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黄文仲 《陕西中医》2001,22(7):445-446
近年来笔者根据祖国医学理论,对慢性结肠炎从肝施治,取得一定的疗效。 慢性结肠炎其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功能的失调有关。肝木主疏泄,脾胃主升降,肾气主温煦,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在正常情况下,肝主升而胆主降,脾的升清作用必有赖于肝木的下降之气的辅佐,这样才能调和。在病理情况下,如因情志所伤,肝失疏泄,肝气横逆克犯脾土,导致肝脾不和,则可出现腹痛、泄泻、肠鸣等。《景岳全书·泄泻》篇说:“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木克土,脾气受伤使然”。应当…  相似文献   

2.
泄泻的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从圆运动角度探析,其脾虚可能与五行生克制化失常有关,或本脏不足,斡旋无力而温运失健;或他脏亏虚,或克伐太过,升降轮转失常,影响中气运行致运动不圆。临床上,泄泻以脾虚肝旺证、脾肾阳虚证、寒湿内盛证、中气下陷证较为常见,故治疗采用补脾柔肝、益火补土、解表化湿、健脾升阳等法,以运轴行轮,运轮行轴及轴轮并转使运动“复圆”,将健脾燥湿之法贯穿治疗始终。该文基于圆运动理论探讨泄泻的临床辨治。  相似文献   

3.
慢性泄泻是指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迁延日久或反复发作为主症的病证,中医称之为"久泄",为临床常见病。现举肝脾不合型久泄验案二则,一者脾虚日久而湿盛,兼肝郁气滞,治以健脾益气,行气止泻,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一者肝郁脾虚,兼阴虚内热,治以疏肝理脾,养阴清热,方用四逆散加减。肝脾不合证为慢性泄泻常见证型,肝脾两脏关联密切,极易相互为病,脾土虚而致肝木乘之,又或肝木强而乘脾土,临证常常忽略其病之先后。本文从辨肝脾病之先后入手,以求追本溯源,同时辅以升阳止泻、健脾祛湿、平调寒热等常用治泻之法,且不妄用收涩之剂,治泻而不留邪,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4.
肺炎喘嗽是儿科多发病、常见病之一。笔者考虑小儿病理特点"两常有余,三常不足",心、肝多有余,肺、脾、肾常不足,肺气不足卫外不固,稍有外感既引起肺炎,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聚湿生痰,肾气不足,纳气失司,故气喘气促;故采用益气温肾,祛痰止咳,降气平喘之法,方选苏子降气汤加减先后治疗63例,均获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许向前  党中勤 《河南中医》2009,29(2):128-128
慢性泄泻的病因不外脾失健运,肝失疏泄,小肠泌别清浊、大肠运化失司和肾阳不足;治疗上以燥湿健脾,理气调中为主,佐以疏肝解郁,温补脾肾,涩肠止泻,以藿香正气散为基本方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6.
男性不育多因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而以肾为本,旁及肝脾。肾气不足,阴精不化,阴阳不能交合,精气失之溢泻而无子。脾虚不运,肾失所养,痰浊流注,下扰精室,不能育子。肝失疏泄,血气瘀滞,损伤肾气,内扰精室,外阻精道,何以种子。肝脾同病,气滞湿蕴,郁久化热,湿热相搏,耗灼肾府,败精腐液,湿热盛极,则宗筋驰纵,焉能有子。总之,肾气不足属虚为本,痰浊、瘀滞、湿热属实为标。治病求本,急则治标是谓常法。治疗时应细酌轻重缓急,分主次先后治之方可奏效。最忌重补虚妄用滋补之品,急泻实滥用攻利之法,而致闭门留寇,邪去正伤之弊,应以泻实为主,佐补而不腻之品以固肾,待邪去勿  相似文献   

7.
张雪  胡幼平 《河南中医》2012,32(3):377-378
历代医家皆认为五更泄发病病机为命门火衰,脾肾阳虚,一味施以温补固涩之法,未能重视其他证型的存在.笔者认为脾虚湿盛、肝失疏泄亦是导致五更泻的重要原因,故在重视脾肾虚衰的基础上,结合疏肝解郁、清利湿热法治疗本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功能性子宫出血辨治三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病机谈功能性子宫出血 (简称功血 ) ,系指卵巢功能失调 ,引起的月经紊乱或子宫异常出血而言 ,中医称崩漏。中医认为 ,冲为血海 ,任主胞胎 ,二脉相资 ,共司女子的月经和生育 ,肾主生殖 ,肝藏血 ,主疏泄 ,冲脉隶属于肝 ,任脉隶属于肾 ,胞脉系于肾。故肝、脾、肾三脏与月经形成 ,生殖孕育的正常功能关系密切。因此 ,中医认为 ,崩漏的病机是冲任受损 ,肾失封藏不固 ,肝失藏血疏泄 ,脾失统血及血热血瘀等。笔者认为 ,青春期功血 ,多因肾气未充 ,肾精未足 ,天癸未实 ,冲任二脉失调而致 ;育龄期功血 ,多为过劳、七情过极 ,分娩、流产等损伤肾气…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便秘,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虚血弱,脏腑功能衰退而致大肠传导不利,津液不足之故,此为虚证之病机。具体言之,老年人多因肾气不足,气血两虚,津液枯少,致脾失健运,大肠干涩,传输无力而发为本病。就临床实际而言,虚证为多,实者也非鲜见,虚中挟实者尤为多见。故有学者认为,老年便秘之因有三:一为阳气不足,阴精衰少,传导失司;二为肺失肃降,腑气不行;三为湿浊阻滞,气机郁闭。临床常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气滞之分。  相似文献   

10.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症.《景岳全书·泄泻》中指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病湿盛,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是泄泻致病的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为肠鸣腹痛,大便泄泻,伴腹痛,或泻后痛缓,伴见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等,辨证当责之肝脾不和.吴昆在《医方考》中指出:“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盖木失条达,横逆犯脾,则气机失调;脾失健运,清气不升,故痛泻并作.  相似文献   

11.
小儿泄泻分外感、内伤两类。赅括寒湿、湿热、伤食、虚寒泄泻四种。先父认为无论何种泄泻,均与“脾”、“湿”二字有关,故《内经》有“脾病飨泄”、“湿胜则濡泻”之说。脾和湿之间有其内外相因的关系。如脾虚是生湿、受湿之木,而湿胜又是困脾、渍脾之根。小儿“脾常不足”,尤易发生此类疾病。因此先父在治疗此类疾病时,根据内外因的不同病精,或健脾以运湿,或祛湿以旺牌。兹将他的治疗经验整理介绍如次。外感泄泻祛湿健脾外感泄泻多在夏秋之令发生,有因于暑湿伤脾而成之湿热泻,有因于寒湿伤中而致之寒湿泻。病因为湿,病本在脾。先父认为治疗此类泄泻,应以祛湿健脾为主。凡疏风、散寒、泄热、利水均有祛湿作用。脾喜燥恶湿,湿去则脾自健矣。例一:刘××,男,10个月。长夏感受暑湿之邪,身热汗少,大便稀黄,其气热臭,日  相似文献   

12.
介绍王耀峰主任医师辨治小儿水疝经验。王师认为,本病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肾气不足、脾失健运、肝失疏泄是其主要病机,治疗总以健脾益肾、疏肝理气、清热利湿为基本法则,同时在辨证精当的基础上守法守方,以达到固本澄源、驱除病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急性泄泻的病机为湿困而脾病,辨证要点为湿邪的寒热属性;慢性泄泻为脾虚而湿停,辨证重点在于审明肝脾肾三脏的不同及主次关系。急性泄泻不可妄用补涩,慢性泄泻不能过用分利;寒热错杂、虚实并见者,清热不可过用苦寒,补虚不可纯投甘温。  相似文献   

14.
月经病与肝关系密切,临床多以肝血亏虚、肝阴不足、气滞血瘀立论,治疗亦多从养肝血、滋肝阴、清肝热、疏肝气着手,鲜少注重肝气虚与月经生理、病理联系,亦少提及补肝气之法。然因肝气虚而致肝脏疏泄、藏血失司、生发不足,以致心、脾、肾功能异常,冲任失调,而引月经不调者,亦不少见。文章将从中医理论对"肝气虚"的概念进行阐释,基于"肝气虚"探究月经病病机,结合名老中医临床治验论述补益肝气对调经的重要性,为治疗月经病补充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现代医学对高脂血症的治疗研究虽取得很大进展,但疗效仍不理想,而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一定优势。现就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及治疗研究对其病因,诸家看法较为一致,认为其外因是嗜食肥甘厚味,暴饮暴食,饮酒过度,导致脾失健运,水谷肥甘之物变生为痰浊;内因为肝、脾、肾三脏虚损,导致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无论何种病因,皆致脏腑功能失调,主要病位在肝、脾、肾三脏,以脾脏为主。一则过食膏粱厚味,损伤脾胃,运化不利而为痰瘀;二则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或恼怒伤肝,肝失疏泄,肝气横逆犯脾,脾胃运化失司而成痰湿;三则年…  相似文献   

16.
青春期大骨龄矮身材病位主要在肝、脾、肾,肾阴不足,阴虚火旺,易使骨龄加速增长,肝失条达、阴阳失衡则易导致焦虑抑郁、夜不能寐,脾胃虚弱,五脏失养,影响身高增长,故致此病,治以滋阴降火、健脾调肝之法。该文分享采用肝脾肾同调法改善女童身高验案两则,为青春期大骨龄女童的矮身材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泄泻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张志远教授从气机升降角度论治泄泻,认为其核心病机为肺失宣肃、脾失健运、肾气不升,治疗从肺、脾、肾三脏入手,以宣上、畅中、温下三法调畅气机为切入点。张老治疗泄泻重视应用经方且巧于化裁,创制葛麻桂三开汤、香姜红糖散、五元汤等验方。其选择药物擅取其专长,如用葛根、麻黄、桂枝以发汗解表祛邪,白术、人参、黄芪以健脾益气固本,茯苓、猪苓、泽泻以利水渗湿止泻。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8.
周瑞珍 《新中医》1993,(8):13-14
小儿秋泻,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由于本病多在秋季发生,故称为小儿秋季腹泻。本病属于中医“小儿泄泻”范畴。古人对小儿泄泻一证,论述甚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又曰:“湿胜则濡泻。”张景岳谓:“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失健运则泄泻随之”等等。这些论述,已指出本病的基本病因和病机。  相似文献   

19.
小儿慢性泄泻是指泄泻迁延不愈,病程常超过1个月。小儿“脾常不足”,消化功能未臻完善,脾胃功能尚未健全,而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谷精微又尤为迫切,加上乳食不能自制,饥饱无度,容易损伤脾胃,以致升降失司而造成泄泻。治疗上也以健脾利湿止泻为基本大法。笔者认为:治疗泄泻,尤其是久泻应紧扣升阳之法。补土派宗师李东垣强调“人以脾胃之气为本”,认为:“清气在阴者,为人之脾气衰,不能升发阳气,故用升麻柴胡助辛甘之味,以引元气上升,不令餮泄也。”主张:“如餮泄及泄不止,以风药升阳……。”他治疗泄泻,一用升阳汤,一用升阳除湿汤,离不开升阳二…  相似文献   

20.
泄泻病因复杂,基本病机为脾虚与湿盛,致肠道功能失司而发生泄泻,病位在肠,主病之脏属脾,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病理因素主要是湿。参苓白术散组方严谨巧妙,强壮补虚,健脾除湿,佐以调气行滞之品,使其补而不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