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实施外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后的效果.方法:2010年我院外科加强院内安全转运管理的113例危重症患者为实验组,2009年常规院内转运管理的102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转运时间、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和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结果:2010年院内转运时间为(30.2±7.9)min,2009年为(39.8±5.5) min,两组比较(P<0.01)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2010年院内转运时间比2009年有明显缩短.2010年不良事件的例数:脱管3例、窒息0例、坠床0例、病情恶化1例,不良事件发生率3.53%; 2009年不良事件的例数:脱管5例、窒息3例、坠床2例、病情恶化7例,不良事件发生率16.67%,两组比较(P<0.01)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2010年不良事件的发生比2009年有明显减少.结论:实施外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可缩短转运时间,提高转运效率,减少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及意外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实施外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后的效果。方法:2010年我院外科加强院内安全转运管理的113例危重症患者为实验组,2009年常规院内转运管理的102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转运时间、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和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结果:2010年院内转运时间为(30.2±7.9)min,2009年为(39.8±5.5)min,两组比较(P<0.01)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2010年院内转运时间比2009年有明显缩短。2010年不良事件的例数:脱管3例、窒息0例、坠床0例、病情恶化1例,不良事件发生率3.53%;2009年不良事件的例数:脱管5例、窒息3例、坠床2例、病情恶化7例,不良事件发生率16.67%,两组比较(P<0.01)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2010年不良事件的发生比2009年有明显减少。结论:实施外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可缩短转运时间,提高转运效率,减少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及意外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李凤英 《当代医学》2014,(20):124-125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程序在危重患者转运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清远市清城区人民医院80例ICU危重患者为基础组,采用常规转运方式;96例ICU危重患者为改进组,改进组在转运过程中采用预见性护理,比较2组危重患者的转运时间、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及医疗纠纷发生率、病情恶化情况。结果基础组转运时间为(28.73±3.35)min,改进组为(26.4±2.2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8,P〈0.05);基础组各种不良事件坠床(11.25%)、静脉通路中断(11.25%)、管道阻塞或脱管(15.00%)、供氧中断(10.00%)、心率改变(15.00%)、呕吐或气管堵塞(12.50%)和医疗纠纷(7.50%)发生率均高于改进组,分别为2.08%、3.13%、5.21%、2.08%、4.17%、3.13%和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组血氧饱和度降低(18.75%)、血压升高或降低21(26.25%)、心律失常19(23.75%)、休克4(5.00%)和其他类别14(17.50%)病情恶化比例均高于改进组,分别为4.17%、8.33%、5.21%、0%和3.13%。结论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应用预见性护理,可提高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减少转运途中意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效果。方法:分析从急诊转送至病房或检查科室危重患者280例,将2012年1-6月采取常规方式转运的1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2年7-12月采取预见性护理转运的14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转运途中意外事件发生率、接收科室满意率及平均转运时间。结果:观察组意外事件2例中,痰液堵塞引起呼吸困难1例,胃管脱出1例。对照组意外事件15例中,痰液堵塞引起呼吸困难2例,供氧中断3例,胃管及输液管脱出4例,气管插管移位2例,血管活性药滴速不匀导致血压波动3例,送错科室1例。观察组接收科室满意率97.14%高于对照组82.14%,观察组平均转运时间(19.7±1.8)分钟短于对照组(27.4±2.8)分钟。结论:实施预见性护理有助于提高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周颖瑜  安博  梁婉琪 《当代医学》2022,28(10):184-186
目的 探究改良儿童院内转运分级反应策略在危重症儿童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66例危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转运,实验组采用基于改良儿童早期预警分级反应转运法,比较两组不良结局发生率、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转运时间、住院时间及转运满意评分。结果 实验组呼吸异常、心率异常、低血氧饱和度、低体温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转运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转运满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儿童院内转运分级反应策略在危重症儿童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缩短转运时间和恢复时间,降低不良结局发生率及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缓解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护理安全管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2020年1—12月南通市锡通科技产业园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常规护理模式院内转运580例(对照组),2021年1—12月护理安全管理模式院内转运580例(观察组),对比2组急诊科护理质量、院内转运风险事件、患者及家属对院内转运满意度。结果 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后的2021度急诊科护理人员考核风险评估、配合能力、急救技术、应变能力、转运流程评分高于2020年度(P<0.05);观察组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1.21%,低于对照组的4.31%(P<0.05);观察组患者病情告知、转运流程、转运技术、服务态度、转运时间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护理安全管理模式能够提高急诊科护理质量,减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不良事件,提升满意度,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如何减少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总结多年来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经验,针对仍存在的管道安全管理不规范问题,提出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管道安全管理措施,并比较实施该策略前后院内转运危重病人发生不良事件的情况。结果实施安全管理的173例危重病人,其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6.93%)较实施策略前三年的平均发生率(8.56%)明显降低。结论实施管道安全管理能有效降低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风险,为进一步制定《危重患者院内与院间转运指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朱玉珍 《当代医学》2014,(29):113-114
目的对危急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江西省丰城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于2011年4月~2013年10月收治的危急重症患者124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n=62)。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实施院内转运,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展开院内转运,对2组患者转运成功率、意外事件发生率和接收科室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转运中意外事件发生情况为坠床8.06%,意外脱管4.83%,供氧中断6.45%,病情恶化6.45%;观察组转运中意外事件发生情况为坠床1.61%,意外脱管1.61%,供氧中断1.61%,病情恶化0.0%;2组转运中意外事件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转运成功率为90.32%,护理纠纷发生率为14.52%,观察组转运成功率为98.39%,护理纠纷发生率为3.23%,2组转运成功率及护理纠纷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接收科室满意率为70.97%,观察组接受科室满意率为95.16%,观察组患者接收科室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为危急重症患者实施院内转运过程中,通过周密、细致的综合性护理干预可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性,增强接收科室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应用效果。方法 2004年1月~2007年12月急诊科通过转运危重患者31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转运,2008年1月~2010年12月转运的42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强化护理干预能力、实施转运前、中、后护理干预,持续改进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转运并发症发生率0.95%、护理纠纷发生率0.48%低于对照组的5.80%、2.26%;观察组转运时间平均(18.36±3.50)min短于对照组的(25.67±7.87)min(P〈0.05);观察组转送科间满意98.33%高于对照组的92.58%(P〈0.05)。结论针对转运隐患建立完整有效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转运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陈昌群  侯翠霞  刘新凤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8):1130-1132, 1137
目的探讨建立急性脑卒中病人院内安全转运标准化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以常规护理方式转运的50例急性脑卒中病人设为对照组,将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使用标准化转运流程转运的50例急性脑卒中病人设为观察组,比较2组病人转运效果。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共发生8例,对照组共发生24例;其中观察组技术性不良事件总发生率(16.00%)低于对照组(48.00%),病人就医感受满意率(93.30%)高于对照组(73.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和P < 0.01)。结论标准化转运流程可有效减少急性脑卒中病人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了病人的安全,提高了病人及家属的就医感受。  相似文献   

11.
刘海玲 《基层医学论坛》2013,(36):4836-483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9年1月-2010年12月急诊科转运的4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转运,2011年1月-2013年5月转运的5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按护理干预方法进行转运:确定转运目标、风险评估、完善院内转运流程、效果评价。结果观察组转运过程中发生并发症0.93%、护理纠纷0.19%、转运时间(18.33±6.43)min。均少于对照组的5.63%、1.67%和(23.67±7.34)min(P〈0.01);转送科间满意度为99.26%,高于对照组的87.92%(P〈0.05)。结论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应用护理干预可提高转运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对急诊危重患者进行院内安全转运过程中行全面护理干预,探讨护理实施效果。方法选择急诊病房中的危重80例患者,选择时间于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行不同的护理方式:全面护理干预、常规护理干预,组别名称对应:研究组、对照组。经数据软件分析组间的转运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率。结果研究组急诊危重患者经数据软件分析发现转运意外事件发生率(2.50%)低于对照组(25.00%),且护理满意率(97.50%)高于对照组(72.50%),差异指标有意义P0.05,结论在院内安全转运过程中,需对急诊危重患者行全面护理干预,以此降低转运意外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神经外科急危重病人院内转运检查的安全护理模式。方法医院神经内科年收治危重症患者500~800例,2015年开始进行风险管理,制定安全护理策略。结果 2015年危象、护理差错、护理不良事件合计发生率低于2014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5年转运耗时(28.4±10.5)min,2014年(35.4±11.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的安全护理模式,确实可降低护理风险,保障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14.
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和香 《中外医疗》2011,30(20):152-153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至2010年11月骨科患者120例,并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0.05),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1)。结论预见性护理程序可降低护理并发症的发生,并协调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陈艳 《当代医学》2011,17(20):117-118
目的采用"APACHE Ⅱ"(危重病人评分)提高急诊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的成功率。方法把急诊科2009年1月~8月期间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09年9月~2010年12月为试验组,各68例同病种的危重病人转运前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来比较两组转运成功率、意外发生率。结果各68例对照组和实验组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的成功率、风险性和意外发生率相差较大。结论急诊危重病人转运前采用科学的APACHE Ⅱ来进行评估,再备有合理的护理措施,保证了急诊科危重病人的院内安全转运。  相似文献   

16.
周镁洁  钟利君 《浙江医学》2018,(18):2078-2079
目的探讨基于SHEL分析的院内转运管理在减少急诊颅脑外伤患者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6例实施基于SHEL分析的院内转运管理(观察组)、46例实施急诊常规院内转运管理(对照组)的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院内转运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接收科室满意度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院内运转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接收科室各项内容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患者对院内转运各项内容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急诊颅脑外伤患者实施基于SHEL分析的院内转运管理,能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医护患关系和谐,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朱红艳  刘静  徐小丽 《当代医学》2016,(25):106-107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神经外科ICU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3~2014年神经外科ICU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选择2014~2015年神经外科手术后转到ICU进行住院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比较2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ICU治疗时间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ICU治疗时间较对照组短,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护理工作总满意率分别为93.33%和80.00%,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651,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对降低NICU患者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能明显缩短患者在NICU的治疗时间,适合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新型体位在急诊非外伤性昏迷病人院内转运过程中的效果,探讨此类病人转运过程中合适的护理体位。方法选取2018年1-6月就诊的非外伤性昏迷病人50例作为对照组,取常规体位;选取2018年7-12月就诊的非外伤性昏迷病人50例作为观察组,采用新型体位,取头高20°~30°并侧卧30°~60°体位。比较2组病人转运过程中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和体位耐受时间、护理不良事件及病人家属满意度。结果2组病人入急诊科和收住病房时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体位耐受时间长于对照组(P < 0.05),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新型体位是急诊非外伤性昏迷病人院内转运过程中较适宜的护理体位,有助于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病人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脑卒中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对362例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比较,分析两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发生不良事件的发生明显较对照组低,经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预见性护理可有效减少脑卒中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预警分级管理对危重早产儿院内转运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以期改善患儿的临床结局。 方法 选择2019年3—6月的40例危重早产儿为对照组,2019年7—10月的40例危重早产儿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转运方法,观察组在常规转运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预警分级管理方法转运,记录并比较2组患儿的转运时间、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不良结局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的转运时间为(12.29±2.14)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的转运时间(18.65±3.37)min(P<0.05);观察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0%(气管插管脱出1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20.00%,气管插管脱出、静脉置管堵塞、监护仪导联松脱各2例,供氧不足、仪器设备故障各1例,P<0.05);观察组不良结局发生率为7.50%(呼吸异常、低体温、低血氧饱和度各1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不良结局发生率(47.50%,呼吸异常、心率异常各4例,低体温5例,低血氧饱和度6例,P<0.05)。 结论 预警分级管理指导危重早产儿院内转运具有较好的效果,不仅能有效减少转运时间、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还能改善早产儿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