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查阅相关文献,探讨敏化穴与激痛点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明确二者关系。方法:从理论基础、位置分布以及临床应用三个方面对敏化穴与激痛点相关性以文献综述方式进行论述。结果:经讨论分析,敏化穴与激痛点具有很高的相关性。结论:敏化穴与激痛点的高相关性,有助于对穴位敏化规律和机制的进一步把握。  相似文献   

2.
穴位敏化是穴位状态的相应改变,痛敏是穴位敏化最常见的表现形式,痛敏穴与激痛点在临床上均与疼痛有关,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皆为疼痛或疾病的反应点,多用于治疗疼痛类疾病。从理论来源上讲,阿是穴可将痛敏穴与激痛点联系起来,并在疼痛敏感度和解剖位置方面为两者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好的参考。在辅助诊治技术上,可应用各种成像技术的辅助进行痛敏穴、激痛点的可视化、标准化定位,并预测其疗效。从临床应用来看,针刺穴位以酸胀重麻感为准,针刺激痛点以扎跳为准,常根据患者的病情综合应用痛敏穴,激痛点的分布也可为临床选穴提供参考,两者可治疗的疼痛类疾病既包含躯体痛也包括非感染或外伤性的内脏痛。现代研究方面,两者都以发生炎性反应为特征,进而产生周围微环境的改变。文章从痛敏穴与激痛点在理论、位置分布、针感、检测方法、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6个方面的异同探讨二者的关系,并进行分析总结,阐明了穴位痛敏化现象与激痛点理论的相关性。通过梳理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痛敏穴的范围更加广泛,激痛点应包含在痛敏穴之中。痛敏穴与激痛点是传统经络腧穴理论的现代科学研究,仍纳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体系;同时将两者贯通于现代针灸学的研究中,以期为两者在疼...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理论框架下的经穴理论与西方激痛点理论存在本质上的区别。经穴循经特异性及敏化特性是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的主要内容,体现了经穴与脏腑的相关性,它指导着针灸临床选穴、配穴,已经成为现代针灸研究的新热点。近年来许多学者在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方面探索和验证了经穴效应特异性和敏化特性的基本规律特征。经穴的循经特异性、敏化特性与针灸基本理论"经络所过,主治所及",以及经穴的脏腑相关性有密切的关系。以循经特异性、穴位敏化为关键词,对经穴进行二次检索,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MEDLINE数据库出现相关文章100余篇。现将经穴效应特异性及相关现状研究进展进行深入探析,为中医针灸的发展提供可靠视角。  相似文献   

4.
西方针刺疗法之激痛点与传统针灸腧穴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彭增福 《中国针灸》2008,28(5):349-352
西方针刺疗法的核心激痛点(trigger point)理论与传统针灸学的腧穴理论有太多的相似。经比较发现,超过92%的激痛点(235/255)与腧穴在解剖部位上相对应,而79.5%针灸穴位所主治的局部疼痛与其对应的肌筋膜激痛点相似。激痛点与腧穴均可以引发类似的线性感传,其中二者完全一致或基本一致达76%,部分一致为14%;其次,二者均可主治内脏性症状,如腹泻、便秘、痛经等。因此,二者在解剖位置、临床主治、针刺引起线性感传等方面,都有着十分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合谷刺透穴针激痛点配合手法治疗臀中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臀中肌筋膜炎患者,取激痛点采用合谷刺透穴针配合手法治疗(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5次)。对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评分,按公认的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后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显著(P0.01)。总有效率100%。结论:合谷刺透穴针激痛点配合手法治疗臀中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缓解臀部疼痛症状,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文章旨在分析整理古代文献中穴位敏化的现象与规律。方法:从秦汉至近现代77本针灸相关的古医籍中收集穴位敏化的文献记载、医家专论及发挥、临床应用与相关医案,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对检索所得文献作定量分析。结果:共检索出与穴位敏化相关的条文101条,通过整理穴位敏化现象,发现穴位敏化以痛敏现象为主。总结穴位敏化现象规律。结果:脏腑病敏化穴位主要以本经经穴、阿是穴以及背俞穴为主,敏化的部位主要分布在本经偱行部位;经络病敏化穴位则是以阿是穴以及病变局部穴位为主,敏化的部位主要分布在局部以及病变经络偱行部位。且根据穴位敏化现象表现的不同可反映疾病的虚实病性、辨别病邪的性质。结论:穴位敏化现象的记载历史悠久,且具有一定的特征与规律,可协助临床诊断,指导临床治疗选穴。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筋结点、激痛点穴位注射治疗急性期肩关节周围炎(寒湿痹阻、血瘀气滞)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90例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号方法随机分为三组;穴位注射:曲安奈德10mg+2%利多卡因3m L+甲钴胺1mg+生理盐水20m L,直刺入穴位,寻找针感,3穴/次,1.5m L/穴,1次/周,注射后均在院休息20min。对照组30例,肩髃、肩髎、天宗、秉风等。激痛点组30例,患侧肩部肌肉肌腹部按压探查疼痛点,斜方肌在C6~C7和T1棘突及肩胛冈下缘,提肩胛肌激痛点在C1~C4横突后结节与肩胛骨内角,菱形肌在C6~C7和T1棘突及肩胛骨脊椎侧下,超声引导,推注到激痛点肌肉层。筋结点组30例,循患侧上肢及肩关节探查,出现明显压痛并伴条索或局部组织肿胀增厚处为针刺筋结点,主要包括手太阳筋结点肩贞次、臑俞次、肩痛点次;手少阳筋结点肩髎次、天宗次;手阳明筋结点肩髃次、巨骨次、秉风次等,超声引导推注到激痛点肌肉层。连续治疗4周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VAS评分、CMS评分、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4周),判定疗效。随访30d,观测VAS指标。[结果]激痛点组治愈9例,显效11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0%;筋结点组治愈11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治愈4例,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3%,临床疗效筋结点组优于对照组(P0.05),筋结点组与激痛点组、激痛点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VAS评分三组均有改善(P0.01),激痛点组、筋结点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激痛点组与筋结点组无明显差异(P0.05);疼痛、ADL、ROM、MMT、总分三组均有改善(P0.01),激痛点组、筋结点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激痛点组与筋结点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筋结点、激痛点穴位注射治疗急性期肩关节周围炎(寒湿痹阻、血瘀气滞),激痛点组、筋结点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激痛点组与筋结点组具有等效性,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腧穴痛点分布规律.方法:纳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30例作为患者组,健康师生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在各腧穴痛点频数、各经络痛点数量、各区域痛点数量方面的差异,以及患者组各肌群在不同分期的痛点数量差异.结果:①患者组府舍穴、冲门穴痛点频数最高,对照组腰椎夹脊穴痛点频数最高.②患者组分布在足...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敏化穴位和非敏化穴位调节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大鼠肠运动功能的疗效差异。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敏化穴组、电针非敏化穴组,各组10只。采用慢性束缚应激加番泻叶灌服法建立D-IBS模型,通过观察D-IBS大鼠体表伊文思兰(EB)渗出点与穴位的相关性来确定敏化穴位。电针敏化穴组、电针非敏化穴组分别选取敏化穴"大肠俞"和非敏化穴"心俞"进行电针治疗,分别观察造模前后及治疗4、7d各组大鼠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BSS)、稀便率、腹泻指数的变化。结果:D-IBS大鼠体表EB渗出点与双侧"大肠俞"具有高度相关性,提示双侧"大肠俞"穴是D-IBS疾病状态下的敏化穴。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造模后BSS评分、稀便率以及腹泻指数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在治疗7d后,电针敏化穴能有效降低D-IBS大鼠BSS评分、稀便率以及腹泻指数(P0.05)。电针非敏化穴对D-IBS大鼠BSS评分、稀便率以及腹泻指数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电针"大肠俞"能有效改善D-IBS大鼠肠运动功能紊乱,其疗效优于非敏化穴"心俞",为电针治疗D-IBS提供了选穴依据。  相似文献   

10.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一种多发性骨科疾病,临床以腰部疼痛并伴有下肢疼痛麻木为主要表现,临床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为多数LDH患者的首要选择,在现代医学体系指导下的激痛点针刺疗法因操作简便、疗效直观,近年来在临床上应用日益广泛,本文就激痛点的认识、针刺激痛点的作用机制、激痛点与腧穴的关系、激痛点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联系、针刺激痛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选穴操作规律及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正>序:今年6月初,我们6位同仁(朱兵教授、叶明柱教授、李永明博士、樊蓥博士、彭增福博士)通过讨论,决定新建一个"反映点针灸弘扬堂"微信群来主导与推广以反映点(或敏化穴位,也包括了分布于肌肉层的反映点-激痛点)为靶点的现代针灸医学。不  相似文献   

12.
阿是穴理论是以阿是穴为核心的中医经典理论,临床上重视阿是穴的应用却常忽视其理论内涵。通过梳理古代文献及现代理论,总结阿是穴理论作为腧穴定位方法及针灸治疗选穴原则的内涵。比较阿是穴理论与激痛点理论、浮针医学理论、针刀医学理论,发现这些理论与阿是穴理论本同末异,是对阿是穴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认为阿是穴是阿是穴理论的核心,阿是穴具有动态取治的性质,并提出阿是穴治未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学穴位按切诊和现代医学激痛点触诊的异同。方法: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诊断中都强调在皮肤特定部位的触摸和按压。通过对比中医的经络与腧穴的按切、阿是穴与反阿是穴的按切以及现代医学激痛点触诊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分析穴位按切诊和激痛点触诊的异同点。结果:穴位按切诊和激痛点的触诊有相似之处,发现的阳性反应点有很多重合,但是在检查范围、适用病证和诊断价值方面有差异。结论:穴位按切诊和激痛点的触诊可相互参照和借鉴,为临床诊断疾病提供参考,其阳性反应点也是临床治疗疾病的有效靶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激痛点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患者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治疗,观察组用针刀松解颈项部激痛点治疗,3个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头痛程度NRS评分、头痛持续时间、头痛发作频率、VAS评分。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9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头痛程度NRS评分明显下降、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头痛频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头痛程度NRS评分、持续时间和头痛频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松解激痛点治疗颈源性头痛效果优于常规针刺,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激痛点(Trigger point)及其感传痛路线(Referral pain pattern)和传统针灸腧穴及其所属的经络关系。方法利用解剖图和解剖图分析软件,共研究比较了255个激痛点和747个腧穴,观察和分析了激痛点与腧穴的对应程度。本研究还比较了这些对应点的临床主治,以及激痛点的疼痛感传路线与其对应的腧穴所在的经络分布。结果在255个激痛点中,92%(235/255)与腧穴在解剖位置上对应。在747个腧穴中,79.5%(594/747)的穴位所主治的局部疼痛与其对应的激痛点相似。在这些对应穴中,其肌筋膜感传痛路线与其对应的针灸腧穴所在的经络分布完全或基本一致的占76%,14%部分一致。结论肌筋膜疼痛的科学基础应有助于进一步阐明针灸治疗疼痛的治疗机制。这项研究的结果可能有助于针灸与当代临床疼痛治疗的进一步整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探索曲池穴的敏化现象,为曲池穴的临床运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电子检索结合手工检索相结合,检索曲池穴敏化现象的相关研究,建立曲池穴敏化现代文献数据库,采集疾病种类、敏化类型、检测方法、检测指标等相关信息,运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曲池穴的敏化现象。结果一共纳入曲池穴敏化相关文献143篇,出现最多的是热敏,研究多以脏腑病和经络病作为研究载体。检测方式和检测指标根据敏化现象不同而区别。结论文章初步总结曲池穴敏化的规律:涉及热敏、痛敏、化学敏、压敏、光敏五种敏化形式,其敏化现象常见于过敏性鼻炎、哮喘、功能性肠病、颈椎病、中风、痛风性关节炎等。  相似文献   

17.
从肌筋膜激痛点定义、疼痛机制、止痛原理、针刺激痛点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激痛点与针灸穴位的相关性等方面就目前围绕肌筋膜激痛点的相关理论研究及进展进行综述,阐明其研究意义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合穴敏化特征及其与临床诊疗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维普数据库(VIP)中检索及筛选出的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合穴敏化所涉及的疾病、敏化类型、敏化现象、检测指标、治疗措施。结果:纳入的89篇文献中,足三里的文献量最多,涉及疾病以脾系病为主;在疾病方面,胃痛的敏化现象为足三里的红外辐射值改变,胃炎的敏化现象为足三里的电学指标及痛阈的改变;治疗措施方面,热敏以艾灸为主。结论:合穴敏化具有其自身特征;同一合穴的不同敏化现象可反映不同的疾病;合穴的敏化类型不同,其治疗措施也应不同。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关于"穴性"的讨论不断深化,但看法不一,也没有统一的认识,穴性与腧穴功能往往被混同看待,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二者本质含义加以区分,以促进针灸理论的完善与腧穴研究的深化。本文旨在结合当代文献,挖掘穴性和腧穴功能本质,明确药穴功能差异,并对影响腧穴功能与作用的因素进行探讨,以期对今后腧穴功能研究提供理论支撑。1穴性的含义民国时期,李文宪在《针灸精粹》一书中首次提出"穴性"[1]一词,并对穴性有较系统的阐述。李文宪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冲击波复合激痛点针刺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接受体外冲击波治疗)和观察组50例(接受体外冲击波治疗联合激痛点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讨论:体外冲击波与激痛点针刺治疗均有着较为优异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在两者联合应用的情况下,治疗效果更加突出,使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