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有关血证的诊断、治疗、预后等诸方面内容甚详,千百年来,它有效地指导着医者的临床实践,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如清·唐容川著《血证论》,其有关血证的不少论述,即是明显地受此书启发而成。故讨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血证的部分原文,于今天仲景学说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运用,无疑会有所裨益。仲景论血证的病变和诊断方法甚详,本文仅就其辨证治疗和临床预后而论之。  相似文献   

2.
总结了唐宗海《血证论》补血法在血证中的应用,唐宗海补血法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强调血证多虚,二是重视气阴,用药多用寒凉,创立脾阴学说,对后世治疗血证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蓄血证始载《伤寒论》,由太阳之邪化热内传与瘀血相结,称为太阳蓄血证;由阳明邪热与瘀血互结,称为阳明蓄血证。由于后世医家对蓄血的部位意见不一,蓄血证蓄血的部位成为学者争论和探讨的课题之一。笔者就有关资料进行探讨时发现,历代医家通过将蓄血证的病位具体到人体某一个部位的方法来认识蓄血证存在着很大的争议。1《伤寒论》论蓄血证《伤寒论》中论及蓄血证时分为太阳蓄血证和阳明蓄血证两种。其中论及太阳蓄血证的有核桃承气汤证、抵当汤证和抵当丸证,论及阳明蓄血证的主要有237条、257条和258条条文。《伤寒论》对蓄血证的整体认识主…  相似文献   

4.
唐宗海,字容川,晚清著名医家,四川彭县人(1862~1918)。唐氏著有《中西医汇通五种》。其中《血证论》为其代表作。此书为罕见的血证诊治专书。血证虽与心、肝、脾均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唐氏尤重视肝对血证的影响。下面将唐氏血证从肝论治归纳为十二法。  相似文献   

5.
清代医家唐宗海提倡中西医汇通,对血证有深入研究,其著《血证论》对后世影响较深,对血证辨治颇有成就。唐氏总结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大法则,为通治血证的大纲。  相似文献   

6.
唐容川是为晚清著名医家,其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中西汇通医书五种》中,《血证论》就是《五种》其中之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本著作。血证,是指中医对人体一切出血性疾患及其合并症的总称。《血证论》对血证的诊断和治疗颇多创见,理法方药也很严谨,填补了此前中医在血证理论和临床诊治的空白,  相似文献   

7.
张锡纯为民国时期名医,《医学衷中参西录》为其一生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总结,其中对于血证的论治颇具特色.张锡纯对血证病因病机的认识源于《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提出血证总与气机升降失调相关,并结合西医生理病理提出脑充血证实属中医血证范畴,重视通过双手各部脉象审察一身气机升降.治疗上反对见血止血,审慎使用炭类药,主张以...  相似文献   

8.
汗血指血液由汗孔而出的一种疾病,属于血证的范畴。在唐宗海之前,血证的理论尚未完备,至《血证论》出现,出血性疾病的论治才达到一个新高度。唐宗海将汗血归于血外渗性疾病。本文从唐宗海的血证理论入手,分析汗血产生的原因,归纳总结出其治疗汗血的特色方法,旨在通过对专科医家思想的探微,发现能指导临床的新思路、新方法,为更好地治疗出血性疾病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论及血证的条文有20余条,其种类有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漏下之分,散见于全书七篇之中,并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脉证治》论述最详。《金匮》对血证的辨治,注重辨证,不尚涩止,审因论治,不避温热,与后世治疗血证相比独具特色,书中的泻心汤、黄土汤、胶艾汤等方剂,至今仍常  相似文献   

10.
脾不统血证的现代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德竑  陈家旭 《河北中医》2001,23(8):639-640
脾虚证是中医证实质研究的热点,脾气虚证更是研究的重点,而脾不统血证为因脾气虚所致的出血病证,对其的研究却较少。脾不统血证又称气不摄血证、脾不摄血证或脾失统血证。早在《难经》首次提出脾有统摄血液、勿使外溢的生理功能,曰"脾主裹血,温五脏"。后经各代医家的丰富和发展,完善了脾不统血证的理论。汉代张仲景创立的黄土汤及宋代严用和的归脾汤为治疗脾不统血证的常用方剂。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证候规范》中对脾不统血证的证候概念、临床表现和诊断要求等做了初步讨论和理论概括[1]。1988年中国卫生部药…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蓄血证中"如狂""喜忘"等症状与老年性痴呆的临床表现相似,而"血自下,下者愈"又提供了重要的治疗方法,从蓄血角度奠定了老年性痴呆理论基础和临床基础。故以《伤寒论》蓄血证的原文精神为核心,参以《内经》论述,围绕其主要临床表现,着重分析蓄血证理论对治疗老年性痴呆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辨治血证六法管窥江苏省宝应县中医院(225800)张长顺【关键词】《金匮要略》,血证,辨证施治一、苦寒清泄法《惊悸吐觑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曰:“心气不足,吐血、觑血、泻心沥主之”.方用污心汤者,取其苦寒清泄,直折其热,降泻其火,血证自...  相似文献   

13.
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中医治疗优势较明显的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但仍存在证型不统一、疗效有待提高等临床问题,《血证论》是一部关于血证的专著,其血证诊疗理论丰富、完整,结合《血证论》中血证的诊疗理论,探讨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中医治疗优化,希望对解决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医治疗的相关临床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第一个明确提出血证论思想的医家是唐容川,其在《血证论》中说:“吐衄便漏,其血无不离经,凡离经之血,与荣养周身之血,已睽绝而不合,而且逗留不去,反阻新血生化之机。故凡血证总要注意祛瘀。”[1]并据此提出著名的治疗血证之大纲:止血,消瘀,宁血,补虚。这种思想同样适用于治疗崩  相似文献   

15.
张工 《中医杂志》2001,42(8):508-508
血证,是指血不循经,或自九窍排出,或渗溢于肌肤,包括各个部位的出血性病证。《金匮要略》、《伤寒论》中,对血证的分类、病机、证治、治禁和预后等均有详尽的论述,且有效地运用于临床。现将血证归为三大类如下。  相似文献   

16.
《陆氏三世医验》共五卷,载有多则血证医案,体现了陆氏三世诊治血证的学术经验。通过对血证医案的分析、归纳,总结出陆氏三世诊治血证,四诊合参,首以脉诊为主,从祛除外邪、调理脏腑、通调脉络3方面着手,注重调理。陆氏三世诊疗血证既宗古训,又弘新意,不拘一格,圆机活法,其理法方药对现代中医临床诊治血液病颇具指导意义,值得后人深入发掘继承。  相似文献   

17.
调气治血,为中医治疗血证的重要法则,为众多医家所推崇,深刻影响临床血证的治疗。三七在《血证论》和《傅青主女科》中的配伍应用体现调气治血的观点,对治疗血证价值颇多。  相似文献   

18.
<正>蓄血证的辨治主要包括病机病位认识、证候辨识、治疗原则及选方施治。其辨治体系以仲景六经辨证为主,温病学派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为辅。本文以《伤寒论》辨治蓄血证的体系为基础,阐述温病学派对伤寒蓄血证辨治的继承及创新。在比较归纳蓄血证寒温辨治异同的基础上,使蓄血证的辨治思路更加清晰完整。  相似文献   

19.
在以往的中医理论中,尚缺少论述眼底血证的眼科专著,笔者通过三十余年从事中西结合眼科临床实践,在治疗眼科疾病特别是眼底血证方面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辨证思想主要是借鉴《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及《伤寒杂病论》六经、三焦、脏腑辨证思想,在临床实践中注重调节脏腑阴阳水火气血平衡,遵循止血、消瘀、宁血、补虚治血法则进行系统辨证论治,并灵活运用六经辨证中的循经用药理念,以求达到引药入目及祛邪外泄的用药目的,另外借助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手段,准确了解眼内气血津液精脉状况,靶向论治眼底血证,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0.
一般认为,由于蓄血证在《伤寒论》出现在太阳病篇与阳明病篇,因此被分别称为太阳蓄血证、阳明蓄血证。蓄血证当属阳明病,不存在太阳蓄血证之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