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CAPN-10基因Indel-19与腹膜透析患者代谢综合征(MS)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用PCR-RFLP(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法检测30例健康者(A组)、30例稳定的腹膜透析患者(B组)CAPA-10基因Indel-19多态性,生化技术测定FBG(空腹血糖)、TG(三酰甘油),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FINS(空腹胰岛素)水平.用HOMA-IR法评价胰岛素抵抗,同时对每个受试对象进行MS危险因素评估.结果 B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FBG、FINS、TG及HOMA-IR水平较A组高(P<0.05).A、B两组比较CAPN-10基因Indel-19基因型分布无明显差异(P=0.580).B组基因型为2/2的患者较基因型为1/1、1/2患者有较多MS的危险因素.结论 腹膜透析患者多同时存在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及高血压.CAPN-10基因Indel-19可能与腹膜透析患者血糖、血脂及高血压有关.其可能机制是影响腹膜透析患者血糖、脂质代谢,加重患者胰岛素抵抗的程度,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发生与CAPN-10基因多态性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与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贵阳地区无血缘关系的100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GDM组)、100例糖耐量受损孕妇(GIGT组)和100例糖耐量正常的妊娠妇女(NGT组,即对照组)的CAPN-10基因19、43及63位点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对与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发生、发展有关的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CAPN-10基因43位点GG基因型频率分布在GDM组均显著高于NG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GDM组均显著高于NG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9位点和63位点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GDM组、GIGT组与NGT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9、43、63位点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在GIGT组与GD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GDM组和GIGT组的年龄、孕期BMI、△BMI、FPG和2h-PG均较NGT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糖尿病家族史在GDM组较NGT组升高(22%vs 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PN-10基因SNP 43位点多态性、糖尿病家族史、△BMI、年龄均增加了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发生的危险度。结论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的发生可能与CAPN-10基因SNP 43位点G等位基因相关,而与16和63位点无关。CAPN-10基因SNP 43位点多态性、糖尿病家族史、△BMI和年龄是GDM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可能增加了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3.
钙蛋白酶10基因Indel-19与2型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钙蛋白酶10基因Indel-19与2型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选取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92例非糖尿病健康对照者,用聚合酶链反应法(PCR)扩增目的 基因,琼脂糖电泳,检测所有受试者的lndel-19基因型.采用生化技术测定空腹血糖、血脂以及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用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评价胰岛素抵抗.结果 2型糖尿病组较对照组有较高的TG、TC、LDL、BMI和IR水平(P<0.05),两组钙蛋白酶10基因Indel-19基因型22的频率分别为54.2%和4_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2型糖尿病人群中Indel-19基因型22的个体较基因型11和12的个体有较高的FINS、IR水平和较低的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P<0.01,P<0.05).结论 钙蛋白酶10基因lndel-19的基因型22与江苏地区2型糖尿病人群的胰岛素抵抗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CAPN-10基因SNP43、SNP19在宁夏汉族群体中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特征。方法应用PCR-RFLP技术,对132例宁夏汉族人群CAPN-10基因SNP43、SNP19分布进行检测。结果宁夏汉族人群中CAPN-10 SNP43GG、G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1.97%、24.24%和3.79%,G、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84.09%和15.91%,GG基因型频率和G等位基因频率与北京、天津和云南汉族群体相近(P〉0.05),低于辽宁、湖北和上海汉族群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NP19 11、12、22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8.94%、43.18%和37.88%,1、2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0.53%和59.47%,11基因型频率和1等位基因频率与与北京、上海汉族群体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国外群体比较,中国人SNP43GG基因型频率和G等位基因频率低于亚洲的日本、韩国人群,高于欧洲高加索人及南美洲的智利和墨西哥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国家人群SNP19位点11基因型频率和1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种族和地域人群CAPN-10基因SNP43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不同,具有其特有的群体遗传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Ⅱ型固有淋巴细胞(groupⅡinnate lymphoid cells,ILC2s)与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机体内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状态的关系。方法:对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105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糖尿病肾病40例,非糖尿病肾病65例,收集临床资料,进行人体指标测量,血糖、血脂指标测定,以同期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35例、门诊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中ILC2s相关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ILC2s的百分比;ELISA法检测血浆ILC2s相关细胞因子IL-5和IL-13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糖尿病肾病血透组患者MS的患病率为87.5%,较健康对照组(0%),2型糖尿病组(57.10%)和非糖尿病肾病血透组(50.80%)明显升高(χ2=53.084,P=0.000);ILC2s特征性转录因子RORα,膜受体T1/ST2、IL-17B,细胞因子IL-5、IL-13的mRNA表达水... 相似文献
6.
陈晶静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41(12)
目的 观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糖尿病肾病患者与非糖尿病肾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率,比较两组患者血液透析治疗的预后. 方法 对2005-10~2009-12我院收治的69例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衰患者进行随访和分析,其中31例为糖尿病肾病患者,38例非糖尿病肾病患者.在各组指标均衡可比的基础上,采用Kaplan Menire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中位生存期的比较采用Log Rank检验,并发症发生率以及1年、3年生存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69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中位生存期为40个月.两组基本资料各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均衡可比.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2个月,非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54个月,经Log Rank检验,两组中位生存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6.54,P<0.001).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并发症除了舒张压与非糖尿病患者无差异外(P>0.05),其他并发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肾病患者(均P<0.05).两组间1年生存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83.87% vs 92.11%,P>0.05),而3年生存率糖尿病肾病患者明显低于非糖尿病患者(38.71% vs 76.32%,P<0.05).结论 血液透析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较非糖尿病肾病差,加强糖尿病患者管理,预防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及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研究血液透析对糖尿病肾病与非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以减少患者的并发症,提高其生活质量和长期的生存率。方法回顾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5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同期收治的50例非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原因、并发症以及生存率。结果 3年后,糖尿病肾病组患者生存28例,生存率为53.85%;对照组患者生存39例,生存率为78%,糖尿病肾病患者的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组患者因感染死亡11例,占45.83%,心血管疾病死亡5例,占20.83%,脑血管疾病死亡3例,占12.5%,其他5例,占20.83%。结论血液透析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较非糖尿病肾病差,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尽早进行血液透析,积极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并改善患者自身的贫血状况,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糖尿病与非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收集8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3个月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糖尿病组本证以气阴两虚为主,非糖尿病组以脾肾气虚为主,脾肾阳虚次之。兼证糖尿病组以瘀血证为主,非糖尿病组以湿浊证为主。糖尿病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Kt/V值均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多气阴亏虚,瘀血证较突出,各项实验室数据均低于非糖尿病肾病患者,糖尿病肾病患者应尽早开始透析治疗。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代谢综合征(MS)的患病情况及其对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影响。方法将2009年8月在我中心规律血液透析患者201例分为MS组(78例)和非代谢综合征(非MS)组(123例),随访36个月,记录心血管疾病及死亡情况,分析维持性透析患者MS及其各组分对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影响。结果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S的患病率为38.8%(78例)。②MS组体重、腰围、TG、TC、LDL—C、空腹血糖值、血尿酸水平及超敏CRP升高比例明显高于非MS组,而透析龄、HDL—C水平明显低于非MS组(P〈0.05)。③随访36个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S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心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累计发生率分别为41.O%(32例),19.2%(15例),28.2%(22例),非MS组分别为22.8%(28例),10.6%(13例),17.1%(21例)。两组间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7.601,P=0.006)。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S组分数量与心血管疾病相关(r=0.236,P=0.001)。用Kaplan—Meier法比较MS组与非MS组心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率,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3.193,P=0.074;Х^2=3.523,P=0.061);而MS各组分中仅高血糖增加透析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Х^2=4.372,P=0.037)。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S的患病率较高,MS增加其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但短期内(3年)并未增加其心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针药结合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脂肪含量及体质量指数、腰围的影响.方法 将72例代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在口服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再进行针灸治疗,对照组则口服二甲双胍,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后,观察二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脂肪含量、体质量指数和腰围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不仅临床症状积分得到明显的改善,其脂肪含量、体质量指数和腰围均有明显的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针药结合对代谢综合征有良好治疗效果,能降低患者脂肪含量、体质量指数和腰围.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高血压家系和非高血压家系后代中CAPN-10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家族史、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测定深圳地区17个高血压家系和22个非高血压家系第一、二代直系家属的血糖水平,用PCR单链构型多态法(SSCP),DNA测序分析CAPN10基因多态性,分析高血压家系与非高血压家系中CAPN-10基因多态性与血糖关系的差异。结果:高血压第一、二代家系中,凡血糖水平高其CAPN-10基因均发生变异,而非高血压家系及高血压家系血糖水平正常检测结果则未见这-差异。结论:CAPN-10基因可能是深圳地区原发性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遗传因素之一。该基因的变异检测对于预测高血压后代是否发生2型糖尿病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分析新疆博尔塔拉州4个不同民族人群代谢综合征(MS)的危险因素特征。方法:由2004年新疆博尔塔拉州高血压流行病学基线调查资料中选取符合要求的3300例作为研究对象。用Logistic回归分析MS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1)4个民族不同亚组间年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重指数(BMI)、腰围(WC)、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逐渐升高。(2)非条件Logistic回归显示:腹型肥胖、年龄、民族、职业、饮食特点、饮酒、打鼾、心肌梗死史(MI)、心血管病(CAD)家族史能预测MS的发病。结论:腹型肥胖、年龄、民族、职业、饮食特点、饮酒、打鼾、心肌梗死史、心血管病家族史与新疆博尔塔拉州人群MS发病有关,腹型肥胖为最突出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新疆塔河油田职工代谢综合征(MS)的患病率及其分布特征,探讨有效的防治对策。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新疆塔河油田5个基地工作的20~62岁共1 813名职工进行体格检查及其相关代谢指标的测定。代谢综合征的诊断主要采用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诊断标准。结果按照IDF标准,新疆塔河油田20~62岁人群MS的患病率为15.4%,其中男性患病率为16.8%,女性患病率为12.1%,男性MS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50~62岁患病达到高峰(28.7%),与其它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S组与未被诊断为MS人群的各项代谢指标均有明显差异。MS组患者与非MS组相比,其腰围、体质指数、血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等明显增高,高密度脂蛋白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疆塔河油田职工的MS患病率偏高,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腰围增大是代谢综合征重要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健康教育,采取相应防治措施,降低塔河油田职工MS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胡梦博 《复旦学报(医学版)》2014,41(6):830-834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及其多种组分(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与前列腺癌相关,两者间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存在复杂的网络联系。本文就MS与前列腺癌发生与进展的流行病学及基础研究文献进行综述,重点阐述MS影响前列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包括细胞因子、胰岛素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IGF)、性激素、炎症与免疫系统、脂肪酸与氨基酸代谢等方面。随后从加强一级预防、拓展经典药物适应证、研发针对靶点的新型药物等角度对防治方法进行梳理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王菲菲 《复旦学报(医学版)》2012,39(4):409-413
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 derived factor,PEDF)是最先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培养液中被发现的一种分泌性糖蛋白。PEDF具有神经保护、抗炎、抗血管生成、抗肿瘤等生物学功能,对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肾病有保护作用。近年来发现肥胖、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患者的血清PEDF水平明显升高,PEDF与MS各组分密切相关,可能是MS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18.
19.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在肝脏的表现。绝经是女性因卵巢功能衰退所呈现的生理现象,表现为下丘脑-垂体功能退化。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NAFLD的发病趋势具有两性差异,且与血糖、血脂、血尿酸等代谢参数有关。女性绝经前NAFLD发病率低于男性,而绝经后NAFLD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至与男性相当,其机制可能主要与女性绝经后体内性激素的变化(以雌激素的下降为主)有关。性激素的变化,如雌激素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ex hormone binding globulin,SHBG)水平降低而雄激素水平相对升高,会增加腹型肥胖、血脂代谢异常及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等异常指标的发生率,使绝经成为女性NAFLD的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雄激素受体拮抗剂、雌激素及植物雌激素等可通过多种途径改善肝脏脂肪变性及IR,减轻NAFLD的严重程度,延缓肝纤维化进展,对绝经女性NAFLD有一定治疗意义,但也具有部分局限性。该文就近年来女性绝经与NAFLD相关关系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为绝经女性NAFL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