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素芳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8):125-125
东汉末年,张机撰《伤寒杂病论》,首先提出虚劳病名,并设立专篇,内容包括亡血、失精、阴亏、阳虚、风气白疾、瘀血内结等,治疗重在脾肾,偏于甘温扶阳,且创立了虚劳病辨证施治大法。历代医家都作了许多十分重要的论述,早在两千多年前,《内经》就有"精气夺则虚","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五劳所伤"等记载。1虚劳病病机在脾肾  相似文献   

2.
王奕  刘喜明 《中医杂志》2004,45(12):950-950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中医学无对应病名,根据本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元气亏乏,气血不足,脾肾受损的阳虚证候,一般将其归属于中医学"虚劳"之气虚、阳虚或"水肿"范畴.以脾肾之精、血、气、阳虚弱为主要病机,因虚致实,不能化气行水,出现水湿内停;不能推动血液流行,出现血瘀停滞.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首先提出了虚劳病名,认为虚劳可分阳虚、阴虚、阴阳两虚三类,研习《金匮要略》中虚劳的相关原文,结合现代疾病特点,分析虚劳病的治疗重点在于温补脾肾,提出虚劳病的4种重要治法:健脾胃,重中气;调阴阳,和气血;补脾肾,益精血;虚中有滞,补虚祛实。临证时紧扣病机,注重辨证使用经方治疗虚劳病,是体现张仲景思想并成为治疗虚劳病的重要思路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明末医家绮石对虚劳病的研究。认为虚劳成因有先天、后天、痘疹、病后、外感、境遇、医药等六因;提出治虚三本(肺、脾、肾)和二统(肺、脾),以及阳虚三夺(夺精、夺气、夺火)统于脾,阴虚之症统于肺;对虚劳的预防,总结为知节、知防、二护、三候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冯建华教授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斌  司延林 《光明中医》2011,26(11):2206-2208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由于甲状腺合成或分泌激素不足所引起的症候群,属中医"虚劳"、"水肿"范畴,冯建华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本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独到的见解,认为该病虽然以脾肾阳虚为主要病机,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脾肾之间的阳气虚弱有所侧重,并且随着疾病的发展还常兼出现阳虚湿盛、心肾阳虚、痰瘀阻滞甚至阴阳两虚等证型,临床辨证分型论治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癌性疲乏因瘤成劳,根据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虚劳"范畴论治。"治虚二统,当统之于肺脾"是《理虚元鉴》论治虚劳极为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对中医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总结癌性疲劳的病因有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总由正气不足、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而成劳,其以五脏虚证为主,同时或有兼夹痰湿、瘀滞、气郁等虚实夹杂之证。基于《理虚元鉴》"肺为五脏之主""脾为百骸之母"的观点,临证遵其"治虚二统,当统之于肺脾"之旨,从阴虚统于肺、阳虚统于脾论治,清金保肺、培土调中,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7.
戴梦  刘杰  盛昭园 《环球中医药》2021,14(4):627-630
虚劳涉及的内容广泛,历代医籍对其论述甚多,本文基于中国历代医家各家学说,对虚劳病的概念及诊治方法进行溯源分析。虚劳的产生可追溯至《内经》,病名源自《金匮要略》。对于虚劳病的论治,从脏腑及阴阳虚损的主要病机出发,归纳历代各家尊于经典从肾、心与肾、脾与肾、脾与胃等五脏虚损的角度,以及从阴虚、阳虚、阴阳并重等阴阳虚损的经验推陈出新,为虚劳病的辨证施治提供有力的佐证。近现代医家在继承前人治疗虚劳病的经验上,进一步扩大虚劳的范围,认为凡是慢性虚衰性病证,以脏腑元气亏损、阴阳失调为主要临床表现,皆可归属为虚劳。对于骨结核、恶性肿瘤以及重症肌无力等现代疾病,皆可以虚劳辨治,为虚劳病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常见并发症之一,据其临床特点可归属于中医的虚劳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日久可涉及心肝脾肺肾五脏,李国臣主任医师根据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统血,肝主藏血,主疏泄,调节血量,且肝肾同源、精血同源,在临床中应用健脾胃、柔肝疏肝法治疗本病,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何立群教授认为肾小管损伤属虚劳病范畴,其本在肾,与脾胃密切相关,其标在肺、膀胱,总体属于正虚邪凑范畴。何立群教授认为肾脏阳虚是肾病的根本,肾之阳气乃一身阳气之根本,秉承先天之精华,且极易亏虚,治疗上当以扶助脾肾阳气为根本大法,同时对于不同症情"随证治之"。脾肾阳虚是肾小管损伤患者主要证型,治疗上当以调补脾肾阳气为根本大法,同时兼顾收敛固涩精微,收敛外泄之阳气,对于本虚标识患者或者虚实夹杂患者,补益不忘祛邪,祛邪不忘扶正。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虚劳病治法探讨河南457001中原油田中心医院薛瑞军王书灿①主题词《金匮要略》虚劳/中医药疗法仲景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中对虚劳病的证治阐述甚精,其证型可概括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及虚中夹实等类型。治疗上,立足培补脾肾,...  相似文献   

11.
江红 《光明中医》2012,(10):2147-2148
张有民主任医师擅治颤病,根据中医传统理论,提出颤病"从肝脾肾论治",在治疗中注意抓住肝脾肾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互相兼顾的同时,根据病情,或以肝为主,或以脾为主,或以肾为主,不拘泥于阴虚或阳虚,同时根据具体情况祛除风、火、痰、瘀治疗,临床应用中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张忠德平调五脏法治疗虚劳病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忠德教授对虚劳病的中医认识,着重从五脏虚损入手,认为虚劳病核心病机为五脏虚损,尤其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在治疗上以五脏辨证调治为总则,立平调五脏之法,有"健脾调营、醒脾疏肝、补脾宁心、补脾通络"的治脾法,调肾法及调肺法。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金匮要略》和《难经》对虚劳的治疗特点。《金匮要略》治虚劳重在调和阴阳、补益脾肾、虚实兼顾,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的学术特色。《难经》提出了"五损"之说,从调整五脏功能治虚损,灵活运用益、调、适、缓等大法。两者关于虚劳的论述,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多唾症在临床较为常见,张小萍基于"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理论,治疗上多从脾肾着手。"涎"和"唾"均属于津液,因阳虚无力化津,气虚无力固津,治疗上多以补足脾肾之阳气为主,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化疗后血小板降低(CIT)是临床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规范治疗.目前中医学者多从"血虚""虚劳"论治,治以温补脾肾、补气养血等方剂.我们临床观察发现,部分CIT患者辨证属于"热伏营血,毒瘀骨髓",病因与化疗药的寒热属性、患者体质、病程等因素有关.CIT因为经常引起出血应归于中医"血证"范畴而非"虚劳""血虚","血证"之...  相似文献   

16.
陈文君  陈滨海 《新中医》2022,54(7):172-175
通过对《金匮要略》虚劳篇相关条文的分析,探寻张仲景治虚劳思路在晚期口腔癌治疗中的应用,认为晚期口腔癌属于虚劳病,其发病与体质因素、饮食失宜、外邪侵袭等密切相关,病机为脾肾亏损,痰瘀毒互结。临床上可通过补益脾肾、化癌解毒治疗晚期口腔癌及其常见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总论了血痹、虚劳的病因、病机、脉证、治疗.血痹的病因、病机是气血不足,感受风邪,血行不畅,阳气痹阻,症状以肢体局部麻痹,或轻微疼痛为主,治疗上轻者可用针刺,重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通阳行痹.虚劳的主要病机是五脏气血阴阳虚损,证型可有气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及虚中夹实等,治法强调甘温扶阳,重视调补脾肾.现将虚劳的具体证型及治法方药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18.
李芮  唐旭东 《北京中医药》2021,40(7):730-731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脏腑受损而致气血亏虚,导致虚劳血虚,属中医学"虚劳"范畴.其临床症状以贫血、感染、出血为特点,目前移植性治疗是治愈此病的唯一方法.中医治疗时常以肾、脾为中心,加以补气血之品,疗效满意.对"补肾健脾、益气补血"思路辨治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9.
《扁鹊心书·虚劳篇》是窦材医案中较能体现其辨证思想和特色的一篇,其中“须识扶阳”“当明经络”“大病宜灸”等学术思想对指导虚劳的治疗大有裨益。窦材按虚损程度不同将其分为虚劳与痨瘵,并提出了相应治疗方案,强调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治疗原则,防止虚劳病情进一步发展。窦材标新立异,在“阴虚成劳”论风靡之际,明确提出虚劳病机为脾肾阳虚,虚劳之演变乃自上而下,由肺及脾,由脾及肾。窦材认为虚劳之脉象为弦脉,强调脉象在诊断虚劳的作用,但其临证注重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辨证。治疗上,他承袭了《黄帝内经》重阳思想,认为阳气是人体生命之源。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因此五脏辨证中窦材尤为重视脾肾,扶持脾肾之阳对现代人治病养生仍有重要意义。窦材用药奉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窦材认为“大病宜灸”,虚劳此病病程日久,迁延难愈,容易反复,因此其用灸为先灸、多灸、重灸,补火助阳,使劫得病回。此外,窦材认为还应远离温平药、寒凉转下之品,并注重虚劳之人日常调摄,在日常生活中务必规律饮食、清淡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切勿吸烟饮酒,调畅情志,保持心情愉悦。窦材论治虚劳思想应用于现代临床仍效果显著,值得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20.
虚劳为临床常见疾病,可见于多种慢性疾病,历代医家多从脾、肾论治。贾文魁教授根据明代医家张景岳提出的"五脏之伤,唯心为本",以"从心论治"为主要辨证方法,提出益心气、养心血、通心络的治法,并自拟养心振颓汤,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