Gy/18次;第二段采用双侧耳前野放疗10Gy/5次,第三段采用三维适形野放疗20Gy/10次;加全颈前切线野放疗14—4Gy/7—12次,颈淋巴结残局部补量10Gy/5次。鼻咽总剂量70Gy-74Gy;颈部剂量,淋巴结阴性50Gy;阳性70Gy。结果:两组病例完全缓解率、1年生存率分别为97.6%、100%和90.5%、92.9%。两组肿瘤的局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咽癌后程三维适形放疗较常规放疗有较好的肿瘤局控率,且副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9.
Lin SJ  Pan JJ  Wu JX  Han L  Pan CZ 《癌症》2007,26(2):208-211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的后装治疗一般采用鼻咽腔内治疗的方法进行推量照射,适用于局部早期鼻咽癌.福建省肿瘤医院率先开展鼻咽旁插植技术,无颅底破坏的局部晚期鼻咽癌采用后装治疗推量照射.本文分析腔内后装推量照射的远期疗效,探讨常规外照射的合适剂量配合后程超分割后装推量照射的临床价值.方法:1998年1月~2002年12月体外照射加腔内后装超分割推量放射治疗鼻咽癌患者352例,体外常规放射治疗50~70 Gy后进行腔内近距离超分割推量照射,外照射后咽旁间隙肿瘤残留者配合咽旁区插植放疗.采用个体化鼻咽腔内施源器,超分割照射每次2.5~3.0 Gy,2次/天,间隔6 h,总剂量5~32 Gy,中位剂量17 Gy.结果:本组l、2、3、5年生存率分别为97.0%、91.3%、87.6%、84.7%.总体5年生存率Ⅰ、Ⅱ期88.2%,Ⅲ、Ⅳ期79.2%(log-rank检验,P=0.016);总体局控率Ⅰ、Ⅱ期94.1%,Ⅲ、Ⅳ期91.7%(log-rank检验,P>0.05).后组颅神经损伤32例(9.4%).结论:鼻咽腔内后装联合咽旁间隙捅植近距离放射治疗鼻咽癌取得良好的局控率和生存率,局部晚期鼻咽癌取得与早期鼻咽癌类似的局控率,咽旁间隙受累者咽旁插植增加颈动脉鞘区照射剂量,后组颅神经损伤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伽玛刀和三维适形放疗推量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局部晚期(Lrr4期)鼻咽癌患者120例,随机进入伽玛刀推量组(伽玛刀组)40例、3D.CRT推量组(3D—CRT组)40例、调强放射治疗(IMRT)组40例。IMRT组患者采用IMRT技术,鼻咽部大体肿瘤靶区(GTVnx)和其临床靶区(CTVI)的处方剂量分别为76Gy~78Gy和64Gy;颈部转移淋巴结(GTVnd)和其临床靶区(CTV2)的处方剂量分别为64Gy-72Gy和60Gy。伽玛刀组和3D—CRT组患者接受相同方式的常规外照射,鼻咽部剂量为70Gy,针对鼻咽原发灶进行推量治疗,研究组用伽玛刀推量治疗6Gy-10Gy,对照组用3D—CRT推量治疗6Gy~10Gy。结果放疗后3个月和6个月的肿瘤完全消退率与推量方式有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伽玛刀组明显优于IM-RT组和3D—CRT组;口干、放射性外耳炎、失眠等放疗急性不良反应与推量方式有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MRT组的放疗急性不良反应明显低于伽玛刀组和3D—CRT组;伽玛刀组的放射性外耳炎和失眠的发生率分别为15.0%和12.5%,明显低于3D—CRT组的35.0%和37.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常规放疗+伽玛刀推量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可以提高肿瘤完全消退率,有可能提高局部控制率,减少放射治疗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常规分割(CF)放疗与后程加速超分割(LCAHF)放疗T3~4N0~1M0期鼻咽癌的远期疗效,以探索更好的鼻咽癌放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符合入组条件的358例T3 ~4N0~1M0期鼻咽癌患者.其中CF组186例,LCAHF组17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面颈联合野或耳前野对穿照射,2 Gy/次,5次/周,放疗至36~40 Gy后改为双耳前野避开脊髓继续放疗,CF组继续用原分割方案放疗至74 ~ 78 Gy,LCAHF组改用1.5 Gy/次,2次/日,两次之间相隔6-8小时,总剂量72 ~ 78 Gy.两组病例颈部均采用常规分割放疗,预防剂量46 ~ 50 Gy,治疗剂量64~ 70 Gy.结果3、5、8年鼻咽癌原发灶控制率LCAHF组分别为78.5%、65.3%、53.4%,CF组分别为68.8%、51.7%、41.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AHF组3、5、8年生存率分别为75.0%、56.9%、45.4%,CF组分别为70.4%、53.9%、42.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按T分期进行分析显示LCAHF显著提高了T3期患者的鼻咽癌原发灶控制率(P<0.01),而对于T4期患者两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急性不良反应及远期放射后遗症相似(P>0.05).结论 与常规分割放疗比较,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提高了T3~4N0~1 M0期鼻咽癌的局部控制率,但长期生存率无差别,患者能耐受LCAHF治疗,不增加远期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脑放疗加立体定向分割放疗治疗脑转移瘤患者的疗效。[方法]30例1~4个脑转移瘤患者接受全脑放疗30~36Gy/(15~30f·3~3.5w)后加立体定向分割放疗25Gy/(5f·1周)(WBRT+SRT组)。30例1~4个脑转移瘤患者接受单纯全脑放疗30Gy/(10f·2周)(WBRT组)。分析两组患者的1年局控率和1年生存率。[结果]WBRT+SRT组和WBRT组1年局控率分别为76.3%、23.5%(P〈0.01),1年生存率分别为46.7%、13.3%(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毒副反应。[结论]全脑放疗加立体定向分割放疗(WBRT+SRT)治疗脑转移瘤患者安全有效,可提高1~4个脑转移瘤病灶患者的1年局控率和1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对鼻咽癌放射增敏作用。[方法]87例T1-4N0-1期鼻咽癌病人随机分为单纯放疗组(对照组)和三氧化二砷+放射治疗组(试验组),观察两组病人鼻咽肿瘤和颈部肿瘤消退情况,1、2年生存率及毒副反应。[结果]放射治疗40Gy时试验组和对照组的鼻咽肿瘤消退率分别为45.45%(20,44)和18.60%(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83,P=0.007)。两组的颈部肿瘤消退速度无统计学差异。40Gy时肿瘤消失组和残留组1、2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100%、90.9%和82.2%、6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白细胞降低和恶心呕吐较对照组发生率高,但多为Ⅰ~Ⅱ度反应。其他毒副反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放疗联合三氧化二砷增敏使鼻咽肿瘤消退更快,且无严重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经常规放射治疗后生存10年以上的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状况。[方法]对接受放射治疗后,生存超过10年且有完整随访复查资料的342例鼻咽癌患者,进行肿瘤控制情况和放疗晚期并发症调查。所有病人均接受过常规放疗,鼻咽中位剂量70Gy,颈部转移性淋巴结中位剂量66Gy,淋巴结阴性者颈部剂量50Gy。有54例病人给予同期化疗。中位随访期14年(10-23年)。[结果]342例中,在首程放疗的10年后,有27例局部区域复发,4例发生远处转移。10年后死亡24例,其中因鼻咽癌复发或转移死亡11例,为第1位死因;吞咽障碍导致死亡5例,为第2位死因。264例病人(79.7%)有1种或1种以上不同程度的晚期并发症。其中有1种或1种以上的3、4级严重并发症者98例,占所有病人的28.6%。[结论]鼻咽癌常规放疗后长期生存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晚期并发症,部分存在影响正常生活的3、4级严重晚期并发症。放疗后生存10年以上者,仍可能发生局部区域肿瘤复发或者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方法]2002年6月~2006年6月153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成同步放化疗组(同步组,n=82)和单纯放疗组(单放组,n=71)。同步组化疗方案为泰素25mg/m^2,或顺铂30mg/m^2,共6~8周。两组放疗方案相同,放疗技术采用常规或IMRT,原发肿瘤和阳性淋巴结总剂量为70~76Gy。[结果]治疗结束时,同步组的淋巴结CR率稍高于单放组(52.0%vs.48.5%,P=0.058)。2年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无局部复发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率同步组为93.5%、83.3%、96.3%和86.7%,单放组为87.3%、76.2%、95.3%和80.4%,差异均无显著性。在Ⅲ期患者中,同步组2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为96.9%,显著高于单放组的78.9%(P=0.034)。[结论]同步放化疗降低了Ⅲ期鼻咽癌患者远处转移率,提高无瘤生存率,远期结果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同步DF方案(DDP+5-Fu)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65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单放组(32例)及放化组(33例)。化疗为DF方案:氟尿嘧啶500mg/m2+顺铂20mg/m2,d1~4,静脉滴注,21d为1个周期,共4~6个周期。3DCRT从化疗第1d开始,常规分割,DT60~66Gy,30~33次,6.0~6.6周。[结果]放化组与单放组有效率分别为91.91%、68.75%(χ2=4.99,P=0.026)。放化组1、2、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8.24%、57.42%、42.84%,单放组分别为65.57%、46.37%、35.14%(χ2=1.855,P=0.173)。放化组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5.43%、50.42%、37.76%,单放组分别为64.42%、41.35%、31.26%(χ2=2.49,P=0.115)。毒副反应发生率放化组大于单放组,但患者均能耐受。[结论]DF化疗方案同步3DCRT治疗中晚期食管癌能够提高有效率,并有可能提高局控率及远期生存率,毒副反应增加但可耐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