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了解贵港市华支睾吸虫病临床病例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2011年在贵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诊的可疑华支睾吸虫病例.采集疑似华支睾吸虫病患者当天第一次粪便30 ~50 g,用水洗自然沉淀集卵法镜检虫卵,虫卵阳性确诊为华支睾吸虫病.用Stoll法计数克粪虫卯数(EPG),划分感染度.结果 3年共确诊299例.重度感染59例,中度感染144例,轻度感染96例.患者年龄7 ~ 80岁,其中,30~59岁年龄组病例占79.93%(239/299).男性占93.98%(281/299),个体职业者占30.10%(90/299),汉族占81.61%( 244/299),市区占64.88% (194/299),农村占35.12%( 105/299),60%的乡镇有病例.有并发症或合并症148例,占49.50%.有食鱼生史占94.65%(283/299),从首次食鱼生至确诊时间,最短20 d,最长70年.结论 贵港市华支睾吸虫病患者以中青年男性为主,市区病例多于农村.  相似文献   

2.
对796例越南和柬埔寨难民粪检虫卵阳性者462例(58%),其中56例(7.0%)感染华支睾吸虫和/或麝猫后睾吸虫。本文报告用吡喹酮治疗56例华支睾吸虫和/或麝猫后睾吸虫病患者的结果。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25例,年龄10~61岁。其中42例患者同时感染其他种类吸虫、绦虫和线虫。患者的感染度,系用Stoll(1926)虫卵定量法即将3次粪检虫卵数的平均值计得每g粪便的虫卵数(EPG)作为分级标准。于治疗开始后3天和1、2、4、12、24以及50周用汞碘醛浓缩法(MIFC)粪检虫卵。在治前、治疗期间和治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梧州市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探讨华支睾吸虫病感染方式、途径等流行病学特征,为开展华支睾吸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梧州市地理方位、居民生活习惯选择万秀、长洲和蝶山三个城区作为调查点,用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粪检华支睾吸虫虫卵,阳性者计算克粪虫卵数( eggs per garm of faces,EPG).结果 共调查3 078人,华支睾吸虫平均感染率为4.48%.其中万秀区感染率为6.45%;长洲区感染率为4.23%;蝶山区感染率为2.79%.男性和女性的感染率分别是6.13%和2.74%.所有年龄组均有感染,以20~岁组至60~岁组较高,EPG1~999占90.57%.结论 梧州市是华支睾吸虫病轻度流行区,食鱼生是感染华支睾吸虫主要途径,应积极开展综合性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4.
作者用吡喹酮治疗了15例病人:华支睾吸虫病4例,横川后殖吸虫病5例,卫氏并殖吸虫病1例,阔节裂头绦虫病4例和牛肉绦虫病1例。4例华支睾吸虫病患者每克粪便虫卵数(EPG)为20000~1000个,其中3例口服吡喹酮的总剂量为75mg/kg,分3次服,每4小时服1次;另1例患者的剂量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家犬传播华支睾吸虫病的潜在能量,为疾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上林县朝文村为调查点,调查全村家犬只数;一次性寻找、捡拾所见全部新鲜犬粪,用醛醚法查华支睾吸虫虫卵,以改良加藤厚涂片(Kato-katz)法作克粪虫卵(EPG)计数,计算日均排卵量。结果全村有家犬66只,一次性检获新鲜犬粪41份。犬粪华支睾吸虫卵检出率为53.66%(22/41),EPG平均为322。推算该村家犬日均排出华支睾吸虫虫卵73.4万个。结论家犬在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播中具有不可小视的潜在能量,在疾病防控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江西省信丰县华支睾吸虫病和防治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为开展华支睾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吃“鱼生”习惯为线索调查信丰县华支睾吸虫病潜在流行区,2016年开展人群粪检,并检测淡水鱼囊蚴及淡水贝类雷蚴、尾蚴,同时检查猫、犬和猪等保虫宿主粪便。对华支睾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信丰县26个村的居民有生食淡水鱼习惯,吃“鱼生”者占调查人数的19.51%,其人群平均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21.56%,纹沼螺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0,淡水鱼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8.24%,保虫宿主华支睾吸虫平均感染率为2.27%。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随年龄升高而呈现上升的趋势,吃“鱼生”与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呈正相关(r = 0.88,P < 0.01)。仅有11.46%的调查对象了解吃“鱼生”会感染华支睾吸虫,知道华支睾吸虫对身体有危害者仅占5.28%。 结论 信丰县5个乡(镇)26个村为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加强华支睾吸虫病危害和感染途径的健康教育、逐步改变居民吃“鱼生”的习惯是控制当地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7.
肝吸虫病     
0996 中华分支睾吸虫病与其共存病(附2,241例临床分析) 朱师晦等广东医学2(1):1,1981该文分析了中山医学院1960~1979年收治的2,241例华支睾吸虫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华支睾吸虫感染与21种病病有关,其中以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为乡见,共占21.4%,胆道疾病是华支睾吸虫病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共存有肝癌者72例(3.25%),病理学显示华支睾吸虫可引起胆管上皮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PCR方法扩增华支睾吸虫病患者粪便虫卵核糖体DNA (ribosomal DNA,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进行分析,探讨其用于华支睾吸虫感染检测的价值. 方法 提取2例华支睾吸虫患者粪便中的虫卵DNA作模板,以rDNA ITS基因片段为目的片段进行PCR扩增,对扩增片段进行测序分析. 结果 从2例患者粪便虫卵样本中均扩增出1 123 bp的条带,经序列比对确定患者粪便中的虫卵为华支睾吸虫卵.测序分析发现本研究的两个样本与中国黑龙江分离株(KF740425)相似性为100%. 结论 本研究从2例华支睾吸虫病患者粪便虫卵中成功扩增出rDNA ITS基因,为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检测华支睾吸虫病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9.
华支睾吸虫病的逆行胰胆管造影和乳头括约肌切开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华支睾吸虫病诊断和治疗的价值。方法 胆汁中找到华支睾吸虫成虫或虫卵的62例作为诊断观察组,其中47例伴梗阻性黄疸者行EST,为EST组;同期行ERCP检查的1283例非华支睾吸虫病患者为诊断对照组;同期34例因单纯华支睾吸虫性梗阻性黄疸手术者为外科手术组。结果62例华支睾吸虫病患者全部有弥漫性肝内胆管末端囊性扩张,而非华支睾吸虫病患者无一出现此征象。EST组治疗后1~2周,胆总管平均直径和血清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γ—GT均明显降低。EST和外科手术的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但EST组需输血人数、平均住院日和平均费用却明显低于外科手术组。结论 对临床怀疑华支睾吸虫病的患者,如果传统方法不能确诊,应行ERCP检查,其影像学特征是弥漫性肝内胆管末端囊性扩张,同时可抽吸胆汁检测华支睾吸虫成虫或虫卵,对出现梗阻性黄疸者,EST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检测广西华支睾吸虫疑似感染者粪样华支睾吸虫/扇棘单睾吸虫虫卵和血清华支睾吸虫IgG抗体,分析二者的相关性,为华支睾吸虫感染的监测和诊断提供参考。收集2017年3-9月于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性健康体检科就诊的疑似华支睾吸虫感染者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三检)检查华支睾吸虫/扇棘单睾吸虫虫卵并计算每克粪样虫卵数(EPG)。同步收集粪检阳性患者的血液标本,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华支睾吸虫IgG抗体。分析EPG值与IgG抗体A_(450)值的相关性,并根据华支睾吸虫感染度分类标准,分析轻度、中度和重度感染者EPG值与血清IgG抗体阳性率以及IgG抗体定性结果与EPG值的关系。在146份华支睾吸虫/扇棘单睾吸虫虫卵阳性粪样中,EPG最大值为21 502,最小值为8。血清华支睾吸虫IgG抗体阳性率为84.9%(124/146),男、女性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6.0%(111/129)和13/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感染者EPG值和IgG抗体A_(450)值呈正相关性(r_s=0.436, P 0.01)。轻度、中度和重度感染者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8.4%(69/88)、 96.0%(48/50)和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华支睾吸虫血清IgG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粪样几何均数(GM EPG)值分别为736和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提示在华支睾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共感染的广西,粪样虫卵镜检和血清华支睾吸虫IgG抗体检测结果呈正相关;但单独粪便虫卵检查用于华支睾吸虫监测和诊断会存在误判,应辅助IgG抗体等血清学检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快速、敏感、特异的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的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法,准确评估其敏感性。方法将计数的日本血吸虫虫卵掺人健康水牛粪样中,制备人工阳性粪样。采用改良QIAamp DNA Stool Kit粪样DNA提取方法,提取人工阳性粪样DNA,进行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建立Ct值与粪样中克粪虫卵数(EPG)的关系;提取单独(不与牛阴性粪样混合)日本血吸虫虫卵DNA与虫卵生理盐水冲洗液DNA,行定量PCR检测,以对本方法进行严格质量控制。结果每200mg粪样仅含1个虫卵时,荧光定量PCR仍呈阳性,人工阳性粪样EPG的对数与PCR的Ct值存在线性关系。结论SYBR Green荧光定量粪检PCR法检测日本血吸虫虫卵DNA敏感性高,EPG对数与PCR的Ct值存在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农村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为土源性线虫病的防治提供指导。方法2006-2015年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设立国家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每年秋季收集至少1 000名年满3周岁的常住居民粪便,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粪检肠道蠕虫卵;对参检的3~12周岁儿童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蛲虫卵。随机选择居民居所附近的菜地、厕所周边、庭院和厨房等环境的土壤,检测蛔虫卵和钩蚴污染情况。结果沭阳县监测点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和儿童蛲虫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从2006 年的1.81%(19/1 049)和4.72%(5/106)分别下降至2015 年的0.25%(3/1 180)和0(0/ 263),分别下降了86.19%和100%。所有感染者均为轻度感染。土壤样本未检出蛔虫卵和钩蚴。结论沭阳县土源性线虫和儿童蛲虫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处于较低流行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06-2015年盐城市人群肠道蠕虫感染的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2006-2015年盐城市人群肠道蠕虫感染监测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2006-2015年盐城市累计进行肠道蠕虫感染监测110 746人次,检出肠道蠕虫阳性者1 732人次。2006年人群感染率最高,达4.59%(410/8 941),2013年最低,为0.19%(23/12 165),人群感染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且有统计学意义([χ2]= 27.78,P < 0.001)。2006-2015年人群蛔虫、钩虫、鞭虫感染率降幅分别为96.57%、92.31%和96.47%,其随时间推移均呈显著下降趋势(Z = -27.75、-22.23和-16.17,P均< 0.001)。蛔虫、钩虫、鞭虫感染者平均EPG分别为2 534、360和154,1 694例(占97.81%)为轻度感染。12岁以下儿童共检出蛲虫感染阳性儿童1 174例,病例数呈逐年下降趋势([χ2]= 12.46,P < 0.001)。 结论 2006-2015年盐城市人群各类肠道蠕虫感染呈下降趋势,防治效果明显。今后应加强对重点人群的防控,加强环境治理及健康宣教。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目的 分析2005-2014年荆门市疟疾疫情, 为制定和调整消除疟疾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搜集2005- 2014年荆门市疟疾疫情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结果 10年间荆门市累计报告疟疾516例, 年平均发病率为0.17/万, 且逐年下 降。 其中, 本地感染疟疾病例484例 (占93.80%), 具有明显的季节高峰 (6、 7、 8月), 病例相对集中于农民 (占60.08%), 男 女性别比为1.93∶1, 2012-2014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报告; 输入性疟疾病例32例 (占6.20%), 近年发病呈上升趋势, 存 在发生二代病例的风险。 结论 结论 2004-2015年荆门市本地感染疟疾发病在较低水平, 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 但输入性疟 疾近年呈上升态势, 应加强疟疾病例监测, 规范输入性疟疾的防控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广西人群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现状和态势。方法按流行程度和水系流域进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粪检虫卵并计数。结果调查了9个县(市)27个点13990人,华支睾吸虫平均感染率为9.76%,平均EPG为1083,有6个县(市)查出感染者,其中3个县感染率超过20%。男性平均感染率和EPG分别为13.09%和1320;女性分别为5.89%和658,差异均有显著性。各年龄组人群均有感染,以成人感染为重。蒙古族居民感染率最高,为16.67%;汉族感染率为11.56%,高于壮族的8.17%;壮族感染者EPG最高,为1470。职业分布以医生、教师、农民和行政干部感染为重。结论1989年以来广西华支睾吸虫感染率显著上升,疫情快速蔓延,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应积极开展综合性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成都市疟疾疫情状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消除疟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2-2016年成都市报告的输入性疟疾病例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2012-2016年成都市报告疟疾病例全部为输入性病例,共240例,其中恶性疟165例(68.75%)、间日疟49例(20.41%)、三日疟6例(2.50%)、卵形疟16例(6.25%)、混合感染5例(2.08%),死亡3例,病死率为1.25%;自非洲输入224例,东南亚输入16例。平均年发病率为0.28/10万,年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23.87,P < 0.001)。各月份均有病例报告,无明显季节性([χ2]= 0.833,P > 0.05)。结论 成都市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呈上升趋势,应加强对境外输入性疟疾的防控工作,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Cs)Rho GTPase重组蛋白的免疫保护效果。方法将20只8周龄SD大鼠随机均分为2组,重组蛋白实验组(A组)和PBS对照组(B组)。A组共免疫5次,首次和第2周分别用Cs-Rho GTPase重组蛋白(90μg/ml)1ml加等体积福氏完全佐剂和福氏不完全佐剂稀释后背部、足垫多点皮下注射,第4、7和11周分别用Cs-Rho GTPase重组蛋白(90μg/ml)1ml腹腔注射。B组用PBS加佐剂免疫小鼠。末次免疫后,即灌胃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50个/只),感染后第21天起每隔3~5d粪检1次,待查见虫卵后,计数虫卵数,并用乙醚麻醉处死大鼠,剖检胆管和胆囊中华支睾吸虫成虫。采集各次免疫前小鼠尾静脉血,ELISA法测定血清IgG、IgG1和IgG2a抗体水平。统计分析各组平均成虫数、虫卵数及抗体水平差异。结果 A组检获平均成虫数为(9.2±9.9)条、每克粪便平均虫卵数为(956.8±1062.5)个,B组分别为(23.25±15.75)条和(3062.5±2501.8)个,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清的抗体吸光度(A450值)分别为IgG(0.1、0.45、0.65、0.6、0.65)、IgG1(0.1、0.45、1.1、1.0、1.1)、IgG2a(0.1、0.7、1.1、1.1、1.1),而B组IgG、IgG1和IgG2a吸光度(A450值)均维持在0.1水平,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Rho GTPase重组蛋白可诱导SD大鼠产生较好的抗华支睾吸虫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We evaluated the Newton Nm1, a commercially available handheld light microscope and compared it with conventional light microscopy for the diagnosis of soil-transmitted helminth infections. A total of 91 Kato-Katz thick smears were examined by experienced microscopists and helminth eggs were counted and expressed as eggs per gram of stool (EPG). Mean egg cou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with the conventional light microscope (5,190 EPG versus 2,386 EPG for Ascaris lumbricoides; 826 versus 456 for Trichuris trichiura; both P < 0.05). Using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and accounting for intensity of infection, we found that the agreement between the two devices was excellent for both species (κ = 0.90, 95% confidence interval = 0.82–0.99 for A. lumbricoides and κ = 0.96, 95% CI = 0.91–1.00 for T. trichiura). The Newton Nm1 microscope may be a useful tool for the dete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soil-transmitted helminth infection in clinical, epidemiologic, and public health settings.  相似文献   

19.
According to the newest data (2010), the state of the black grouse is in decline in the Czech Republic. One of the reasons for this decline is the parasitic infection. The examination of 170 faecal specimens disclosed 6 species of parasites. Helminth eggs were found in 50 % of the examined faecal specimens. The following eggs were found: cestode Hymenolepis spp. (28 %), with the highest prevalence (84 %) and mean intensity (1076 EPG) in spring; nematodes Trichostrongylus tenuis (24 %), and Ascaridia compar (3 %) with a mean intensity of 11 and 12 EPG, respectively. Coccidia infections were present in 1 % of faecal specimens only in spring, with an intensity of 35 OPG. However, in the following year, Eimeria lyruri was the most abundant parasite in the faecal specimens. During the second year of our research, the prevalence of E. lyruri was 28 %; the highest prevalence (67 %) was in summer with an intensity of up to 9433 OPG.  相似文献   

20.
目的阐明日本血吸虫在山羊体内生长发育和虫卵随粪便排出的强度与时间分布,为控制和消除羊在血吸虫 病传播中的作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建立山羊日本血吸虫病动物模型,采用定期收集粪便并进行粪便病原学检查,及 定期解剖等方法,分析比较山羊感染血吸虫尾蚴后成虫获得量、感染不同时间后羊体内血吸虫数量变化和虫体内含虫卵 数量,以及羊粪中血吸虫虫卵数量变化与时间分布特征。结果解剖6只血吸虫感染山羊,共检获成虫415条,平均每只 山羊成虫获得率为34.58%(23.00%~45.50%)。感染200条/只尾蚴的5只山羊在感染2、5 、8、11个月和14个月后分别获 得47、93、77、74条和73条成虫,感染8~14个月后获得的成虫数与之相近,未见明显减少;解剖所获雌虫体内含虫卵数 量分别为(200.00±42.33)、(226.20±45.88)、(168.20±25.85)、(183.80±55.13)个和(190.80±53.53)个,感染后2个月与14个 月雌虫体内血吸虫虫卵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301,P = 0.771)。10只羊感染血吸虫后排出虫卵的平均开放前期为 (37.70±3.02)d。羊感染血吸虫后2~14个月,共开展粪便孵化7批次,分别有30、23、14、1次和2次粪孵毛蚴密度为 “++++”、“+++”、“++”、“+”和“-”,孵化毛蚴密度分布构成比分别为42.86%、32.86%、20.00%、1.43%和2.86%。结论山 羊感染血吸虫后约有1/3的尾蚴可发育为成虫,虫卵开放前期为(37.70±3.02)d,感染血吸虫后14个月以内成虫数、雌虫 含虫卵数和粪便中虫卵数未见显著减少。本研究提示,感染性山羊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持续时间较长,且无“自愈” 证据,是日本血吸虫病重要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