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凝剂对ALT干化学试纸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分别用肝素和EDTA-K2抗凝剂标本作ALT项目干化学试纸检测,将其结果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结果比较,分析之间的差异。结果:肝素抗凝剂标本ALT干化学试纸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EDTA-K2抗凝剂标本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可以用肝素抗凝标本而不宜用EDTA-K2抗凝标本作ALT干化学法初筛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进行临床医学检验的时候,控制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方法和效果。方法:以305例2013.1.1.~2014.1.1.之间在我院接受血液细胞检查的受检者的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对比结果差异性,并对影响其检验质量的相关性因素进行分析,如血液存储检测时间、放置温度、抗凝剂配比、采血部位等。结果:血液标本的检测质量受以上各种因素的影响,且随着采血部位、抗凝剂配比、放置温度和存储检测时间的不同,在检测结果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医学检验中,采血部位、抗凝剂配比、放置温度和存储检测时间都会对血液细胞检验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进行送检和检验操作的时候,必须对各个环节严格把握,以此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洪乙文 《吉林医学》2012,33(9):1987-1988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采集过程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分析临床血液标本采集过程的各个环节容易出现的错误如采血时间、采血部位及方法、采血体位、标本放置时间、抗凝剂及溶血,提出改正方法。结果:不同的采血方法及多种因素对结果的准确性都可能产生影响。结论:血液标本采集过程的不同对临床检验结果产生明显影响,应注意采取正确的采血方法,以减少试验误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根据3种抗凝方法在静脉全血标本中各项指标的分析,探讨血液分析仪末梢采血中采用水剂抗凝剂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门诊病人静脉血4 0份,分别采用水剂抗凝剂、干粉抗凝剂和抗凝瓶3种方法抗凝,在血液分析仪上进行测定,以抗凝瓶结果为参考,对其WBC、RBC、HGB、PL T4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3种方法各项指标均数的t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 .0 5 )。比较水剂、干剂与抗凝瓶检测结果的平均偏差,水剂的偏差明显小于干剂。结论:SYSMEX K- 4 5 0 0血液分析仪静脉采血使用水剂抗凝剂效果优于干粉抗凝剂,尤其适用于毛细血管采血法,且效果优于干剂  相似文献   

5.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标本制备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细胞分析仪标本制备的要求。方法 根据本文作者几年的实践经验参考有关资料加以总结、归纳。结果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标本制备时应注意抗凝剂、采血部位、容器、采血顺利与否、标本混匀和放置时间等几个方面。结论 标体制备时以采用EDTA—K2作抗凝剂为佳,浓度1.5±0.25mg/ml,取10ul或20ul抗凝1ml或2ml血液;采取静脉血放置塑料试管(抗凝管)中,充分混匀,及时检测;采血应顺利并保持良好的采血习惯。  相似文献   

6.
血液标本采集过程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标本的采集过程对临床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以临床血液标本采集过程包括标本采集时间、采血姿势、止血带使用时间等为观察指标,进行分组观察。结果血液标本的采集时间、卧位采血与坐位采血及止血带使用时间的不同对血常规:WBC、RBC、PLT、Hb,生化项目:TP、ALT、K 结果是有明显影响(P<0.01)。结论血液标本采集过程的不同对临床检测结果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液检测所需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检验科2011年6月-2012年6月不合格血液检测标本产生的原因。结果经分析原因,采取规范采血操作流程,选择正确的采血时间及体位,严格掌握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加强检验科与护理部沟通,按照要求及时送检等措施后,血标本合格率占到99%。结论临床血液检测标本采集时要严格按照检验分析前操作流程和检验要求,运送要及时、准确,有助于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高莹 《求医问药》2014,(18):44-45
目的 :探讨可引起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TPP)检测结果异常的原因。方法 :对2014年3月~2014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测结果为异常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对这23例患者进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测结果出现异常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 :在这23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出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测结果异常的原因为采血医生采血的方法不规范,有7例患者出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测结果异常的原因为采血医生处理血液标本的方法不规范,有4例患者出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测结果异常的原因为采血医生错误地使用了血凝试管和抗凝剂。结论 :采血医生采血的方法不规范、采血医生处理血液标本的方法不规范以及采血医生错误使用血凝试管和抗凝剂是临床上引起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测结果异常的主要原因。临床检测人员应对上述情况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临床标本量和红细胞压积(HCT)对凝血项目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 STAGO全自动血凝仪分别对15例患者(不同标本量)和3例患者(不同HCT)进行检测,观察不同的采血量和HCT对凝血四项(PT、APTT、TT、FIB)检测结果的影响,采用统计学方法处理。结果采血量超过或低于1.8 ml时所得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凝血检测标本采集要求抗凝剂和血液比例准为1:9时,HCT55%或者HCT25%时,标准采血量测定水平大于调整采血量后测定水平,测得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临床标本采集量多少对凝血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直接的影响,异常HCT值对凝血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状况,有效避免和控制因输血引起的疾病传播,保证受血者的安全。方法:选择无偿献血者157 860例,对血液标本进行梅毒抗体、HBSAg、抗HIV、抗HCV,ALT 5项指标检测,将检测阳性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检测发现,血液标本中ALT阳性率最高,各项指标在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检测阳性率总计为6.69%,在采血过程中加强血液检测的质量管理,有效避免和降低输血造成的疾病传播,对采血质量的提高和保障受血者的身心健康意义重大。结论:检测无偿献血者的传染病原体,能够有效避免和降低输血造成的疾病传播,减少医疗纠纷,对采血质量的提高和保障受血者的身心健康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临床血液标本采集过程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采集的不合格血液样本2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采血过程中多种因素可能影响检测结果:溶血、凝血、抗凝剂使用不恰当、药物、饮食、样本延迟、采集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等。结论多种因素会影响标本检测结果,为了使结果准确可靠,要严格规范血液标本采集过程,控制影响结果的各个因素。  相似文献   

12.
张悦梅 《当代医学》2013,(35):107-108
目的观察并分析在对血液标本进行收集、贮存、运输中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客观作用。方法2012年10-11月所收集的1980例血液标本为例,分别对其进行凝血[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4项]检测。结果1980例血液标本中,105例标本与基准数据有误差,误差率为5.30%;在这105例误差标本中,血液标本中出现小凝块的有11例,采血量和抗凝剂的比例失调有85例;在静脉采血过程中注入肝素抗凝后送检的标本共5例;在留置针位置进行采血时,标本混入肝素和无关液体的标本共4例。结论标本采集方式的不同和检查时机的不同都会导致凝血结果出现误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120份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进行检测的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采集方法、保存等多方面可能对检验结果准确性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寻找能够对检验结果准确性产生影响的因素。结果全部120份标本中,不合格标本共有11份,不合格原因主要是血液采集方法、血量与抗凝剂量的比例以及血液标本的保存条件。结论血液采集方法、血量与抗凝剂量的比例以及血液标本的保存条件都能够对血液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所以以上三个因素应该引起临床工作人员的格外注意,积极提高采血者专业技术水平,严格控制抗凝剂和血量的比例,并对血液标本的保存进行完善,避免血液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标本量与红细胞压积对凝血项目检测作用。方法:运用ACL—TOP700全自动血凝仪对20例血栓性或无出血性病症的住院病患展开检测,对比不同采血量与HCT对凝血四项检测的结果影响。结果:采血量低于或者超过1.8ml检测结果有着统计学差异,标本采集要求血液和抗凝剂比例是1:8.,HCT25%或HCT为55%,标准采血量的测定水平会大于采血量调整后测定水平,结果测定有着统计学差异。结论:临床标本的采集量多少会对凝血检测的结果准确程度产生影响,而异常HCT值会对凝血检测的结果准确程度带有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液检测所需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和解决对策。方法:将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检验科的不合格的检测标本进行分析,分析不合格的原因。结果:通过相关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并采取相关的措施,准确的把握采血的时间,并且将抗凝剂和血液的比例进行合理的搭配,完善检验科和护理部门的沟通。结论:在血液标本采集的过程中,应该对操作的要求进行严格的分析,并且要及时的检测,从而提高检测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对血液标本分析过程中可能导致结果准确性受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本次血液标本来源为本院2018年1~7月进行健康体检的群体对象,随机从中抽取500份,对临床血液检测标本过程中对检测结果准确性造成影响的相关因素。结果在对血液标本检验分析过程中对血液检测准确性造成影响的相关因素包括:血液溶血标本、血液比例、抗凝剂、血液标本保存质量。结论进行血液标本检验分析时应该严格控制流程、设备、工作人员素质,全面降低可能影响结果准确性的不良因素,保障其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血液标本的采集对血液检验质量的影响。方法本文主要从采血时间、对收集标本的容器和采集标本的具体要求、止血带的使用、采血体位、抗凝剂的使用以及在送检运输过程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和结论通过对血液标本采集的整个过程进行分析,找出可能影响血液检验质量的因素,使血液标本采集更加规范化,从而使血液检验结果更加准确,减少发生错误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采血后室温放置不同时间和血液与抗凝剂不同比例对测定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的影响。方法 抽取 4 0例体检健康者血液与抗凝剂 9∶1和 6∶1混匀 ,分离血浆后立即测定 ,另将 9∶1血浆分别于 1h、2h、4h、6h测定。结果 室温放置 4h和 6h检测结果与即刻测定相比PT、APTT时间均延长 ,PT有显著差异 (P <0 .0 5) ,APTT有极显著差异 ( P <0 .0 1) ;血液与抗凝剂比例缩小 ,PT和APTT时间延长 ( P <0 .0 5)。结论 检测PT、APTT应严格把握抗凝剂比例 ,标本采集后 2h以内检测完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时间(PT)检测结果误差的影响因素。方法:对需要检测凝血酶原的每位患者按采血先后顺序采集3管血样本,观察不同采样顺序的样本、在不同保存温度和时间、不同束臂压力及不同采血剂量与抗凝剂比例等条件下PT测定值。结果:多种因素均可影响PT测定值。采血样本第1管与第2、3管PT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样本在25℃保存1 h与6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剂与血液比例1∶9、与1∶6、1∶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本采集与处理不当是导致测定结果误差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血液检验标本误差76例的误差原因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2年8月~2012年9月我院门诊部76例体检者血液标本,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8例。研究组采取常规的规范取血,对照组则采取不规范取血,对两组血液标本的各指标进行血清检测分析。结果:研究组规范取血与对照组不规范取血的ALT、AST、ALP、r-GT等检验项目血清检验结果得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检验项目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溶血标本放置1h所检测的血糖平均值为2.28±2.51mmol/L;放置2h所检测的血糖平均值为1.61±2.02mmol/L;放置3h所检测的血糖平均值为1.47±1.90mmol/L。放置时间越久的对血液检验标本的误差影响越明显。结论:血液标本误差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在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时要严格进行规范采血,避免血液检验标本的误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