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南征教授"毒损肾络"理论学说的内涵及在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和水毒证(慢性肾衰竭)临床治疗中的指导意义。其率先提出的"毒损肾络"理论学说、不仅丰富了糖尿病肾病及慢性肾衰竭中医病机理论的内涵,也拓宽了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及慢性肾衰竭的思路与方法,更有助于提高糖尿病肾病及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慢性肾衰竭作为目前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西医治疗慢性肾衰竭尚未有成熟完备的诊疗方案。通过中医理论研究及临床经验总结,将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机归纳为正虚邪实,脾肾亏虚,浊毒、瘀血内生。分别从虚、毒、瘀三方面,深入阐述慢性肾衰竭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希望能为中医临床用药,降低患者肾损害,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慢性肾衰竭为临床常见疾病,治疗上颇为棘手,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有一定的优势。李伟教授从事肾脏疾病临床和基础研究近30年,认为慢性肾衰竭乃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随着病情进展,水湿、浊毒、瘀血等多种病邪产物丛生,形成慢性肾衰竭"虚、毒、瘀"的基本病机。治疗上以益肾活血清泄为大法,采用保肾健脾以固本求源、泄浊解毒以疏导三焦、化瘀通络以通为要及复感外邪当祛邪等治疗方法,辨证施治,并常使用药对,处方精妙,临床常获良效。  相似文献   

4.
沈倩  冯松杰 《河北中医》2014,(4):625-627
慢性肾衰竭是由各种慢性肾脏病所致肾功能损害,不能维持生物体内环境的稳定状态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是多种肾脏疾病的最终归宿,属中医学水肿、癃闭、关格、溺毒及肾风等范畴。目前,中医药对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延缓慢性肾衰竭的发展均有显著优势。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国医大师李佃贵认为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责之浊毒,因其可贯穿疾病的始末。李佃贵教授提出慢性肾衰竭为本虚标实之证,脾肾阳虚为本,湿浊、热毒、瘀血、溺毒等因素为标,皆属浊毒。临证时予通腑泄浊、渗湿利浊、化瘀通络、健脾补肾之法,以防浊毒再生,达邪去正安、脾肾同补、标本兼顾之功,临床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6.
慢性肾衰竭微炎症状态与动脉粥样硬化、贫血、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严重影响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从微炎症状态的病理物质是炎症因子来看,慢性肾衰竭微炎症状态的病理机制可归属于中医学毒邪、络病等范畴,属于慢性肾衰的标证。且络病蕴毒、毒邪损肾络是慢性肾衰竭微炎症状态的病理基础,贯穿于慢性肾衰竭微炎症状态的始终。  相似文献   

7.
周静媛教授在慢性肾衰竭诊治过程中标本兼顾,认为"虚、瘀、毒"胶结难愈,即脾胃气虚、血瘀水停与湿毒胶结是慢性肾衰竭病情从轻到重的根本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主张"培补后天而滋养先天,用药轻灵而缓缓图治";治法治则以"补益脾肾之气为本,活血泄浊解毒为标,顾护胃气贯穿始终",临床可有效延缓肾衰竭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冯志荣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肾衰竭学术思想。冯志荣主任医师认为慢性肾衰竭中医病机主要是脾肾虚损,湿热、瘀毒内结。治疗上注重顾护正气尤其是脾胃功能,重视湿热在疾病进展中的地位及活血化瘀对防治本病进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钟建  王仕琦  唐农 《西部中医药》2013,26(7):121-123
通过对慢性肾衰竭"浊毒理论"的病机认识及其生物学基础进行全面论述,详细阐述了中医"浊毒"理论在慢性肾衰竭中的应用,提示从"浊毒致病"理论切入,更能直接地指导慢性肾衰的中医临床治疗及基础研究,从而明显延缓病情的进展,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固本活血泄毒汤治疗慢性肾衰竭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固本活血泄毒汤配合西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固本活血泄毒汤,对照组30例单以西医对症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77.8%,明显优于对照组43.3%(P<0.05).结论:固本活血泄毒汤配合西药治疗慢性肾衰竭,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医对症治疗,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肾衰竭(chronicrenalfailure,CRF)是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肾脏疾病的晚期,以恶心、呕吐、尿少甚至无尿为常见表现,属中医“水肿”、“虚劳”、“关格”、”癃闭”、“呕吐”、”溺毒“等范畴。近年来,相关研究显示湿毒与慢性肾衰竭的病理进程密切相关。湿毒是慢性肾衰竭病机关键,并可导致多种并发症。从湿毒论治,通过祛湿解毒之法,对缓解病情、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浊毒理论在慢性肾衰竭中的应用及治疗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对浊毒之邪的认识及其致病特点。慢性肾衰竭标实之邪可归结为浊毒之邪,浊毒之邪主要指内浊与内毒,以及浊毒之邪在慢性肾衰竭中的致病特点和常见临床表现,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衰竭浊毒之邪的认识。进而在慢性肾衰竭中提出浊毒致病的理论和相应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3.
介绍宋金涛教授运用清热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慢性肾衰竭发病为本虚标实,因虚致实,可产生湿、瘀、浊、毒等病理产物,湿、瘀、浊、毒皆从热化,变生他证。热邪是影响慢性肾衰竭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宋教授在临证中善用清热四法:开宣透热法、泻热排浊法、清热活络法、清热化毒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总结仲景治疗虚劳之法,探讨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病因以五劳七伤损及脏腑为要,治则包括:(1)甘温健脾,斡旋中州;(2)补肾填精,扶正固本;(3)慢病缓图,兼顾标本。后世在其基础上不断补充丰富,认为“风湿、虚、瘀、浊毒”常相互交织,促进慢性肾衰竭的发展,故临床诊治时须“有是证,用是药”,不可拘泥。  相似文献   

15.
肾毒宁冲剂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自由基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肾毒宁冲剂对慢性肾衰竭患者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尿毒清冲剂对照组和肾毒宁冲剂治疗组,均常规予降压、抗感染、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并分别用尿毒清冲剂和肾毒宁冲剂治疗2月,2月后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肾功能、血常规、24h尿蛋白定量及血浆超氧化岐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丙二醛(MDA)的改变。结果:肾毒宁组与尿毒清组均能有效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肾功能、血常规、24h尿蛋白定量。肾毒宁冲剂可以显著升高SOD、GSH-px(P〈0.01),并降低MDA(P〈0.01)。尿毒清冲剂可显著升高SOD(P〈0.01),并升高GSH-px(P〈0.05),但对MDA的作用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肾毒宁冲剂通过对慢性肾衰竭患者氧自由基的清除而显著地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衰竭为临床常见病,是多发于各种慢性肾脏病后期,临床以代谢产物和毒素潴留、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及内分泌紊乱为特征的综合征[1]。赵纪生教授认为其病机错综复杂,包括正虚和邪实两个方面,正虚以脾肾亏虚为主,邪实主要指瘀血、浊毒等各种病理产物。  相似文献   

17.
介绍牛春兰教授从浊毒论治慢性肾衰竭的经验。牛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属本虚标实之证,肾虚为本,水湿、湿浊、湿热、瘀血、溺毒等为标,虚实互为因果,夹杂致病。水湿、湿热、瘀血等标实之邪均属"浊毒"之邪,主要指内浊、内毒,基本病机是脾肾气阴亏虚、浊毒内蕴。临床治疗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依疾病分期论治,采用芳香化浊解毒及升清降浊法、通腑泄浊解毒法、淡渗利湿解毒法、通络化瘀解毒法、发汗散浊排毒法、清热化湿解毒法等,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8.
溺毒清合剂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溺毒清合剂治疗慢性肾衰竭疗效及其对血清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具有益气温阳、化瘀泄毒功效的溺毒清合剂联合银杏达莫、至灵胶囊及降压、低蛋白饮食等方法,对34例慢性肾衰竭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并与对照组(34例,以包醛氧淀粉代替溺毒清合剂)进行比较,观察治疗前后肾功能及血清纤维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及层粘蛋白均明显增高(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肾功能亦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肾功能虽有改善,但不如治疗组明显,纤维化指标变化亦不明显。结论溺毒清合剂对慢性肾衰竭患者有抗纤维化的作用,并能改善肾功能,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  相似文献   

19.
中医认为慢性肾衰竭病机以脾肾虚损为主,兼水湿、痰浊、瘀血。经方配伍严谨,在慢性肾衰竭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从治疗思路、辨证加减及作用机制三方面对真武汤、金匮肾气丸、防己黄芪汤和薯蓣丸四个补肾健脾类经方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为临床运用经方治疗慢性肾衰竭提供经验。参考文献35篇。  相似文献   

20.
介绍邵朝弟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邵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以脾肾两虚为本,湿浊瘀毒为标,治疗上强调在健脾益肾的基础上祛湿泄浊,经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肾衰1号汤",用于慢性肾衰竭中后期气血亏虚、湿浊内阻之证。并附验案1则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