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临床上常常根据病因病机,病位,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和解之法。如:和解少阳适用于少阳经证,调和肝脾适用于肝郁脾虚证或肝脾失调证,调和寒热适用于肠胃不和证。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经典方剂,出自《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但满而不同者,此为痞,柴胡不中用之,宜半夏泻心汤。"原方组成为半夏、黄芩、人参、干姜、黄连、甘草、大枣,用于治疗伤寒误下所致的"心下痞"证。泻心汤全方配伍,辛开苦降,泻  相似文献   

2.
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包括和解少阳、透达膜原、疏肝和胃、调和肝脾、分消上下。胸痹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薛一涛教授认为胸痹之气滞血瘀证的发生与情绪因素关系密切,重在调理肝脾肾等脏腑之间的关系,即和法之中的疏肝和胃、调理肝脾;其在临床治疗中有着丰富的经验,亦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和法,是通过调和、和解的方法,来达到祛除病邪扶助正气的目的。适用于邪气在半表半里,或表里同病。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创立了调和营血、和解少阳、调和肠胃、调和寒热、调和肝脾等和法。清·吴仪洛又对和法作了进一步论述,他指出,“凡病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  相似文献   

4.
胃痞病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从肝论治胃痞病时,主要从生理、病理、病机与治法上进行探讨,生理上肝、脾、胃脏腑相关,气血相连,功能相互为用;病理上肝疏泄功能异常引起气机失调或血行瘀滞,均会导致胃痞病发生。该文从调和肝胃、调和气血两方面论述从肝治疗胃痞病的治法,以疏肝和胃、清肝降胃、泻肝补脾、疏肝活血、柔肝养阴之法治疗,为胃痞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和法为“八法”之一,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表里同病等,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治法~([1])。其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作用。徐曼曼系菏泽市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常用和法治疗小儿疾病疗效较好,现举验案三则如下。1感染后咳嗽张某,男,4岁,2018年7月28号初诊。1个月前患肺  相似文献   

7.
史香玲 《四川中医》2003,21(7):25-26
本文对《伤寒论》和法思想进行了探讨浅议,并对解肌表而调和营卫、畅枢机以和解少阳、复升降而调和肠胃、安蛔痛而调和肝胃、透郁邪以调和肝脾、和阴阳而分解寒热等和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慢性胃炎是以胃粘膜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的慢性胃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上腹部疼痛及消化不良等症状。中医学认为,慢性胃炎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胃,但胃通过经脉的循行络属和脏腑的功能联系,又与肝、胆、脾、肠等密切相关。因而在病理上亦多相互影响,从而导致肝与胃、肝与脾、胆与胃、脾与胃、肠与胃之间的功能失调。鉴于此,在临床论治上,需用调和之法,以和调脏腑,根据不同证型,分别采用调和肝胃、调和肝脾、调和胆胃、调和脾胃、调和肠胃等不同治  相似文献   

9.
孟萍  高晓静 《光明中医》2014,29(11):2266-2267
傅淑清临证善用和法治疗妇科疑难杂症。傅师认为"和法"就是通过借用平和的药物,调和脏腑之间、气血之间或邪正之间的关系,缓和取效,以使机体重新达到脏腑协调、气血流畅和阴阳平衡。此"和法"不仅包涵了传统所谓的和解少阳,还囊括了调和肝脾、调和肠胃、表里双解、调气和血等诸多治法。此"和法"真正表达了中医"以平为期"的重要思想。根据慢性盆腔炎的病因病机以及女性生理病理特点应用和法治疗慢性盆腔炎切实可行并且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文章总结撷摘了郑玉玲教授诊疗食管癌学术思想和经验之精要.郑教授认为外邪直中、食管反复损伤是导致食管癌的直接病因,高龄和情志抑郁是促进食管癌形成因素.随着正邪交争,脏腑失调,其证候不断发生变化.早期以邪实为主,病机为肝胃不和,痰气交阻于食管;中期以邪实正虚为主,病机为肝、脾、胃失调,痰瘀互结于食管;晚期以正衰邪盛为主,病...  相似文献   

11.
"和法"起源于《内经》,是中医八法之一。王霞芳教授认为"和法"是通过药物和解缓和与调和疏解而达到气机调畅,使表里、上下、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及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归至于平的一种疗法,应扶正祛邪并行,从而达到祛除病邪、恢复健康的目的。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临证时可灵活运用调和营卫、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的法则,并加以护卫中气之品,以此"和法"治疗小儿疾病,屡获佳效。  相似文献   

12.
运用四逆散临证三则:脂肪肝,证属肝郁湿阻,气滞血瘀,治宜疏肝行气,化湿散瘀。胆汁反流性胃炎,证属肝胃不和,胃气上逆,治宜疏肝和胃,理气降逆。肠易激综合征,证属肝脾失调,肝郁脾虚,治宜疏肝扶脾,调和肝脾。  相似文献   

13.
"痞证"为中医临床常见病,张国骏教授认为"痞证"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尤其与肝脾两脏功能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肝脾两脏功能失调易致气机壅滞,湿邪停聚,气郁湿滞于胃脘部则会出现胃脘部胀满不舒的症状,临证时运用健脾和胃疏肝法治疗痞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第三章和解剂凡是采用调和的方法,以解除少阳半表半里之邪、肝脾功能失调、上下寒热互结者,统称和解剂,属于“八法”中和法的范畴。一、和解少阳和解少阳法适用于邪在少阳胆经,症见口苦、咽干、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脉弦等。常用方剂为小  相似文献   

15.
和法属于“八法”之一,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表里同病等。考历代本草专著均无专列“和法”类药物,和法依赖药物的配伍以实现其作用,这是和法与其他七法明显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6.
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病程迁延,病情反复,其湿邪是表象,脏腑失调是本质,肝、脾、肾失调生内湿,湿热生虫邪,为虚实错杂、寒热并存、本虚标实的复杂体,临床不容易根治。"和"法有别于中医治疗的其他"七法",通过调和、和解、缓和等特有的治疗方式使脏腑功能恢复正常来达到祛邪扶正的作用,多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相互对立的治法来调和病机较为复杂的病证。脏腑调和法更适用于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的临床治疗,可调节偏颇体质、改善阴道微生态失调。并附验案2则。  相似文献   

17.
王克穷主任认为,肾癌术后合并泛发性湿疹的病因病机为病久或素体虚弱,脾为湿所困,脏腑经络失于濡养,久而伤肺,肌肤失养,耗伤阴血,化燥生风致血虚风燥,发为本病。和法为中医八法之一,常通过和解少阳、调和脾胃、疏肝和胃等治法,达到祛除病邪、调和阴阳的作用。肾癌术后合并泛发性湿疹,病况冗杂,攻伐消积恐难奏效,当以和法调之,扶助正气,使表里、上下、脏腑、气血和调。  相似文献   

18.
肝气郁结证是肝失疏泄、气机失调所表现的最常见证候。多由情志长期抑郁或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发病 ,亦有因其它病邪的侵袭而诱发者。患病后由于气机失调、气郁气滞 ,又会影响到情志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肝气郁结证以气郁、气滞为特点 ,临床导致的病理病证较多 ,加之人体的禀赋有“偏寒、偏热、偏虚、偏实”的倾向和某一脏腑在发生病变后极易影响其它脏腑 ,甚至导致整个机体气血紊乱等病理变化。疏肝法具有调畅气机、疏理气血、开郁散结等功能。故临床以其为基础治疗肝气郁结 ,并因证而设“疏肝化瘀”、“疏肝散寒”、“疏肝散结”等多种治…  相似文献   

19.
张国骏教授认为痤疮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尤其与肝脾两脏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肝脾两脏功能失常均可产生水湿之邪,湿浊内生上犯于头面、胸背皮肤所致,临证时治以参苓白术散合柴胡疏肝散,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20.
中医“和”法属于中医八法之一,源于《黄帝内经》,成于《伤寒论》,包括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表里双解等方面。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难治性消化系统性疾病,西医对本病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但是祖国医学对它的治疗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因病机复杂多样,恐从单个方面治疗难以达到病人预期的效果,中医“和”法能从调和寒热、气血、阴阳等多方面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从而使患者的症状得以明显缓解,甚至使萎缩的胃黏膜得以恢复。文章通过研究近十年来有关“和”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出有关“和”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特点,并结合中医辨证论治从“和”法的和解少阳、调和营卫、调和肝脾、调和肝胃、寒热并用、调和气血、阴阳等角度及相关现代药理研究来探究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