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584例轻型缺血性卒中(MIS)或(TIA)病人随机分为阿斯匹林(ASA)组301例与对照组283例,随访12-60(平均30.2)月的结果发现:ASA组卒中与死亡率(14.0%)明显低于对照组(20.5%)(P〈0.05)。ASA组卒中与死亡危险性较对照组降低32%(相对危险性(RR)为0.68,95%可信区间为0.46-1.01);ASA组卒中、血管性死亡及心肌梗塞发生率(20.6%)显著低于  相似文献   

2.
脑血管疾病,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是目前人类疾病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在欧美、日本等国家、脑卒中死亡率占第二位,仅次于心脏病和癌症。在我国14个城市人口死亡统计,脑卒中为第一位。从近年来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从城乡对比,城市高于农村,北方高于南方。  相似文献   

3.
阿斯匹林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效剂量的观察李淑兰,赵珉珉(第一临床学院神经科)关键词阿斯匹林;缺血性脑血管病阿斯匹林(AS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作用,国内、外已有报道,但对服用剂量仍有争议。作者对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人进行了生化学及同位素6-K...  相似文献   

4.
阿斯匹林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意外通常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是当前世界大部份地区包括我国在内的常见病、多发病,我国急性脑血管病发病率约在200/10万。根据我院急诊室统计,脑血管疾病占总急诊人数78.6%,因此,积极开展防治工作是十分急需。阿斯匹林,长期以来用作解热镇痛消炎药,目前已发现阿斯匹林抑制环氧化酶,阻止血栓素A2的形成,因而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预防,认为应从发病高危因素入手,灵活使用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3月至2010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30例中.随机分为观察组66例和对照组64例,他汀组用辛伐他汀20mg+肠溶阿司匹林100mg,对照组用肠溶阿司匹林100mg.结果 随访12个月,他汀组再发TIA、脑梗死、主要终点发生率分别为6.06%、3.03%、10.6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44%、18.75%、46.88%(P<0.05),病死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株能明显减少卒中的复发率,病死率亦有所下降;不良反应轻微,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效果显著,可以长期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ASP)对康复期脑梗死病人缺血性卒中再发的预防作用。方法对已患过脑梗死的病人132例,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ASP治疗组,给予ASP75—100mg/d进行缺血性卒中再发的预防性治疗;另一组未曾服用ASP作为对照组,将两组的复发率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比较,分析脑梗死康复期病人缺血性卒中再发与ASP的关系。结果ASP组脑梗死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显著性,其ADh亦较对照组好。结论ASP可减少脑梗死康复期病人的缺血性卒中再复发率,提高康复期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作为脑梗死的二级预防用药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性激素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学方法 ,测定 6 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性激素 :催乳素、雌二醇、孕酮、睾酮水平 ,并与 72例健康老年人进行比较。结果  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中雌二醇含量为 (16 .12± 3.5 7)ng L ,对照组为 (18.71±3.4 1)ng L ,2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女性患者雌激素水平降低明显 ,绝经期妇女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与雌激素水平的降低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9.
张海峰  张丽  杨子超 《医学综述》2012,18(10):1502-1505
阿司匹林被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阿司匹林抵抗(AR)是指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剂量仍有血栓事件发生或者血小板功能不能有效被抑制。导致这种现象的确切原因较复杂,包括不适当应用药物的相互作用,剂量不足,环氧化酶1基因的多态性,感染,代谢疾病等。大量循证医学研究证实,实验室诊断AR的患者,其脑血管事件风险,致死和非致死的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高于阿司匹林敏感者。对应用阿司匹林患者定期检测血小板功能,规范、联合、个体化用药可减低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减少血栓性事件,使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ICVD)血小板参数的变化规律 ,采用 Cell- Dyn35 0 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分别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ICVD)组及对照组的 PL T、MPV、PCT、PDW。结果 ICVD组的 PL T、PDW与对照组无差别[(1 97.8± 5 1 .8)× 1 0 9/ L、(1 6 .86± 0 .6 2 ) % vs、(1 98.5± 5 .0 5 )× 1 0 9/ L、(1 6 .79± 0 .6 3) % ,P >0 .0 5 ];ICVD组的MPV、PCT显著高于对照组 [(1 0 .6 4± 1 .5 8) f L、(0 .1 96± 0 .0 42 ) % vs (9.0 7± 1 .76 ) f L、(0 .71 7± 0 .0 41 ) % ,P <0 .0 1 ]。提示 PCT、MPV可能与 ICVD的发病有关 ,MPV、PCT的增高直接或间接导致 ICVD的发生 ,构成 ICVD发病的新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被用作动脉血栓的一级预防,但是目前我国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上的使用率并不高,而且在临床使用上存在许多不规范。因此适用人群未能在阿司匹林防治心血管疾病上获得最大利益。本文就我国适用人群多、使用人群少、处方剂量不足等问题,指出阿司匹林在使用的最佳剂量和剂型上欠规范,同时结合阿司匹林研发力量及生产力度进行系统综述,以期扩大阿司匹林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受益人群,对我国及世界的心血管病患者的健康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方法将59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2年跟踪观察。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加他汀类口服,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口服。结果治疗组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210例经头颅CT证实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进行了分析,发现有心电图异常128例(占60.95%),主要表现为T波,ST段的改变和各种心律失常,出血组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缺血组(P<0.01),心电图异常组与正常组比较病死率差异显著(P<0.05)。表明心电图改变与脑血管病的类型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泮托拉唑对预防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作用。方法对两组各126例急性脑血管病例分别应用泮托拉唑和雷尼替丁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泮托拉唑组中有5例出现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率为3.97%。雷尼替丁组中有23例合并有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率18.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泮托拉唑比雷尼替丁更能有效地预防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  相似文献   

15.
脑血管病所致失语的康复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病所致失语的早期康复训练效果及后遗症的发生率。方法 根据失语的特点将其分为3组,分别进行康复训练指导。结果 41例失语病人38例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结论 早期进行失语纠正和语言康复训练对脑血管病所致失语的康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D二聚体与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imer,DD)与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分别采取观察对象空腹静脉血2ml,脑血管病患者为发病后1周内采血,定量检测急性脑血管病及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患者血浆DD含量。结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塞及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及脑出血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SAH血浆DD含量与各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SAH血浆DD含量与各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各组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测定DD对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有价值,对其鉴别诊断无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从单纯的血压控制转移到降低脑血管疾病为治疗原则的高血压新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38例高血压病患者(基础收缩压为160mmHg以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3例持续的给予氨氯地平(5mg)加辛伐他汀(20mg),对照组115例给予氨氯地平(5mg)加安慰剂;观察两年内脑卒中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的血压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治疗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两组的卒中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临床效果越显著。结论给予高血压患者氨氯地平控制血压联合他汀类药物降血脂能够更大幅度的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脑血管病伴发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方法通过选取近一年住院病人中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脑血管病伴发精神障碍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面的独特性。结果153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伴发症状不同的精神障碍56例,发病率占脑血管疾病的36.6%。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多数在积极治疗基础病同时针对精神障碍进行治疗,精神症状在14~28天消失。结论脑血管疾病伴发精神障碍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细心鉴别及积极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支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疗效、并发症.方法 对10例适合介入治疗的患者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PTAS),术后即刻造影评价并随访1-21个月.结果 (1)10例患者的10支血管,均成功完成支架植入,即刻造影显示支架位置良好,支架植入技术成功率100%.即刻造影显示支架置人后6支血管无残余狭窄,4支血管残余狭窄10%-20%,10支血管平均残余狭窄<10%.(2)10例患者中1例发生了缺血性卒中和血压下降;1例发生了心率减慢、血压下降;1例发生了穿刺部位血肿.(3)10例患者术后随访1-21个月,均未出现与所治疗血管相关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颈部血管超声和TCD未发现治疗血管再狭窄.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新方法,其安全、有效,近期疗效肯定,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