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47份不同来源、不同表型正品细辛样品的有效成分含量,评价正品细辛样品的质量,揭示有效成分形成与遗传和地域的关系,为细辛优良品种选育与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冷凝回流法提取挥发油、乙醇热浸法提取醇溶性浸出物,HPLC法测定细辛脂素含量、气质联用(GC-MS)分析挥发油组分,组间联接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47份细辛样品挥发油量0.81%~3.32%。有5份样品挥发油量超过3.0%。醇溶性浸出物量为9.87%~29.40%,含量超过20%的样品占总数的63.8%。细辛脂素质量分数为0.118%~0.424%,有26份样品细辛脂素质量分数超过0.25%;47份细辛挥发油可分离出的化合物种类48~77种,化合物种类和含量有较大差异。基于有效成分的聚类分析将不同来源地、不同表型的细辛分为10类,聚类方式基本是按照来源地为基础进行聚类,同一来源地的汉城细辛和北细辛聚在一类中。结论在同一栽培环境和条件下,不同来源地、不同植物学表型的样品个体间有效成分含量间存在差异,新品种选育时可依照植物表型选择优良育种材料。大部分样品聚类与来源地域有关而与植物表型以及植物学分类无关。 相似文献
2.
3.
五种中药与附子配伍前后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白芍、人参、干姜、甘草、大黄与附子各炮制品配伍前后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方法:以芍药苷、人参皂苷、辣椒素、甘草酸单铵盐、大黄素为对照品,采用HPLC法测定,对比白芍、人参、干姜、甘草、大黄与附子配伍前后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配伍后诸药有效成分含量明显低于药材单煎液。结论:附子与白芍、人参、干姜、甘草、大黄配伍后,附子毒性降低,与其配伍的五味中药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亦有变化。 相似文献
4.
煎煮时间对挥发油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汤剂是我国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剂型,具有制备简便、吸收快捷、显效迅速等优点。但对于有效成分是挥发油的药材,汤剂久煎会使挥发油逸失而降低临床疗效。为了探讨含挥发性成分药材的最适宜的煎药方法,我们考察了4种含挥发油成分药材在不同煎药时间中挥发油含量的变化。现报告如下。1 实验材料药材:陈皮、干姜、薄荷、大茴香、荔枝核、川楝子、车前子、茯苓,均购自本院药剂科药材采购货栈,并经鉴定符合《中国药典》1995版有关标准。荔枝核散处方:荔枝核6g,川楝子10g,大茴香10g,车前子10g,茯苓10g。2… 相似文献
5.
煎煮时间及甘草配伍剂量对附子中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煎煮时间及甘草剂量对附子中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附子中的酯型生物总碱含量;采用高效液相法比较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含量。结果酯型生物碱含量的降低,与煎煮时间和甘草剂量有较高的相关性;煎煮时间超过30 min,100 g制附子煎煮液所含的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含量低于2 mg/ml。结论大剂量附子用药必须通过合理煎煮和配伍以降低毒性,发挥其特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马钱子经过长时间煎煮,以及与甘草配伍前后毒性成分的变化,揭示甘草对马钱子是否有减毒作用。方法:运用现代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马钱子经过长时间煎煮,以及与甘草配伍前后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在120 min的煎煮时间内,马钱子单煎液中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在120min时达到最大。甘草与马钱子配伍后,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含量与相同时间下马钱子单煎液中的含量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且甘草在配伍中的比例越大,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含量也越低。当配伍比例增加到16∶1(甘草:马钱子)时,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含量最低,分别降低了93.3%和95.7%。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传统"散煎"和现代"包煎"模式下苓桂术甘汤中有效成分的动态变化情况,为中药汤剂煎制系统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苓桂术甘汤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包煎"及"散煎"两种煎煮模式对苓桂术甘汤全方及单味药在浸泡和煎煮过程中肉桂醛、肉桂酸、甘草苷及甘草酸含量的影响。色谱条件:色谱柱:Accucore C18(4.6 mm×150 mm,2.6μm),流动相为乙腈-0.2%乙酸水,梯度洗脱,流速为0.5 mL·min-1,检测波长为237 nm,290 nm,柱温为30℃。结果在浸泡和煎煮过程中,"散煎"模式下4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包煎"。同时,两种煎煮模式下有效成分的含量差异还与饮片的质地疏密、体积大小以及有效成分的溶解性有关。结论传统"散煎"模式的煎煮效率要高于现代"包煎"的方式,更适合应用于中药煎制系统。 相似文献
8.
9.
黄芩、黄连配伍前后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考察相须药对的配伍对主要活性成分煎出量的影响。方法:选择黄芩-黄连药对为研究对象,以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含量为指标,采用HPLC测定含量,选取加水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及黄芩-黄连比为考察因素,通过混合均匀设计试验优选煎煮工艺。考察不同比例配伍的黄芩-黄连共煎液与单煎混合液化学成分的异同,并采用三维效应面及三角能级图的形式将两指标成分进行直观对比,重点关注因两味中药在共煎而产生的化学成分动态变化现象。结果:黄连主要活性成分的煎出量与两者的配伍比例显著性相关;而黄芩活性成分的煎出量与煎煮时影响因素有关。黄连用量为黄芩用量2,3,5倍时溶液中两者含量相对较高,其他比例时均较低。结论:可通过研究药对的不同配比与其各自化学成分动态变化关系,揭示其临床使用疗效。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目的 观察配伍、煎煮时间及服药时间对麻黄发汗作用的影响. 方法 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20只,麻黄组和麻黄+桂枝组各40只.根据给药后的观察时间在以上分组的基础上又随机分为10小组,即空白组分为2组,麻黄组和麻黄+桂枝组各分为4组,每组10只.实验条件为室温(25±1)℃,给药温度(35±2)℃.各组给药剂量为3g/200g,空白组给予等量相同温度的生理盐水,其他每组分别灌服煎煮15 min或30 min的麻黄、麻黄+桂枝水煎液,分别于给药30 min或60 min观察大鼠后足趾肉垫汗腺着色点数和大鼠后足跖肉垫汗腺分泌量.结果 麻黄+桂枝组大鼠后足趾汗腺着色点数及汗腺分泌量均明显多于相同条件的空白组、麻黄组(P<0.05);各煎煮30min组在灌服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大鼠后足趾汗腺着色点数及汗腺分泌量明显多于煎煮15 min组(P<0.05);各灌服30 min组在药物煎煮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大鼠后足趾汗腺着色点数及汗腺分泌量明显多于灌服60 min组(P<0.05).结论 麻黄配伍桂枝在煎煮30min、服药后30 min时发汗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不同煎煮时间的血府逐瘀汤挥发油进行了含量和折光率测定,并进行了薄层层离分析。结果表明,煎煮时间长短对血府逐瘀汤中的挥发油含量有明显的影响,煎煮时间在0~3h范围内,与挥发油含量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煎煮时间越长,挥发油损失越多,当煎煮2h时,挥发油损失达50%以上。不同煎煮时间的血府汤油,其薄层层离图谱的主要斑点大小及颜色深浅等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不同煎煮时间内生草乌中乌头碱含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生草乌在不同煎煮时间内毒性成分乌头碱的含量变化。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乌头碱的含量,以甲醇-水-氯仿-二乙胺(70∶30∶3∶0.2)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柱温30℃,紫外检测波长为240 nm。结果乌头碱在0.08~0.8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n=6),平均回收率为97.16%。生草乌在煎煮过程中乌头碱的含量0~2 h内逐渐升高,2 h以后逐渐降低,2~4 h降低幅度尤为明显。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乌头碱的含量快速、简便、准确、重复性好、结果可靠。生草乌煎煮4h能有效减低乌头碱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测定葛根-石膏药对中葛根素和大豆苷的含量,并通过此法探讨有效成分随葛根石膏配比变化的溶出规律。[方法] 不同比例葛根石膏配伍,水煎提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色谱柱: Acqioty UPLC C18,2.1 mm×100 mm,1.7 μm,检测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工作站:Empower 3,流动相:乙腈-甲醇-1.5‰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4 nm。[结果] 葛根配伍石膏,葛根素和大豆苷煎出量均比葛根单煎高。以葛根-石膏(1:2)时葛根素、大豆苷的煎出率最高。[结论] 说明葛根配伍石膏有利于葛根素和大豆苷的煎出,从而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麻黄-白术药对不同配伍、配比下水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探求麻黄-白术药对的化学变化规律。方法:采用GC-MS考察麻黄水煎液及麻黄-白术药对不同配比共煎液中麻黄类生物碱(麻黄碱、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含量的变化情况;采用HPLC考察白术水煎液及麻黄-白术药对不同配比共煎液中白术内酯Ⅰ,Ⅱ,Ⅲ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与麻黄单煎液相比,麻黄-白术(3∶2,3∶4,3∶8)3种比例配伍后,随着白术的配伍比例增大,水煎液中5种麻黄类生物碱含量均有所下降(P0.05)。与白术单煎液相比,麻黄-白术配伍后,麻黄-白术(3∶2,3∶4,3∶8)3个配比组水煎液中白术内I,Ⅱ,Ⅲ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麻黄与白术配伍后,对彼此有效成分的溶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不同配伍比例对麻黄-杏仁药对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药对麻黄-杏仁不同比例配伍对水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HPLC分别测定麻黄与杏仁不同比例配伍的水煎液中苦杏仁苷、盐酸去甲基麻黄碱(NME)、盐酸去甲基伪麻黄碱(NMP)、盐酸麻黄碱(E)、盐酸伪麻黄碱(PE)、盐酸甲基麻黄碱(ME)的煎出量.结果 不同比例的麻黄-杏仁配伍后对水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药对麻黄-杏仁配伍后可以显著增加有效成分苦杏仁苷的含量,与麻黄单煎液相比,苦杏仁的加入则会降低麻黄生物碱的煎出量. 相似文献
19.
不同配伍配比对麻黄-桂枝药对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麻黄-桂枝不同比例配伍前后水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探讨两药的配伍规律.方法:采用GCMS测定水煎液中盐酸去甲基伪麻黄碱(NMP)、盐酸去甲基麻黄碱(NME)、盐酸麻黄碱(E)、盐酸伪麻黄碱(PE)、盐酸甲基麻黄碱(ME)的煎出量;采用HPLC测定水煎液中香豆素、桂皮醇和桂皮醛的煎出量.结果:与单煎液相比,麻黄与桂枝配伍后,随着配伍药材比例增大,水煎液中以上各有效成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5种麻黄生物碱含量下降幅度在15%~42%,香豆素、桂皮醇、桂皮醛的含量下降幅度在16%~57%.结论:麻黄-桂枝不同比例配伍后,对彼此有效成分的溶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振巍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4)
[摘要] 目的:考察相须药对的配伍对主要活性成分煎出量的影响;方法:选择黄芩、黄连两味中药饮片为研究对象,以HPLC为主要研究工具结合混合均匀实验设计方法,研究了不同比例配伍的黄芩-黄连共煎液与单煎混合液化学成分的异同,并采用三维效应面及三角能级图的形式将两指标性成分进行直观对比,重点关注因两味中药在共煎而产生的化学成分动态变化现象;结果:黄连主要活性成分的煎出量与两者的配伍比例显著性相关,而黄芩活性成分的煎出量与煎煮时的影响因素有关;黄连用量为黄芩2、3、5倍时溶液中两者含量相对较高,其他比例时两者含量较低;结论:中药药对的配伍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一大特色,药对之间的配伍变化对临床疗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药对的不同配比与其各自化学成分动态变化关系,揭示其临床使用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