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在2型糖尿病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20例正常人(对照组)和4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vWF,其中糖尿病微量白蛋白(MAU)组26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22例。结果: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组及大血管病变组,血浆vWF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大血管病变组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P<0.05)。经相关分析,血浆vWF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 c)、尿白蛋白分泌率(UAER)呈正相关,而与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CHOL)及血压无相关。结论:内皮损伤是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vWF可能是血管并发症早期临床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王芳  刘征雁  牛保华 《医学争鸣》2006,27(7):637-638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及功能状态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利用双抗体夹心 ELISA法测定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 Ag,血小板膜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水平;采用玻珠柱法测定血小板黏附率PAdT. 结果: 糖尿病组血浆vWF∶ Ag(145.6±25.6)%,GMP-140(16.8±3.5)μg/L,PAdT(80.3±5.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血管病变的患者血浆vWF∶ Ag(160.8±35.6)%,GMP-140(18.9±5.5)μg/L,PAdT(89.5±7.8)%水平显著高于无血管病变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GMP-140,PAdT水平与血浆vWF∶ Ag水平显著正相关(r=0.446,0.413,P均<0.05). 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均存在血管内皮损伤,并由此引起血小板活化及血小板功能状态的改变;血浆vWF:Ag,GMP-140及PAdT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1)的水平及其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和放免法分别测定30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30例2型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患者、28例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患者sICAM-1和UAER水平。结果:①2型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组sICAM-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在排除代谢因素影响后(两组年龄、病程、BM I、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HbA1 c等无显著性差异),2型糖尿病组中微量白蛋白尿组与正常白蛋白尿组sICAM-1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2型糖尿病组UAER与sICAM-1正相关,相关系数0.53(P<0.01),尤其在微量白蛋白尿组,相关系数达0.59(P<0.01)。结论:sICAM-1增高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发展过程,它的检测可作为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诊断、治疗、预后观察的一个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分辨彩色多普勒测量不同水平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放免法测定UAER。结果微量白蛋白尿组颈动脉IMT较单纯糖尿病组、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厚[(0.89±0.21)mm、(0.74±0.16)mm、(0.62±0.06)mm,P<0.01],单纯糖尿病组颈动脉IMT较正常对照组稍增厚P<0.05。糖尿病患者UAER与颈动脉IMT成显著正相关(r=3.21、P<0.01)。结论尿微量白蛋白增高的糖尿病患者存在动脉粥样硬化,UAER可作为糖尿病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筛查和评估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有或无微量白蛋白尿的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sICAM 1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sVCAM 1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水平的变化 ,并以血浆vWF水平作为内皮功能损伤的指标 ,观察血浆黏附分子水平与vWF水平之间的关系 ,应用ELISA法检测了 82例 2型糖尿病患者 (其中 5 7例尿白蛋白正常、2 5例伴微量白蛋白尿 )的血浆sICAM 1、sVCAM 1、vWF水平 ,并与 2 8例健康人作对照。再将结果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胰岛素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在尿白蛋白正常且血浆vWF水平正常的 2型糖尿病患者中 ,血浆sICAM 1水平已有显著升高 (P <0 .0 5 ) ,且与BMI、三酰甘油密切相关。提示 :血浆sICAM 1可替代vWF作为 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血管病变预测和监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2型糖尿病患者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庆元 《吉林医学》2010,31(16):2364-2366
目的:探讨不同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2型糖尿病患者尿VEGF排泄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正常对照组22例和2型糖尿病组65例,根据UAER将糖尿病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23例)、微量白蛋白尿组(22例)和临床蛋白尿组(2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尿VEGF,计算排泄率。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正常白蛋白尿组尿VEGF排泄率即可见显著升高(P<0.05)。2型糖尿病组内,微量白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尿VEGF较正常,白蛋白尿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临床蛋白尿组较微量白蛋白尿组尿VEGF显著升高(P<0.05),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尿VEGF排泄率与UAER、血浆肌酐、病程呈正相关。③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尿VEGF排泄率的因素为UAER、血浆肌酐。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尿VEGF排泄率升高先于UAER的变化,并与肾脏病变的程度有关,提示尿VEGF可作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敏感指标,并可预示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及血肌酐(Scr)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240例,根据UAER及Scr水平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大量白蛋白尿组和终末期肾病组,每组60例。分析各组间患者UAER、Scr水平与临床表现、生物化学检查及Lp-PLA2的关系,并分析影响UAER及Sc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大量白蛋白尿组及终末期肾病组组间两两比较,在Lp-PLA2、糖尿病病程、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p-PLA2、糖尿病病程、ACR在终末期肾病组最高,在正常白蛋白尿组最低。与正常白蛋白尿组比较,微量白蛋白尿组、大量白蛋白尿组及终末期肾病组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三酰甘油(TG)、UAER显著升高(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4组患者UAER与糖尿病病程、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TC)、Scr、C反应蛋白(CRP)、ACR及Lp-PLA2水平均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HDL)均呈负相关(P<0.05);Scr与年龄、糖尿病病程、TC、HDL、CRP、UAER、ACR及Lp-PLA2均呈正相关,与HDL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UAER与ACR及Lp-PLA2、糖尿病病程均呈正相关,与HDL呈负相关(P<0.05);Scr与ACR呈正相关(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HDL、CRP、ACR和Lp-PLA2是影响UAE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Lp-PLA2、UAER、ACR是影响Sc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Lp-PLA2是DN蛋白尿发生及肾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DN进展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不同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糖尿病患者补体C5a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联合检测,探讨三者在糖尿病肾微血管病变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 糖尿病患者90例,根据UAER的不同分为3组:正常白蛋白尿组(N-UA1b组,UAER<20 μg/min);微量白蛋白尿组(M-UA1b组,20 μg/min≤UAER<200 μg/min);临床白蛋白尿组(C-UA1b组,UAER≥200 μg/min);同期体检中心入选30例作为健康对照(NC组).所有受试对象均测定血浆及尿补体C5a、血浆及尿MCP-1和血清AGEs.结果 4组间血C5a和血MCP-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各组尿C5a、尿MCP-1水平及血清AGEs水平与NC组比较明显升高,且随着UAER增加,尿C5a、尿MCP-1水平及血清AGEs水平逐渐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C5a、尿MCP-1、血清AGEs与UAER水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1、0.771、0.516,均呈正相关;尿C5a与尿MCP-1及血清AGEs水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8、0.712,均呈正相关;血浆C5a与UAER、尿C5a、血浆MCP-1、尿MCP-1及血清AGEs无相关性.结论 补体活化、细胞外基质聚集和蛋白质非酶糖基化可能在糖尿病肾微血管病变发生和发展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内皮细胞损伤及血小板功能状态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利用双抗体夹心( ELISA)法测定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水平;采用玻珠柱法测定血小板黏附率(PAdT). 结果:vWF:Ag(160.8±35.6)%、PAdT(89.5±7.8)%水平显著高于无血管病变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0.01). 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均存在血管内皮损伤,并由此引起血小板功能状态的改变;血浆vWF:Ag及PAdT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老年高血压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伴微量白蛋白尿时肾外血管病变的情况,并探讨尿白蛋白排泄率(UREA)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将35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分为正常对照组(n=177)和微量白蛋白尿组(MA组,n=179),观察其肾外血管病变的发病率,检测内皮功能障碍标志物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内皮素-1(ET-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A组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均增高(P均<0.05),血浆vWF水平:正常对照组(118.95±46.72)%,MA组(202.07±73.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ET-1水平:正常对照组(50.60±12.39)μg/L ,MA组(79.13±14.04)μ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WF表达水平与尿白蛋白排泄率呈正相关(r=0.72,P<0.01);ET-1的表达水平与vWF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9,P<0.01)。结论伴有微量白蛋白尿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着血管内皮功能障碍,UAER升高的程度可反映内皮功能障碍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量(UAE)与vWF:Ag、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172例T2DM(T2DM组)患者UAE,据24h-UAE水平分为3组:①正常白蛋白尿组(NAU)组,②微量白蛋白尿(MAU)组,③临床白蛋白尿(CAU)组.选取6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NC)组.同时检测各组对象的血浆vWF:Ag水平、血小板计数(PC)、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 T2DM组患者血浆vWF:Ag、PC水平均明显高于NC组(P〈0.01),MAU组和CAU组患者UAE,PC,MPV,PDW明显高于NC组(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T2DM组的UAE及血浆vWF:Ag,PC,MPV,PDW水平与NC组存在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829,0.717,0.576,0.632,P值均〈0.01);T2DM患者的UAE与血浆vWF:Ag,PC,MPV,PDW水平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r分别为0.804,0.678,0.493,0.547,P值均〈0.01).T2DM患者的血浆vWF:Ag水平与PC,MPV,PDW呈正相关(r分别为0.858,0.784,0.820,P均〈0.01),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r=0.391,P〉0.05).结论 T2DM患者UAE与血浆vWF:Ag,PC,MPV,PDW水平呈正相关,随着UAE的增高,血浆vWF:Ag,PC,MPV,PDW水平也均逐渐升高.UAE,vWF:Ag及血小板参数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程度、血液高凝状态有重要评价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并肾病患者检测血清胆红素的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尿微量白蛋白排泄(UAER)将19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正常蛋白尿组(UAER<30mg/d)72例,微量蛋白尿组(30mg/d≤UAER<300mg/d)70例和大量蛋白尿组(UAER≥300mg/d)50例,分别测定各组身高、体重、血压、血肌酐、尿素,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尿微量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计算体重指数.大量蛋白尿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显著低于正常蛋白尿组及微量蛋白尿组(P<0.05),而肌酐、尿素和尿微量白蛋白排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蛋白尿组及微量蛋白尿组(P<0.05),且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均与尿微量白蛋白呈负相关(r=-0.304,P<0.01;r=-0.272,P<0.01;r=-0.278,P<0.01).结论 2型糖尿病并肾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降低,且与尿微量白蛋白呈负相关.胆红素与糖尿病肾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及其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06例,按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大量蛋白尿组(UAER〉200μg/min36例),微量白蛋白尿组(UAER 20-200μg/min 38例),非白蛋白尿组(UAER〈20μg/min 32例),健康成人3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各组BNP水平。[结果]微量白蛋白尿组、大量白蛋白尿组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非白蛋白尿组(分别为(192.1±72.5)pg/mL、(429.9±165/3)pg/mL、(101.3±46.7)pg/mL,P〈0.01),后者高于正常对照组,(57.6±43.4)pg/mL,P〈0.01,且与UAER呈明显正相关(r=0.83.P〈0.01)。[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可能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黄芪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2例2型糖尿病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黄芪与胰岛素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用胰岛素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结果 治疗组:24 h UAER有显著的减少(P<0.05);对照组24 h UAER无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黄芪能显著改善糖尿病早期DN的微量白蛋白尿(MAU),可用于2型糖尿病早期DN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浦英杰 《吉林医学》2013,34(16):3169-3170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7例伴有微量白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4)和对照组(n=23),两组均予门冬胰岛素30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盐酸吡格列酮30 mg,1次/d,总疗程6个月。分析比较其治疗前后空腹和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肝肾功能、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胰岛素敏感性指标HomaIR、血浆内皮素-1(ET-1)及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及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血糖、HBA1C、UAER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UAER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组HomaIR和ET-1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Homaβ、NO明显升高(P<0.01);同时伴有血脂水平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Homaβ、HomaIR、ET-1、NO及血脂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格列酮能改善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及其血管内皮功能,明显降低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率,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伴代谢综合征的高血压患者与单纯高血压患者的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 MAU)及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水平的差异,探讨二者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连续收治的133例患者,根据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代谢综合征全球定义分为伴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的高血压组(97例)与单纯高血压组(36例).测定血生化、血浆vWF、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e albumin excretion, UAE)及晨尿白蛋白/肌苷比(albumin/creatinine ratio, ACR).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MAU、vWF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结果:同单纯的高血压患者相比,伴MS的高血压患者腰围、体重指数、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 升高(P<0.05或<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 降低(P<0.01);血浆vWF含量及UAE增加[ (P均<0.05).]高血压患者UAE与ACR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707, P<0.01).而vWF与UAE及ACR则未见显著的相关性(r分别为0.079及0.052,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DL-C, TG, LDL-C, vWF及UAE与高血压患者MS的发生具有关联性 (相应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825, 0.63, 0.339, 0.331, 0.371,[P<0.05] 或<0.01).结论:相比单纯高血压,伴MS的高血压患者MAU增加,内皮损伤程度更重.UAE与ACR显著相关.vWF、UAE均与高血压患者MS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糖尿病肾病(DN)的相关性.方法将9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依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和临床白蛋白尿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各组血清hsCRP浓度,比较各组间hsCRP水平.结果各组的hsCRP及血清Cr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并且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是DN的危险因素之一,监测其在患者体内的变化情况,对DN的早期发现和肾功能减退的预测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糖尿病早期肾损伤借助尿微量白蛋白与尿糖联合检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9月收治的56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我院同期进行体检的56例健康者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尿微量白蛋白与尿糖联合检验。观察两组的尿糖和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及阳性检出率。结果:研究组尿糖和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尿糖阳性检出率和尿微量白蛋白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的尿糖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远高于健康体检者,借助尿微量白蛋白与尿糖联合检验可提高阳性率,值得在临床检验中应用。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慢性大血管并发症与vWF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的慢性大血管并发症与vonWillebrand因子 (vWF)的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将1 0 6例 2型糖尿病病人根据病史与是否合并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分为 :无并发症组 5 3例 (男 2 6例 ,女 2 7例 ) ,大血管并发症组 5 3例 (男 2 6例 ,女 2 7例 ) ,按照与糖尿病患者匹配的年龄选择正常对照组 5 6例 (男 2 8例 ,女 2 8例 )。 3组分别进行vWF的测定 ,并测定收缩压、舒张压、尿微量蛋白排泄率 (UAER)、糖化血红蛋白 (HbAIC)等指标。结果 :糖尿病患者血浆vWF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升高 (P <0 .0 1 ) ,大血管并发症组的vWF较正常对照组及无并发症组显著升高(P <0 .0 1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影响糖尿病患者vWF改变的主要因素按其作用大小依次为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蛋白排泄率 (UAER)的对数、收缩压。提示 :糖尿病人vWF水平的上升提示存在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下肢动脉硬化、血脂异常的糖尿病患者血浆vWF升高 ,表明合并大血管并发症时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坎地沙坦用于早期糖尿病肾病(DN)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早期DN合并高血压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坎地沙坦8 mg口服,每天1次,观察组予以坎地沙坦16 mg口服,每天1次.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尿微量白蛋白、血浆白蛋白以及血压值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血压和24 h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患者血浆白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1),观察组患者的血浆白蛋白水平上升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坎地沙坦用于DN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可以明显降低24 h尿微量白蛋白以及血压水平,较之8 mg每天1次,16 mg每天1次对肾脏可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