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从脾阴虚论治消渴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国华 《中医研究》1999,12(4):29-31
本文论述了消渴病与脾阴虚的关系,提出脾阴虚在消渴病机占有重要地位,补脾阴是治疗消渴不可忽视的治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脾虚在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翁銮坤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0):2158-2160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历代医家对其病因及治疗都有独特的见解。引述古代医家对消渴的论述及现代医家的见解和临床研究,从脾虚与消渴病的发病、脾虚致消与传统三消的关系等方面分析,论述了脾虚与消渴的关系。认为脾虚在消渴病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故开展"脾虚致消"学说病机的理论整理及其现代研究是极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陈家鑫  戚振红 《新中医》2010,(12):125-127
<正>脾阴、脾阴虚的理论早在《内经》时已经开始萌芽,一直至明清,到现代,众多医家医著都对此有不同程度的论述,但至今仍缺乏系统及完整的理论。兹阅先贤心法,结合个人体会,试从生理、病理、临床、治疗上,就此略陈己见,以供探讨。1脾阴、脾阴虚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4.
对于脾阴虚明代以前论述较少,明清时期,医家对脾阴、脾阴虚及其生理、病理、临床表现和方药运用均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然而现今长期以来中医界忽视脾阴虚这一证型,该证在专科教材《中医内科学》中未被述及,但临床中屡见脾阴虚证,濡养脾阴方可获效,  相似文献   

5.
脾阴虚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们对脾胃病证本身的认识 ,侧重脾胃气虚、脾胃虚寒、胃阴不足等 ,而忽视了脾阴虚之证。其实 ,脾阴虚是客观存在的 ,在这方面古今医家皆有论述 ,只不过人们习非成是 ,未能引起重视和深入探讨。故今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谈一点对脾阴虚的肤浅体会 ,谨供同道临证参考。1 脾  相似文献   

6.
张洁 《福建中医药》2004,35(4):52-53
脾气包括脾阴和脾阳,然而历代医家的论述中,涉及脾阴者甚少。《内经》曰:“脏真濡于脾。”其中的“濡”字就是指脾阴的作用。《伤寒杂病论》中有专篇论述以脾阳为主的太阴病,而根本没有提及脾阴。至金元时代脾胃大家李东垣《脾胃论》的问世,又详于脾阳而忽略脾阴。直至明清时代,始为医家所注意,对脾阴的认识逐步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明清医家不仅对脾阴、脾阴虚有明确论述,而且对其生理、病理、临床表现和治疗方药均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从脾阴虚辨治的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杰 《四川中医》2001,19(6):10-11
关于脾阴虚的论治,在《伤寒论》中已有隐蕴,后世医家时有阐发。临床所见,脾阴虚的症状在糖尿病发展过程中表现极为突出。从脾阴虚辨治糖尿病有较充实的理论依据和可靠的临床效果。根据脾阴亏虚程度不同,可分为脾阴独虚、气阴两虚、脾气下脱三个阶段。辨治的基本方法是甘润养阴。  相似文献   

8.
医家论治溃疡性结肠炎多详于脾阳,而略于脾阴,现就脾阴的源流及生理功能、溃疡性结肠炎与脾阴虚,以及基于脾阴理论的治法方药等方面进行论述。分析认为,脾阴虚为发病之本,饮食失调、忧思劳倦、六淫邪气、久病虚损及过用温燥均可损耗脾阴,使脾阴更虚。中医论治君以甘淡平补,臣以温中益阴,佐以酸甘化阴,合以行血和络、护膜生肌之品,可收良效。  相似文献   

9.
<正> 在脾胃学说理论与临床应用中,一般多侧重于脾阳胃阴的辨治,而对脾阴虚却较少提及。但事实上,对脾阴虚的阐述古已有之,近年来这方面的探讨文章也逐渐增多,本文择其主要内容,简述如下。历代医家对脾阴虚的论述有关脾阴虚的论述,最早可追溯到《内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就有“脾气不濡”的提法。《难经·二十二难》曰:“血主濡之”,濡有濡养、润泽之意,泛指阴血之功,既言脾濡,当含脾阴之用。但《内》《难》对脾阴虚的具体治疗则论述不多,至汉·张仲景拟麻子仁丸疗脾约证,可以说才创治脾阴虚之先河。宋·李东垣著《脾胃  相似文献   

10.
妇科从脾阴论治内容,《中医妇科学》(五版)未作适当介绍,因而使中医妇科脾阴证治理论与方法在教材中缺略,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有关脾胃证治知识。本根据历代医家的有关论述及其临床验证,对妇科病证的脾阴虚脉困证治作了初步的探讨和阐述。  相似文献   

11.
仲景脾阴方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阴之说源于岐黄,《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脾气不濡,胃气乃厚。”濡有滋润、濡养之意,故句中的“脾气”实指脾阴。然而历代医家在论著中,多从脾阳、脾气立论,涉及脾阴者甚少。至汉代张仲景才对脾阴学说有了更进一步的论述,提出了著名的“脾约理论”,开创中医论治脾阴虚之先河。兹提其精粹,试述于下。  相似文献   

12.
温补法治疗肾虚消渴肇始于仲景,消渴病的发生与肾虚密不可分。消渴病日久,阴伤气耗,阴损及阳,则致阴阳俱虚,其中以肾阳虚及脾阳虚较为多见,故温补法多用于消渴之肾阳不足、阴阳两虚及命门火衰之证。历代医家均有相关论述,并遵循其法沿用至今,并在现代临床医学实践中获得成效。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本文从古代著名医家的著作中选取对消渴病的论述,从中医辨证论治角度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有助于提高现代中医对糖尿病治疗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脾阴虚初探     
脾胃有阴阳之分,脾阴是水谷所化生的营血、津液、脂膏之类,具有灌溉脏腑、营养肌肉、濡润筋骨、补益脑髓的作用.脾阴虚是脾胃虚弱的一种类型,临床上并不少见.自明清以来,各医家对脾胃阴虚论述渐多,认为不应偏重脾阳而忽视脾阴.  相似文献   

15.
脾阴虚证古代医案选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历代医家脾阴虚证医案的研究,从中发现并总结脾阴虚证的证治规律,对丰富脾阴学说及指导脾阴虚证临床诊治有重要意义。脾阴虚证医案集中出现于明清医籍中,病种涉及临床各科,对于久治不愈的各类疾病,若能考虑从脾阴虚立法,或能收到奇效。  相似文献   

16.
徐远 《世界中医药》2007,2(1):27-28
消渴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糖尿病。《内经》中将“消渴”、“消瘅”的病因归于五脏“脏脆”,后世医家从七情、饮食、劳倦等方面认识本病的病因,也有一些学者把阴虚燥热归纳为消渴病的根本病机。历代医家对消渴病的认识及治疗虽有不同,但唐宋以后,临床上多以上、中、下三消来论治消渴病,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渴病理论认识及临床辨治方面的发展。印会河教授尊古而不拘泥,在该病的病机及治疗上提出新的见解,介绍如下。1提出热盛是本虚之因,脉络瘀阻贯穿消渴病全过程印教授从数十年的临床观察中得出结论,糖尿病患者早期有阳热亢盛,气化太过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浅谈脾阴虚与胃阴虚的区别和联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脾阴虚与胃阴虚历代医家论述不一。有人主张无须分立,统称脾胃阴虚;也有人认为理论上有别,而治疗上又有密切联系。笔者认为,脾胃同居中焦,互为脏腑表里,共同完成人体受纳与运化功能,在临床上脾阴虚与胃阴虚虽有相似之处,但脏与腑毕竟属性不同,脾阴虚与胃阴虚概念有别,治法有异,各有特点,必须详辨,才能达到诊断准确,提高疗效的目的,正如吴鞠通说:“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有伤胃阳,有伤胃阴……彼此混淆,治不中穴款,遗患无穷,临证细推,不可泛论”。现据读者与临证体会,对脾阴虚与胃阴虚的理论与临床证治有关的问题,探讨如下。1脾胃之阴的生理…  相似文献   

18.
脾阴虚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阴是水谷所化的营血、津液、脂膏之类,具有灌溉脏腑、营养肌肉、濡润筋骨、补益脑髓的作用。脾阴虚是脾胃虚弱的一种类型,临床上亦不少见。各医家对脾胃阴虚也不少论述,认为不应偏重脾阳而忽视脾阴。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之法,而不知甘凉滋润有益于脾。叶天士强调“养胃阴”的重要,创立了胃阴理论和治法,丰富了脾胃学说的内容,对研究整个脏腑理论,有重要意义。笔者对脾阴,作初步探讨,供同道参考。引起脾阴虚的原因颇多,扼要地说,可因饮食不节、劳倦内伤、情志不遂、六淫之邪侵袭、五脏虚损以及医药误治等所致。1 脾阴虚与…  相似文献   

19.
近十年来,现代医家对脾阴理论的讨论较多,各有见地,仍未有结论,本文根据历代医家阐述脾阴的理论,对脾阴的生理作用,脾阴虚的病因病机、主症,治法提出看法,并与胃阴虚特点进行比较,分若干小题讨论如下: 一、脾阴的生理作用脾阴是指脾脏中的营血、津液、水谷精微和产生脾生理作用的特殊物质;可概之为脾的营气。正如《灵枢·营卫生会》谓;“营出于中焦”。《难经》四十二难说:“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是现代社会一种发病率高、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我国历代医家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都有其独到的见解,现代医者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结合临床,提出一系列新的见解,并取得确切疗效。本文经总结,认为古代医家经典中,《黄帝内经》中辨消渴病的不同阶段,张景岳提出的火亏致消,明辨虚实,开温阳法之先河,刘河间、朱丹溪、程钟龄的消渴病三消论治对后世影响较大;现代治疗消渴病,可分为按上中下三消论治,分脏腑论治、分阶段论治、辨证分型论治等几种论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