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8例(24条肢体)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经导管动脉内溶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选择性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PCI)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病例经综合介入治疗后均开通,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踝/肱指数由0.12~0.68上升为0.51~0.07。随访6个月~3年,6个月、1年、2年累计初次开通率分别为95.0%、85.0%、75.0%。结论:经导管动脉溶栓、PTA及选择性支架置入为主的综合介入治疗是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需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2.
马立坚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1,17(2):108+123-108,123
目的:探讨神经传导速度(NCV)在糖尿病(DM)无症状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DM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有症状组)25例及无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患者(无症状组)30例,分别测定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及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和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及腓浅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并对30例无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用空腹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lc),3个月后复查神经传导速度和HbAlc。结果:NCV能及早发现有周围神经损害亚临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NCV的异常率与血糖升高关系密切,动态观察NCV对了解疾病预后很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腔血管成形术(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5年10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2例。均在DSA室的X线引导下行PTA;对于近两年内有髂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行PTA后置入血管内支架。记录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PTA的即时成功率为90.6%(29/32),手术成功的29条患肢中3条踝肱指数(ABI)无明显改善,余26条由术前的(0.42±0.11)恢复至(0.82±0.12)。随访3~45个月,1例患者的胫后动脉在术后第9个月发生再次闭塞,2例患者的腘动脉在术后第12个月发生再次闭塞,手术通畅率为88.5%(23/26)。结论 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提高患者病变血管通畅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4.9.2下肢血供重建的原则 (1)大血管(腹主、髂动脉)病变:①腔内或搭桥或杂交手术;②不适合做干细胞移植或其他措施。(2)中等血管(股、胭动脉)病变:①首选腔内或搭桥或杂交;②有条件者可次选自体干细胞移植或其他措施。(3)小血管病变(膝下小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和腓动脉以及足部动脉):①远端动脉流出道好,患者身体允许,可选择动脉旁路移植;②远端动脉流出道好,且患者身体差,可以选择小球囊成形;③远端动脉流出道差,可以选择小球囊或者自体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5.
赵乐  王守丰 《山东医药》2023,(36):112-114
腓骨细长,长度为26~38 cm,位于胫骨外后方,远端内侧关节面参与踝关节构成,上端头部供肌腱韧带附着,中段腓骨可以用作肢体骨缺损生物学重建供体来源,最大的可取长度约26 cm。腓骨滋养孔多集中于腓骨中1/3上份,多为一个滋养孔,二个或三个滋养孔为少数,且位置不一。常见的腓动脉解剖变异包括胫后动脉发育不良或缺如,远端由腓动脉替代;胫前动脉发育不良或缺如,胫前动脉的足背支由腓动脉替代;胫前、后动脉均发育不良或缺如,腓动脉为小腿主要供应动脉,胫后动脉远端及足背动脉由腓动脉替代;也可见腓动脉发育不良或缺如。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分析下胫腓螺钉固定技术治疗Maisonneuve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10~2018-11深圳市人民医院骨关节科收治的21例Maisonneuve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完善患侧踝关节和胫腓骨全长X线片、踝关节CT三维重建以及踝关节MRI检查。合并三角韧带损伤者14例,内踝骨折者7例,下胫腓后韧带损伤者15例,后踝骨折者6例。手术均采用2枚皮质骨位置螺钉固定下胫腓关节,予2枚螺钉固定内踝骨折以及累及关节面超过25%面积的后踝骨折,术后予短腿石膏固定踝关节4周,术后12周手术将下胫腓螺钉取出。术后门诊随访12~29个月,平均18.31个月,定期复查X线片。于术前和术后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踝关节均获得解剖复位,关节匹配正常,未发生切口感染、下胫腓螺钉断裂等并发症。定期复查X线片见骨折均骨性愈合,踝关节匹配关系正常,未出现复位丢失。术后患者VAS评分呈下降趋势,AOFAS踝-后足评分呈上升趋势,疼痛缓解及足踝活动功能改善显著(P<0.05)。结论 下胫腓螺钉固定技术治疗Maisonneuve骨折能够恢复踝关节的正常解剖关系,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在该科住院的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糖尿病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依帕司他治疗。连续治疗2个月后评价治疗前后患者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腓神经和胫后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测定患者R-R间期变异系数(CVR-R)和QTC值评价对心血管自主神经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神经、胫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上升(P〈0.01);治疗组CVR-R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张晶  何菊  杨森  赵子源  李楠 《心肺血管病杂志》2010,29(6):471-473,479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多节段复杂病变的治疗手段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杂交手术治疗ASO多节段复杂病变,患者21例,切开股总动脉行髂动脉Fogarty导管取栓术+髂动脉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支架(STENT)2例,髂动脉PTA+STENT+股总动脉内膜切除术(TEA)4例,髂动脉PTA+STENT+股总动脉TEA+股动脉Fogarty导管取栓术1例,髂动脉PTA+STENT+股总动脉TEA+股腘动脉人造血管旁路移植术1例,髂动脉PTA+STENT+股总动脉TEA+股浅动脉PTA+STENT2例,髂动脉PTA+STENT+股总动脉TEA+膝下动脉PTA2例,髂动脉PTA+STENT+股总动脉TEA+股深动脉扩大成形术2例,股总股浅动脉TEA+股浅动脉PTA+STENT3例,股浅动脉TEA+腘动脉PTA+膝下动脉PTA3例,先行膝下动脉远端流出道的PTA治疗,而后同期进行股腘动脉人造血管移植术1例。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踝肱指数(ABI)复查由0.31升至0.66(正常值0.53~0.91)。分别于术后3,6,9个月及12个月进行Ⅰ期临床评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例11个月死于急性心肌梗死,2例再狭窄,1年通畅率90%(18/20)。结论:杂交手术治疗多节段复杂病变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安全、创伤小及通畅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基底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应用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基底动脉慢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支架置人的手术成功率、狭窄率的改变、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症状改善的情况。结果①20例基底动脉狭窄病变,共置入20枚Wingspan支架,技术成功率为100%。②术后即刻造影证实,狭窄率由(79.0±6.0)%下降至(13.0±3.4)%。围手术期1例发生小脑前下动脉闭塞,导致脑干梗死。③本组在术后1、3、6个月进行随访,根据Malek评分,术后3次评分均为1分者共12例(60%),均为2分者2例(10%),均为3分者1例(5%)。这15例患者的病情稳定,其中12例疗效肯定;其余5例术后早期疗效明显,但以后有所下降,其中有3例(15%)1个月时评分为1,3个月时转为2分;有2例(10%)1、3个月为1分,6个月时转为2分。结论经短期随访发现,采用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基底动脉狭窄安全性及疗效均良好。  相似文献   

10.
3D-CEMRA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ontrast enhancemen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CEMRA)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3例临床疑下肢ASO的患者行3D-CEMRA,扫描应用cage-bolus与三段动态扫描相结合。结果 23例患者腹主动脉、髂总动脉、髂内外动脉、股胭动脉、胫前后及腓动脉的动脉硬化闭塞的部位、范围、管壁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均得到了清晰的显示。结论 3D-CEMRA对下肢ASO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可作为血管介入治疗和手术前病人筛选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动脉硬化闭塞症膝下动脉病变经皮血管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科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期间,动脉硬化闭塞症膝下动脉病变经皮血管腔内治疗的117例患者,回顾性分析腔内治疗开通血管的成功率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117例患者(132条患肢)初次腔内治疗成功率为90.15%(119/132)。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4~36个月)。血管再狭窄发生率分别为:6个月8.5%(10/117),12个月19.0%(22/116),18个月25.9%(30/116)。21例临床症状复发,再次腔内治疗成功率85.7%(18/21)。患者手术后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缺血性溃疡等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动脉硬化闭塞症膝下动脉腔内治疗手术成功率较高,临床效果满意,远期有一定的复发率,但可再次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并总结腔内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严重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疗效及技术经验.方法 收集2010年2月-2012年2月55例老年2型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疾病患者,采用INVATEC-DEEP长球囊,进行下肢动脉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的改变,并进行随访.结果 55例患者共55条肢体接受了腔内治疗,技术成功率为74.5%(41/55),无并发症发生.共随访6m,失访率为0;其中,技术成功组所有患肢血供明显增加,相应节段肢体皮温升高,足背动脉搏动增强,麻木感和痛感显著减轻,生存率为95.1%,肢体存活率97.6%;技术失败组患者生存率为78.6%,肢体存活率71.4%,随访期间ABI为(0.78±0.13).结论 腔内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疾病技术成功率高,临床疗效显著,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特点及其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例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行下肢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行经皮血管成形术和(或)血管内支架置入术,观察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特点及手术成功率、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共治疗20条患肢48条血管,手术成功率为95.2%,临床症状改善,踝肱指数较术前明显上升,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范围广,膝以下小血管多见.介入治疗近期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在传统内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可作为一部分难治性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8月—2009年12月采用血管内治疗的15例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全身麻醉和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单纯置入支架、弹簧圈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结果①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所有动脉瘤均获成功,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5例,采用单纯支架置入术治疗3例,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治疗7例。②术后即刻造影显示,致密栓塞5例,瘤颈显影4例,瘤体显影3例;单纯支架置入即刻造影,显示瘤内对比剂明显滞留3例,术中未发生动脉瘤破裂。③术后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左侧基底核区梗死,右侧肢体肌力为0级);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4分,半年后随访改良Rankin评分2分。7例患者接受DSA复查(3~8个月,平均6.1个月),其中2例发生动脉瘤再通,给予再次栓塞;15例患者临床随访3—20个月(平均7.7个月),无新发神经系统症状,未发生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技术上是可行的,安全性高,其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机械再通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基底动脉急性闭塞并接受支架辅助血管内再通治疗的患者资料。对8例患者使用Apollo或Wingspan支架,4例使用Solitaire AB支架。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按照脑梗死溶栓等级系统(TICI)分级评定血管再通情况。评估3个月后的临床结局。结果①基底动脉远段闭塞3例,近段闭塞4例,椎动脉颅内段延伸至基底动脉近段闭塞3例,基底动脉全程闭塞2例。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中位数为20(15~24)分。②血管内机械再通治疗的技术成功率为100%,10例达到充分再通标准。2例患者术中发生血管痉挛,无临床症状。1例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③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中位数为10(4~22)分,同最初NIHSS评分相比,7例患者NIHSS评分改善≥5分。④4例术后3个月的功能转归良好,死亡3例。结论血管内机械再通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具有较高的再通率,可改善3个月时的临床结局。针对基底动脉闭塞不同病因需要个性化的血管内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应用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近期疗效,初步总结其技术方法与治疗经验。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2年5月期间,西苑医院收治的存在膝下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72例(86条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取股动脉顺行穿刺,开通并球囊扩张病变段膝下动脉,其后对患肢的膝下段病变进行了补救性支架置入治疗。结果:该组72例患者(86条肢体)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全部支架血流通畅,技术成功率达100%;术后68例患者(82条肢体)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临床成功率94.4%。术后6个月随访保肢率98.6%。结论:支架置入术作为补救措施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膝下段动脉病变具有较高的可行性,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行支架植入术的安全性及近、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住院的4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资料,在远端脑保护装置下植入颈动脉支架,观察其围术期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结果 4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男41例(85.4%),年龄(66±6.8)岁,靶病变1处/例,病变长度(22.5±10.3)mm,狭窄程度88.5%±9.9%.手术成功率100%,植入颈动脉自膨式支架1枚/例,使用远端滤网保护装置1个/例,支架直径(7.3±2.4)mm,长度(36.0±5.5) mm.术后即刻残余狭窄程度5.6%±4.5%.术中11例(22.9%)出现心率减慢,于术中给予1 mg阿托品静脉注射,心率恢复至正常范围.2例(4.2%)出现一侧肢体活动障碍,经治疗24 h内好转,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6.2±15.5)个月,随访率93.8%(45/48),2例(4.4%)患者死亡,其中1例死于肺癌,1例死于缺血性脑卒中,4例(8.9%)患者仍有头晕发作,3例(6.7%)偶有肢体麻木,无严重脑缺血发作,无脑梗死、脑出血发生.术后6~12个月复查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示无颈动脉、椎动脉及肾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在远端脑保护装置下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手段,手术成功率高,长期临床随访患者仍能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行支架植入术的安全性及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住院的4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在远端脑保护装置下植入颈动脉支架,观察其围术期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结果4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年龄(66±6.8)岁,男41例(85.4%,41/48),靶病变1处/例,病变长度(22.5±10.3)mm,狭窄程度88.5%±9.9%。手术成功率100%,植入颈动脉自膨式支架1枚/例,使用远端滤网保护装置1个/例,支架直径(7.3±2.4)mm,长度(36.0±5.5)mm,术后即刻残余狭窄程度5.6%±4.5%。术中11例(22.9%,11/48)出现心率减慢,于术中给予1 mg阿托品静脉注射,心率恢复至正常范围。2例(4.2%,2/48)出现一侧肢体活动障碍,经治疗24 h后好转,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6.2±15.5)个月,随访率93.8%(45/48),2例(4.4%,2/48)患者死亡,其中1例死于肺癌,1例死于缺血性脑卒中,4例(8.9%,4/48)患者仍有头晕发作,3例(6.7%,3/48)偶有肢体麻木,无严重脑缺血发作,无脑梗死、脑出血发生。术后6~12个月复查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无颈动脉、椎动脉及肾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结论在远端脑保护装置下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手段,手术成功率高,长期临床随访患者仍能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